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敦煌莫高窟窟前林带防护效应的风洞实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洞窟环境包括窟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气流等环境因素的适宜程度,对保护洞窟内的壁画和彩塑是十分重要的。洞窟环境不仅因洞窟所处的位置、大小、型制、有无窟门及窟门形式等而异,而且与窟外整个大环境密切相关。不同风况对洞窟内的气流交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造成石窟壁画彩塑风沙尘粒沉积、崖面风蚀的主要原因。通过风洞模拟实验,从窟前流场、洞窟环流、崖角形状及其受力等几个方面研究了窟前林带的防护效应和崖角防风蚀机理。结果表明:从控制洞窟水汽因素来讲,窟前以通风结构林带最佳,疏透结构林带次之,紧密结构林带欠佳。控制窟前林带灌溉强度,建立多次、少量的窟前林带灌溉制度,同时,在偏东风条件下尽量减少对窟前林带的灌溉,是控制林带生长和底层洞窟侧渗的重要一环。考虑到促进洞窟自然通风的需求,采用一定疏透度的窟门和采取必要的强迫通风,能够较大改善洞窟的自然通风和环境适宜状况。  相似文献   

2.
采用2018年敦煌莫高窟第16窟窟内与窟区PM10浓度及气象数据,分析PM10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两处监测点PM10浓度主要分布在50 μg·m-3以下,受重污染天气影响较小;春、冬、秋、夏季依次降低,窟区PM10浓度在春、冬季高于窟内,夏、秋季反之。(2)PM10浓度3月最高,9月最低,5—9月窟内月均值高于窟区。PM10污染日数窟内5月最多,而窟区3、5月较多。(3)PM10浓度日变化曲线在春季和秋季呈“双峰”型,夏季和冬季呈“单峰”型。(4)在半封闭环境的洞窟内,沙尘暴发生前后,PM10浓度达到极值及恢复至原来水平的时间均滞后于窟区。(5)在不同季节PM10浓度与气温、风速和降水呈负相关。除秋季外,PM10浓度与相对湿度、气压呈正相关。(6)窟区全年主风向为ESE,在冬春两季,此风向PM10浓度最高,PM10主要来自三危山前的戈壁滩、干涸的大泉河河道以及窟前裸露的地表积尘。  相似文献   

3.
正辽宁义县境内的大凌河畔福山断崖,有一座开凿于北魏时期(499)的万佛石窟,它是东北唯一与龙门、云冈石窟同属一个年代的古迹,历经1500多年沧桑岁月,现存16座洞窟,造像430余尊。窟内有一方高1.4米、宽1.1米,刻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的摩崖碑,记载着石窟开凿日期、规模、目的等,是研究当时宗教信仰、宫廷礼仪、世风民俗等方面的翔实史料,弥足珍贵。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定都洛阳。他笃信佛教,亲自为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炳灵寺石窟,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甘肃省三大著名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小积石山中。现存窟龛196个、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敦煌的莫高窟举世闻名。近日 ,又一个“新敦煌”被发现 ,这就是位于安西县的榆林窟。被誉为“新敦煌”的榆林窟 ,很快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窟 ,俗称万佛峡 ,位于莫高窟东南180公里的祁连山谷中。因河岸两旁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大片榆树 ,河叫榆林河 ,窟称榆林窟。洞窟开凿在河两岸的峭壁中央 ,呈上下两层排列 ,共有42个。洞窟内共保存唐朝至元代800多年间的彩塑千余尊 ,壁画1000多平方米。榆林窟创建于北魏 ,历代有凿修。这里古代属于敦煌君管辖 ,榆林窟总属敦煌艺术。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艺术风格等来看 ,…  相似文献   

6.
陕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又加速了水资源流失,但是很难定量计算其影响程度。以陕北窟野河流域为例,通过机理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将煤炭开采对区域内水资源的影响分为三部分:地下水静储量破坏、地下水动储量破坏和采空区积水,分别计算了各部分的水量;并采用邻近流域进行了流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窟野河流域煤炭开采造成的地下水静储量破坏值为1.38×10~8m~3,采空区形成2.72×10~8m~3的积水,2011年地下水动储量破坏达到了0.62×10~8m~3。以秃尾河流域作为参证流域,计算出窟野河1999-2013年平均还原流量为13.22 m~3·s~(-1),比实测径流量大2.28×10~8m~3。为了减少煤炭开采过程中水资源的损耗量,窟野河流域必须加大对采空区积水和矿井排水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7.
敦煌莫高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长期以来,这里受风沙侵害,并已危胁到洞窟的安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但因防护位置不当,事倍功半。根据风沙运动规律和风沙危害方式,评估了已经建立的防沙工程的效果,强调了防止吹沙和保护莫高窟的“六带一体”防沙体系的必要性和持久性。据此方案,阻沙带应建立在窟顶大沙山前缘作为前壁,窟顶戈壁作为输沙带,窟体作为固沙带  相似文献   

