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士茵  庞国兴 《地下水》2014,(2):135-137
迁西县地处燕山南麓,多年来地质灾害发育,其经济建设与地质灾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调查显示,迁西县发育地质灾害145处,区内泥石流占灾害点总数65.6%,以沟谷型为主;滑坡占灾害点总数15.9%,且70%以上岩质滑坡,崩塌占灾害点总数13.8%,全部为岩质崩塌。地面塌陷占灾害点总数4.8%,论文研究了区内地质灾害的基本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和诱发因素,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评估划分原则,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按轻、重、缓、急进行分期防治,对重要地质灾害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进行灾害治理。结合地质灾害调查分析,提出了建立监测预警、群测群防网络、因地制宜、因灾设防、应急反应系统、信息系统建设等防治对策,为增加防灾减灾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西藏昌都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昌都镇位于澜沧江上游“三河一江”地带(即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气候较恶劣,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植被稀疏,地质灾害发育。该区是藏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城镇建设与地质灾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调查研究显示昌都镇发育地质灾害33处,其中崩塌16处,占灾害点总数48.5%,主要发育于路堑边坡和河流下切侧蚀形成的自然边坡;滑坡13处,占灾害点总数的39.4%,且90%为土质滑坡,多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泥石流4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2.1%,以中小型为主。文章总结了昌都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地质灾害与地层岩性、空间位置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昌都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影响。结合调查分析提出了昌都镇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策略———治灾、设防、治水、治坡、生态建设和加强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留坝县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共落实地质灾害点239处,灾点类型以滑坡和崩塌为主,占灾点总数的98.33%,灾点规模以小型为主,共有190处,占灾点总数的79.50%。研究了留坝县地质灾害地域分布、乡镇分布以及时间分布规律,分析了留坝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4.
大同市黄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市位于大同盆地北部,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城市,其经历了多期地质事件,新构造运动频繁,气候干寒,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严重,地质灾害发育。调查显示,大同全市共存在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507处,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隐患占166处,占隐患点总数的1/3。是除采煤沉陷区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之外最多的灾害隐患,其中,黄土边坡崩塌、滑坡81处,其主要受人工切坡、地下采矿活动影响,诱发因素为降雨、地表水入渗等。本文总结了大同市对区内黄土边坡形态特征、岩土类型、灾害特征及自然边坡稳定状态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以及对大同市城市建设和发展转型的影响,并结合实际调查,提出了大同市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即防水、减少切坡、加强监测并提高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5.
区内工程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灾害的形成与发展受自然因素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基于调查资料,系统分析区内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规律。最后针对灾害发育特征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耿马县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隐患点和灾害点进行野外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对耿马县内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耿马县内发育各类地质灾害144处(条),灾害类型齐全。其中滑坡118处,崩塌18处,泥石流沟2处、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各3处,以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零星发育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区内地质灾害在空间上具有点状产出、线状延伸、局部集中发育的特点;总体上不同地质灾害发育明显受地形地貌影响。夏季强降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地层岩性控制地质灾害类型;耿马盆地内的滑坡直接受新近系灰、浅灰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的膨胀性控制,降雨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耿马县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隐患点和灾害点进行野外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对耿马县内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耿马县内发育各类地质灾害144处(条),灾害类型齐全。其中滑坡118处,崩塌18处,泥石流沟2处、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各3处,以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零星发育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区内地质灾害在空间上具有点状产出、线状延伸、局部集中发育的特点;总体上不同地质灾害发育明显受地形地貌影响。夏季强降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地层岩性控制地质灾害类型;耿马盆地内的滑坡直接受新近系灰、浅灰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的膨胀性控制,降雨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8.
攀西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强烈,历来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和易发区。为摸清地质灾害家底,查明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规律,排查出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支撑灾害现场核查与工程防治,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简称高分遥感技术)对四川攀西米易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现场验证,共确定有明显威胁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06处,主要以崩塌、滑坡为主,其次为泥石流。结合调查结果,开展隐患点成灾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安宁河及其支流沿岸一线,沿省道S214线及米普路、麻楠路、二滩库区环湖路段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断层两侧500 m范围内,达到51处,占遥感调查隐患点总数的35.8%; 2019年5—9月共发生地质灾害104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98.11%; 区域西北部和中北部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应用结果表明,利用高分遥感技术能够有效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分布与成灾规律,对服务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减轻灾害损失,提升地质灾害科技水平和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是科技防灾减灾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在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地震区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震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类型、空间分布和典型灾害体特征,研究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与灾害点的关系.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岷县-漳县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小型、中型的黄土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总体表现为数量多、分布广,与发震断裂和水系关系密切,滑坡灾害危害严重;2)地质灾害分布密集区与地震烈度的极震区基本吻合,且地形坡度为10°~30°的范围内与地貌高程2000~3000m的范围内地质灾害分布最为密集,它们的灾害数量分别占震区地质灾害总数的70.1%和84.4%;3)震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总体展布特征受控于NW向的韩家山-梅川镇断裂,其是NWW临潭-宕昌断裂的分支断裂.  相似文献   

10.
