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浙江地质》2010,(5):14-16
一、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省气象部门预测,2010年我省属于气象灾害偏重年景,梅汛期可能有明显的降水集中期,预计有4个台风影响我省,可能有1—2个登陆我省,由于台风暴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因此地质灾害防灾形势严峻。5月下旬至6月下旬的梅汛期与7月下旬至9月下旬的台汛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梅汛期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台汛期台风降雨开始时至台风过后降雨停止后48小时时段,是地质灾害易发和重点防范时段。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相似文献   

2.
1前言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既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也是台风和暴雨频发地带。近年来因台风和暴雨导致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仅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小流域为调查尺度开展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查明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和危害程度,总结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评价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危险性,为各级政府科学制定防灾避险方案和城镇(村)规划,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美姑河沿线10个小流域山洪灾害对省道公路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山洪高危险性、中危险性和低危险性小流域的分布图件,山洪高危险性和中危险性小流域沟口处的公路路段为汛期高危险路段。利用最新获取的SRTM-DEM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了美姑河流域及10个子流域的典型地貌参数,综合考虑提取的地貌量化参数与小流域山洪危险性的关系,分级量化了小流域山洪对沟口公路的危险性大小。通过对流域地貌参数的分析,得出流域南北向伸展的狭长外形受区域构造和断层控制,美姑河流域新构造运动活跃,处于侵蚀循环的活跃阶段,与美姑河流域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发育的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大,暴雨频繁,尤其近年来受台风影响,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本文通过浙江省泥石流的调查成果,综合分析区内泥石流发育特征。通过分析,浙江泥石流主要有如下独特的发育特征:沟床比降大,相对高差小,两侧山坡坡度大,流程短,流域面积小等;地质构造上: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全-强风化的火山碎屑岩区域,沿深大断裂成带状分布;泥石流三区特征:三区分界不明显,尤其流通区和堆积区难以区分等。本文初次系统分析总结了浙江省泥石流发育特征,对浙江省泥石流形成机理、泥石流防灾减灾等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受特殊自然地质环境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强烈影响,大中城市及国民生产值高度集中的沿海地区正在面临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其中泥石流灾害是主要4大地质灾害之一。在泥石流灾害研究中,区域性防治及其防治工程实践是预测预报重要依据。文章以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勘测调查解剖的基础之上,运用地质工程与防灾减灾工程学的原理,采用工程勘察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综合分析了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的背景地质条件、成因特征、对易发程度及趋势分别作了评价、预测。结果认为,地形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发生的基础,自然暴雨是引发的主因,在一定自然条件下较易再次发生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6.
白龙江流域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密集分布区。2020年8月由于强降雨激发,白龙江流域武都段发生了大规模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损失。文章以白龙江流域甘肃省陇南市武都段(宕昌县两河口乡—武都区桔柑镇)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选取流域面积、流域形状系数、平均坡度、沟谷密度、物源参照值(HI)、岩性、流域中心距活动断层距离、一小时最大降雨量、植被覆盖度作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基于灾害熵理论,分别以泥石流单沟和小流域单元作为评价单元,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泥石流沟大多数都属于中、高危险性。致灾因子中岩性、物源参照值(HI)、距断层距离、植被覆盖度及平均坡度的权重最大,与实际考察结果一致。且以小流域单元作为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更符合研究区的泥石流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6,(6)
研究区主要发育有崩塌和泥石流两种地质灾害。主要以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的泥石流灾害特征、危险性现状和危险性预测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物质组成分类,泥石流类型可以划分为水石流;评估区内泥石流地质灾害不发育,现状评估泥石流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和加剧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相似文献   

8.
张桂荣  殷坤龙  陈丽霞 《岩土力学》2006,27(Z2):389-393
基于GIS技术,利用信息量模型开展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预测研究,编制滑坡灾害易发分区图,为滑坡灾害的风险预测及实时预警预报提供基础资料。以浙江省永嘉县为例,利用MAPGIS二次开发得到的信息量专业模块,结合永嘉县历史滑坡灾害和2004年以来新发生的灾害点,分别评价了研究区的历史滑坡灾害危险性和现状滑坡灾害危险性;提出用历史滑坡灾害危险性图件结合新发生的灾害点来验证评价模型;将历史灾害点和新灾害点结合生成滑坡灾害危险性预测图件的预测过程;研究成果经在永嘉县的实际验证分析,2004年后3次台风期间(2004年的“云娜” 台风,2005年的“海棠”和“麦莎”台风)发生的有准确地点的滑坡灾害点全部位于滑坡灾害易发区内,表明采用的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采用历史统计和快速聚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危险性等级的划分,克服了前人研究工作中人为划分易发区的缺陷,更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9.
