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工业摄影测量中,影响测量精度的要素较多,为了提高摄影测量精度,在控制网型、被测物体、摄影距离等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业摄影测量相机,研究每个摄站不同旋转基线次数对精度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旋转基线个数工况下的测量重复性,得出16个相机旋转基线比传统的2个相机旋转基线的测量重复性精度有明显提高;且随着相机旋转...  相似文献   

2.
空间前方交会测量中,基线长及基线方向值的误差对所有观测点的坐标影响是系统性的。本文提出一种方法,利用空间交会测量中的多余观测,可以精确计算出这些系统误差,同时在交会点的坐标中也消去了基线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卫星编队的InSAR系统中,由于参与编队的各卫星相对位置不断变化,故其基线值也在不断变化,导致InSAR数据处理的难度增加,因此,需要对基线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在总结了卫星编队InSAR基线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基线误差对InSAR高程测量精度的影响,简要介绍了基线测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现行《比长基线测量规范》对比长基线测量的方法有严格的规定。在某条比长基线测量中,客户提出了一个新的丈量方案。这个特殊的方案工作量是规范规定方案的三倍以上,到底能够给丈量精度带来多大的提高呢,本文将这个方案的成果和相关规范规定的基线丈量方案成果以及精度评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并给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5.
一、二等基线测量是以极高的精度测定三角系的起始边或基线,是长度的起算数据。基线测量精度不高,直接影响三角系各边长的精度。一个三角系的精度,除了测角的精度以外,和基线测量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设法提高基线测量的精度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根据几年来的经验,谈谈搞基线测量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基线是GPS测量网解算中的基本量,解算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介绍了GPS测量中基线的选取方法,研究了GPS网中独立基线的选取对解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是以计算机视觉原理(多基线)代替人眼双目视觉(单基线)传统摄影测量原理,从空间一个点由两条光线交会的摄影测量基本法则变化为空间一个点由多条光线交会而成的全新概念。本文介绍了按照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的工作流程,应用lensphoto系统在大同至西安客专II标杨家河大桥西边坡和小直峪大桥东边坡的工程中进行了实践,并对测绘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采用简捷、活动托桩的动机目前我们的一般低等基线(低等三角和独立测角图根中的基线)及精密导线测量,由于缺乏专用的基线尺,几年来一直都是采用经过鉴定的50M普通钢卷尺来进行的。因为钢卷尺在鉴定时中部加了托桩,所以在使用这类钢卷尺进行低等基线及精密导线测量中,也就不得不在两相  相似文献   

9.
陀螺全站仪是一种精密仪器,在工程测量中有广泛应用。文中通过布设陀螺仪基线场,利用TM30高精度测量机器人测定基线场边长和角度,并进行网平差计算,获取该基线场方位角精度,可定期进行陀螺仪仪器常数的测定,为国内其他拥有陀螺全站仪的生产单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与传统近景摄影测量相比,具有短基线、大重叠度的特点,短基线使得相邻光束交会角较小,易于提高影像匹配精度;大重叠度使得首尾交会角较大,从而可提高空间点定位精度。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影像匹配、交会角和点定位精度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首先,利用非量测数码相机进行多基线平行摄影,借助Lensphoto软件实现建筑物立面点坐标的量测,并将其与高精度莱卡全站仪测量结果进行精度对比,最后分析控制点个数与点位精度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在建筑工程测量中可以取得较高的点位精度,控制点个数的增加会提高点位精度,但存在一定极限。  相似文献   

11.
平行摄影测量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平行摄影测量能够在地下洞室和线型工程中以特殊方式布设基线 ,克服了常规地面立体摄影测量在上述环境下没有足够场地布设基线的缺点 ,因此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了平行摄影测量的精度 ,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为平行摄影测量的实际应用做好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2.
1、前言当前,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VLBI)方法可算是环球大地测量中除人卫激光测距和激光测月外最精确的方法。在大地测量中应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首先在美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用佳于1分米的精度测定了横贯大陆和洲际距离。借此可以开始用直接长度测量对地球变形和地壳各部分的大面积地壳构造位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此外,可以根据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原理对银河系外射电源系统建立的固定联系,  相似文献   

