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根据清江中下游河流地貌演化与岸坡稳定性的响应关系,将河流地貌演化因子作为岸坡稳定性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与信息量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清江隔河岩库区的岸坡稳定性定量预测,其预测结果与现实情况比较吻合。研究表明该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岸坡稳定性预测方法,以及河流地貌演化对岸坡稳定性预测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渡河官料河昔木呷沟泥石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工程地质分析的方法对大渡河官料河昔木呷沟泥石流的形成环境、基本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及机制模型、泥石流沟岸坡稳定性评价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泥石流活动趋势做出科学的评价预测。对工程建设中的泥石流分析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覃家田滑坡位于清江流域隔河岩库区,是灰岩顺向岸坡区沿软弱夹层滑移的代表。水库(区)蓄水后前缘塌岸变形明显,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3户共1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及隔河岩水库的正常运行。通过野外调查,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槽探等工程勘查手段,查明滑坡形成条件,分析滑坡形成演化历史和成因机制,并应用极限平衡分析法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滑坡稳定性主要受暴雨、水库水位涨落等外动力因素的影响;稳定性计算表明,该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在暴雨加库水位骤降工况条件下稳定系数有所降低,局部存在滑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安砂水电站建成以来,大坝左岸边坡仍有掉块现象。文章通过分析原有资料和实地调查,对存在问题的左岸和厂房后边坡,进行地质构造、岩石结构情况研究,综合考虑其构造地貌、坡度、地下水、岩石中缓倾角断层、节理或地层层面相互作用,引入同时考虑地震力E和重力W共同作用下,岩石结构面组合稳定性图解分析等方法,对大坝左岸近坝岸坡进行地震边坡稳定性评价。分析结果认为:大坝左岸岸坡高陡岸坡的上段、中段剖面中的一些结构面及组合面存在下滑及接近下滑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地震作用下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历来是边坡稳定性研究中的重点,难度比较大。总结了对地震边坡进行工程地质分析的方法,并结合西藏某拟建水电站所在区工程地质条件,对地震作用下该水电站的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工程地质分析;建立数值模型,采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 3D对地震作用下该边坡的动力稳定性进行分析。由工程地质分析可知,该边坡在地震作用下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拟静力法计算可知,地震对该边坡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通过地震动力时程分析可知,地震对边坡顶部和坡面附近的影响较大,因而这些地方危险较大;同时还分析了地震波频率、振幅对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断层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6.
三交坪滑坡位于四川首汉源县境内的流沙河左岸,分布面积约1km^3。由于该坡体存在层间错动带和局部变形碎裂体.且地表泉水点较多.造成坡体上游、中部及前缘出现了大量的拉裂缝,目前坡体局部已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对该坡体的稳定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根据坡体的结构及形态特征详细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演化机制,判定三交坪滑坡的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同时采用岸坡岩体地质分析及量化评价方法对该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浅层计算滑面及基岩覆盖界面处的深部计算滑面在天然状态下稳定性良好;但在天然+暴雨的条件下,浅部滑面的稳定性有少许弱化,处于临界不稳定状态。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合理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渡河次级支流斯合沟泥石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泥石流作为地质环境较差、的山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它的研究尤其是泥石流规律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对于泥石流的研究思路却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对山区的工程建设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从工程地质研究思路的角度出发,对位于大渡河支流官料河上某水电站下闸址区的斯合沟泥石流进行了研究。