8.
屈建军 《中国沙漠》2000,20(2):124-128
敦煌莫高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长期以来,这里受风沙侵害,并已危肋到洞窟的安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但因防护位置不当,事倍功半,根据风沙运动规律和风沙危害方式,评估了已以建立的防沙工程的效果,强调了防止吹沙和保护莫高窟的“六带一体”防沙体系的必要性和持久性。据此方案,阻沙带应建立在窟顶大沙山前缘作为前壁,窟顶戈壁作为输沙带,窟体作为固沙带。  相似文献   

9.
论敦煌莫高窟的若干风沙问题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屈建军  李云鹤 《地理学报》1996,51(5):418-425
本文根据莫高窟风沙活动规律和风沙危害方式对以往的防沙工程进行了评述,提出了治沙的必要性和长久性,建议在窟顶沙山前沿应采取以阻沙为先导,以窟柄戈壁输沙及崖体固沙为两翼“六带一体”的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戈壁输沙量与输沙势的定量关系一直是风沙地貌及风沙工程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对莫高窟顶戈壁输沙量的长期监测(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结果表明,窟顶戈壁输沙势为129VU,窟顶北侧的总输沙量约905 kg·m-1左右。其中,偏东风输沙量达500 kg·m-1,偏西风输沙量达320 kg·m-1。当风速大于11 m·s-1时,戈壁风沙发生长距离的输送,偏西风可将265 kg·m-1的沙量输送到窟区,偏东风可将410 kg·m-1的沙量吹回到鸣沙山。根据本区偏东风强盛,且偏东风戈壁输沙量大于偏西风输沙量的特点,提出了以固为主,输导结合的莫高窟风沙防治的主导思路。认为在窟顶构建一个既能阻截沙物质,又能对阻截的沙物质进行输导的人工戈壁床面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窦贤 《西部资源》2008,(4):55-58
如果说位于甘肃最西端的敦煌石窟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位于甘肃最东端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被国内外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研究者认为:几乎在同一时代,敦煌开窟作画,麦积山开窟塑佛,除二地气候迥异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质构造的不同。或许,正因为如此,天水麦积山地区被建设成省级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12.
敦煌莫高窟顶几种典型床面蚀积量变化过程的初步观测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张伟民  汪万福  李志刚 《中国沙漠》2008,28(6):1039-1044
通过对莫高窟窟顶自然和人工床面的风蚀、输导及堆积沙量变化的野外监测,初步观测结果表明:在偏西风作用下,自然状况下的戈壁床面阻截了来自鸣沙山40%的沙量,其余60%的沙量进入窟区;而偏东风又可将偏西风、偏南风作用下沉积于窟顶90%的沙量吹回到鸣沙山边缘。床面阻、输性质与沙源供给状况密切相关。沙源丰富时,风沙流以较饱和形式输送,易形成输沙床面性质;沙源匮乏时,风沙流多以不饱和形式输送,形成阻沙-输沙床面性质。砾石直径较大(>4 cm)的床面主要呈现堆积性质,对偏西的风沙流阻滞功效比较明显,每100 m阻沙率可达45%;偏东风作用下,每100 m阻沙率可达19%; 而砾石直径较小(1 cm)的床面,主要以风沙输沙功能为主,是一个非堆积搬运床面。  相似文献   

13.
榆林石窟,又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安西县城南76公里处,榆林河峡谷两岸的砾岩层断崖上。因榆林河从峡谷中流过,两岸曾榆树成林而得名。榆林石窟的营建历史、建筑样式、彩塑和壁画的题材、内容与艺术手法同敦煌莫高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  相似文献   

