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述种植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布局,中国是世界种植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有7000余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战乱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造成人口的流动和种植区的扩大。随着种植区的扩大和生产力的提高,种植业布局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因地制宜、专业化和满足市场需求,构成了目前中国种植业布局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2.
郭能读 《地理教学》2007,(9):26-28,25
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概念 “中国的农业”在人教版课本排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湘教版课本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人教版课本(2001年第1版)98页提到“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这样的农业生产部门,叫做种植业。”这是狭义的种植业。广义的种植业还包括对蔬菜、牧草、瓜果、花卉、药材等的种植。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北坡农林牧业结构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揭示了气候持续变暖是祁连山北坡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1986年是气候发生明显转折的年份,1987—2003年的平均气温比1961—1986年升高0.8℃,≥0℃积温和≥10℃积温增加142℃和131℃,呈线性上升趋势;降水量平均增加7.5 mm,呈曲线缓慢增多趋势。由于气候变暖,使农作物适生种植区和作物种植上限高度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喜热棉花、喜温玉米和喜凉甘蓝型油菜分别提高100 m左右、150 m左右和200 m左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呈直线上升趋势。依据农业气候生态资源垂直分布特征和15种主要作物气候生态适生种植区以及农林牧业结构布局特点,采用气候生态相似原理,将祁连山北坡大体分为5个农林牧业气候生态区,建议性提出各区农林牧业结构的比重以及夏粮、秋粮、经济作物和饲草的种植比例,并阐明了各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基于1978—2017年中国种植业发展的专业化测算,本研究对中国种植业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创新性地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种植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总结了各阶段中国种植业的发展特征。研究发现:① 各省区市种植业的专业化系数FRi逐步增强;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专业化系数FRi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较快的增速,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则刚好相反,西北地区的基础及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② 6种农产品的地方化系数FIj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增长,粮食、棉花和油料增长较快,糖料、水果和蔬菜增长较慢;糖料为高度地方化农产品,棉花和水果长期表现为高度地方化,粮食、蔬菜和油料属于低度地方化农产品。③ 相较于农业总产值10.66%的年均增速,中国种植业发展的国家专业化系数Fmn保持平稳而缓慢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仅2.83%。④ 可将1978—2017年中国种植业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78—1983年的第一阶段为奠定制度基础阶段、1984—1995年的第二阶段为稳步复苏和扩张阶段、1996—2014年的第三阶段为市场化改革和产业化发展深入阶段、2015—2017年的第四阶段为追求全面发展的改革创新阶段。本研究对于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植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为种植业专业化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2008 年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与专业化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对农业地理集聚和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计算和比较中国2008 年种植业不同分类层次中类、小类和细类的平均基尼系数、平均Moran’s I指数和各层次农作物的专业化指数发现, 在中国省域层次上(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种植业具有一定的地理集聚态势, 且种植业划分越细, 空间集聚和专业化生产趋势越明显。从大类看, 种植业生产分布相对分散, 各省在大类上“大而全”的生产, 但从较小类上更加集聚和专业化。中国种植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已逐步出现。大宗农产品的区域专业化程度较低, 而经济作物区域专业化程度很高。虽然具体的空间集聚格局是由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各种农作物生产条件的匹配程度来决定的, 但政府决策、制度变革等社会因素在区域专业化生产上起着重要作用, 是对自然集聚格局的优化调节。定量测度种植业地理集聚与专业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找出进行农业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具有潜力的具体区位, 可以加大政府对种植业空间布局调控优化的作用, 对各地区制定具体的农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黄淮海平原253个县1983-1989年农业生产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种植业产值波动与主要作物总产波动、各作物的总产波动与单产,播种面积波动的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原因和提高了稳定种植业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西藏康马县涅如藏布河谷种植业结构的优化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之一。通过对西藏康马县涅如藏布河谷区的实地踏勘和采样分析,该区种植业结构较单一(绝大部分是种植粮食),且效益较差。应用线性规划的原理,对该区种植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满足该区粮食需求的情况下,目前耕地的27%可以用于种植牧草,种植业效益可以提高9倍。  相似文献   