文中采用工程地质分析的方法对大渡河次级支流斯台沟泥石流的形成环境(地层岩性条件、构造条件、地貌条件、气象条件、植被发育及人类活动)、基本特征(泥石流沟的基本特征、泥石流的堆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该泥石流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机制模型(初期是堰塞式沟谷型泥石流,后期逐渐转向汇聚式沟谷型泥石流)。并在此基础上对泥石流沟沿岸的岸坡稳定性(可能泥石流的物源)等进行了评价分析。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泥石流的活动趋势以及可能泥石流的体积(未来泥石流形成将主要是在面蚀和沟蚀作用下的坡面泥石流。泥石流规模较小,且由于沟谷中下游坡降的进一步减缓,形成的泥石流物质一般将沿途停积.实际进入官料河内的体积很小)做出了较为科学的评价预测。经过这样的系统分析对工程建设中的泥石流防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20,(4)
川口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区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川口河上游河段,通过对该工程区内的堤岸边坡和岸坡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及河道冲刷等问题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可知:工程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工程区地层岩性主要由黄土、砂砾石、粉质粘土、砂岩夹泥页岩等个工程地质单元组成,整个治理河段凹岸侧岸坡较陡,凸岸侧(多为滑坡前缘)岸坡平缓,两岸岸坡极不对称,河曲发育行洪不畅,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应因势利导适度裁弯取直,尽量使河道顺直行洪顺畅。研究结果以期为该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金川水电站左岸引水发电系统进水口边坡开挖高度约160m,边坡稳定性是该工程的主要地质问题之一.通过现场详细勘察,在分析该边坡的地层岩性、坡体结构、结构面及其组合、风化卸荷等工程地质特征基础上,建立了边坡和结构面的三维地质模型,结合边坡的开挖设计,进行平行和垂直轴向边坡方向的剖切,从而得到块体组合情况.然后,利用岩石边坡块体稳定性计算程序对各潜在不稳定块体进行计算.在现场统计坡比基础上,就如何选定一个安全经济的坡比进行探讨.采用有限元法对不同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山地滑坡崩塌是岸坡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其发生发展与河流地貌过程密切相关.目前,对滑坡影响因素的研究虽多,但大多局限于滑坡本身的具体研究.通过河流地貌过程研究,进而探讨岸坡稳定性对河道变迁的响应关系,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岸坡演化规律,为岸坡稳定性的评价与预测奠定基础.本文采用自然历史分析法和类比法,结合年龄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11.
黄土崩塌是黄土高原区最常见、致灾最为严重的一种地质灾害.首先,从黄土地形地貌、黄土类型及结构、黄土垂直节理、坡脚侵蚀、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分析了黄土崩塌的成因,认为黄土中的垂直节理和坡脚侵蚀作用是造成黄土崩塌的主要原因;其次,通过野外黄土崩塌变形破坏特征及地质现象分析,将黄土崩塌归纳为拉裂-坠落式、拉裂-倾倒式、拉...  相似文献   

12.
水流冲刷过程中河岸崩塌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婷  李国英  张幸农 《岩土力学》2005,26(Z1):260-263
采用土工数值分析方法,对水流冲刷过程中的河岸崩塌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水流冲刷引起的河岸后退距离及后退过程中坡内的渗流情况与坡体的稳定性;探讨了水流冲刷过程中岸坡崩塌的发生机理;指出了坡内的渗流作用与坡前水流的冲刷作用是岸坡发生崩塌的主要动力因素,而岸坡土体的物质组成和分布、岸坡坡度等则是岸坡发生崩塌的主要内在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崩岗是中国花岗岩地区危害最大的一种土壤侵蚀方式,坡面防护是崩岗侵蚀治理的重要措施。为研究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在花岗岩崩岗侵蚀区冲刷防护中应用的可行性,以福建省崩岗最为发育的安溪县官桥镇花岗岩土质覆盖层为研究对象,进行降雨条件下微生物治理崩岗的模型试验研究。采用喷洒加固法对崩岗坡面进行处理,然后利用降雨模拟系统冲刷坡面,最后分析了MICP加固技术对泥沙产量及坡面侵蚀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加固边坡相比,MICP固化边坡泥沙产量由未加固的7648.43 g下降至266.61 g,较加固之前降低了96.51%;最大侵蚀深度由未加固的60 mm下降至除个别侵蚀坑外边坡表面基本未发生侵蚀。  相似文献   

14.
