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杨景  林忠  张磊 《福建地理》2004,19(4):20-23,36
本文在建立县际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福建省67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分析了目前福建省县际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即沿海与内陆之间、沿海地区南北之间、内陆地区内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大差异,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力因素,并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分析浙江省FDI投资区位差异,探寻导致FDI差异的因素,对于缩小区域FDI差异,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定量分析2001年~2012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实际利用FDI在时间尺度上地带间、地带内及市际差异变化状况。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总差异呈现U型变化趋势,2001年~2006年区域总差异逐渐缩小,2007年~2012年呈现扩大的趋势,其中地带间差异大于地带内差异,地带间差异是构成总差异的主要因素;地带间的离散系数呈现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然后分析影响浙江省FDI区域差异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最后为浙江省缩小FDI区域差异提出了相关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建立县际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福建省67个县市(区)本文按照<福建统计年鉴>(2003年)的资料,将福建省划分为68个县市(区),并且将各设区市的辖区也作为一个县域单元,其中金门县资料缺失.为研究单元,分析了目前福建省县际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即沿海与内陆之间、沿海地区南北之间、内陆地区内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大差异,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力因素,并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关伟  朱海飞 《地理研究》2011,30(11):2008-2016
以县域(含县、县级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采用人均GDP为测度指标,运用ES—DA的方法对2000-2009年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认为辽宁省县际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区县经济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在局部差异方面,“高-高”类型的区县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地区并有向沿海地区扩散的趋势,“低-低”...  相似文献   

5.
NDVI是监测地表植被变化的重要工具,但不同来源的NDVI数据集在不同尺度下的应用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对其进行一致性评估。本研究选取了SPOT、MODIS、GIMMS以及CDR AVHRR等四套NDVI数据集,采用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的方法,评估了2000—2015年间四套数据集在三江源地区年际变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1)从NDVI平均值的年际变化趋势来看,SOPT NDVI和MODIS NDVI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且两者之间具有最强的相关性(R=0.72,p<0.001),而GIMMS NDVI和CDR AVHRR NDVI则呈现出减少的趋势。(2)从栅格尺度的NDVI年际变化趋势来看,SPOT NDVI、MODIS NDVI以及GIMMS NDVI均呈现出整体变绿的趋势,变绿像元占比分别为86.94%、69.52%以及66.95%,而CDR AVHRR NDVI数据则呈现出整体变褐的趋势,变绿像元占比仅为33.38%。(3)从不同海拔梯度下四套NDVI数据集的差异来看,四套数据集中平均NDVI随海拔增加的变化趋势相同,但GIMMS的平均NDVI值要显著大于其他三套数据集...  相似文献   

6.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在综合考虑各县域人均GDP和GDP总量变化的基础上,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趋势及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类型。结果表明,绿洲内各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呈现出3种类型,即主导型县域、附属型县域和潜力型县域;绿洲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地带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几个县域都处在绿洲东部天山北坡经济带中,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几个县域大多处于西北部沙漠边缘;从总体分布格局来看,8个研究年份中,Global Moran’s I 估计值呈下降的趋势,并且在符号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表明区域内县域的自相关性在不断下降,其发展的有序性逐渐减弱,无序性逐渐增强;从局部分布格局来看,绿洲内各县域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不均,县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有了一定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属于LL和HH类型的县域在逐步减少,属于LH和HL类型的县域在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7.
20年来新疆地州区域经济差异动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1,他引:9  
高志刚 《干旱区地理》2002,25(3):272-277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角度选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计量经济方法,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和居民收入差异两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疆地、州区域经济差异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新疆地州经济发展水平来看,1978-1990年,绝对差异在扩大,而相对差异在缩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基本都呈逐年扩大趋势;从地州居民收入来看,1978-1999年,城镇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基本是逐渐缩小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本呈扩大态势。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及其过大,会对经济、社会、政治、正义、民族等各方面产生诸多的消极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基于空间场能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关兴良  方创琳  罗奎 《地理科学》2012,(9):1055-1065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其基础是准确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与空间差异。空间场能是区域中心城市借助区域联系"通道"带动外围地区发展而产生的"势能差"的抽象表达,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与空间差异的有效手段。基于空间场能的内涵及表征方法,从省际、市际、县际等尺度探讨了中国宏观经济、三大地带与南北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区域经济变化的空间作用机制以及区域经济格局的类型划分。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在扩大,但不同研究尺度反映的经济差异大小有所差别;②三大地带的内部经济差异呈显著的"反自然梯度"特征,南北差异由"南北平分秋色"向"南强北弱"演变,南方与北方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均呈扩大趋势;③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经济增长局部聚集模式呈现分异性与规律性;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可划分为5大类型区23个亚单元,不同类型区未来应实施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利用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ESDA),在ArcGIS和GeoDA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县级市和设区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3个侧面,对1997—2009年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从时间演变过程来看,安徽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波动性扩大。(2)从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经历了阶段性演化,分别呈现出"条带状"、"串珠状"以及"⊥"字型和"U"字型交织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性来看,经济发展的整体关联性较弱,表明区域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不显著,近年来,部分发达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开始显现,空间关联性有所增强。研究表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除了与自身发展条件、历史基础以及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有关外,还受到区域发展政策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采自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的浙江天目山、江西庐山及江苏南京紫金山地区的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 feri)、冷杉(Abiesfab ricraib)及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树轮,分别测定它们不同方位10 a、20 a及3 a树轮δ13C序列,探讨不同树种树轮δ13C存在的方位差异与年际变化普遍性。结果表明,在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树轮δ13C方位差异与年际变化存在普遍性。表现为3个地区、3个树种之间存在差异;同一地区不同树种及相同树种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同一个体在相同年份存在方位差异及相同方位存在年际变化等;表明研究树轮δ13C的方位差异与研究其年际变化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边界效应的测定方法及其在长江三角洲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郇  徐现祥 《地理研究》2006,25(5):792-802
