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世纪末"生产网络范式"取代了"现代企业范式"成为世界生产组织方式的主流,随之生产网络成为了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生产网络的理解,概括了生产网络所具有的几个重要特征,对生产网络在不同尺度的应用进行了评述。总体上看,生产网络对解释各尺度经济现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相比国际、区域和全球等大尺度生产网络的广泛研究,国家和地方中小尺度的生产网络明显受到忽视。事实上,在大尺度生产网络的研究基础和背景下,国家生产网络在构建国家创新系统上、地方生产网络在分析地方经济上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何金廖  黄贤金  司月芳 《地理研究》2018,37(7):1447-1459
以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再现了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在地方—区域—全球三个不同地理维度的产业链接网络结构和联系强度,运用三角坐标法分别考察上海创意产业在劳动力市场、外部供给、消费市场、合作关系四个产业链环节的地方嵌入性和全球链接性,探讨学习和创新网络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首先,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在各个产业链环节都表现出很强的地方黏性,尤其是在地方劳动力市场方面,上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地方嵌入性最为显著。其次,上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外部链接存在异质性,其中技术类创意部门与文化类创意部门在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和合作关系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大差异,本文从知识分化视角出发对以上异质性进行了解释。最后,总结了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全球生产网络的基本特征及其地方—全球互动关系,为揭示中国大都市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地方嵌入和全球网络形成机理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3.
转移企业地方嵌入的论争与研究动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嵌入”是理解转移企业与承接地集群以及全球/跨区生产网络互动耦合过程和机理的有效理论工具。自“嵌入”概念引入经济地理学以来,学界对转移企业地方嵌入意愿存在“被动”与“主动”的论争,对嵌入效应也存在积极与负面两种不同观点。通过对转移企业地方嵌入主要动因、影响因素、演进过程、区域效应等研究的系统梳理,发现不论基于“主动”还是“被动”意愿,转移企业地方嵌入都是其在“企业—地域”关系演化中维护并强化自身竞争力的地理敏感战略;嵌入过程受承接地条件、转移企业特质的双重影响;嵌入沿着“关系培育—价值链衔接—全球与地方生产网络战略耦合”的路径,逐步实现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转移企业地方嵌入为承接地集群转型升级提供了“区位机会窗口”。转移企业地方嵌入研究今后需在四个方面加强和深化:一是构建一个以“关系—网络—演化”为主线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二是加强转移企业网络角色与绩效的定量研究;三是加强转移企业经济嵌入、技术嵌入、社会嵌入的相互影响研究;四是加强转移企业与承接地集群“双向嵌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下地方生产网络模式演变分析——以中国为例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马丽  刘卫东  刘毅 《地理研究》2004,23(1):87-96
作为地方生产网络的主体 ,在经济全球化下 ,企业行为是全球化力量和地方化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 ,全球化力量促使了企业生产要素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障碍 ,在所有区位自由布局 ;地方化力量则使企业生产活动依然受到地方经济基础和制度文化背景的影响。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下地方生产网络是全球性企业和地方性企业战略行为博弈的结果。全球性企业和地方性企业的战略行为不同 ,其对全球生产网络和地方生产网络的影响也不同。本文从企业行为博弈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全球化下 ,地方性生产企业的行为选择及其导致的地方生产网络变化 ,并以目前我国常见的三种地方生产网络演变模式为例 ,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去地方化的形式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济活动的去地方化既是生产活动的空间转移过程,也是企业供应链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分离与再组合的功能整合过程,并且对地方产业的前后向联系、社会资本和就业等方面产生影响。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去地方化的动力主要是网络权力的拉力和社会资本的粘性。在两种力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网络权力的依赖关系,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去地方化形式。企业去地方化可能会导致地方生产网络断裂,并且由于去地方化形式的不同,对企业经济绩效和地方集聚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最后,对中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的去地方化情况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6.
