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准噶尔造山带碰撞体制的成矿作用及金等矿床分布规律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陈衍景 《地质学报》1996,70(3):253-261
准噶尔造山带是乌拉尔—蒙古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的碰撞造山作用主要发生在石炭纪和二叠纪,并经历了先挤压后伸展的演化过程。区内的金等矿床主要就位于晚石炭世—二叠纪,集中分布在碰撞造山作用较强烈的地带,矿床形成于碰撞作用的挤压—伸展转变期。因此该区金等矿床的成矿时间、空间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等与碰撞造山作用发生的时间、空间及动力学背景完全吻合,表明适于用碰撞造山成矿模式指导找矿和研究。而该区矿床的实际分布也确与碰撞造山成矿模式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
王义天 《地质通报》2002,21(8):562-566
小秦岭在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变迁,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过渡,并最终在伸展体制下于晚燕山期形成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其深部过程为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拆沉作用而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小秦岭是中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主要产出3种类型的金矿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成矿时代特征表明,本区金的成矿作用奏始于碰撞造山作用的后期,主成矿期发生在造山作用期后以伸展体制为主导的晚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在造山作用期后常常发育伸展构造,伸展体制下的变形变质演化和多源流体活动使大规模成矿作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构造带多期变形和金叠加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杰 《地质与勘探》2013,49(5):797-812
卡拉麦里韧-脆性剪切构造带形成于华力西中晚期,分属碰撞造山挤压和伸展造山走滑-伸展2个构造变形期,历经逆冲推覆、左行走滑、右行走滑和伸展4个主要演化阶段,金成矿空间上分布于碰撞期逆冲推覆型韧性剪切带中,成矿发生在转换造山及伸展造山时期,属C2-P(290~260Ma)走滑伸展阶段成矿事件。构造变形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在空间上表现为深部构造层次韧性变形与其之上的中浅构造层次的韧脆性和脆性变形存在地质间断,金成矿与韧脆性、脆性变形同步且与韧性变形呈明显叠加复合关系,赋矿韧脆性和脆性构造统一于右行走滑剪切-伸展成矿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构造变形层次、变形特征和矿化特征。构造与金成矿空间叠加关系,有相应的两期成矿年龄响应和多阶段、多物质复合成矿的记录,代表一种时间有早晚、空间有重叠、物质来源多成因的叠加复合成矿关系。构造带韧-脆性变形转换与金成矿活动是区域构造背景发生明显转换过程中的多期变形和叠加成矿的形成机制,(成矿)动力学背景分别代表了碰撞造山期的逆冲推覆韧性变形、碰撞造山-伸展造山转变期的右行走滑韧脆性变形和金初始成矿、伸展造山期的脆性变形和金主成矿活动。与周围地质体的时间、物质关系探讨表明,金成矿受火山质围岩矿源层、构造生成演化及华力西晚期碱性花岗质岩浆侵位活动三大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4.
卡拉麦里地区处于中亚—兴蒙成矿域东准噶尔成矿带的南段,晚古生代增生—碰撞过程明显、构造和岩浆活动强烈、矿产资源丰富。晚古生代增生—碰撞成矿作用集中在两个时期,卡拉麦里北缘至野马泉为主的泥盆纪和卡拉麦里构造带为主的早石炭世中晚期—二叠纪。本文在综合研究基础上,根据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增生—碰撞过程的地球动力学和成矿特征,将成矿系统划分为:泥盆纪活动大陆边缘斑岩型金成矿系统,早石炭世中晚期后碰撞挤压—伸展转换阶段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金铜成矿系统,晚石炭世—二叠纪后碰撞伸展阶段造山型金铜成矿系统和岩浆热液型锡金成矿系统,以后3类为主。矿床组合包括: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岩浆期后热液脉型金矿、斑岩型铜金矿、构造控制脉型铜矿和云英岩—石英脉型锡矿。认为该地区的泥盆纪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可能被晚石炭世—二叠纪后碰撞造山型金成矿系统所叠置而不易识别,后碰撞作用主导了该地区主要成矿系统,大陆岩石圈拆沉和软流圈地幔上涌产生的走滑伸展构造—壳幔岩浆作用—混合流体作用是卡拉麦里地区金属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5.
