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贺杰 《广东地质》2012,(1):184-187
从采冶历史、矿业遗迹、基础研究、区位条件、自然风光等5个方面对大宝山矿建设国家矿山公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矿山具备了建设成为高水准国家级矿山公园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多因复成矿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华南3110铀矿床的地质矿化特点及其成矿规律进行了深入的解剖。从区域地质构造的时空演化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生与发展过程,以及成矿的物质来源和成矿条件,重新厘定了该矿床的成因,并建立一个具有“层控”、“构控”、“时控”等特点的“多因复成铀矿床”的成矿模式,为进一步找矿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湖北樟村坪磷矿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及资源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智宇  肖克炎 《江苏地质》2013,37(4):616-620
对湖北宜昌磷矿黑良山矿区进行矿床三维模型建立及储量估算。黑良山普查区是全国主要成磷区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建设,矿山已成为危机矿山。在对该地区成矿背景研究及资源勘探的前提下,收集了钻孔、剖面等数据,利用“探矿者”软件以及三维可视化和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了樟村坪磷矿的三维矿床模型并对矿体进行储量估算。  相似文献   

4.
胶东新城金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方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城金矿历经20余年的开采,保有矿量服务年限逐渐减少,影响了矿山可持续发展。Ⅴ号盲矿体的发现,证明了矿床深部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为矿山深部第二富集带找矿提供了依据。本文为胶东金矿成矿规律及矿床深部找矿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胡家峪南和沟铜矿床是山西省中条山铜矿集中区胡篦型矿田的一个中型矿床,已被列为国家危机矿山.本文选择化探原生晕找矿方法对该矿山深部矿体开展成矿预测工作,以期为矿山下一步探矿工作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衡南杨林坳钨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对该矿区进行深入的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认为,该矿床属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钨矿床,并根据矿床成因建立了相应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7.
高东升  颜伟华  王远 《安徽地质》2017,27(4):274-277
通过对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姥山水泥配料用砂岩矿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系统介绍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对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探讨,为矿山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是叶天竺在实施《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基础上提出的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本文根据这一预测理论与方法,在对安徽省金寨县银水寺层控矽卡岩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总结基础上,对该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及成矿地质作用特征标志进行系统总结,初步建立了银水寺铅锌矿床"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以期抛砖引玉,对该地区今后开展深部找矿有所启迪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王吉平、商朋强、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调查总院熊先孝等编著的《中国萤石矿成矿规律》专著已由地质出版社近日出版发行。《中国萤石矿成矿规律》是"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系列成果之一,系其"全国化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项目之单矿种研究成果。专著对不同类型萤石矿典型矿床进行了成矿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10.
成矿系统理论将矿床视为动态演化的自然系统,矿床从发生、形成到发展的整体演变过程及其控制机制是该理论的研究核心,“源、运、储、变、保”是该理论剖析矿床成因的五个基本着眼点。东南亚呵叻高原超大型钾盐矿床作为我国海外钾肥生产基地的标志性成功案例,其成矿系统研究不仅关乎该矿床成因认识的深度及其开发利用的广度,同时对中国东特提斯域内找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拟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借助成矿系统理论,运用动态的整体思维对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成因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探讨时间维度下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源、运、储、变、保”成矿要素的表现特征及存在的科学问题,初步提出固体可溶性钾盐矿床成矿系统的研究思路构架,以期为全球钾盐矿床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1.
