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西安地裂缝研究中的若干重要科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分析了西安地裂缝的研究现状,认为目前西安地裂缝研究尽管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研究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定量研究方面并不多见,不能满足当前城市建设防灾设计对地裂缝研究的需要.因此,针对近年来地裂缝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西安地裂缝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即:西安地裂缝的剖面结构特征;西安地裂缝的活动趋势与工程寿期内的位错量预测;地裂缝活动环境下的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地裂缝地带的结构累积破坏理论;跨地裂缝带重要结构物的安全监测理论以及地裂缝地带结构的维护理论,这些理论都是西安地裂缝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希望引起同行的共同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口镇—关山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出发,结合断裂带沿线现今地裂缝和小震群的活动,对该断裂带的现今活动性质、地震危险性判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指出,口镇—关山断裂带现今以蠕滑运动为主,全新世以来,断裂活动明显有西强东弱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横山滑坡是一个具有多层滑带且处于蠕滑挤压阶段的新生滑坡。研究表明,由于雨季降水和地表水渗入倾向(氵居)水河、倾角呈10°~15°的潜在多层滑带内,导致主滑带岩石泥化和软化并形成塑性蠕滑区段,滑体在自重压力作用下沿滑带蠕动,形成滑坡。降水和地表水渗入,造成滑带岩石泥化和软化,使岩石强度降低,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山坡超挖过陡和具有宽阔的临空地带等,是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和条件。而因煤层采空而形成的冒落,不是引起滑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西安地裂缝勘察场地类型的划分,分析了三类勘察场地隐伏地裂缝识别存在的问题。依据西安地区地形地貌类型及地层沉积差异,将西安地裂缝三类勘察场地划分为3个亚区(Ⅲ-0区、Ⅲ-1区和Ⅲ-2区)。Ⅲ-0区位于西安北郊,地貌单元为渭河河漫滩及Ⅰ级阶地,目前尚未发现地裂缝;Ⅲ-1区位于西安西郊,地貌单元为Ⅰ级洪积台地;Ⅲ-2区位于西安东郊,地貌单元为浐河、灞河Ⅰ级阶地;Ⅲ-1区和Ⅲ-2区地裂缝研究程度低,是西安地裂缝三类勘察场地研究的难点所在。根据Ⅲ-1区和Ⅲ-2区大量地球物理勘探和工程地质钻探,提出Ⅲ-1区宜采用浅层人工地震勘探和工程地质钻探相结合的方法,控制钻孔间距不宜大于40m,孔深宜为80~100m;Ⅲ-2区由于存在厚层可对比的卵石(圆砾)层,可仅采用工程地质钻探方法,建议控制钻孔间距为60~80m,孔深60~70m。  相似文献   

5.
西安地处祁吕山字型、纬向构造、新华夏系和陇西系等四大体系的复合部位。 地裂缝有“古”、新之分,本世纪50年代以前形成的地裂缝称“古”地裂缝,50年代以后形成的称新地裂缝。“古”地裂缝有三条,新地裂缝有十条。 由“古”地裂缝与断层关系显示,可推测出新地裂缝是由基底断裂活动在地表土层中的反映,但并非一蹴而就,是经过长期蠕动而逐渐形成的。至于断裂之所以活动,则取决于主压应力的方位。 根据地裂缝的羽列及张性裂缝的踞齿,其主压应力方位为NE—NEE。在这种主压应力下,有无发生地震的可能?据推测,在渭河大断裂与铲河断裂交汇部位有可能发生较强的地震,也可能在临潼—长安断裂与铲河断裂复合部位发生较强的地震。 如果发震,则位于地裂缝通过之处的房屋和道路等均可能遭到破坏,故新建筑物应避开地裂缝一定距离。此距离视建筑物类型和重要程度,建议由15米到50米。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城市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近几年来,舟山地质灾害现象明显增强,尤其是2004、2005两年,发生数量和发生频率大幅度提升。本文针对舟山地质灾害现象,通过实例分析成因和防治措施,并提出笔者的一些观点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西安市地裂缝对城市立交的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西安地裂缝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活动特点,并对地裂缝给西安市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立交带来的灾害进行了系统分析。