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沿黄河带地震活动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资料的分析,论述了山东沿黄河带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应变能积累释放特征、地震震中迁移规律及其震级一频度关系,并运用灰色理论GM(1,1)模型对山东沿黄河带未来地震危险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分析稀疏震中分布的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此方法主要是用于评价地震震中分布的线性特征是否显著,从而进一步识别地震断层。将该方法用于合成数据集和旧金山湾地震数据的试验表明,其识别能力还是较好的。如果把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数据,必须结合地质信息,以此消除人为影响。本文应用该方法分析了西诺曼底地区的震中分布,并由稀疏震中追踪主要的构造方向。  相似文献   

3.
2015年河北滦县震群发震机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群发震机理研究是近年来地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基于观测现象对不同发震机理模型的分析和讨论是研究焦点.本文以2015年河北滦县震群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震群活动期间目录遗漏地震事件,得到更为完整的地震目录.再通过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地震事件在记录台站的震相到时,依据标定的震相到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震群进行精定位,基于地震精定位结果分析震群的震中扩展特征.最后通过波形互相关系数和破裂面重合程度检测震群中是否存在重复地震活动.通过计算共检测到目录遗漏地震事件103个.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发震构造为北东向断层,震中扩展表现出迁移速率先快后慢的两阶段线性扩展特征.震群活动期间共检测到两组重复地震活动,其中第一组发生在震中扩展的第一阶段,第二组发生在震中扩展的第二阶段.在三种常见的震群发震机理模型——级联触发模型、断层慢滑动模型和流体侵入模型中,断层慢滑动模型能够解释我们观测到的重复地震活动和震中线性扩展现象,因此认为此次滦县震群活动可能伴随断层的慢滑动,断层慢滑动可能对滦县震群的触发和持续活动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工地震目录模拟是改进现有地震目录不完备性、弥补大地震记录稀缺,以及完善地震学相关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地震活动的泊松分布模型、古登堡-里克特震级-频度关系,利用能较逼真描述具有随机性质事物特点及物理实验过程的蒙特卡洛方法,模拟汾渭地震带未来30、50、100年等不同时长的地震目录,并对其进行统计检验。分析表明,模拟地震目录符合设定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和泊松分布假设特征。依据模拟地震目录,对未来该区域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一给定地震目录中建立空间连续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地震概率分布),提出了核估计法。对于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特征的地震震源分布,具有全局(空间恒定)带宽的核估计处理不好。例如,一个典型的地震目录具有几个高活动性(成丛)区及几个低地震活动背景区。另一可采用的方法是自适应核估计,该方法使用一种在空间上变化的带宽参量。把它与空间恒定带宽的核估计法进行比较时,情况表明,(离散的)地震分布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局部光滑处理,以得到有用的空间地震活动性模型。通过使用自适应核估计法,可对任何地震概率分布的(局部)时间离散指数进行评估,并将其用于模拟主震的空间概率分布。这些方法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地震目录上的应用表明,主震发生处的空间特征(震群)在整个观测期间一直呈现一种合理的稳定状态。纵观整个观测期间,活动较高的地区一直持续高活动性,无一处降至背景活动状态。这表明,在接下来的几年或几十年中,这些地区将会继续呈现出发生中到大地震事件的更高危险性。此外还观测到,浅源地震多半都是时间序列的组成部分(例如余震或群震),而在观测期间,在新西兰消减带之内的地震却只表现出小的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6.