高顶山矿区位于广安华蓥市城区东南约5km处。长期的采矿活动,导致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华蓥山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分析区内主要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通过矿山地质灾害、矿山土地恢复、矿山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治理,河道综合整治、道路修复、生态保育、产业提升等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华蓥山地区生态环境全面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提高环境承载力,实现区内"山青、水秀、林美、田良"的目标。并对区内的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探讨,提出将高顶山矿区建设成具有科普和教育价值的旅游景观目的地;利用矿区独具特色工业人文景观和别致的自然景观,将高顶山矿区建设成集"科普、休闲、康养、户外、探秘"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矿山公园,推动矿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矿山公园的定义和内涵出发,对矿山公园和地质公园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内蒙古巴林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从规划原则、规划范围的界定及功能布局等几个方面对矿山公园的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矿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重庆市蕴藏有较丰富的矿山旅游资源,如汞矿山旅游资源、煤矿山旅游资源和盐矿山旅游资源。它们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科学考察、科学普及和历史文化等旅游价值,是开展矿山旅游活动的好地区。  相似文献   

14.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后矿业时代已经到来,如何恢复矿区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摆在北京市所有闭坑矿山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怀柔圆金梦矿山公园申报建设为例,阐述了怀柔崎峰茶金矿山闭坑后深度挖掘矿区资源潜力,改造废弃设施,实现产业平稳转型的成功经验。从而得出了闭坑矿山在后矿业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即多渠道筹措资金,恢复治理矿山环境——整合矿区资源,寻求替代产业——打造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作者参与了怀柔圆金梦矿山公园的申建工作,并对新建矿山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枯竭矿山的不断增多,针对废弃矿山和中晚期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出建设国家级矿山公园。解决矿山废墟带来的环境恶化,体现了矿山公园的核心价值,是矿山复垦、复绿浩大工程的一部分。它具有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即矿山生产的周期完结后,投入旅游产业经济循环中,为社会提供的新的旅游资源;矿山公园也为保护矿业遗迹和地质遗迹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6.
淮北市矿山公园总体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突出矿业遗迹特色和体现科学研究价值为主导,并结合淮北市自然与人文景观特点,提出淮北市矿山公园总体规划:在布局上将淮北矿山公园划分为相城煤文化景区、相山地质遗迹景区和南湖塌陷地娱乐区三大景区;在主体景观结构上将淮北矿山公园规划为“一轴五板块”,并建设具有科学与历史内涵的矿山公园博物馆;同时通过提高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率来解决矿山环境中的重点问题,采取“两大层次、三大类型、六种模式”进行塌陷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日趋增高,废弃露采矿山恶劣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城市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瓶颈.本文在废弃露采矿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证的基础上,通过盱眙象山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实例,来探讨废弃露采矿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为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整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最终实现废弃露采矿山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省建设双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集贤矿区东荣三井田小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殿斌 《吉林地质》2003,22(3):29-30,39
对黑龙江省双鸭山集贤矿区东荣三井首采区内小于30m断距的小断层,采用了地质、钻探、测井、地震等方法,对它的形成机理、发育情况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划分了3个构造复杂区、4个构造简单区,对指导煤炭开采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土下溶蚀和雨水淋溶作用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石林景观形成的两种主要过程。石林地区雨水、地表水、溶窝水和溶沟水的水化学成分分析表明, 溶沟和溶窝中的土壤、藻类、苔藓和地衣对石灰岩的溶蚀过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碳酸盐岩岩面水作用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以土壤和低等生物为媒介的间接溶蚀强度要大于雨水的直接淋溶作用。不同类型的水岩作用机理的差异和不同的溶蚀强度在石林景观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在溶沟下部采集的水样的电导率、TDS 、HCO-3 和Ca2 ++Mg2 +含量都大于在上部采集的样品,水在沿石壁向下运移的过程中溶蚀作用加强是因为水岩作用时间变长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新疆且末县布拉克铜矿位于吐拉盆地西南缘,为典型的陆相砂砾岩型铜矿床。矿体呈层状产出于白垩纪红色碎屑岩建造内的浅色砂砾岩层中。矿石由石英、长石等矿物晶屑、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等岩石碎屑、孔雀石、褐铁矿等金属矿物填隙物及碳酸盐、泥质物等胶结物组成。吐拉断陷盆地西南缘白垩系砂砾岩层广泛分布,该矿床的发现与其成矿特征对该地区地质找矿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总结及对控矿条件、物源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矿床成因。综合研究认为,该铜矿形成经历了原生沉积-成岩期、成矿-表生氧化淋滤几个阶段,应属于沉积-成岩型陆相砂砾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