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低碳经济全球发展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掘农村低碳消费潜力,为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构建两型社会提供契机。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对川西北农村低碳消费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提供指导,促进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推进四川地区"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实现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决策,打鄱阳湖牌、打生态牌,既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又能充分发挥江西的主要优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范围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三带(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构建四区(按主体功能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圈。战略定位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相似文献   

3.
低碳发展是旅游目的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探索低碳发展模式有助于推动目的地旅游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首先将生态因素引入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构建旅游地4E系统(能源Energy-经济Economy-生态Ecology-环境Environment)。其次,提出旅游地旅游产业低碳发展模式的构建须遵循因地制宜、综合协调、综合效益最大化、可持续性与节能减排优先5个原则。第三,从构建依据、发展理念、发展手段与发展目标等方面提出旅游地旅游业低碳发展模式的构建思路。最后,以旅游产业能源系统、旅游地生态系统、旅游地环境系统与低碳旅游经济系统为核心,构建基于4E系统的旅游地旅游业低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朱妮  张艳芳 《干旱区地理》2015,38(4):843-850
基于陕西省1989-2011年能源消费等统计数据,分析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建立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系统的VAR模型,对该系统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发展模式,是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高碳能源为主和产业结构长期以高碳产业为主导。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陕西省碳排放强度的减小作用初期微弱;从中长期来,两个结构多元化提高的负效应对碳排放强度的增加有长期持久的抑制作用,且能源消费结构演进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果始终大于产业结构变化的冲击效果。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尤其是提高低碳产业与低碳能源比重是驱动陕西省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于吉海 《地理教学》2010,(9):7-10,12
去年以来,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先后将12个区域的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目的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陕增长。它们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促进中部崛起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相似文献   

6.
陕北能源开发区农村转型发展轨迹及效应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琦  刘彦随 《地理科学》2014,34(9):1077-1084
运用产业结构转换系数、农业多样化指数、多部门经济分析模型、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等方法,对1978~2011年榆林市农村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① 1978~1991 年,榆林市三次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为 0.123,产业结构缓慢转换;1992~1997年,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产业结构逐步优化;1998~2003年榆林市产业转换速度达最大值0.276;2004年后,以能源经济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换速度有所回落。1991~2011年,榆林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平均为3.94%,GDP增长的29%是由产业结构变动造成;② 1991~2011年榆林市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维持在1.8左右,能源资源开发44.44%的价值外溢。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均说明了榆林市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以能源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③ 1990~2011年,榆林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63.07%下降到36.70%,传统食物消费模式逐渐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加快能源资源区农村转型发展,促进能源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互促发展成为榆林市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各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以1995-2011年常住人口总数、总GDP和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在ArcGIS及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从时空角度分析了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特征看,长江中游经济带总体发展水平不断上升,绝对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且这种扩大趋势从2000年后逐步增强;相对经济差异不显著,4个经济区中1995-2003年武汉城市圈经济相对发展最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最慢,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发展最快,武汉城市圈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各经济区内部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其中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差异最大。从空间演变特征看,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逐渐加大,空间集聚趋势越来越弱,扩散效应逐渐增强,高水平发展的城市出现极化现象,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交通区位、区域政策、中心城市的联动、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是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热带琼雷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经济区克服了传统经济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瓶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方向。目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都已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琼雷生态经济区是在充分考虑了湛江市(雷州半岛)和海南省(海南岛)地区热带资源禀赋、生态环境脆弱性及经济空间紧密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战略构想。琼雷地区生态本底较好;热带作物资源、海洋资源及港口资源十分丰富,热带特色显著;经济结构以一、三产业为主,生态恢复与维护成本较小;存在地缘一致性和经济紧密性,有一定区域联系基础。但同时本区域存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因素较多,因此必须坚持生态主导下的经济发展原则。为此,建立中国热带琼雷生态经济区是必要的和及时的。本文从宏观的角度,详细分析了琼雷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的主要内容,以期在中国的典型热带区域打造生态经济区发展平台,构筑中国热带生态经济发展高地。  相似文献   