洮河流域中游位于甘肃省南部,属泥石流高发区。耳阳河是洮河流域中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泥石流灾害尤其严重。为研究甘肃省南部小流域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以耳阳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流域内居民相对集中的6条泥石流沟,用FLO-2D模型模拟了2012年5月10日实际降雨条件下的泥石流运动特征和堆积特征,得到了泥石流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泥石流流体深度和流速在沟谷不同地段的空间分布,对“5·10”泥石流灾害过程进行了重现。模拟结果表明:泥石流爆发15~30 min后达到洪峰,约3 h后流量逐步回落;泥石流流动速度在流通区快,到沟口迅速下降,固体物质淤积阻塞河道。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发现模拟得到的泥石流发生过程、堆积区分布、泥石流影响区与现场调查和访问得到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进而,采用相同的方法和参数,对2.0%和0.2%降水频率下泥石流的堆积范围、深度和流速进行了模拟分析,分别制作了上述工况下的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图,圈定了潜在威胁较大的人口聚集区,为耳阳河流域泥石流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依据,也为类似泥石流提供了一种危险性分析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台风暴雨型矿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起动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风暴雨是诱发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2013年8月台风"尤特"在广东省登录,造成广东兴宁市铁山嶂矿区爆发大型泥石流灾害,下游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直接威胁。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外实验,对铁山嶂矿区泥石流的物源组成、沟谷特征、形成条件及起动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开采形成的弃填土边坡及矿渣的随意堆放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源基础,强降水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在台风暴雨作用下,矿渣型物源受沟道限制发生堵塞溃决,放大了泥石流规模,其起动模式为滑塌—堵塞—溃决型。定期清理淤积在行洪通道的废渣可降低该类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泥石流成因机理的非饱和土力学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泥石流是一种具有较强破坏力的自然山地灾害。对于它的预报研究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并建立了很多雨量预报模型。然而,这些雨量预报模型的预报时间很短,往往只能在灾害发生前几十分钟作出预报。论文应用非饱和土强度理论对降雨型泥石漉的成园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降雨型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前期实效降雨量有关;第二个阶段与短历时强降雨有关。并对各个阶段降雨作用机理以及固体松散物质的力学性质变化特征进行探讨。为预先判断在降雨条件下,会不会发生泥石流以及所需要的降雨量和雨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Relationships between typhoon types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s in Taiwa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Frequent debris flow disasters caused by heavy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annual typhoon season are som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asters in Taiwan. This study is on the debris flow disas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typhoons that hit Taiwan between 1986 and 2004. Typhoon data and records of debris flow disasters available for Nantou and Hualien counties in Taiwan were analyzed. The paths and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of typhoons were found to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debris flows at these locations. Accordingly, the typhoons were grouped into four major types based on their paths and related disaster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ainfall intensity and accumulation and debris flow are discussed for the four major typhoon types. The information may form the basis for providing useful indicators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3.
四川汶川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形成演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永双  成余粮  姚鑫  王军  吴树仁  王猛 《地质通报》2013,32(12):1900-1910
2008年“5·12”汶川Ms 8.0级地震之后,地震灾区表现出显著的强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地震造成山体分水岭及山脊部位产生大量的崩塌和滑坡,崩滑体大多散落在山体的中上部,在强降雨作用下大量松散堆积物沿陡峻的沟道汇聚、加速,形成破坏性极大的高位泥石流,从而构成典型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在回顾汶川地震灾区同震地质灾害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震后汛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6种表现形式,将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形成、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孕育阶段、地震同震滑坡阶段、震后滑坡-泥石流发育阶段、高位泥石流的动态演化阶段,提出高位泥石流的判识指标,并探讨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趋势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谢金元  洪斌  程远金 《江苏地质》2019,43(2):307-314