三江地区义敦岛弧碰撞造山过程:花岗岩记录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是特提斯-喜马拉雅巨型造山带中的一个复合造山带。本文利用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29个花岗岩体的43件同位素测年数据,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造山带花岗岩的时间坐标。初步识别出4套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即印支期弧花岗岩、燕山早期同碰撞花岗岩、燕山晚期A型花岗岩和喜马拉雅期花岗岩。据此,再造了造山带的形成过程与演化历史:印支期的大规模俯冲造山作用(238-210Ma),形成义敦火山岩浆弧;大约自206Ma始,发生弧-陆碰撞,伴随岛弧地壳挤压收缩和剪切变形,发育同碰撞花岗岩;进入燕山晚期(138-73Ma),岛弧碰撞造山带发生造山后伸展作用,形成A型花岗岩带;喜马拉雅期发生陆内造山作用(65-15Ma),岛弧碰撞造山带出现逆冲-推覆和大规模走滑平移,伴随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的侵位和拉分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小秦岭在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变迁,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过渡,并最终在伸展体制下于晚燕山期形成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其深部过程为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拆沉作用而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小秦岭是中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主要产出3种类型的金矿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成矿时代特征表明,本区金的成矿作用奏始于碰撞造山作用的后期,主成矿期发生在造山作用期后以伸展体制为主导的晚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在造山作用期后常常发育伸展构造,伸展体制下的变形变质演化和多源流体活动使大规模成矿作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甘肃北祁连山寒山金矿床控矿条件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该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标志及控矿因素等诸方面分析,指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奥陶统岛弧钙碱性安山—英安质火山碎屑岩,矿体受多级断裂裂隙系统的控制,且主要定位于韧—脆性剪切带内的强片理化带中,成矿作用发生于碰撞造山作用挤压—伸展转变期,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等造山期中酸性岩体侵位期间及其以后,深部岩浆房或中酸性侵入体主要为矿床形成提供了热驱动力,矿床成因类型属与火山岩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与综合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8.
笔者等通过对不同类型大陆碰撞造山带环境下铅锌矿床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在陆陆碰撞的主碰撞阶段,由于板块的汇聚挤压,在碰撞造山带两侧或一侧形成的前陆盆地中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未变形或弱变形,来自盆地的卤水在造山带隆升造成的重力势的驱动下,向盆地边缘汇聚,萃取盆地中的成矿元素,在碳酸盐岩的岩溶或断裂中形成MVT型铅锌矿床。在晚碰撞走滑转换阶段,盆地卤水和地层水萃取盆地地层或基底内的成矿物质形成成矿流体,陆陆碰撞持续挤压力使盆地强烈变形,同时在盆地内发育一系列逆冲推覆系统,并驱动成矿流体发生侧向迁移;在挤压后的短暂松弛阶段,成矿流体灌入逆冲断裂及其伴生的次级走滑断裂或张裂隙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沉积岩容矿铅锌多金属矿床。大陆碰撞造山带挤压至伸展这一应力转换阶段,成矿流体灌入张性构造中,形成类似秦岭碰撞造山带环境产出的脉状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9.
胶东矿集区大规模成矿时间和构造环境   总被引:41,自引:22,他引:41  
陈衍景  Franco  PIRAJNO  赖勇  李超 《岩石学报》2004,20(4):907-922
本文全面收集了胶东矿集区矿床和相关岩石的同位素年龄,讨论了该区金矿床大规模成矿的时间和构造背景.数据显示成矿作用发生于中生代,以110~130Ma为高峰;成矿事件同步或略滞后于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铷锶和锆石SHRIMP年龄表明中生代花岗岩类形成于多次热事件,大量继承锆石的存在和较高的ISr值(>0.709)指示花岗岩浆主要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或重熔.矿石和成矿流体的Isr值普遍高于0.709,并略高于中生代花岗岩类,指示成矿流体和物质主要来自地壳内部.讨论显示,中生代华北与华南古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是导致胶东矿集区形成的主导因素;花岗岩类侵入和大规模成矿作用耦合于碰撞造山带的3阶段地球动力学演化,即早阶段挤压-地壳缩短-隆升,中阶段岩石圈拆沉并转向伸展构造体制,晚阶段伸展;最强烈的成矿作用发生在碰撞造山过程的挤压向伸展转变期;已建立的碰撞造山成岩成矿和流体作用模式可以较好解释胶东矿集区的矿床、花岗岩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造山带内生金属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探讨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中国是造山带最为发育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分布广泛。本文从成矿地球动力学演化角度对中国造山带中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综合研究,将造山带矿床分为碰撞造山型和俯冲造山型两种。前者进一步可分为同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和后碰撞造山成矿。以青藏高原为例,又将同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分为碰撞造山期成矿、松弛期(伸展)成矿、走滑拉分盆地成矿和剪切带扩容成矿。以西秦岭和东天山为例,剖析了后碰撞成矿特点、过程和成矿规律。在扬子克拉通西南缘发育有中国颇具特色的低温成矿域,包括广泛分布的卡林型金矿、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和玄武岩型铜矿,本文研究提出这些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大陆边缘造山带弧后伸展盆地。  相似文献   

11.