14.
阿尔寨石窟     
阿尔寨石窟,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俗称白眼窑,始建年代不详。建设使用以西夏、蒙元时期最盛。石窟开凿在苏默图阿尔寨山周围的岩壁上,现存65座,分上、中、下三层布局;面积大小不等,均呈方形;少数石窟顶部呈叠涩式,藻井开凿成网格或莲花样式;窟内设有佛龛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河床所淤积的泥沙主要来自于黄河中游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在提出水沙协同性、流域的自适应能力概念基础上,以流域为单元,建立了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各流域的水沙协同关系图谱。根据水沙协同图谱的不同变化态势,分析了各流域的自适应能力差异,结果表明:皇甫川流域较强的流域自适应能力使得该流域的水沙协同性一直较稳定;孤山川、窟野河、佳芦河和秃尾河流域的水沙协同性存在异常值,但是孤山川、窟野河和佳芦河流域仍有着较强的河流自适应能力,秃尾河流域的自适应能力较弱。总体而言,人类活动的干预有利于维持流域的生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SWAT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应用——以窟野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SWAT是一个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其产流机制中对于地表径流、壤中流、浅层地下径流和深层地下径流的模拟方法比较实用,能够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和下垫面条件下的产汇流情况.本文将SwAT应用到黄河中游干旱半干旱区多沙粗沙典型流域之一窟野河流域,模拟了1980~1985年的日流量和月平均流量过程,分析并探讨了SWAT产流机制对水源划分和径流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量平衡相对误差在10%~20%左右,但Nash-Sutticliffe效率系数都较低.本文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SWAT产流机制不能有效模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窟野河流域的壤中流、基流和春汛流量过程,并探讨了SWAT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产流模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的核心区域,对黄河中游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的定量分析可以反映黄河中游流域地貌演化进程以及黄土高原侵蚀地貌形态特征。该文以黄土高原区域30m分辨率的DEM为信息源,首先提取了黄河中游7条典型一级支流及其纵剖面,然后计算了6种量化指标分析其流域地貌形态以及流域地貌演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构建地貌特征综合评价指标反映黄土高原区域侵蚀地貌形态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秃尾河、无定河以及延河发育至深切侵蚀期;窟野河发育至深切侵蚀和均衡调整之间的过渡期;汾河、洛河以及渭河发育至均衡调整期。流域地貌随河流侵蚀循环而相应演化,7条河流所在流域的地貌发育程度从北到南也基本呈现逐渐成熟的趋势。所计算的侵蚀地貌综合评价指标值显示,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以及延河流域共同构成黄土高原强烈土壤侵蚀区;汾河、洛河以及渭河流域的土壤侵蚀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8.
风沙危害是敦煌莫高窟保护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建立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的防沙治沙试验工程防护效应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设计进行了讨论。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固为主,固、阻、输、导相结合;以工程和生物措施为主,兼顾化学固沙;高新技术与常规治理技术相结合;重点治理,分阶段实施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设计原则,认为根据不同地貌特征及地表组成物质,依次建立鸣沙山前缘流动沙丘和平坦沙地阻固区、窟顶戈壁防护区、洞体崖面固结区、石窟对面流动沙丘固定区、窟区防护林带建设区及天然植被封育保护区,可使危害莫高窟的风沙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并达到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国家AAAA级风景区——四姑娘山景区位于四川阿坝州小金县和汶川县交界处的日隆镇(海拔3160米),由横断山脉中四座毗连的山峰组成。根据当地藏民的传说,这四座山是四个冰清玉洁的姑娘的化身,因而得名四姑娘山。四座山峰中,以四峰为最高(6250米),又因此峰位列四川地区7556米的"蜀山之王"贡嘎山之后,因此被喻为"蜀山之后"。大峰、二峰、三峰分别为5355米,5454米,5664米。四姑娘山以雄峻挺拔闻名,山体陡峭,直指苍穹,冰雪覆盖,银光照人。山麓森林茂密,绿草如茵,清澈的溪流潺潺不绝,宛如一派秀美的南欧风光,因此又有"东方的阿尔卑斯山"之称,为中…  相似文献   

20.
栾川县位于豫西深山区,伊河上游。全县土地面积2477.3平方公里,耕地19.6万亩。1986年总人口26.44万人,农业人口占96%。全县地势东北低西南高,海拔450米到2000米以上,最高峰鸡角尖2212.5米。县内林、牧和土特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多样。但如何综合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是县城经济振兴中一个急待研究的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特点 1、以林牧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熊耳山横贯栾川境的中北部,南面是伏牛山。地貌以中低山为主,海拔450米到1000米的中切割低山占总面积的5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