崩岗集中发育在我国广东、福建等东南7省(自治区),面积约5万km2,是华南地区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区域.崩岗是水力—重力复合侵蚀交替作用的产物,也是沟谷侵蚀发展的结果.崩岗主要发育在花岗岩厚层风化壳上,崩岗土体以高黏粒、低砾石含量的粗砂土为基本特征.崩岗崩积锥土体粒径自坡顶至坡脚由粗变细,反映出坡面流水的侵蚀和搬运过程.崩岗土体可蚀性强,可蚀性因子K值平均为0.26,比花岗岩红壤地区的平均K值高0.03 ~ 0.05.崩积锥坡脚K值大于坡顶,即坡脚可蚀性大于坡顶.崩岗崩壁和崩积锥土体的平均黏粒含量为10.13%,大于5%这一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崩岗流域地形陡峻,一旦遭遇强降雨,有条件转化成“泥石流”.崩岗形成的“泥石流”平均中值粒径仅为常规泥石流的1/12,砾石含量仅为1/4.因此,崩岗型泥石流(即由崩岗转化成的“泥石流”)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泥石流,是广义泥石流大类中的一个新种——泥砂流.  相似文献   

15.
切沟中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切沟侵蚀不仅破坏土地资源,而且影响下游地区环境。目前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没有包括切沟侵蚀,因此研究切沟中土壤水分空间变化是建立切沟侵蚀模型的基础,也是恢复植被的基础。在陕西省安塞大南沟流域选择一个切沟,从1998-2000年连续 3年在 4~10月间对切沟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切沟中浅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异规律明显,沟顶土壤水分状况较好,土壤容积湿度达到10.3%。沟坡则较差,但沿沟坡向下到沟底,土壤水分不断增加,分别为 6.3%、6.4%和10.4%。沟坡陡崖的土壤水分条件最差,接近凋萎湿度,容积含水量仅为4.6%~5.9%。沟底土壤湿度有所好转,为 7.7%。从雨季开始到结束,整体上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但随降雨事件发生波动。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土壤水分条件好的部位,如沟顶、沟坡底部和沟底。尤以沟底变化最大。沟坡陡崖土壤湿度随季节没有任何变化。从1998-2000年,随降水量减少,切沟所有部位土壤湿度持续下降,即使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沟顶和沟坡下部,土壤湿度也仅为 8.1%~8.8%,其它部位则都接近于凋萎湿度。土壤水分亏缺相当严重。切沟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主要受降雨入渗补给影响,而沟底则与径流的产生有关。因此应进一步研究不同降雨类型与径流产生、以及土壤湿度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土壤侵蚀链内细沟浅沟切沟流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细沟流流速与流量、水深与流量、流速与水深及阻力系数与雷诺数之间的关系,雨强与坡度对细沟流水力特性的影响,不同细沟流流型、流态及水动力要素作用下的侵蚀特点,并对浅沟与切沟流的水动力特性及侵蚀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土壤侵蚀链内不同侵蚀方式下的水沙流动力学机制,以及土壤侵蚀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karst area of Southwest China is suffering from seriou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ue to soil erosion while the research on soil erosion is not sufficient. Primary achievement was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n three aspects: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researches about erosion on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and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Based on the review, the authors figured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a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s on erosion study in southwest China karst reg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a dual structure in karst environment including ground and underground erosion, the process of runoff and sediment production on slope scale and confluence and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processes on catchment scale were more complex under the unique ge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backgrounds; ② At present, most researches about erosion mechanism in karst area focus on slope scale and some achievements o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erosion factors have been made. Continuous data with high quality about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and sediment on catchment scale is limited. When data is scarce, river sediment data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way to study soil erosion intensity and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in karst area; ③ It is more reasonable to use 50 t/(km2·a) as the grading standard of soil loss tolerance than the previous grading standard of soil erosion intensity. Given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soil erosion, more quantitative studies about the effect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on soil erosion are still necessary.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points on soil leakage definitions, leakage mechanism and leakage ratios, and new breakthroughs could be achieved by combining different methods and matching multi-scales. In conclusion, in order to further reveal soil erosion laws and establish and revise available regional soil erosion forecasting models for Southwest China karst areas, synchronous test and monitoring on slope, watershed, and channel spatial scales are urgently needed.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for the karst area of Southwest China.  相似文献   

18.
