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主要测定方法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和对比。 重铬酸钾—硫酸亚铁法主要难题是在计算时无法知道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氧化数,因而所测值不够准确。 高温燃烧法对碳酸盐含量高的样品,测定误差较大。 经改进的过硫酸钾氧化法是个比较好的方法,可连续测定沉积物中的无机碳和有机碳。  相似文献   

2.
1961年,Wilsion提出以过硫酸盐氧化法测定有机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首先Menzel等经过改进用于测定海水中溶解的和颗粒有机碳。后来Mills等和Froelich等又应用于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测定。但都需要分离碳酸盐。操作繁琐,费时较长。 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双球反应器,并以Ag_2SO_4为催化剂,结合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沉积物样品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南海中部海区17个样品的~(14)C年龄测定结果,叙述了深海沉积物的~(14)C测年方法和步骤;同时对南海中部深海沉积物中生物碳酸盐中的无机碳和有机碳所测定的~(14)C年龄差别进行了讨论。认为南海中部深海沉积物中的无机碳~(14)C年龄偏老于有机碳的~(14)C年龄,但偏老程度不大。认为有机碳的~(14)C年龄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前处理方法对北黄海沉积物粒度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采用不同方法对北黄海底质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前处理,以探讨有机质和碳酸盐对北黄海沉积物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有机质或碳酸盐后,粗粒沉积物(呈双峰分布)粒度分布的峰态明显变宽,平均粒和戏及粗颗粒(>32μm)组分含量明显增加;而细粒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发生明显细偏,表现为众数的细化及平均粒径和粗颗粒含量的降低。北黄海底质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变化与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呈明显的负相关,暗示了浅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输运和积聚主要是伴随着细颗粒组分发生;而碳酸盐含量同沉积物粒度的关系不甚明确,可能与沉积物物源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为了避免传统油浴加热法测定有机碳含量方法中存在的较多问题,首次尝试利用精确控温电热消解器用于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测定,并对测定条件进行探索,结果发现:利用精确控温电热消解器消解样品测定海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的方法是可行的,与传统的油浴加热方法分析结果无明显差异;最佳消解温度为180℃,最佳消解时间为5min,所需硫酸银的最佳用量为0.15g,且可在80℃条件下预处理样品。  相似文献   

6.
对2003年7月至9月采自北极楚科奇海域的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及1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样品的总糖、总碳、有机碳、无机碳、总氮、总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有机碳和有机氮同位素(1δ3C和1δ5N)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极楚科奇海域沉积物中的总糖与有机碳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糖类是有机碳重要的组成部分;表层沉积物中TOC/TN平均值为9.273,1δ3C和1δ5N的平均值分别为-21.61‰和7.1‰,显示出表层沉积物中糖类物质以海洋藻类来源为主、混入部分陆源物质的分布特征;柱状样品不同深度沉积物中TOC/TN平均值为13.45,也反映出糖类物质为海洋自生和陆源输入共存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酸化过程对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δ13C)可以示踪海洋生态系统中有机质来源,对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沉积物中有机物的δ13C,需要对样品进行酸化,以去除无机碳的影响。由于不同来源的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含量和组份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样品性质,优化酸化处理过程。本研究分别选取了无机碳含量不同的温带与热带河口、海湾沉积物样品,比较了3种不同酸化过程对有机物δ13C分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方法1(酸洗法)中6%H_2SO_3和1mol/L H_3PO_4对无机碳含量较高的热带河口、海湾样品去除效率较低,而2mol/L HCl去除无机碳酸盐的效果较理想。方法2(酸蒸法)并不适用于无机碳含量较高的热带河口、海湾样品;而对于无机碳含量相对较低的温带河口、海湾样品,9h酸蒸较为适宜。方法3(非原位酸洗)的结果较方法1和方法2偏正,表明其对含13C丰富的有机组分破坏较小,且方法3中残留的酸对δ13C的分析没有影响。因此,方法3是去除海洋沉积物中无机碳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的气候环境信息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通过对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的分析,结合碳酸盐含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意义,并且据此分析了青海湖地区近700a来的气候环境演变。青海湖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较好地记录了温度的变化,在有机碳含量高,有机碳同位素低时,气温较高,反之则相反,小冰期的3次冷期以及20世纪以来的升温在该岩心中得以清晰地反映。  相似文献   

