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工程活动下的冻土环境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8,他引:29  
吴青柏  朱元林  施斌 《冰川冻土》2001,23(2):200-207
冻土与人类活动及环境息息相关,人类工程活动能诱发冻土环境、生态环境变化和冻融灾害及工程稳定性变化,因此,人类工程活动下的冻土环境变化及冻融灾害问题已日益引起国内外冻土研究的重视。人类工程活动加快了冻融过程变化,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文章主要从冻土稳定性、地面敏感性评价;冻土环境与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及相互关系;冻土环境保护和土地合理利用;冻土区生态环境研究等四个方面评述了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对冻土环境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2.
环境约束下塔里木河下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参考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考察,研究了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的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历史时期下游地区人类活动受气候影响下的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制约;19世纪末以来塔里木河上游地区的水土资源开发,使得下游水量减少,造成下游生态环境急剧退化,下游人类活动虽不稳定,但总体是进步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游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制度与技术进步的支持下,人类生产空间扩张迅速、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下游河道进一步退缩,天然绿洲沙漠化持续发展,下游尾闾垦区毗连沙漠,成为抵御绿洲生态环境退化的生态经济区,人工绿洲维持发展的代价高昂.因此,下游人地关系走向良性发展的前提是全流域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持在下游生态环境不退化的限度内.  相似文献   

3.
寒区冻土环境与人类活动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工程活动已逐渐成为影响冻土及其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导致冻融灾害的主要因素。本文定性地讨论了人类工程活动对冻土及环境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了对冻土工程活动进行分类的思想,并给出一种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4.
鉴于社会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从1900年以来尽管各种级别的地震数目各年保持稳定,但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却呈现非线性增长;不仅地震灾害如此,其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例也越来越大.然而人们关注的大地震,其发生的地点却总是出乎地震科学家的意料,如美国的北岭地震等,这无疑对地震科学家来说是非常严酷的挑战. #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几十万年以前,但对于人类活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也即对活动构造运动至今仍了解不多.除了现有的一些研究技术精度明显不够、重要和关键地区积累的数据资料尚不充裕外,缺乏一个能够把各学科的大量资料综合在一起的概念框架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科学家们在对地球自然规律有更多了解的同时,转而关注减灾问题,并开始充分利用地球信息获取及应用等研究成果.因此,以"活动构造"为核心,从地球系统角度出发,探讨早期构造和近期构造如何区分,以及活动构造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关系问题,成为香山科学会议第167次学术讨论会(2001年8月20~22日)上与会专家学者学术交流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研究位于东亚季风过渡带的布日敦湖湖泊沉积物粒度组成和碳、氧同位素特征,结合210Pb/137Cs年代数据,建立布日敦湖近50年的粒度变化序列。通过与中国北方100个气象站数据的年平均沙尘暴日数进行对比,建立研究区可靠的风沙活动指标。研究发现,布日敦湖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对研究区风沙活动具有指示意义。其中,细颗粒(4~16μm)含量变化与翁牛特旗沙尘暴日数变化趋势较吻合,可以指示区域风沙活动;而粗颗粒组分(64μm)含量变化趋势与沙尘暴日数变化差异较大,推测可能受到大规模人类活动导致的湖区附近土地沙化影响,所以不能指示风沙活动。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人类活动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土地沙化,为现代北方沙尘活动提供沙源,并为未来的沙尘活动恶化埋下隐患,因而研究区不适宜进行大规模人类活动。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保护研究区生态环境和区域防风固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是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演化影响的基础,也是寻找流域生态环境退化原因的依据。针对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演化影响的特点,选择人口、耕地面积、水库总数、引水渠总长度和开采井总数等因子作为衡量人类活动强度的指标,采用指数加权法定量表达人类活动强度,据此计算的上、中、下游的人类活动强度分别为1%、87%和12%,说明中游人类活动强度最大,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最大;上游人类活动强度很弱,可以认为上游水循环的演化只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下游人类活动强度较上游大得多,说明影响下游水循环演化的因素中当地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可忽视。计算的中游平原张掖地区近50年来3个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和80~90年代的人类活动强度分别为18%、28%和54%,80~90年代人类活动强度是50年代的3倍,60~70年代的2倍。人类活动强度经过50年代和60~70年代2个时段的发展和积累,到80~90年代达到最大,因此,这时段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最大。研究方法对类似地区或相似问题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全新世中国北方沙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北方沙地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是研究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关键地区,但该区域的相关研究欠缺.本文通过对考古资料和古气候资料的全面分析,尝试探讨全新世中国北方沙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9~4ka相对适宜的气候条件促使了中国北方沙地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开始和发展.4~2ka较为严酷的气候条件,严重影响了呼伦贝尔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的人类活动;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的史前人类,通过生业模式的调整以及活动范围的改变,适应了气候变化,文化得以延续,人类活动总体没有减弱.2ka以来,人类适应能力增强,各沙地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范围均大幅扩张.通过区域对比发现,沙漠化程度较高的浑善达克沙地和地处高纬度寒冷环境的呼伦贝尔沙地,人类活动强度总体较弱;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条件相对优越,且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人类活动强度较大,文化谱系相对完整.研究区各时期人类遗址沿水系分布特征明显,反映了水源作为沙地地区的限制性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翠云  王昭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13):386-390
