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陈晓非院士:男,辽宁省本溪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5年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2015年1月,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首批会士,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陈晓非院士长期从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破裂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计算横向非均匀层状模型理论地震图的广义反射率方法,发展了模拟含任意起伏地形三维介质中地震波传  相似文献   

2.
作者简介     
《地震学报》2000,22(1):112
傅容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专业毕业.一直从事地震、重力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现主要从事地幔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国际地球深内部研究(SEDI)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和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陈学忠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研究员.1995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地震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成因、地震孕育过程、地震预测理论和方法及前兆机理的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会员.李庆春 西安工…  相似文献   

3.
蓝颖春 《地球》2016,(4):10-12
正专家简介:王浩,63岁,水文水资源专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北京市,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次,中国优秀图书奖一次。  相似文献   

4.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2):1-1
正张培震,男,1955年生于河南省,197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82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87-1991年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新构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工作至今,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培震院士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生长与动力学、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新构造与气候变化、利用GPS技术研  相似文献   

5.
孙天林  魏家珍 《地震学报》1995,17(4):533-533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在贵阳召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于1995年9月22-26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丁国瑜教授,国家地震局副局长葛治州,国家地震局原副局长高...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震动态》2003,(3):42-42
中国地震学会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全国性学会的 2 0 0 3年度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工作已结束。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有关“各学会由理事长或副理事长负责 ,组织成立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工作小组 ,成员一般为 7~ 9人”的要求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了由理事长陈 ,副理事长张国民、陈运泰、吴忠良、王椿镛 ,常务理事会中两院院士石耀霖、周锡元等 7人组成了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工作小组。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有关“制定本学会 (分会、专业委员会、二级学会等 )…  相似文献   

7.
81年11月2日下午,山西省地震学会和山西省地质学会联合举办学术报告会,请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马杏垣教授和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刘光勋副研究员、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张步春副研究员做学术报告.马杏垣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地球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1995年9月22日至26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会议由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主任杨玉荣主持。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42个单位的11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丁国瑜教授、国家地震局  相似文献   

9.
1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地震学会最初确定的专业委员会之一,自成立以来长期坚持举办年度学术交流.早期,参加交流的代表主要是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地震预报日常工作中面临的一些不能在震情会商会上解决的问题.2012年,马瑾院士撰文提出了构造物理实验"地震"的亚失稳理论,指出地震有前兆,应可预报.中国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委员会与河北省地震局于2012年5月在石家庄市举办以"中国地震监测预报论坛"命名的年度学术交流活动,适时邀请了马瑾院士就亚失稳理论作大会报告.  相似文献   

10.
地质学家马杏垣教授,应辽宁省地震学会理事长卢造勋邀请,于9月24日来辽宁省地震局做了题为"岩石圈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学术报告.马杏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名誉  相似文献   

11.
《地震地质》2001,23(1):1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地质学家马杏垣先生 ,于 2 0 0 1年 1月 2 2日在北京与世长辞。中国失去了一位卓越学者 ,广大科学工作者深感痛惜 ,以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科学大师的光辉生涯和非凡业绩。马杏垣先生 1919年 5月 2 2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1938年加入由周恩来亲自领导的中共南方局地下党 ,同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194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 ,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应聘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副教授 ,195 1年晋升为教授。 195 2年院系调整时 ,他转入北京地质学院 ,先后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教务长、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1978年调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他曾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先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 ,1980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马杏垣院士先后担任过国际地震危险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执行局委员、第六协调委员会“喜马拉雅及其邻区分委会”副主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5,(11)
<正>专家简介:张亚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1965年生于云南昭通。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云南省科协主席、云南大学教授、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云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等。曾获国际大奖"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于2012年10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市温都水城召开.7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11位.10月17日上午,开幕式隆重举行.新一届学会领导班子完成换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王小牧主持了第一阶段的大会,首先进行新一届理事长见面会,新当选理事长  相似文献   

14.
作者简介张国民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教授196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196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余震活动、地震前兆的观测与分析、地震成因理论及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等地震预报研究工作.席道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  相似文献   

15.
现代地震学和地球科学研究的杰出人物安艺敬一先生2005年5月17日在印度洋法属留尼汪岛逝世,享年75岁。安艺敬一教授被公认为是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著名的地震学家和现代理论与观测地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Quantitative Seismology被认为是地震学家的“圣经”。安艺敬一教授生于1930年3月3日,1958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966年至1984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之后任南加州大学教授和地球科学系主任。他创立了著名的南加州地震中心。1979年他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荣誉会员、美国地震学会…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地震学会设立的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 ,在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期间颁发。陈院士、陈运泰院士、马瑾院士、石耀霖院士为获奖者颁发了奖状、奖励证书及奖金。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获奖论文及作者见表 1。许力生等 7位获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的青年科技人员 ,是奋斗在我国地震科技工作岗位上许许多多青年科技人员的代表。他们这次获奖 ,是他们平时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工作的结果。中国地震学会对许力生等 7位青年科技人员获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表示热烈的祝贺 !…  相似文献   

17.
作者简介黄培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教授。1952年南京大学理学院毕业,1959年南京大学副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地球动力学科研和地震地质学、岩石圈构造动力学的教学工作。现进行构造应力场和地震断层活动年代测定研究。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地震预报战略研讨会于1996年1月13—15日在太原市召开。28个单位近70名学者和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马宗晋院士代表中国地震学会宣布第四届常务理事会第2次会议关于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更名为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任命罗灼礼为主任的决定。罗灼礼主任宣布了本届委员聘任名单。会议共收到专题报告摘要60余篇、会议报告40余篇。马宗晋作了从全球应力场寻求场源关系的报告,梅世蓉论述了板内强震孕育模式与物理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工作每两年举行—次。中国地震学会将参加 2 0 0 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全国性学会的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工作。这次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标准与往年略有不同 :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年龄不得超过 65周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年龄不得超过 70周岁 ;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要求 ,所属全国性学会推荐、提名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必须是本会会员。中国地震学会将成立“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工作小组”…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名单公布,67名工程科技专家当选为新院士,我刊编委会主任、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张建民教授和编委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孔宪京教授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民,1960年生,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水利学院院长。先后获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和东京工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张建民教授长期从事土动力学及岩土抗震工程领域的教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