宁镇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镇江润州区虽然仅是宁镇地区的一个局部区域,但其气候和地质环境特征具有典型意义,所提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同样适用于整个宁镇地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借鉴作用。气候环境、降雨尤其是连续降雨或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润州区地质灾害主要与梅雨期总降雨量有关,其次与台汛期台风带来的降雨量有关,而与台汛期总降雨量无关。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方程应针对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预警模型:非梅雨期的预警方程采用预报日降雨量结合前5日降水之和的综合模型,梅雨期的预警方程采用梅雨期降雨总量模型。提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应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等级统一划分为4级。该模型可作为完善我国现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后文家沟频繁暴发泥石流,给当地居民带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并造成了人员伤亡。为了防范泥石流带来的危害,文家沟治理工程采用了"上游水砂分离、中游固底护坡、下游拦挡停淤"的总体思路并完成治理。在治理工程经历了5个雨季的考验之后,本文基于生存分析模型以及Bootstrap方法和ELM,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对治理工程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生存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治理前生存概率降低至0%时,治理后仍为55.6%;治理后暴发泥石流的最大小时降雨量为治理前的2.571倍,降雨总量为治理前的1.232倍,降雨历时为治理前的5.435倍;模型结果体现了治理工程泥石流防范的重要作用。Bootstrap方法以及ELM模型结果表明,在假设没有治理工程情况下,2011~2015年的10次降雨事件暴发泥石流概率为100%,远高于真实情况的30%;且预测的泥石流冲出量远远大于真实的冲出量;模型结果体现了治理工程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黏土颗粒含量对蒋家沟泥石流启动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黏土颗粒在泥石流中的含量并不大,但却显著地影响着泥石流的启动。在室内通过筛分配成9种不同黏粒含量级配的土体,在自行设计的模型槽内以1.64 g/cm3(松散干密度),1.79、1.94 g/cm3(天然干密度)3种干密度堆成边坡模型,在雨强为85 mm/h下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初步探讨了黏土颗粒含量对泥石流启动的影响,得到:黏粒含量在5%~18%时可以形成泥石流,其中黏粒含量10%时所需时间最短,低于5%或大于18%难以形成泥石流,黏粒含量具有临界性;填筑干密度越大,泥石流启动越困难,表现在启动时间长、深度浅、规模小、且填筑干密度不改变黏粒含量临界性;降雨条件下土体入渗率越高,泥石流越容易启动产流。通过试验的研究,可以深入揭示泥石流形成的内在机制,黏粒含量临界性为泥石流预测、预报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2008年9月24日汶川震区的北川县暴雨导致区域性泥石流发生,这次9.24暴雨泥石流灾害导致了42人死亡,对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毁。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方法分析地震与暴雨共同作用下的泥石流特征,获取的气象数据用于分析泥石流起动的临界雨量条件。本文探讨了研究区泥石流起动和输移过程,并根据野外调查,分析了泥石流形成的降雨、岩石和断层作用,特别是强降雨过程与物源区对泥石流发生的作用。根据应急调查发现北川县境内暴雨诱发的泥石流72处,其分布受岩石类型、发震断层和河流等因素控制。根据对研究区震前和震后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雨量和雨强的初步分析,汶川地震后,该区域泥石流起动的前期累积雨量降低了14.8%~22.1%,小时雨强降低25.4 %~31.6%。震区泥石流起动方式主要有二种,一是由于暴雨过程形成的斜坡表层径流导致悬挂于斜坡上的滑坡体表面和前缘松散物质向下输移,进入沟道后转为泥石流过程;二是消防水管效应使沟道水流快速集中,并强烈冲刷沟床中松散固体物质,导致沟床物质起动并形成泥石流过程。调查和分析发现沟内堆积的滑坡坝对泥石流的阻塞明显,溃决后可导致瞬时洪峰流量特别大。研究结果表明了汶川震区已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因此,应该开展对汶川地震区的泥石流风险评估和监测、早期预警,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8.
A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susceptibilities of 541 regional basins affected by debris flows at the Wudongde Dam site in southwest China. Determining susceptibility requires information on source material quantity and occurrence frequency. However, the large number of debris flows can hinder the individual field investigation in a each small basin. Factors that may trigger debris flows can be identified using remotely sensed interpretation information. Susceptibility analysis can then be conducted based on these factors. In this study, SPOT5 satellite imagery,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 a lithology distribution map, and rainfall monitoring data were used to identify 12 debris flow trigger factors: basin relief ratio, slope gradient in the initiation zone, drainage density, downslope curvature of the main channel, vegetation coverage, main channel aspect, 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 Melton’s ruggedness number, lithology, annual rainfall, form factor, and cross-slope curvature of the transportation zon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obtain the eight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thes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susceptibility results. Then, a self-organizing map method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which resulted in a debris flow susceptibility classification. Field validation of 26 debris flow basin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rrors of the susceptibility classification, as well as assess the causes of such errors. The study found that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and self-organizing map methodologies are good predictors of basin susceptibility to debris flo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