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是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演化影响的基础,也是寻找流域生态环境退化原因的依据。针对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演化影响的特点,选择人口、耕地面积、水库总数、引水渠总长度和开采井总数等因子作为衡量人类活动强度的指标,采用指数加权法定量表达人类活动强度,据此计算的上、中、下游的人类活动强度分别为 1%、87%和12%,说明中游人类活动强度最大,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最大;上游人类活动强度很弱,可以认为上游水循环的演化只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下游人类活动强度较上游大得多,说明影响下游水循环演化的因素中当地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可忽视。计算的中游平原张掖地区近50年来 3个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和80~90年代的人类活动强度分别为18%、28%和54%,80~90年代人类活动强度是50年代的 3倍,60~70年代的 2倍。人类活动强度经过50年代和60~70年代 2个时段的发展和积累,到 80~90年代达到最大,因此,这时段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最大。研究方法对类似地区或相似问题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业成  张春山  张立海 《地学前缘》2003,10(Z1):265-271
论述了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互馈关系 ,探讨了社会条件控制下自然灾害的阶段性特点 ,提出了开展灾害社会学研究的使命。认为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破坏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但人类社会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应付自然变异和自然灾害 ,而是对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作出双向反响。一方面 ,采取科学的社会行为 ,积极抑制灾害活动 ,减轻自然灾害破坏损失 ;另一方面因政治腐败 ,纲纪松弛 ,经济衰退 ,社会混乱 ,或违背自然规律 ,盲目的社会经济活动 ,导致天灾与人祸并行 ,不仅加剧自然灾害 ,甚至导致许多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 ,对人类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然灾害不仅受自然条件控制 ,而且受人类社会的强烈影响 ,因此自然灾害除伴随自然条件发生复杂的周期性变化外 ,还伴随社会条件发生阶段性变化。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的社会性越来越强烈。因此 ,在进一步加强灾害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 ,开展社会学研究 ,对于发展灾害理论以及促进减灾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与江汉湖群生态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收集历史文献和大量前人研究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江汉平原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的不同阶段及其对湖泊生态的影响,重建了5个时期人-地相互作用的特征及其表现:新石器时代为人类活动影响微弱期,楚文化-隋朝为人类活动渐强期,唐-明朝为人类活动增强期,清-民国为人类活动强烈期,1949年至今为人类活动强烈干扰期.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湖群急剧萎缩、水量剧减、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本文研究表明最近几百年来,人类活动已经成为江汉湖群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子,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冲击下,湖泊生态系统在面积、数量、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营养状态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江汉湖群生态处于脆弱状态,严重制约了地区可持续发展.反思人类活动对江汉湖群的影响历史.正确处理"人-湖"关系,不仅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湖泊资源,而且要与退化湖区生态恢复并重.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地震灾害的一些新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害定量化是地球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的交叉领域。人口城市化是全球的发展趋势,特别在第三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和农村发生突发灾害农民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自救和互救不同,城市居民对供水、供电、煤气、暖气、通讯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有很大的依赖性,现代城市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脆弱。通过统计,我们发现在灾害损失 L和表征社会财富的GDP之间存在着经验关系:L= a+ b×GDP+ c×GDP 2其中 a,b,c为正的常数。关系式表明,自然灾害造成的灾害增长要比GDP的增长要快。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球深部结构和深层动力过程与主体发展方向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滕吉文 《地质论评》2002,48(2):125-139
地球深部结构、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在地球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球深既是资源、能源形成和演化的场所,又是地震灾害的策源地。它涉及了当今众多相邻学科的发展与成就,故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特别是地球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深层动力过程。本文在阐述我国20世纪,主要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地球深部结构与构造研究主体成就的基础上,依据当今该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探讨了21世纪初、中吉的发展导向,并提出了某些战略重点。基于这样的前提,文中着重讨论了以下6个问题:①地球深部结构与大型动力学研究的意义、主题与目标;②地球物理深部地震探测揭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复杂性;③岩石圈内的大型滑脱构造和地震“孕育”的深部环境;④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分布与各向异性;⑤地球深部结构、构造与大陆动力学;⑥21世纪初,中叶地球深部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3.
