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代天津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较为兴盛的地域之一,其代表医家、医著不胜枚举。津沽中西医结合医学承袭传统中医学术之本,兼采“西学中用”的治学思路,推动了中医汇通学派的发展。本文以津门名医杨达夫温病学术思想及其辨治常见内科疾病的系统理论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其西学中用、精研温病的学术贡献,其中包括三焦辨证的理论内涵、三焦辨证的诊疗原则与西医治疗的对应性。并明辨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寒温一体”的理论特色,将历代伤寒与温病之争合二为一。同时以喘病为例,本于中医寒热、虚实、痰的辨证纲领,融合西医病理机制,体现其中西汇通辨识疾病的思辨模式,以期为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脏腑辨证,帕金森病以往多从肝风论治;基于气血津液辨证,多从气血解释,而从津液的角度认识帕金森病,却少有言及。本文从津液角度整理古籍和临床治疗经验,对帕金森病的病因进行探讨,提出治肾以复津液上腾之下本、治脾胃以复津液升降之中轴、治肺以复津液敷布之上源的治法,以期丰富帕金森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与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介绍胡玉英教授运用五苓散治疗痰湿内阻型躯体形式障碍经验。胡教授认为,治疗痰湿内阻型躯体形式障碍多从其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失司,痰湿内阻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方面出发,采用温阳化饮、除湿化痰的五苓散随症加减治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多汗症归属于中医学“汗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汗证的发病与阴阳营卫失衡、腠理开合失调密切相关。针灸是临床上治疗汗证的常用手段之一,但针灸治疗多汗症的机制仍有混淆。本文基于调和阴阳、腠理治疗原则,立足于经典文献,从以足太阳膀胱经发挥调和营卫表里、司膀胱津液气化、燮理五脏六腑等生理功能,结合针刺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现代研究来探讨多汗症的治疗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李佩芳主任医师基于通调三焦理论治疗不寐的经验。李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衡。治疗上,李师基于通调三焦理论从上、中、下焦取穴针刺结合通焦利眠贴贴敷治疗,以达通调三焦、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安神定志之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介绍李佩芳教授运用通调三焦针刺法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经验。李教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脑,与心、肝、脾、肾有关,病因分为先天后天两端,三焦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输布失司为本病病机的关键;治疗上采用通调三焦之法,以上、中、下焦三部取穴为主,配合局部选穴改善脑部气血,再以远端取穴共调三焦,能明显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患儿思想集中度。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介绍卜献春教授从气机论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经验。卜教授以气血津液辨证理论为指导,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气机失调,临床分为初、后两期论治。初期为实证,以气郁为主,兼夹痰、瘀、火,疏肝行气为主要治疗原则,兼顾化痰祛瘀、泻火散结;后期为虚实夹杂证,以气虚为主,兼见心肾阴虚,补气养阴为主要治疗原则,兼顾补养心肾。其根据临床症状准确辨证,灵活用药,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介绍李忠仁教授运用针刺疗法治疗干眼经验。李教授认为干眼的病机为过劳耗伤肝血,以致化泪无源,血虚气弱,津液不能随气上承于目。其采用远近结合、整体调节的思路进行选穴,在养肝血、畅气机的基础上重视治鼻,巧用效穴“泪腺穴”“新吾穴”,同时注重未病先防,以调神为先,常获佳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介绍范伏元教授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范教授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之根本为三焦失调,上焦宣降失司,中焦运化失畅,下焦疏调失宜。本病虽病位在肺,但久则伤及五脏,故在临床治疗时应以五脏为整体,三焦辨证,治以宣肺止咳,佐以疏肝理气、健脾益肾之法,强调脏腑同治,通达为要,使上中下焦气机调达,则咳嗽自愈。并附验案 1 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刘绪银主任医师基于“膜络一体”的膜府系统理论辨治高血压病经验。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刘师认为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血脉病”范畴。膜络一体,由三焦、膜原、腠理、膜络、玄府所构成,膜府系统壅滞不通、气血津液输布失常、脏腑经络失其充养、调节气血阴阳功能失常,使痰瘀结于膜络、气血运行不畅,是高血压病的关键病机。本病临床分为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瘀血内阻、肝肾阴虚、气血两虚、冲任失调6个证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佐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芳香类、藤枝类、虫类药治疗,可以内外合治,疏达膜府,畅通脉道,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相似文献   