8.
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农作物卫星遥感估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种植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发,指出建立农作物卫星遥感估产系统是实现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地面信息准确、快速、经济获取的最有效手段,并能成为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本文还分析了我国种植业地面信息统计现状和卫星遥感估产国内外研究进展,一个实际运行的农作物卫星遥感估产系统可以监测作物长势、种植面积和作物产量,与其它信息相配合有利于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统计数据,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从全国和省域2个尺度研究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值、增加值率、价格变化等因素对2003~2014年中国种植业增加值的影响方向与程度,以期为农业政策调整和差别化的种植业生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2 a间种植业增加值增加了25 608.4亿元;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提升、单位面积产值的快速增加叠加上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稳定增长,导致研究期间种植业增加值的明显上升;种植业增加值呈现“北进中移”的发展趋势,长江中下游区、黄淮海区、西南区等省域的种植业增加值明显增加。 各因素对各省域种植业增加值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农产品价格指数的明显提升和单位面积产值的快速增加是大部分省域种植业增加值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稳定增加也起到比较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新疆和内蒙古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正向效应明显,北京、上海和浙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负向效应明显;东部沿海省域和直辖市增加值率的负向效应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各方法的利弊,归纳效率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综合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的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中指标表征单一,局限于生产成本,不能反映现实状况的问题.虽有学者意识到非生产成本因素对效率的影响,但仍没有较好的方法进行量化表达和测算,提出机会成本评价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尝试引入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中,作为新的深入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陕西省关中地区特色农业定位分析结果为基础,对关中地区的苹果、猕猴桃果业和蔬菜种植业等主要特色种植业的现行产业化经营组织进行总结和评价,并从模式的因地制宜选择和政府的支持保护体系两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关中地区主要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微观尺度下基于商圈的北京市商业空间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商业空间逐渐成为推动发展和塑造城市空间的强劲力量。基于微观尺度,将商圈的研究向城市内部细分地域拓展,运用POI、网络房产数据等开源大数据,通过构建人口住宅小区空间化模型,以及运用哈夫模型与Voronoi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市各功能类型商业区的商圈进行划分,分析其空间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从而探讨城市商业空间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饮食文化型、专营型、购物中心型、便利型、综合型五种类型商业区的商圈布局和服务人口均有不同的特征;普遍存在着城市周边商圈面积过大、服务人口过多,城市内部存在部分布局盲点,商业功能类型与人口布局不协调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优化北京市商业空间优化的相应建议:加快城市周边商业发展、弥补中心城区商业布局不足、根据商业区类型设定布局发展方向、从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方面深化城市商业规划。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3—2019年河南省县区主要农用物资消耗量和主要农作物产量,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各县区种植业碳排放量,深入分析种植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13—2019年河南省65.6%的县区种植业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34.4%的县区呈上升趋势。高碳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低碳区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区。东部平原地区主要是高-高聚集类型,西部丘陵地区主要是低-低聚集类型,这与河南省的地形分布特征较一致。(2)支农财政力度、城镇吸引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等对种植业碳排放量有抑制作用,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城乡差距对种植业碳排放量有增强作用。(3)在碳排放公平性方面,丘陵地区的基尼系数显著高于平原地区,且丘陵地区的基尼系数有缓慢上升趋势,平原地区的基尼系数有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陕西渭北旱塬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陕西渭北旱塬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是陕西省小麦主产区.也是中低产区,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易旱区,年降水量420mm~700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变率较大,与冬小麦的需水规律不相吻合,加之田间蒸发量大,使得田间水分相对不足,限制了渭北旱塬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由于果树产量高、经济效益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渭北旱塬农村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生产转为大面积的栽种果树。但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农田大面积改种果树,势必加重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导致水分生态的新态势。在分析渭北旱塬作物种植业结构调整引起的水资源问题基础上,指出:渭北旱塬种植业结构调整必须以水资源为约束。  相似文献   

15.
基于优化模型的中国民用运输机场人口覆盖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中国机场建设速度加快,机场布局评价及优化已成为交通地理学重要的研究议题。针对县级需求点,对中国2005 年和2010 年机场布局进行基于优化覆盖模型的模拟,进而从覆盖率、重叠率和冗余度三个指标对机场布局进行全国和分区的评价。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中国机场布局在人口覆盖率方面有明显提升,但与最优覆盖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在中部布局机场能更大地提高机场人口覆盖率。人口重叠率虽有所上升,但与最优重叠率的差异缩小了,故整体重叠率实际得到了较好的优化,分区有一定差异:东部实际重叠率高于最优重叠率,而中部还需提高约10%才能达到最优重叠率。有效服务半径这一地理概念在机场规划中的引入对重叠率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是造成2010 年机场冗余度上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本质上是生物再生产,它具有强烈的地域特性。各国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首先便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农业生产类型。独具特色的以色列农业,尤其是其种植业,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原则。本文分析了以色列种植业的现状和特征,并就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人口、土地、粮食是当今世界十分关注的问题,闽清县也不例外。因此,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闽清县的土地资源,是扩大改革开放,加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需要量预测结果,经综合分析研究,闽清县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战略应当瞄准以下几个方向。一、根据自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搞好土地利用布局闽清县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垂直变化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搞好土地利用布局。1.工业用地布局闽清县工业发展应以扶持,振兴陶瓷业为重点。近几年来,内外墙饰面砖等建筑…  相似文献   

18.
国土空间规划:人口和城乡布局单幅总图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戚伟  刘盛和  周侃  齐宏纲 《地理研究》2019,38(10):2473-2485
研制人口与城乡布局是编制空间规划的必然要求和重点任务之一,旨在促进人口及城乡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形成与“三区三线”相适应的人口和城乡布局,推进人口和城乡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提出一套“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集成的人口与城乡布局研制方法。首先,总量控制,采用队列要素法、联合国法等完成基于行政区划单元的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其次,因地制宜,以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实现城乡人口空间化,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底图,核算现状超载和新增承载人口;最后,弹性集成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空间集疏态势以及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诉求,划分人口增长地域类型、城镇增长类型、城镇规模等级等,完成人口与城乡布局。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省级空间规划试点福建省为案例,将研制方法与研制实践相结合,实现福建省空间规划的人口与城乡布局总图绘制。以期为各尺度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与城乡布局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总被引:83,自引:9,他引:83  
徐建华  岳文泽 《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
采用近20年来中国各省(市、区)的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及消费额数据,计算出其各年的重心坐标,定量表示出中国近20年来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消费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动态演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表现为缓慢地向西南方向移动;GDP、工业、第三产业和消费额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与中国几何中心比较,区域差异在总体上是扩大了;与人口重心相比较,东西方向呈不平衡态势发展,南北方向则开始趋于平衡;而农业重心则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