The Junggar orogen, Xinjiang,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al-Mongolian orogen.The collisional orogenesis in this region occurred primarily in the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with an evolutional process of early compression and late extension. Mineralization of gold andother metals in the Junggar orogen occurred mainly in the Permian and in a few cases in theLate Carboniferous. The deposits are largely distributed in areas where collisional orogenesiswas intensive and formed in a transitional stage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Therefore, goldmineralization in the Junggar orogen is fully consistent with the collisional orogenesis in time,space and geodynamic setting.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mineral deposit model of collisionalorogenesis is applicable to prospecting and study of ore deposits in the Junggar orogen.Furthermore, the factual distribution of gold and other deposits in this region is just the same asthe collisional orogenic model presents.  相似文献   

12.
陆内碰撞和流体作用都是当前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但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以及有关成矿作用的研究仍很薄弱。文章以陆内碰撞成岩成矿模式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的模式,即在陆内俯冲体制中,随板片俯冲深度的增加,依次产生改造流体、变质流体和岩浆流体,所产生的流体在空间上具有分带性,并造成岩石、元素、矿化蚀变的成带规律分布;陆内俯冲的早期挤压阶段的流体作用以深部物质分泌的上升流体(改造、变质和部分熔融)为主,晚期伸展阶段以浅层下渗流体(来自大气降水)循环为主,中期由挤压向伸展的转变阶段为深分泌上升流体与浅层下渗流体的混合作用。为检验模式的科学性,选择典型的陆内碰撞带——东秦岭作为实例解剖,发现该区的陆内碰撞作用与金矿床等的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都十分吻合,且与理论推导的陆内俯冲体制的流体作用规律一致。对若干典型矿床成矿流体的氢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和演变特征等与理论推导的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规律完全符合。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以金水泉、双泉、南明水、苏吉泉东等为代表的金矿床,构成了一套与晚古生代碰撞造山有关的金成矿系统。矿床夹持于区域性的卡拉麦里深大断裂和清水—苏吉泉大断裂之间,矿化受次级脆-韧性断层控制,以中等至陡倾斜的含金石英脉和破碎蚀变岩的形式产于晚古生代浅变质火山沉积岩中。流体包裹体、H-O-S-Pb同位素和热液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中高温(集中于240~330 ℃)、低盐度(<6% NaCleq)、富CO2的变质流体特征,成矿物质来自赋矿的火山沉积岩系,流体不混溶(相分离)和水-岩反应(围岩硫化作用)是导致金沉淀的主要机制,成矿深度变化于7~15 km之间,成矿时代约为314 Ma。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研究区的构造体制由挤压向走滑或走滑伸展转换,构造应力的释放导致深部变质脱水形成的低盐度CO2-H2O-NaCl±CH4含金流体,沿走向NW至近EW向的走滑剪切断裂向地壳浅部流动,并在脆-韧性过渡带或脆性变形带的次级断裂中形成含金石英脉及蚀变岩型金矿石。  相似文献   

14.
新疆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型金矿主要矿床式有阿希式,分布于西天山博罗科努西段,形成于晚泥盆世;石英滩式分布于东天山觉罗塔格,形成于早二叠世;马庄山式分布于塔里木板块北缘,形成于晚石炭世.通过成矿条件、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分析表明,上述金矿的成矿时代与含矿建造近于同时或略晚,属于陆相火山-次火山岩准同生Au-Ag成矿系列类型.  相似文献   

15.