9.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强大的综合创新优势,必须在实现经济体系高效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上做出表率,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是北京山区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首都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为北京的七山区县,其建设要以"两山、五河、七组团"为空间结构,以"一区、三基地、一平台"为框架性目标。作为探索北京山区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是优化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需要,符合山区发展转型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应遵循打破行政界限、生态主导发展等原则,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建设生态产业经济带(走廊)、拓展生态经济区地域空间范围、打造中国北部生态经济增长极,以建设成北京绿色崛起先导区和全国生态经济示范区。  相似文献   

10.
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可以助推区域实现空间效益最大化。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自下而上"的城市等级及腹地划分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等级、腹地、网络3个角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特征明显;南昌、九江周边区域空间邻近效应显著;城镇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趋向明显;南昌市对东部区域辐射能力持续偏弱;城市等级划分出现中心城市等级与行政级别"错位耦合"的现象;城市腹地划分"边界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1.
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增长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2,他引:10  
李偲  钟巍  王立国  张明 《干旱区地理》2002,25(4):354-359
时间增长极理论,研究了天山北坡经济带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域的基本格局,阐明了地域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为成长核心。通过经济指标之间相关系大少,运用R型因子分析指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通过城市之间的地域差异,运用Q型因子分析确定了不同分类机制的城市群。最后指出乌鲁木齐是全区核心经济增长级,克拉玛依是工业经济增长级等不同层次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2.
滇中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差异研究对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滇中经济区42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滇中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滇中经济区呈现点轴式空间结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 1999~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呈波浪式扩大趋势,空间结构由极核式向点轴式演变.为了滇中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应该强化增长极的辐射作用,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并因地制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云南施甸县传统农业发达。在封闭的年代,粮食、肉食、油料自给略有余,小有名气。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陈旧落后,资源又相对贫乏,加上人多地少,工业基础差,财源少,成为保山地区的“困难户”,这是一种特殊现象。本文就是研究产生这一现象的背景原因,以及发展经济的策略途径和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西藏真菌资源丰富,目前已知食用菌352种,107属,34科。药用菌163种,82属,41科,其中用于抗癌和试验抗癌的93种,有毒菌97种,36属,20科。外生菌根菌107种,29属,19科。木腐菌47种,30属,13科。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还孕育了多种多样的高山真菌,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面向建设实践,促进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长期的、基本的国策,可持续发展纲领从总体战略上、社会发展上、经济发展上、生态发展上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框架。在此框架下,地理学可以在人地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变化及地理信息技术等领域发挥学科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巩固理论基础、扩展应用领域方面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基于淮海经济区1995、2000、2005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和图形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淮海经济区近10年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分析了淮海经济区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出现的趋势,表明淮海经济区各县域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区域内部出现了极化现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低发展水平县域的数量占县域总数的66%,且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区域出现了东西分化现象;区域发展核心轴线逐步形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区域内部交通干线对经济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交通网络的形成可以促进区域差异的缩小。  相似文献   

17.
18.
以滇中经济区42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采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了滇中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协调度的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滇中经济区呈现点轴式空间结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县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显著;(2)1999—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呈波浪式扩大趋势,空间结构由极核式向点轴式演变,县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协调度空间差异逐步扩大。为了滇中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应该积极采取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八大区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圈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划分全国为八个人口大区,对各大区的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与经济区规划的特点作一中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分析.  相似文献   

20.
区位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经济区位论的角度,研究了区位政策的目标和手段、以及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提出以下观点:①各级政府或决策部门可通过一定的区位政策,如区位投资环境的改善、区位补助金和区位倾斜政策等来诱导或限制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行为的空间选择,最终实现国土的有效、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②区位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使利益空间的界限扩大或缩小,加速或缓减产业的空间集中或分散,刺激新产业区位生长点的形成,以及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