9.
李军 《海洋通报》2008,27(3):82-87
目前对于海洋沉积物中碳酸盐粒度分布的测试方法还较少,而传统的光学鉴定与统计的方法较费时、费力.根据激光粒度仪测量原理,使用Malvern 2000型激光粒度仪对采自硫球海沟的柱状沉积物中的碳酸盐含量和粒度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对于碳酸盐含量较高的(>15%)海洋沉积物样品,通过对去碳酸盐前后沉积物样品的测定,能较好地获得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和粒度分布的相关资料和数据,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其可信度较高.研究证明,此种测试方法我们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地测试深海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和粒度分布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1983年夏季中太平洋海盆锰结核调查航次中所取得的10个站沉积物样品,经测定碳酸盐、SiO_2和有机碳等百分含量,并结合日本航行报告GH_(77-1)与GH_(78-1)中有关的资料,初步探讨了沉积物钙质和硅质成分在水深制约下的变化关系。 本文认为测区沉积物主要由钙质和硅质成分所组成,钙质和硅质成分的相对含量随大洋水深的变化而消长,其变化关系基本上由下列方程式表示。C_(caco_3)=163.32-0.015D-1.47C_(sio_2)  相似文献   

11.
元素分析仪快速测定海洋沉积物TOC和TN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在优化样品前处理、燃烧温度、最小加氧量和最佳称样量的基础上,综合构建优化了直接固体进样varioMACRO cube元素分析仪同时测定海洋沉积物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条件,即准确称取20~30 mg沉积物样品用1 mol/L盐酸除去无机碳后,直接进样在燃烧管温度960℃,次级燃烧管温度830℃,还原管温度900℃,氦气压力0.12 MPa,流量600 mL/min,氧气压力0.20 MPa,加氧量22.5 mL仪器条件下,用标准曲线法峰面积获取TOC和TN浓度。结果表明,海洋沉积物中TOC和TN测定的检出限分别为0.0508%和0.0146%,回收率分别为97.7%~100.9%和97.2%~101.1%,对4个实际外海沉积物样测定总有机碳和总氮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3%~3.06%和1.33%~3.49%(n=12)。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可准确可靠地用于海洋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陆坡的17937柱状样上部4万年来有机碳和碳酸盐的含量分布特征显示:有机碳含量总体显示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征,碳酸盐则相反。C/N元素比分布范围和二组分分析说明该站位的有机碳以海洋自生有机碳为主,全新世达80%以上。根据海洋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和两类不同来源有机碳所占比例计算得出的海洋自生生物产生的有机碳含量在MIS2时期最高,说明末次冰期海洋生产力提高。冰期冬季风强化,海水混合程度加强,营养物质利用更充分以及陆源输入增多导致营养物质增加。碳酸盐含量主要受陆源物质稀释的影响,为“大西洋型”旋回。碳酸盐旋回在全新世早中期存在低碳酸钙事件,可能与该时期的强降雨冲刷所致陆源稀释作用增强、海水溶解作用增强以及海洋表层生产力的降低等综合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3.
海底沉积物中碳酸钙的测定属物相分析.基于化学原理,选用不同的溶剂可选择性地将样品分为六个相:碳酸盐相、金属相、硫化物相、氧化物相、碳酸盐相.酸不溶残余相.只要准确测定碳酸盐相中Ca^2 离子的难度,即可知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西南印度洋中脊沉积物来源广泛,是区域海洋环境演化的记录器,对其沉积物特征及物源研究是区域古海洋研究的基础。对采自西南印度洋中脊扩张轴部(34.9°S)西翼的重力柱沉积物样品进行总碳、总有机碳、生物硅、主量元素、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样品中生物成因组分为沉积物的主要组成,主要包括碳酸盐和二氧化硅;主微量元素除了Ca、Sr与LOI外,其余元素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且相关系数基本大于0.8。结合不同生物组分特点进行分析计算,获得了沉积物中各生物组分的含量。去除生物成因组分重新计算了非生物成因元素含量,通过潜在物源及相应地球化学指标对比分析,发现非生物成因组分主要由非洲南部风成陆源物质组成,含少量洋中脊硫化物与结壳物质。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测定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方法很多,如干烧法,重铬酸钾比色法,络合碱溶比色法,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及热导法等。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此法简便可靠,适于大批样品分析,但在测定过程中,易受样品中还原物质的干扰(如  相似文献   