11.
膝骨关节炎(KOA)是中老年人群的临床常见疾病,关节软骨微环境的破坏是促成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塑关节软骨微环境是治疗KOA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中医学“肾主骨,为作强之官”理论,从传统中医治疗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以调节关节软骨细胞代谢、促进细胞外基质的修复、减少促炎因子释放及提高合成代谢生长大因子等方面为切入点,论述从肾论治的关节软骨微环境重塑,以期为临床中医辨治KOA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总结邓中甲教授运用“提壶揭盖”法治疗便秘的经验。邓教授认为,“提壶揭盖法”治疗便秘的原理可从“肺和大肠相表里”及“三焦”理论两方面来阐释。“提壶揭盖”法治疗便秘针对的病机主要有二:一是上焦肺气闭塞,气机不畅,则肠腑不通,大便秘结;二是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津液无法到达肠道,大肠失去濡养,水津不足而便秘。  相似文献   

13.
以周仲瑛教授的“癌毒学说”为基础,提出“癌毒-气血津液”病机理论,认为肺癌是由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致癌物以及支气管、肺组织的慢性炎症、肺结核等各种高危因素的长期影响,在肺部形成了慢性炎症微环境,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化生了癌毒之邪(癌细胞),其核心病机是癌毒内生于肺,气血津液失调。笔者创立肺癌的中医辨证体系为辨癌毒、辨气血津液,治疗原则为驱邪扶正,核心治法为清热解毒抗癌、调和气血津液,以期为提高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总结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表达的治疗血证的独特经验。唐氏善用小柴胡汤治疗诸血证,全书单以小柴胡汤为处方治疗血证者即有56处,涉及各个篇章,取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之义者更广。通读全书发现唐氏之义,可知小柴胡汤不仅为少阳病主方,因其通达三焦阳气故加化瘀之品可散三焦腠理瘀血;因其达木郁故可解郁热、行结气,以清化内郁之相火;因其通上焦津液、展布气机,故加宣发卫气之药,可解血家表证而无伤津动血之患。  相似文献   

15.
以《黄帝内经》《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等中医学临床经典著作为指导,总结概括咽痛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取伤寒和温病论治咽痛的核心思维,综合运用多种辨证方法,浅析咽痛的中医治疗经验,并将咽痛这一症状的辨证治疗条理化,清晰化。  相似文献   

16.
介绍王育良教授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目窍失养为致病之本。其从肝肾阴虚论治干眼,治疗上以补益肝肾、滋阴养血为基本大法,临床疗效满意。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介绍何常春教授运用针刺从气论治内科杂症的临床经验。何教授认为百病皆由气乱所始,诸多内科杂症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难愈,乃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活动异常所致。何教授在临床治疗时常以“圆运动”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在此之上以经络辨证为主,脏腑辨证为辅,从肝脾肺论治。肝升肺降、龙虎回环,其在调畅全身气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配合病证相关的特定穴及行针手法,取穴精简而疗效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介绍黄莺教授运用散结五法治疗顽固性皮肤病的临床经验。黄教授认为津液气血凝滞结聚不化为顽固性皮肤病反复难愈的根本病机,临床上重视疏导气血津液凝滞,散体内之结聚,辨证采用清热散结、化痰散结、化瘀通络散结、温阳散结、解郁散结五法,疗效较好。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介绍肖长江教授从肝脾肾论治微血管性心绞痛(MVA)的经验。肖教授认为,MVA多与情志相关,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临床辨证应以“心”为中心,脏腑辨证为主体,气血津液辨证为补充。肖教授坚持采用“双心”医学治疗模式,建立“国学病房”,倡导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患者精神世界。并将“语言疗法”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疏导患者情绪,达到身心同治的目的。同时肖教授还注重饮食、运动的综合调摄,建立“素食病房”,改变患者饮食习惯,并教患者其自创的“拍膻中、拍百会、小鸟飞”等养生保健运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回纹型风湿病(PR)属临床难治性疾病,其发病的根本为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异常。以“营卫-玄府-伏邪”病机轴为基点进行辨证是中医学从宏观整体、微观结构与病因病机学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其交联性病理反应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具体机制。本文试从“营卫-玄府-伏邪”病机轴探析PR,提出营卫失和是始动环节,玄府失司是病机关键,伏邪难透是难愈因素;并分析其与PR形成、发展的关系,即“卫强营弱而免疫乱”理论、“营卫-玄府”失司而筋骨痛、“玄府-伏邪”相合终成PR、伏邪反诛营卫而积重难返。冀以此为PR的中医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