对1556年81/4级大地震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增建先生(1957)称1556年8 1/4级大地震为关中大地震,并绘制了等震线图.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将其称为华县地震.之后,中国地震目录几经修改,但对震中位置都没再进行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修订.80年代以来,几位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渐次提出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不在华县的新见解.本文同意这些见解,并通过分析大量史料和对发震构造的研究作进一步论证,提出对这次地震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的新认识.(1)1556年8 1/4级大地震的震中位置不在华县.极震区分布在蒲州(今永济西黄河东岸)、朝邑、潼关卫、华阴、华州、解州一带,故震中位置宜定在蒲州、潼关卫、华阴、朝邑之间,即北纬34°44',东经110°16',震级仍沿用1995年版中国地震目录修订的8 1/4级.由于蒲州最重,可称为1556年蒲州8 1/4级大地震.(2)1556年81/4级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只是华山山前断裂,而是大致沿黄河分布的北北东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及其南北两端相反方向分布的渭河拉分盆地和运城、临猗一带张性地堑、地垒带,由它们共同组合而成的走滑型发震构造带,为该次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7.
地震活动性研究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测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健 《中国地震》2005,21(3):451-456
依据20世纪上半叶的强震资料对全球地震活动性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强震活动呈带状分布,其实质是揭示了全球大尺度地壳介质的非均匀性。地震带与板块的活动密不可分,对认识板块活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基于悠久的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构造活动特征划分了20多条地震带,这是对大陆内部地壳介质非均匀性的一种认识,也是统计预测方法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8.
地震构造是强震发生的必要基础,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与构造密切相关。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不仅与震中周围构造有关,而且与孕震区所在的整个构造带有关。这就表明整个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性与未来强震都有关联,因此,我们在做测震学参数异常预测地震时,必须考虑整个构造带的地震活动。过去我们常以震中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资料来做测震学参数的异常分析,可能会丢失部分信息。本文进行了地震构造分区和构造单元的划分,把加卸载响应比参数和张家口一渤海边界带有机结合,对基于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加卸载响应比参数在海城地震预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预测效果很好。这种方法对边界带的地震危险性判定有某种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根据重庆台网建设的时间阶段性,在对不同震级下限地震频度时间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重庆地区不同时段的G-R关系和震级分布特征,并运用z检验方法对不同时段地震目录差异的显著性进行了分析,进而评估了重庆地区1970年以来不同时段的地震目录完整性,为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地震目录的合理运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引起新马德里地震活动的断层系曾在公元900±100年、公元1450±150年以及公元1811~1812年引发了在短期内成丛的大地震。由于测定液化特征年代的不确定性,新马德里过去这3次事件的时间间隔,可以短至200年和长达800年,平均500年。在理解新马德里地震带晚全新世历史及相应的断层系的现代构造运动方面所取得的这一进展,是通过对遍布于新马德里地区250多个场点的数百个地震引起的液化特征的研究而得到的。我们已经发现的证据表明,史前的喷砂与1811~1812年地震期间形成的一样,可能是在时间上密集成丛的或地震序列的多次地震所产生的复合结构。由喷砂的空间分布、大小以及它们的沉积单元,我们对每一地震序列中的地震推断震源区并估计震级,并由此描述断层系的详细行为特征。表明断层破裂是复杂的,地震带的中心分支于公元900年、公元1450年以及1811~1812年都发生过非常大的地震。根据200年的最小复发率,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下一次1811~1812年类型的事件可能发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正由于地震仪器记录的历史较短,不足以在短时间、小尺度范围内弄清楚地震活动性规律,因而研究历史地震非常重要。地震史料只有转换成用现代地震参数(如震级、震中位置等)的形式来表达,才有可能用于地震科学的各种研究。已出版的各版本历史地震目录中地震参数估算方法主观经验性较强,不确定性较大;现有新方法多以圆烈度衰减关系为基础,忽略了烈度分布的椭圆特征。本文通过建立椭圆烈度分布模型,联立椭圆数学方程,直接代  相似文献   