16.
盐酸、温度、时间及粒径对海洋沉积物碳酸盐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相同体积不同盐酸浓度(0.1和1.0 mol.L-1)、不同温度(23和60℃)、不同时间(6、12和24h)和不同颗粒粒径样品(<160μm和<32μm)的交叉条件实验,利用各条件实验后样品的总碳含量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研究了盐酸、温度、时间及颗粒粒径对碳酸盐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提高沉积物碳酸盐盐酸酸解反应速率和效率及获取稳定可靠的TOC、δ13C有机质等参数的角度出发:(1)盐酸用量及浓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升高反应温度是不必要的,升高反应温度既会抑制反应的进行,又会导致盐酸浓度下降并加速有机质分解,从而对沉积物总有机碳含量及其δ13C等的准确分析产生不利影响;(3)在1.0 mol.L-1盐酸过量的条件下,碳酸盐的大量分解在6h之前已基本完成;(4)颗粒粒径愈小,愈有利于样品的均匀混合及反应的进行,相应的分析结果离散度亦愈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雅浦海沟4 500和6 500m两个深度的柱状沉积物的含水率、总有机碳和多种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测定,总结分析了这些参数的垂向变化规律,采用元素比值法追溯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并结合扫描电镜确定了沉积物中的生物化石组成,探讨了化石分布特征与地形结构、深海环流及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位于碳酸盐补偿深度以上的4 500m深度深渊沉积物自上而下由含硅质黏土逐渐向钙质软泥过渡,其中的沉积断层可能与深海环流或滑坡有关;位于碳酸盐补偿深度之下的6 500m深度超深渊沉积物属于硅质软泥,可能是重力流导致的表层沉积物堆积,这种沉积作用有利于有机碳的埋藏。该区域沉积物主要来自海洋生物源、陆源和火山源;底层流属于氧化环境,可能有南极底层水的流入。第四纪以来,雅浦海沟应无大规模火山喷发,而海沟东侧的卡罗琳海岭由于板块俯冲作用在不断下沉。  相似文献   

18.
于2004年9月,在胶州湾潮间带河套和红石崖两个区域(分别代表近河和近海区域)分别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品,并分析了样品中有机碳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1)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有机碳和总氮质量比分别为1.0~3.0g/kg和0.1~0.3g/kg,随沉积物埋藏深度表现为波动变化,但无明显规律性;(2)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从表层到底层叶绿素a质量比的总体趋势是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叶绿素a质量比变化为0.3~5.2g/kg;(3)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应属于混源有机质。本实验结果对探讨胶州湾潮间带近河和近海区域沉积物中有机碳和叶绿素的埋藏和降解规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球化学家在研究海洋沉积物中发现,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与沉积物中某个单分子有机物质在化学键结合上的变化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一结论对追踪气候变化有可能提供新的线索。这个单分子有机物质是一种烯酮,它含有37个碳原子和一个羰基,分子链中有几个碳一碳双键。美国的研究人员从取自与南加利福尼亚相隔的圣巴巴拉海盆的沉积物样品中革取出了这种物质。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这种有机分子的纵剖面分  相似文献   

20.
为查明东海DC-2孔岩芯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对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沥青总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在不同深度和不同层位共取了58个样品,由于样品量受到限制,分析沥青的样品重量由250—700克不等。 沉积物的粒度在整个岩芯中变化比较明显,由下而上可分为五个大层。 1.粉砂层(91.5—75.5米):粉砂粒级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