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严重影响社会公众生命健康,风险评估和预测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EIR模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动态评估与预测方法,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与人口、医疗、经济情况相结合,耦合危险性与脆弱性,建立合理的风险评估综合指标体系,利用熵值—层次分析组合模型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动态评估。此外,本文建立了传染病传播动力学修正SEIR模型,将传染病传播动力学模拟预测与风险评估相结合,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变趋势的预测和风险的动态预测。2019年12月底的COVID-19疫情是一次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文以欧洲10国COVID-19疫情为例,开展风险评估与风险动态预测研究,依据欧洲10国自疫情开始至2020年4月16日的疫情数据,预测了2020年4月17日—2020年5月10日疫情演变的趋势,进而实现了10国的疫情风险动态预测。本文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至2020年5月10日欧洲10国疫情形势仍然严峻,预测数据与真实数据的拟合优度R 2大于0.92,预测结果与疫情真实情况基本一致,在此情况下,复工复产对于疫情防控仍然是不利的。本文提出的基于SEIR模型的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动态评估与预测方法为疫情已然传播开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风险持续评估和预测的可能,为后期疫情防控决策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可用于今后新的疫情发生时期或其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风险的应急评估和预测。  相似文献   

2.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已持续近两年.截止目前,全球范围内,超过2.5亿人感染新冠肺炎,超过500万人因新冠肺炎去世.新冠病毒持续变异,当前全球主要流行的变异毒株德尔塔病毒传播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在疫苗接种、新药应用、毒株变异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新冠疫情仍然延绵不断、充满变数.在这场长期持续的重大公共卫生战斗中,疫情动态的时空建模与可视化决策分析是支撑疫情防控的必不可少的科学武器.  相似文献   

3.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过程中,人群动态的观测理论研究与应用受到了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和民众的重点关注,特别是公共卫生学、临床医学、地理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探索科学的疫情动态监测、精准防控、准确预测与有效应对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本文首先系统介绍人群动态的观测理论研究背景和意义,概括地描述其核心的3个问题(观测其如何变、分析其为何变、控制其如何变),从信息地理学、测绘学等领域角度阐述人群动态的观测理论研究意义及其学科价值。接着,围绕人群动态的观测与时空应用,本文阐述地理时空大数据背景下人群动态的关键观测理论框架(如基础时空理论、时空定量与综合观测理论、时空过程优化理论等),及其所存在的瓶颈问题和发展需求。然后,结合未来理论研究与关注变化,阐述了4个典型的人群动态观测理论趋势变化,包括:数字化社会治理与公共安全/卫生应急等需求驱动下的精细化观测、公共利益至上与个人保护最大化兼顾下的差异化观测、对人观测与对地观测的集成化观测理论发展、高阶需求层次管控与服务的人群动态观测理论突破。最后,本文强调在多学科交叉背景下,指出重点发展人群大数据感知、多空间精细化观测、人地系统化建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实现差异化、集成化、层次化的对人观测,系统支撑面向地学的研究与时空应用,科学支撑不可逆的管理、控制、服务等社会治理现实应用决策。该方面理论研究,将对“新城镇化”、“美丽中国”、“人工智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中城市和区域的绿色、高效、智慧与可持续发展等都有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见微知著,统筹全局、沉着应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最坚决的行动、最果断的措施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及时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较短时间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定向好态势。  相似文献   

5.
疫情地理传播与网络舆情之间的时空关系对于开展突发疫情应对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新型城镇化与发展全球化的重要课题。利用H7N9突发疫情感染人数、网络舆情关注数、网民人数、地理行政区划等数据,应用大数据分析与地理可视化方法,对疫情地理传播与网络舆情时空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疫情地理空间传播与网络舆情传播之间存在潜在的时空关系,主要表现为突发疫情引起的网络舆情的空间分布与现实疫情事件的地理空间分布特性具有总体相似一致性和局部偏差性。疫情传播与其引起的网络舆情传播的数量特性、时间特性、地理区域特性具有整体一致性;网络舆情反映疫情地理分布具有局部偏差性。  相似文献   