采用Barro回归方程结合重力模型,构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对行政区边界效应的度量方法,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对20世纪90年代江苏与浙江、上海与江苏、上海与浙江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邹检验发现,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间的经济水平存在结构性的差异,进一步的回归检验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间存在一体化的趋势,但存在着边界效应;从变动态势上看,上海与江苏的边界效应越来越小,上海与浙江的边界效应存在增加的趋势,同时,江苏与浙江的边界在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减少。最后,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行政区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安排等方面分析了边界效应及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增长动力与区域收入的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修颖  苗振龙 《地理学报》2021,76(8):1882-1894
为探究数字经济增长的动力构成、地域差异以及与区域收入之间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以中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浙江省为样本,构建了数字经济增长动力要素指标体系,并首先提出了数字经济“增长动力指数”构想。借助Weaver-Thomas模型、灰色关联分析以及GIS分层设色法,从地级市层面对浙江省数字经济增长的主导动力构成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并验证了其与区域收入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 浙江省数字经济增长动力类型特征呈弱波动状态。② 从整体空间格局来看,数字经济增长呈现以杭州和宁波为核心的“双核心”空间格局现象,产业供给动力主导型主要分布在浙西南地区;市场需求动力主导型、信息应用动力主导型及创新驱动动力主导型主要分布在浙西北地区。③ 数字经济“增长动力指数”与区域收入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较高的数字经济增长动力指数对应的地区收入也处于较高水平,反之亦然。数字经济主导动力结构的变化正在形成一种复杂多样的区域经济增长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多尺度和多机制分析框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马尔科夫链和多层次回归等模型方法,分析了近20年来浙江省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浙江省经济差异与地理尺度密切相关,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差异越大。②省域经济空间分布从东北到西南大致呈富裕、发达、欠发达和贫困的格局;富裕与贫困类别有强稳定性,并有明显的连片扩张趋势;欠发达地区更可能遭遇“贫困陷阱”。③浙江省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空间依赖和自我强化集聚特征。④省内经济差异对核心—边缘结构和时间层次较为敏感;全球化是其经济差异的主要驱动力;分权化是影响其核心—边缘结构的重要机制;市场化可缩小因外商投资导致的空间集聚。本文从演化的角度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作了实证分析,验证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认为全球资本的地理和政策偏好会加剧区域经济差异。此外,城乡差异也是浙江省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该文定量分析 90年代以来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 ,阐述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及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认为重视效率仍是当前湖南省发展经济的主要出发点 ,但考虑到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使整体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事实 ,提出要跟踪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 ,采取适度的倾斜与均衡发展政策 ,实施点轴系统空间开发模式 ,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差异 ,促进省域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蒋天颖 《地理研究》2014,33(10):1825-1836
通过构建总体差异测度指数,并结合运用核密度估计等多种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2年,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总体存在较大差异,并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分异增强,空间核密度呈现出由相对均匀到极化的演化趋势;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整体上呈现高值和低值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各县域创新产出同样具有空间集聚性,杭州与宁波市辖区成为热点区域;空间指向性明显,整体表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趋势面分布;由回归分析得出该时期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分异主要受经济基础、政策制度、技术溢出和空间区位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各县市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区域发展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内部的区域差异成为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运用锡尔系数分析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经济差异表明,浙江沿海总体经济差异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市内差异和市县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市内差异不断扩大.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得出历史基础、市场发育程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利用外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扩散是影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成败,区域经济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子之一,文章阐述了技术扩散的概念,扩散过程及其对区域产业升级和更新的影响,并通过对浙江金昌模式的介绍,分析,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该首先接受区外先进同行企业的技术转移,进而建立与高校,研究院所等技术创新源的直接联系,建立开放灵活的技术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以实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技术扩散规律,加快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换代,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8.
闫东升  孙伟  李平星  王玥 《地理研究》2022,41(9):2568-2586
城市合作推动的行政区经济转向一体化经济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区域扩容在强化多城市合作、优化要素集散的同时,对城市创新发展产生何种效应?本文利用1990—2017年长三角城市面板数据,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一体化区域扩容的创新发展效应。在此基础上,采用中介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讨一体化区域扩容影响创新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加入协调会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发展,经多重稳健性检验的验证依然成立;空间扩容的创新发展效应存在多重异质性,呈现为城市规模上的“马太效应”,动态效应上的“U型”演变态势,不同批次上的“倒U型”差异,不同区域上的安徽最大、江苏其次、浙江不显著的差异。驱动机制分析发现,加入协调会带来的市场一体化深化、要素集聚水平提升、创新联系强化等,是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机制,而空间溢出效应、创新联系的区域差异,是城市创新发展效应异质性的重要因素。未来,积极融入城市群是城市创新发展重要路径之一,但重点在于深化城市间创新合作,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一体化发展可能负面效应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狄乾斌  刘欣欣  曹可 《地理科学》2013,33(12):1413-1420
中国海洋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但地区差异明显。以沿海1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与空间2个角度,运用变差系数及加权变差系数来表现1996~2010年沿海省市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成倍增长,总体差异在波动中减小;采用区位熵、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对海洋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演化进行分析,得出海洋产业结构向高级阶段演进,海洋产业集聚规模有所减弱,各产业趋于均衡发展;具有资源属性的海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海洋第三产业集聚程度降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将其分为3个梯队;使用R/S分析法对沿海地区差异情况进行预测,显示未来差距有增大的趋势。最后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等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