Hundreds of natural catastrophes occur worldwide every year—there were 780 loss events per year on average over the last 10 years. Since 1980, these disasters have claimed over two million lives and caused losses worth US$ 3,000 billion. The deadliest disasters were caused by earthquakes: the tsunami following the Sumatra quake (2004) and the Haiti earthquake (2010) claimed more than 220,000 lives each.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of 11 March 2011 was the costliest natural disaster of all times, with total losses of US$ 210 billion. Hurricane Katrina, in 2005, was the second costliest disaster, with total losses of US$ 140 billion (in 2010 values). To ensure that high-quality natural disaster analyses can be performed, the data have to be collected, checked and managed with a high degree of expertise and professionality. Scientists,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and the finance industry make use of global databases that contain losses attributable to natural catastrophes. At present, there are three global and multi-peril loss databases: NatCatSERVICE (Munich Re), Sigma (Swiss Re) and EM-Dat (Centre for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s). They are supplemented by numerous databases focusing on national or regional issues, certain hazards and specific sectors.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riteria and definitions relating to how global and multi-peril databases are operated, and the efforts being made to ensure consistent and internationally recognised standards of data management. In addition, it presents the concept and methodology underlying the NatCatSERVICE database, and points out the many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data acquisition and data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作者在1975~1977年间青藏铁路(格尔木-那曲地段)沿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所获资料基础上,参考了后期他人在该区段研究的成果撰写而成。文中主要涉及活动构造、地质灾害及工程评价三大部分,其中特别是活动构造部分,除了所表现的一般标志外,重点探讨了活动构造与现代地震和古地震的关系、活动构造带与地震构造带的对应关系、活动断裂的活动年龄及其活动速率、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表破裂以及主要地震构造带中的地震活动周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结合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类型,在综合分析基础上,首次较系统地将铁路沿线工程地质评价划分为:①良好的;②一般的;③不良好的和④极不良好的等四大类型工程地质地段,从而为现今青藏铁路建设进一步详查和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岩石圈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灾害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培震 《第四纪研究》1999,19(5):404-413
中国大陆的地震灾害十分严重,不仅分布广,而且频度高、强度大,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晚第四纪岩石圈构造变动是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一系列巨大的活动断裂将中国大陆切割成为不同级别的活动地壳块体,地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界构造活动强烈。这些地块从晚第四纪一直持续活动至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119次7级以上地震有104次发生在这些活动地块的边界带上。因而,活动地块的运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大陆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最基本特征,对中国大陆地震孕育和发生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analyses of the share of documents of 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 in the GeoRef system over 100 years in the last century, and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31 years) and domestic (16 years) document counts of various topics in 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 the position of 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 in the geosciences is evaluated and the major advaces in fields of plate tectonics, continental dynamics and global dynamics are reviewed. Our atten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advances in studies of structural analysis, de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rheology of rocks, contractional tectonics and late- and post-orogenic extensional collapse in orogens, large-scale strikeslip faults and indentation-extrusion tectonics, active tectonics and natural hazards. The relationships of 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 with petrology and geochronology are also discussed in terms of intersection of scientific disciplines.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USArray及其近期科学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台阵(USArray)是EarthScope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探测北美大陆变形、结构及其演化。USArray主要由平移/滚动台阵和机动台阵两部分构成。滚动台阵由40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组成,以向前滚动的方式扫过美国本土和阿拉斯加。利用来自该台阵的数据,科学家能获得地球内部精细图像,藉此考察地震和火山的过程。作为滚动台阵的补充,机动台阵被用于对关键目标进行详细观测和短期测量。美国台阵计划启动5年来,采集的数据已经提供了足以令科学界考虑重新审视地震物理、火山过程、核幔结构、活动变形构造、大陆结构及其演化、地球动力学和地壳流体等基本科学问题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中国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20  
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是密切相关的。活动构造可以直接引起地质灾害,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又可以派生出一系列地质灾害,人类不恰当的工程活动还可以恶化地质构造环境而加剧地质灾害。在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相关性研究方面,我国急待启动四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工作:基于现代大陆动力学的中国大陆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评价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质灾害;活动断裂的工程危害及其防治;地质灾害的内外动力耦合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19.
THE GLOBAL TECTONIC SYSTEMS AND A LATITUDINAL MOUNTAIN-PLATEAU CHAIN ON THE NORTH HEMISPHERE  相似文献   

20.
浅谈大陆构造-板块构造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0年代提出的板块构造理论拓宽了人们的思路,给地球科学带来了活力。但是随着对大陆区域地质调查的深入,发现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差异很大,用刚性板块运动学理论不能解释大陆内部复杂的构造形变和板内地震活动。J. Dewey(1986)和P. Molnar(1988)相继提出大陆构造及其研究方法。我国青藏高原是一个典型而独特的大陆构造单元,是最强烈的板内形变带和地震活动区,同时是亚洲大气环流的启博器。青藏高原很可能成为新的地球科学理论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