6.
构建传染病模型可为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研究提供至关重要的规划与解析工具。由于宿主行为是传染病传播动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有效耦合人群时空行为对以人为宿主的传染病建模具有重要意义。得益于人群移动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的快速发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疫情建模研究中呈现出了耦合人群移动建模的显著特征。为系统深入理解该项传染病模型研究中的重要进展,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总结。首先,本文分析了COVID-19疫情与人群移动的交互影响,说明了耦合人群移动构建COVID-19模型的必要性。然后,根据建模的目的和原理,从疫情短期预测与过程模拟2个角度,对耦合人群移动的COVID-19传染病模型进行分类梳理。其中,根据耦合人群移动的方式,本文将面向疫情短期预测的模型分为人群移动一阶量与人群移动二阶量的耦合模型,将基于过程模拟的模型分为群体级别和个体级别的耦合模型。最后,本文评述了耦合人群移动的传染病模型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认为该领域研究亟需更加深入建模与疾病传播相关的复杂人群时空行为、提升模型的空间解析能力、突破精细化时空传播模拟的计算瓶颈、拓展与前沿人工智能方法的融合,并构建普适而开放的建模数据与工具以促进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收集了重庆市2020年1月21日—2月24日确诊的5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个案信息,结合1500万手机用户在疫情期间的信令轨迹大数据,分析了其疫情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及人群活动的变化规律,并从复杂网络的角度揭示了疫情分布的异质性,从疫情传播与人群活动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异质性的原因。研究发现:① 重庆市疫情在时间上,经历了以输入病例为主、输入和本地病例共存、以本地病例为主3个阶段,病例实时再生数(Rt)初期较高,随着防控措施的实施,逐步减小;空间上,病例分布呈现显著聚集性,病例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以万州区为核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主城区为核心的渝西南地区;② 疫情发生后,重庆市人群移动总量减少为疫情前的53.20%,减少主要集中在主城区以及其他各区县的中心城区,而郊区、农村的人群移动变化不大,甚至有所增加;③ 人群活动与病例发生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具体为:每日人群移动总量与病例实时再生数、一个平均潜伏期(7 d)后的每日新增病例数的相关系数为0.97、0.89,揭示了人群活动与病例增长的时间相关性;各街道(乡镇)人群移动总量与其累计确诊病例数、本地感染病例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0、0.35,揭示了人群活动与病例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病例高聚集区与人群移动网络社区对应,且与网络社区内人群活动较强的区域吻合,揭示了重庆市疫情传播的本地聚集特征。大数据与疫情信息的聚合分析证实,切断人群移动网络社区之间的连接,并遏制疫情高风险社区内部的传播是在城市内部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各会员单位:行业学会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每个人的心,防控工作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紧锣密鼓开展,各地纷纷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危害,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由湖南省自然资源资产学会发起,湖南省地质学会、湖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湖南省土地学会、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学会、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湖南省自然资源资产学会共同倡议:一、做疫情防控的"带头者"。  相似文献   

9.
加强应急管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应急管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已成为目前国内省级应急平台建设的主要模式.本研究建立了应急联动一张图和地理信息应急服务总线,对省级应急资源多源、异构、动态、多时相信息整合技术难题进行探索,实现了地理信息服务与全市各级应急系统的业务融合.目前,研究成...  相似文献   

10.
正浙江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浙江省地质勘查局提出十项措施,切实加强局属地勘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其中,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驻地温州市,是浙江省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该队党委迅速全面贯彻落实省局及温州市委、市政府有关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细化举措到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洛阳市国土资源局围绕突发事件对应急测绘保障的要求,结合本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测绘技术队伍现状,整合利用全市测绘资源,研究制订了《洛阳市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预案》(以下简称《预案》),有效提高了测绘应急保障能力。该《预案》明确了洛阳市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的核心任务是为全市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高效有序地提供区域测绘成果资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相似文献   

12.
正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浙江省从"三个地"的政治高度出发,发挥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的优势,率先成立省级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全省联防联控机制,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强化疫情防控,深化细化"五个更加""十个最"和"八大管控机制"等各项措施,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恢复生产,合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展总体战。  相似文献   

13.
正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决策部署,压实责任、快速反应,主动作为、果断应对,积极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科学处置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厅党组坚决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与53个基层党组织签订了《承诺书》,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把疫情防控措施落细落小落实到位。特别是针对厅系统干部职工数量大,春节假期出省旅游、返乡省亲等情况较多的实际,狠抓1300余名出省人员排查、返青人员管控、返岗人员管理等重点环节,开  相似文献   

14.
在2020年COVID-19第一波疫情中,通过一系列非药物干预措施,国内许多城市实现了疫情的快速抑制。对这些交叉叠加的多项干预措施进行单项措施的效果评估,识别出关键的防控策略,能够为未来的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经验与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深圳市为例,利用融合了多源时空轨迹大数据的空间显式智能体模型评估深圳市快速抑制第一波疫情的各项非药物干预措施效果,识别出核心措施与辅助措施。模拟结果显示,在深圳市第一波疫情中,单项干预措施有效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居家令、综合隔离、佩戴口罩与分批复工。其中,居家令或综合隔离均能有效抑制疫情的大范围暴发,被本研究称之为核心措施;佩戴口罩或分批复工则只能从不同程度上降低总体感染规模并延缓疫情峰值,并不能抑制疫情暴发,被本研究称之为辅助措施。考虑到社会经济成本以及常态化防疫中人群依从性降低,本研究建议在COVID-19 散发疫情防控中将核心措施与辅助措施相结合,重点实施各项隔离措施,同时将外出佩戴口罩作为疫情常态化防控手段。此外,本研究展示了结合时空大数据与智能体模型精细化模拟城市内部传染病扩散过程的优势:不仅能在城市内部高精度推演疫情发展过程,而且能够支撑评估面向个体及各类型出行活动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实施效果,为制定针对性、精细化的“时间-空间-人群”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市县动态     
正杭州市江干区引入"韧性社区"理念启动核心区块单元控规编修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安全事件中,社区作为城乡基层生活单元反映出公共服务与治理能力方面的不足。近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江干分局在启动辖区2个核心区块单元控规编修中,积极引入"韧性社区"理念,不断推进公共资源下沉,落实差异管控思路,提升应对风险能力,加强社区治理效能。一是多方参与集智"研"。近日,该局联合市编制中心、规划院、  相似文献   