额济纳旗蓬勃山地区为中国西北地区一处重要的金及多金属矿集中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研究区金及多金属成矿受地层-构造-岩浆活动三重条件控制.古元古界北山群、中奥陶统咸水湖组、下石炭统白山组、下二叠统双堡塘组具有形成金、银、铅(锌)、钨等矿产良好的地球化学条件.金及多金属矿产的产出与区域上中酸性侵入岩体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关系.矿床的形成时代与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区内北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对矿产的产出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指出了该区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陆区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以夕卡岩型金矿为例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系统总结了中国不同构造单元 70个夕卡岩型金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 ,其中 1个为超大型、1 9个大型和 2 4个中型矿床 ,总储量超过 1 0 0 0t,占全国探明储量的约 2 0 % ,表明夕卡岩型金矿是我国最重要金矿类型之一 ,值得今后地质研究和勘探工作重视。通过编制中国夕卡岩型金矿分布图 ,发现它们产于碰撞造山带、断裂岩浆带和活化克拉通边缘等 3类地区 ,所有夕卡岩型金矿集中区均受到显生宙陆陆碰撞的影响。通过对各成矿省夕卡岩型金矿和相关热液矿床及花岗岩类的同位素年龄统计 ,结合地质分析 ,发现中国夕卡岩型金矿的形成时间总晚于各成矿省最晚一次的洋盆闭合或陆陆碰撞的开始时间 ,约滞后 5 0Ma ,因此排除了它们形成于大洋板块俯冲所致的岩浆弧背景的可能性 ;通过联系各成矿省地质构造演化与碰撞造山带 p T t轨迹 ,确定各成矿省成矿作用和花岗岩浆作用均爆发于陆陆碰撞过程挤压伸展转变期的减压升温体制 ,而不是碰撞后。基于碰撞造山带构造几何和造山机制 ,认为中国夕卡岩型金矿及相关矿床的时空分布和成因适合于CMF模式解释  相似文献   

17.
新疆奇台地区双泉金矿床的成矿时代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斌  路彦明  顾雪祥  章文忠 《地质通报》2009,28(12):1871-1884
新疆奇台县双泉金矿床位于东准噶尔地区,成矿带划分属卡拉麦里-达尔布特成矿带(Ⅲ级成矿带)之卡拉麦里-莫钦乌拉成矿带(Ⅳ级成矿带),是新疆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对双泉金矿蚀变矿物绢云母、含金石英脉进行了激光(单颗粒全熔样法)显微探针40Ar/39Ar同位素研究,3个绢云母样品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69Ma±9Ma、265Ma±2Ma、260 Ma±4Ma;石英样品等时线年龄为269Ma±8Ma。这些结果表明双泉金矿主成矿期成矿时代为269Ma±9Ma~260Ma±4Ma。东准噶尔地区早石炭世初至晚二叠世大规模陆陆碰撞造山及其后的伸展张弛构造运动期间,发生了2次大规模的构造流体热事件,同位素年龄记录的时间分别约为310Ma和260~270Ma。前者代表早期韧性构造变形期间产生变质流体并初始富集Au元素的时间,地球动力学背景为碰撞造山后期的挤压推覆体系;后者代表本区金矿主成矿期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是控矿断裂构造脆性变形的时间,地球动力学背景为碰撞造山期后的伸展张弛体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甘新交界地区 3条石炭系和二叠系代表剖面的观察 ,结合多年调查东疆地层的资料积累 ,认为 :1)因绿条山组岩性组合及所含生物群与东疆的东古鲁巴斯套组相同 ,甘新交界地区绿条山组分布区是北塔山地层小区石炭系的南延部分 ,应从黑鹰山地层小区分出 ,甘新交界地区的中南部普遍缺失杜内期沉积 ;  2 )阿齐山—康古尔—雅满苏火山岛弧带与博格达—哈尔里克火山岛弧带的构造造山历程不同 ,彼此的兴衰转换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  3)甘肃北山石炭纪生物群与天山一级地层区的生物群相似 ,具有特提斯区系和西伯利亚—北美区系相互交会、混生的过渡性质 ;  4 )来自兴蒙海槽的早二叠世海侵 ,未波及北疆地区 ,而是经由北山、红柳河谷地 ,终止于库姆塔格沙垄以东的狭小区域 ,根据雅满苏西大沟阿瑟尔期类化石的发现 ,推断至今从未发现早二叠世类化石的北山 ,主要原因是调查程度较低 ;  5 )在金窝子金矿、2 10金矿及 2 30矿脉附近找到许多早二叠世生物化石 ,对仅根据一个同位素年龄数据 ( 36 1.1Ma)建立的“金窝子组”提出质疑 ,否定区内存在泥盆纪地层 ,认为金窝子金矿围岩地层的时代是早二叠世 ,不是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9.
新疆卡拉麦里金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卡拉麦里成矿带内地层较全、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在带内广泛发育,为本区主要含金地层.卡拉麦里深断裂严格控制区内侵入岩、次一级构造和矿产分布,构成岩浆侵入的主要通道,与此有关的次一级断层和裂隙则构成良好的赋存空间.卡拉麦里深大断裂纵贯全区,金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沿走向Au异常、金矿床(点)成群成带分布,最后确定了7个金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