以长安路立交、互助路立交、绕城高速长安南路立交的现场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地裂缝对城市立交的破坏模式。认为其结构的主要破坏模式为水平张拉和垂直错动。另外对穿越地裂缝的城市立交的减灾措施以及对拟建工程进行地裂缝专项勘察和采取的结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金坪子滑坡是距离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大坝下游最近的一处巨型滑坡,其Ⅱ区沿底滑带复活后已持续低速蠕滑超过百年,是乌东德水电站枢纽区最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弄清该滑坡复活后的长期低速活动机理以及再次加速蠕变破坏的条件,针对滑带附近土样的力学性质以及特征强度,通过不同剪切速率、不同黏粒含量以及不同应力条件的室内环剪试验进行了测试。研究 结 果 表 明,金 坪 子 滑 坡Ⅱ区复活后长期低速蠕滑的原因在于
滑带土残余强度由初次破坏的负速率效应转变为强度与剪切速率成正比的正速率效应,滑坡的活动是滑带土黏性流变特征的表现。滑坡再次发生加速蠕变破坏需要克服一个比剪切带残余强度略高的峰值强度,否 则 受 滑 带土的黏性阻滞效应滑坡将长期处于稳定蠕变的状态。滑坡雨季运动较快的原因是降雨引起滑体容重的小幅度增加,导致低速蠕变活动加快,但不至于进入加速蠕变阶段。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西安地裂缝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活动特点,并对地裂缝给西安市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立交带来的灾害进行了系统分析.以长安路立交、互助路立交、绕城高速长安南路立交的现场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地裂缝对城市立交的破坏模式.认为其结构的主要破坏模式为水平张拉和垂直错动.另外对穿越地裂缝的城市立交的减灾措施以及对拟建工程进行地裂缝专项勘察和采取的结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从现今庞大的GNSS观测网络中快速检测断层蠕滑形变,精细反演蠕滑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提出集GNSS网络滤波、地表形变信息提取和地下断层蠕滑时空分布反演三者于一体的方法。该方法同时采用整个GNSS网络的时空观测阵列,利用断层形变高空间相关的特点,对覆盖断裂带地表的GNSS位移时空序列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信息快速检测并反演蠕滑断层的时空分布与演变过程。以2005年苏门答腊MW8.6地震震后余滑和2006年墨西哥Guerrero州慢滑移为例,本文方法可成功检测并反演蠕滑断层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与相关研究成果吻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郴州市龙家背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滑坡的成因过程及机理。经勘察研究发现,此滑坡属推移式与牵引式复合型的岩土混合滑坡,破坏模式为典型的拉裂-蠕滑缓动型变形破坏模式。郴州独特的煤系地层是滑坡产生的主要内因,通过UU试验分析二叠系上统龙潭组页岩煤系地层特殊岩土力学性质,总结其力学参数随含水率的升高显著下降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对比滑带土室内试验结果,发现经地下水软化后的滑带的含水率约为35%,强度较干燥状态下降约71.4%;坡脚切方施工是最终形成复合式滑坡的触发因素,运用改进毕肖普法计算挖方前后坡脚土体的稳定性,坡体稳定性系数由1.13下降至0.93,坡体失稳滑动。郴州市山岭地区独特的煤系地层,加之春秋多暴雨的特殊气候条件,在工程建设中极易触发产生滑坡等次生灾害。本文依托此龙家背滑坡,分析其破坏过程及成因机理,为今后城市建设中的灾害防治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黄河上游某拟建水电站坝址场地为例,论证了圈闭地形内斜坡破坏的多期性和规律性问题。在充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将区内的斜坡破坏分为两期,即第一期为已经失稳的老滑坡群;第二期为发育在第一期滑坡群圈闭状破裂壁之后的正处于蠕动和破坏阶段的变形坡体,进而将第一期的滑坡分为两个强度次序。同时,还揭示了圈闭地形内斜坡破坏的规律性,即随着期和序次的增高,斜坡破坏面积增大,滑坡个数增多,规模减小,强度降低,滑距变短,滑体破碎程度变弱。最后指出,上述多期性和规律性应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陵地震前,震中周缘100 km范围内跨断层垂直形变无明显异常变化。地震没有引起活动断裂的同震形变,但导致断层失稳,在余震的持续作用下断层蠕滑加剧,最终引起零口跨断层测点处断裂发生3 mm左右的永久垂直形变,推测地震的发生与渭南塬前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位于长江中游北岸的新滩滑坡是一个中段剪出、上段牵引垮落式继承性古老复活型土石质复式滑坡体群。