黄土陡坡降雨冲刷试验及其三维颗粒流流-固耦合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谦  王常明  宋朋燃 《岩土力学》2014,35(4):977-985
针对坡角为70°的黄土边坡,进行2.7 mm/min降雨强度下的室内坡面冲刷试验。根据边坡冲刷破坏的过程特征,将边坡侵蚀方式演变过程归纳为试验初期的片蚀、中期的细沟侵蚀、到后期的切沟侵蚀和坍塌。试验中坡顶处侵蚀强度大于其他部位,当坡面形成上下贯通的切沟之后,水流开始掏蚀沟槽底部土体,随着冲刷的持续,切沟两侧土体强度降低,坡顶土体发生坍塌。以此为基础利用三维颗粒流软件PFC3D对边坡降雨冲刷过程进行流-固耦合模拟,在模拟颗粒大变形的同时得到颗粒运动轨迹、孔隙率、流体单元内流速等重要参数,这些参数的定量变化过程反映了降雨过程中边坡遭受侵蚀程度及水流侵蚀能力的分布规律:坡顶处侵蚀最为强烈、水流侵蚀能力最强,且两者随高度降低呈减小趋势,与室内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中国21世纪若干重大工程地质与环境问题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21世纪中国的大规模的国家建设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的工程地质与环境问题。 2 1世纪中国西部高山峡谷地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 构造活动带岩土体动力稳定性, 高地应力下岩体应变储能与岩体性质, 高陡边坡的变形及尺寸效应和动力稳定性, 深埋长大隧洞的地温与地压, 深埋隧洞岩体结构探测与施工地质超前预报, 大跨度复杂洞群变形与稳定性的群洞效应, 冻土的冻融变形、稳定性及其处理技术, 可溶岩岩溶规律与岩体利用问题, 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处理与利用等问题; 中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包括: 高速交通网建设中软土地基变形与稳定性及处理技术, 深井采矿中软岩巷道大变形与处理技术, 深厚松散堆积层上大型桥梁桥基变形与稳定性, 海底隧道围岩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问题, 城市多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工程地质问题等; 此外, 水土流失与北方大规模荒漠化问题, 黄河下游地上悬河与长江下游塌岸和堤防稳定性问题, 黄河断流引起的下游地区环境问题, 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长期匮乏问题, 城市化中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控制等问题, 将是中国 2 1世纪突出的环境问题。中国工程地质工作者应当在结构土力学与岩体结构力学、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地质动力学、人 地相互作用机制与环境工程地质学、地质工程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山西省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分区图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最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I区)的53个典型公路黄土边坡,根据边坡类型、地层组合形式以及边坡破坏模式等要素,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晋西北(Ia)、晋西(Ib)和晋西南(Ic)3个亚区; 并对53个边坡的黄土进行了强度特征的试验研究,获得了边坡黄土在不同直剪试验方法下的峰值强度、启动强度与残余强度的参数值。根据边坡工程地质特征与工程调查类比,对3个亚区边坡在3种强度参数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统计和数值分析,结合应力变形计算实例分析发现:强度参数在不同地域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征,晋西北区(Ia)降雨少,构造活动不频繁,边坡以坡面破坏为主,采用峰值强度进行边坡设计更为合适; 晋西区(Ib)构造发育,老滑坡较多,且地震活动使得土体强度相对下降,公路边坡设计的强度参数选用残余强度,有较高的安全保证; 晋西南区(Ic)降雨多,优先选用启动强度,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