库区处于云贵高原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活动构造区,显著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致使区内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经野外调查发现,区内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且主要集中分布在金江桥以东的高山峡谷区;在实际调查库长为100km的河谷段,共发育着81处地质灾害点,总平均线密度(D)为0.81个/km,其中滑坡为区内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共发育59处,占总灾害点的72.84%。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库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和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的关系,为工程的规划和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21年8月8日渠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引发新增灾害38处,不同程度加剧已有灾害点109处。文中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对特大暴雨引发灾害的特征和孕灾地质条件与灾害分布关系开展研究,对比研究了累计降雨量与新增灾害数量和已有灾害加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渠县特大暴雨引发新增灾害点主要为土质滑坡,占比94.7%;区域斜坡结构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最高;土质滑坡集中发生在300~325 mm累计雨量区间,高达27处,变形迹象加剧程度严重的灾害点23处,分布在累计雨量为337~348 mm区间内;为该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汛期地质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为类似地区特大暴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滑坡是地质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因滑坡类型不同,规模不等,危害程度不一,工程治理措施多样。浙江地区属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尤以滑坡居多,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影响,台风降雨频繁,人类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呈多发群发态势,给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危害,社会影响强烈,因此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势在必行。本文以浙江青田县山区滑坡为例,阐述分析滑坡特征、稳定状况,并重点介绍回填反压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治理效果,为以后同类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灵台县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综合把握灵台县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灾害调查,查明了该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四类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及发育规律,并对典型的地质灾害成因与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表明:该县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分布较广、危害性强,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对地质环境影响很大,由于大地震的影响,其震前震后的地质灾害类型、数量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文通过搜集前人资料,现场调查,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前后汶川县地质灾害的变化。结果表明,地震前汶川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泥石流为主,地震后,汶川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其次为泥石流和滑坡。地震使汶川县地质灾害数量极大增加,同时,也使得其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煤矿地区是我国滑坡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列举了露天矿边坡、采空塌陷区滑坡和厂区滑坡灾害实例,分析了煤矿地区常见的黄土滑坡、堆积层滑坡、基岩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的特征与发生机理,认为特殊的地层结构和坡体结构是发生滑坡的地质基础,地下水是滑坡的重要影响因素,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因。要预防滑坡灾害,在选线、选厂、选址时必须加强地质工作,查明老滑坡和新生滑坡的规模和性质,工程地质与力学计算相结合评价滑坡的稳定性,提出预防措施建议。同时介绍了我国常用的治理滑坡的原则和排水、减重、反压和支挡等工程措施,以及今后应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Huining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Gansu Province, and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extremely developed in this area. There are 16 collapses, 12 landslides and 7 mudslides, which have caused great economic loss. In order to divide and evaluate the susceptibility zoning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Huining County, the authors established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database based on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 investigations.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geological disaster susceptibility analysis was established b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statistical method of GIS spatial analysis, and 14 basic indicator layers were selected. The evaluation units were overlaid, analyzed and verifie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susceptibility in Huining Count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zones of high easy-happening area, medium easy-happening area and low easy-happening area.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with the expert evaluation method to examine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susceptibility result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Huining County.  相似文献   

17.
会宁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共发育有崩塌16处、滑坡12处、泥石流7条,地质灾害已对研究区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了对会宁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分区评价及指导防灾减灾,在区域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统计方法,选取14个基础指标,建立了会宁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评价模型,对评价单元叠加分析计算及验证分析,将会宁县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划分为3个区,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通过专家评审法检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认为评价结果与实际地质灾害情况相符性较好,可以为制定会宁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山峡谷区是滑坡灾害频发地区,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呈多发、频发态势。本文选择坐落于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的西藏江达县作为研究区,利用野外调查获取的85个滑坡数据,选取坡度、河流密度、地貌类型、降水量、距断层距离、道路密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岩性等8个稳定性影响因素,运用地理探测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1)按滑坡体体积划分等级,江达县滑坡主要以中、小型滑坡为主;按其稳定性划分,50%以上的滑坡处于稳定状态;按危险等级划分,以Ⅲ级、Ⅳ级为主;江达县滑坡主要沿河流与道路分布,全县地面调查发现85处滑坡全部分布于河流附近,其中71.76%的滑坡分布于道路两侧。(2)江达县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地貌类型、河流密度、道路密度和距断层距离,其贡献率分别为0.501,0.477,0.465,0.332;当影响因子两两相互作用时,因子解释力总是大于单个因子对滑坡稳定性的解释力,即当两种影响因子相互作用时,对于滑坡的失稳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甘肃省东乡县"3·2"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条件、形成机制及灾害的发展趋势分析,并结合室内试验和现场勘测结果,计算得出了滑坡的稳定性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滑坡灾害的防治思路、防治对策以及主要的防治工程措施,为预防和防治类似滑坡灾害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陈万利 《江苏地质》2014,38(1):165-168
以徐州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为依据,总结了徐州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归纳分析了徐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诱发因素、发育现状及造成的损失。根据近年来省内外尤其是徐州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邳州石膏矿区地面塌陷现状及预防措施的建议,结合徐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制度建设、宣传培训工作、科学部署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工程、强化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