16.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对我国来说既是一场医疗“战役”,更是一次社会治理能力与水平的大考。此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万众一心全民“抗疫”的决心,让我们看到从病毒防治、感染应对,到物资供应、物流管理,再到应急防控、社会治理等,信息化、数字化对疫情精准防治的重要作用,让我们感受到社会治理越来越受益于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无人机低空公共航路构建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增加的无人机数量和飞手自由规划航线给航空安全带来极大隐患。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航空飞行环境,可以为无人机活动设立隔离空域,并在隔离空域内规划无人机低空公共航路,以提高低空空域利用率,为无人机交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充分考虑无人机近地表飞行及其即时通讯等特点,以天津市为例,基于地理信息技术构建以多源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的无人机低空飞行环境,包括低空蜂窝网络环境、大气环境和政策空域环境等,并改进传统蚁群算法以搜索无人机最优路径,得到该区无人机低空公共航路网。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蚁群算法大大提高了路径搜索效率,满足无人机航路规划的高时效性、动态更新等要求;并且天津市航路长度符合市场上现有的无人机最远航程要求,基本满足现有的无人机运输要求。本研究描述的无人机低空公共航路研究的核心算法和关键技术,可以为无人机管控系统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正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疫情发生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迅速行动起来,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全面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广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及自治区有关工作安排,快速响应、迅速落实、全力推进。非常时期,广西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充分利用"互  相似文献   

19.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国际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了社会媒体的高度关注。微博评论内容是用户对疫情中介性事件的认知、态度、倾向和行为的汇集,为基于用户情感分析的舆情演化研究提供了高现势性和高时序性的文本语料。本文以2020年1月23日至4月8日期间“人民日报”每日疫情通报的微博评论为信息基底,首先使用中文自然语言处理工具SnowNLP对语料进行情感倾向性抽取,完成正负向的情感分类,然后基于Single-Pass聚类算法实现文本语料的聚类分析,探索疫情热点话题,最后利用Louvain社团发现算法实现舆情被关注度的信息挖掘。① 时间维度上,每日情感趋势表明用户经历了焦虑害怕(1月24日—2月18日)、平稳自信(2月19日—3月15日)和紧张担忧(3月16日—4月8日)的情感更迭阶段;② 空间维度上,用户参与数量、所在地情绪状态和评论地情绪投射等关联分析显示不同行政区的疫情关注度和情感状态存在明显差异,疫情越严重地区的微博用户,其参与度越高且情绪状态与投射值越低。该研究通过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社团网络算法,构建出一种面向社交媒体评论文本数据的舆情分析方法框架,为重大公共事件的舆情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登革热疫情已在中国南部地区形成疫情高发区,并对中国的公共卫生安全形成了一定的威胁。登革热主要受到区域内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模型探究登革热疫情的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流行风险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是有效开展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收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2010-2014年的登革热病例资料和土地利用、人口密度两种社会经济要素数据,构建土地利用回归(LUR)模型以分析登革热疫情与不同空间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并结合SLEUTH模型获取的2030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基于人口密度预测模型获取的2030年人口密度数据,预测珠江三角洲地区2030年登革热疫情风险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社会经济要素对登革热疫情空间分布的影响在不同范围内存在差异,半径分别为10、7、10、2和1 km的缓冲区内的人口密度、草地、城镇用地、林地和耕地进入LUR模型并对疫情有显著的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779、-0.473、0.818、-0.642和-0.403),所构建的LUR模型效果较好(调整R2为0.796,F=390.409,P<0.01),留一交叉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7046,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拟合精度达到0.7101。2030年城市空间扩展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深圳、东莞以及广佛的交界地区,而登革热风险预测模型表明2030年登革热疫情风险较大的区域与珠江三角洲城镇用地占比、人口分布较高的地区有高度的一致性,尤其是广佛地区。因此,LUR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登革热疫情的空间分布,从而为当地卫生部门防控登革热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