12.
根据历史地震和仪器测定的地震的活动性资料及新近用地震资料燕结合地震震中分布和震源机制解资料来发的地震构造发区图对意大利未来较大地震的发生作了预测。在58个区域中。,由于地震目录的完整性问题而史允许对其中的20个进行研究。按照每个区域以往发生的地震序列的经验性参变量,可以把每个孕震区域的壳内大震活动模型为周期性的高斯过程或随机性的泊松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长期地震预测中的PI算法改进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丽娜  齐玉妍  温超  张合 《地震》2012,32(4):44-52
图像信息学PI(Pattern Informatics)算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新方法, 近年来得到了较大发展。 本文探索把此方法与地震活动性网格点密集值方法相结合, 并尝试用于华北地区中长期地震预测。 在预测中, 使用1970—2011年ML≥3.0区域地震目录, 针对MS≥5.0预测“目标震级”, 采用15年尺度的地震目录滑动时间窗, 均为3年尺度的地震活动“异常学习”时段和“预测时间窗”, 结合一定时空及震级范围内地震的数量和震中分布因素, 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 对该方法的预测效果使用Molchan图表法进行统计检验。 结果表明, 此方法在某些方面优于PI算法, 且在地震趋势分析和中长期预测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地震目录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基本资料。然而地震目录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地震活动性的真实变化,也混杂了人为因素引起的变化。这些人为因素包括,台网监测能力的增强或减弱,台网测定震级的系统偏差等。本文首先讨论了对地震频度和平均震级进行z检验以研究地震活动性和识别人为变化的方法,继而对京津唐张地区的资料进行z检验。计算结果表明,北京台网的监测能力在1966年和1984年后曾经有过两次提高,这与北京遥测台网网志的报告大体一致。计算结果也反映出当前台网在震级确定上还存在一些系统偏差,文中讨论了这些偏差对客观地研究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的影响,指出了排除人为因素对地震活动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华东地区地震目录的完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文献[1]提出的分析方法,对华东地区地震发生率进行了统计修补,由此得到华东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密度分布。其结果对地震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区的划分具有一定意义。在地震目录分段分析研究中,引入了Fisher的时序分割法。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N35°~40°,λ108°~125°)地震活动情况从M_L≥4级地震震中分布看,除唐山老震区外,M_L4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地震带、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及晋冀蒙交界地区,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目录》全年资料统计,华北地区1989年共发生M_L≥4级地震15次,其中唐山老震区为6次,占40%,山西地震带、张家口  相似文献   

17.
《地震地质》1994,16(4):373
对新编的华北地区历史有感地震目录(3(1/2)≤M<4(1/2))的精度和可信度进行了讨论。认为该地震目录从1484年后的记载率较高,它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精度基本可以满足研究历史地震活动性的需要。它与中国地震目录(M≥4(3/4))比较,补充了相当数量的3(1/2)≤M≤4(1/2)的地震。利用历史有感地震目录分析了华北北部部分6级以上的历史地震,结果表明,这些地震在强震发生前具有明显的空区、条带、地震活动性增强、平静等前兆特征,同时,也显示了某些强*发生前的前震活动和主震之后起伏的强余震活动  相似文献   

18.
对新编的华北地区历史有感地震目录(3(1/2)≤M<4(1/2))的精度和可信度进行了讨论。认为该地震目录从1484年后的记载率较高,它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精度基本可以满足研究历史地震活动性的需要。它与中国地震目录(M≥4(3/4))比较,补充了相当数量的3(1/2)≤M≤4(1/2)的地震。利用历史有感地震目录分析了华北北部部分6级以上的历史地震,结果表明,这些地震在强震发生前具有明显的空区、条带、地震活动性增强、平静等前兆特征,同时,也显示了某些强*发生前的前震活动和主震之后起伏的强余震活动。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个根据有不确定影响的烈度资料来决定场地地震危险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考虑了烈度的顺序和互不关联的特征,试图避免由于假定强度可以被处理作一个实数(连续分布估计量、衰减关系式等)而导出的错误结果。所提出的公式基于采用一个分布函数,它对每一个地震描述了场地受每一个烈度值影响的可以性。为了得到缺少当地地震资料地区的场地危险的评价,检验了这个分布函数随着到宏观地震震中的距离和震中烈度的变化情况。为了结  相似文献   

20.
地壳地球物理学增进了对新马德里地震带的认识希尔顿布兰德施韦格等新马德里地震带是美国落基山脉东部最活跃的地震带。频率。震级关系表明,平均每100年这一地区预期可发生一次震级为6.3级以上的地震(JohnstonandNava,1985)。在1811年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