它由一系列具有成生联系的滑坡体(或崩滑体)串联组合而成。由于应力以分散释放为主,故滑动能量大大衰减。本文认为导致滑坡变形的主因是上部基岩中多组构造裂隙发育,长期岩崩物质使滑体上段产生加载、蠕滑作用,使各段前缓应力集中,产生变形失稳座滑,推动前段、牵动后缘垮落的结果。本文还探讨了滑坡体变形与周缘地质构造条件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地裂缝分布广泛,遍布43个县(市)128处。主要形成于1970~1991年间。文章概述了全省地裂缝时空分布,分析了地震、构造、地层岩性、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地裂缝形成的影响,探讨了地裂缝成因、活动周期、预测、防治等问题。认为全省地裂缝主要是人类采矿活动和构造活动两大因素引起的。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裂缝主要是地应力释放的结果。与太阳黑子11年活动周期一致,而且发生在谷年附近。地裂缝危害主要发生在显示阶段,气象干旱强烈蒸发以及阵雨、暴雨引起地面积水汹涌流入地下是地裂缝显示的两个条件。故控制这些显示条件,可有效地防治和减轻地裂缝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重大滑坡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滑坡精准预测预报是防灾减灾的前提, 也是亟待突破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以重大滑坡预测预报为目标, 聚焦滑坡演化过程与物理力学机制核心科学问题, 凝炼了滑坡启滑关联机制、滑坡启滑物理力学机制、滑坡过程预测预报理论3个关键科学问题, 提出了如下研究思路: 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指导, 依托大型野外试验场, 采用现场原型试验与多场关联监测、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多场耦合模拟等技术手段, 以滑坡孕育过程为基础, 提出了重大滑坡的启滑分类; 揭示锁固解锁型、静态液化型和动水驱动型滑坡启滑物理力学机制, 建立相应的启滑判据; 构建重大滑坡数值预报模式与实时预报平台, 创立基于物理力学过程的滑坡预测预报理论。通过实施, 可奠定上述3类滑坡预测预报的地质、力学与物理基础, 引领重大滑坡预测预报研究, 保障国家重大战略的顺利实施, 契合国家防灾减灾重大需求。   相似文献   

17.
西安地裂缝活动给市政建设带来了重大损失,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静力位错理论对小寨地裂缝、边家村地裂缝和辛家庙地裂缝活动所产生的垂直位移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地裂缝活动使地基或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超过极限时,建筑物就会出现裂缝,发生变形,危及建筑物的安全。根据不同工程地质性质的场地和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对最大差异沉降的要求,对地裂缝带进行了严重区、较严重区、轻微区的安全性分区。并依每区的标准对这三条地裂缝进行了成灾评估,从而明确了不同地裂缝的成灾程度。  相似文献   

18.
<正>湖南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区地面沉裂、地裂缝、矿坑突水突泥、瓦斯爆炸、煤层自燃等30余种,其中,分布广、影响大、易成重灾的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4  相似文献   

19.
以受玉树"4·14"地震影响的结古镇结古寺滑坡为例,根据滑坡地质背景和基本特征,详细分析了控制滑坡变形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工程实践对桩板墙工程开挖的所揭露的滑体、滑带、滑床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前期勘查、物探解译成果,分析了动态信息法施工在本工程的应用,总结了在震后特殊环境条件下进行悬壁式桩板墙施工工艺经验。通过施工期、试运行期监测和工程质量检测,对治理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桩板墙工程对该滑坡治理有效,目前滑坡处于稳定状态,保障了坡顶和坡脚建筑物安全,为今后该类滑坡治理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地下空间主要利用方式 1.人防工程 目前,人防工程是辽宁省各城市对地下空间的最主要利用方式.人防工程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规定,“城市及城市规划区内的新建民用建筑,必须依法同步建设防空地下室.”由此可见,地下人防工程的建设是政策规定必须建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