13.
深海长航时高精度定位是水下测量载体开展海洋测量的前提,超短基线系统是将声学基阵集成到一个换能器中,通过对声学信标的测距测向实现定位,体现出极大的灵活性与便利性。为进一步提升超短基线系统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在超短基线多信标同步定位技术得到长足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超短基线多信标约束定位方法的概念,并根据多信标约束模式(测距约束、测距测向约束)、信标基阵构建模式(固定基线、动态基线)等不同情况进行了探讨。超短基线多信标约束的深海动态定位实验表明,在超短基线单信标定位精度为深度的2‰的情况下,多信标固定基线测距测向约束定位精度可提升至深度的1‰,入射角度、基线长度以及动态基线测距精度等是影响多信标约束定位的重要因素。超短基线多信标约束的多种定位模式体现出切实的可行性和良好的适应性,在深海定位技术发展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GPS中长基线检定场精度评定,是指GPS接收机在出厂后或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如果接收机本身出现问题,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误差。通过实例中的数据计算和误差分析,针对接收机此类误差的检校理论和方法进行论述,并提出在测绘工程中如何降低这种误差的影响。接收机的误差有钟差、天线相位中心误差等,通过对在标准基线检定场中基线测量结果分析,可以检定出接收机的钟差、天线相位质量问题。详细介绍通过中、长基线检定来评定GPS接收机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GPS的快速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在测量中作用日渐明显,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我们在运用静态GPS数据处理基线时,往往碰到很多不合格的基线,它们会影响的整个GPS的质量。本文介绍了产生不合格基线的几种原因,以及对不合格基线处理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的观测时段,卫星的几何分布情况及其运动轨迹并不一样,这直接导致各时段内所获得的基线解算质量和GPS定位精度也有区别。采用LGO软件进行基线向量解算和网平差,并通过复测基线长度较差、异步环闭合差、点位中误差、GPS基线向量残差4项指标来比较不同观测时间长度下的基线解算质量和定位精度。结果表明,观测时间在1h左右就可以获得较高的精度。在选择较好的观测时段后,在满足测量精度的前提下,适当缩短观测时间是可行的.这对于在工程测量中提高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晓光  王治强  杨新 《测绘学报》2010,39(6):561-565
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基线的高精度测定是获取地面数字高程信息的关键技术。对双天线InSAR系统,采用光学相机和激光测距仪相结合实时动态测量基线。由于存在仪器误差和几何误差等,为满足干涉基线的确定精度,基于基线测量系统,构建状态方程和测量方程,并结合天线支撑臂模态分析,设计了Kalman滤波器,确定干涉基线的长度和指向。模拟仿真结果显示,该滤波器能够有效地估计干涉基线长度和指向,满足基线确定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利用动基线求解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RDSS(Radio Determination Satellite Service)定向技术中单差整周模糊度的方法.接收机首先在基线处于某一初始状态下测量两颗卫星的载波相位单差,然后旋转基线两个较小角度,并分别测量不同状态下两颗卫星的载波相位单差.通过两次旋转获得的各基线状态之间的关系获得旋转平面,进而求得初始状态下的基线矢量.将求得的基线矢量初值代入单差观测方程可求得整周模糊度.整周模糊度的求解精度与基线长度、基线初始状态方位角以及基线转角等多种因素有关.仿真分析表明,当基线长度为3 m,基线两次旋转角度分别为30°,基线初始状态方位角在(0°,120°)和(180°,300°)范围内时,都可以正确求解整周模糊度.  相似文献   

19.
InSAR形变测量精度的精密关系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InSAR形变测量基本原理,从基线沿水平向分解和基线沿视向分解两个方面出发,详细给出基线分解时的高度、斜距、基线,以及相位等量误差之间在互相独立和互相不独立两种情况下对InSAR形变测量精度影响的精密关系式.通过与已有的InSAR形变测量精度关系式比较可以看出,给出的InSAR形变测量精度的精密关系式具有较高的精密性和广泛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基线的精度,是GPS控制测量理论与方案设计实践中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运用在豫东地区1 800 km2区域航磁异常查证项目中所施测的E级GPS控制网中的大量基线,通过不同方案自由网平差后的基线相对精度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基线精度与框架网及端点重复设站数之间的关系,提出在大区域GPS控制测量中,不必设置框架网以及基线精度与端点重复设站数密切关联的实践证据,为大区域GPS控制网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