吴頔  丁婧  袁丰 《地理研究》2021,40(12):3470-3482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肆虐,国家间和区域间的人员、货物流动阻滞,对全球生产网络带来了巨大冲击。受此影响,涉外企业纷纷出现了与国际市场、供应链、劳动力、金融资本之间的短暂割裂。在此外部冲击面前,基于全球经济深度链接的战略耦合理论,无法有效解释全球生产网络出现的被动性、暂时性、突发性的耦合断裂。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通过深入访谈和调研,重点研究地方政府能动性在维系战略耦合联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昆山政府以本地产业链供应链信息的系统掌握为基础,综合运用协调整合、政策支撑、资源调配等能力,修复导致耦合断裂的环节或重建新耦合。本文提出外部冲击型耦合断裂这一概念,丰富拓展了对战略耦合动态性的认识。其次,本文深化了对政府-全球生产网络互动联结的理解,讨论了地方政府在维系战略耦合联系中的能动性作用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地方生产网络是分析地方经济十分有效的理论工具,而空间尺度、形态结构和组织方式是地方生产网络研究内容的3个重要方面。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地方生产网络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在空间尺度方面,对网络行动者不同空间尺度的相互关系研究较多,地方内部关系的变化机理少有探讨;在形态结构方面,理想化类型的总结较多,具体案例分析较少;在组织方式方面,往往局限在某个时段内,缺少对不同时段组织方式演化动力的研究。未来可以与城市研究相结合,通过城市生产网络的研究,为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解析经济活动和环境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是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环境经济地理应运而生,主要研究环境要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选择、适应与改造。论文首先梳理环境经济地理学科演进,构建经济循环视角下的研究框架,发现其经历了从关注外生发展时的成本外化与外部治理,逐渐转变为成本内化,将自然资源考虑为资本的新经济模式的发展历程。论文对1996—2023年国内外经济—环境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总结出环境经济地理研究经历起步期、建构期、腾飞期等重要阶段。结合全球价值链和物料流通理论,论文分析出环境经济地理议题对后发区域“绿色化”转向、生产部门网络重构、演化经济地理需求侧以及全球—地方互动的关注,并提出未来研究为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绿色创新与产业转型,能源、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贡献。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集群创新是多种关系集聚作用的过程,而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离不开地方与全球背景下的前后联系,因此研究地方与全球联系下的农业集群创新及其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利用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集群创新联系的作用通道及溢出效应,研究表明:① 集群地方联系包含强关系的本地企业网络和弱关系的官产学研网络,其中本地企业网络集聚现象较突出,企业间联系紧密,两关系网络中核心企业对资源信息均具有较强控制作用;② 全球通道作为集群外部弱联系,网络联系密度较低,其网络整体显示出结构洞特征,且网络核心节点企业对海外异质性资源表现出较强控制性。在测度集群创新溢出效应方面,空间误差模型较其他模型更优,其中集群本地企业联系、企业间空间邻近、全球关系通道在集群创新中均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进一步机理分析表明,地方联系和全球关系通道在集群创新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强弱关系互动是异质性创新资源扩散、吸收与利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随着资本和信息在全球尺度的更快流动,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重构现象,并促进了各国区域生产空间组织出现变化,学者开始重新定位全球城市体系中的世界城市并提出全球城市—区域的概念。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生产空间结构亦开始出现重构现象,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的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域初步浮现。在分析全球城市—区域的经济学本质并分析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以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国公司区域生产网络为实证对象进行分析。提出基于跨国公司区域生产网络而形成的区域经济联系是冲破目前行政区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使中国各层级地方经济的发展同全球生产体系相联系,最终推动中国的全球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苗长虹 《地理学报》2006,61(4):425-434
以产业区理论、管制理论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以学习创新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融生产体系与社会生产体制、制度与协调机制、地方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四位一体”的学习型产业区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为案例,研究了全球-地方网络联结的方式、动态及其对技术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全球与地方生产网络的建构和有机联结,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是可以从“低端道路”迈向“高端道路”的,发展学习型产业区应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一项重大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生态系统脆弱化背景下,开展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对今后制定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政策、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陕西省榆林市12个县(区)为研究单元,从农业环境子系统、生产投入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中选取24项指标构建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赋权法、熵值法、综合指数法等数学方法,结合ArcGIS10.2、Grapher12软件,对2004—2017年榆林市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类型的演变特征分3个阶段研究,并选取2004、2009、2013、2017年4个具有代表性阶段的起始点作为断面节点,运用三角图法分析榆林市12个县(区)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类型的演变状况。结果表明:2004—2017年榆林市形成了5型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①农业环境-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均衡脆弱型(EPS型);②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型(PS型);③农业环境-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均衡脆弱型向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型,再到农业环境-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均衡脆弱型转变(EPS型→PS型→EPS型);④农业环境-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均衡脆弱型向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型转变(EPS型→PS型);⑤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型向农业环境-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子系统均衡脆弱型转变(PS型→EPS型)。各子系统脆弱性程度在各个发展阶段均呈现出南部区域高于北部区域、南6县高于北6县的分布格局,与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实际发展情况基本一致,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程度总体上表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表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水平投入的增加,区域内抵抗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3.
基于ESDA的北京市乡镇农业经济空间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北京市2005年乡镇人均农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人口所占比重为指标变量,乡镇为基本单元,采用ES-DA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包括Moran’sI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通过构造空间权重矩阵,从空间相互作用角度对2005年的北京市乡镇农业经济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和分析,揭示其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北京市乡镇农业经济的指标总体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特性,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同时,结合Mo-ran散点图和LISA图像分析,揭示出局部乡镇存在空间异质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两个突出特征就是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在许多方面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背离,国际贸易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支持,并倾向于将成本外部化来获得比较优势,贸易自由化促进了经济流量的增加,有加速自然资本消耗的倾向;通过自由贸易可以暂时缓解区域发展的资源压力。但会因此而导致局部问题的扩大化。生产国际化过程促进了国际贸易并加速国际资本流动,加深了地球资源环境压力;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生产过程中追逐成本外部化,并通过在海外生产基地传播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模式,对全球生态系统恶化负有责任;跨国公司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东道国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是有限的,在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可持续障碍因素基础上。本文最后指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5.
广州日本移民族裔经济的形成及其社会空间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云刚  陈跃 《地理学报》2014,69(10):1533-1546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华外国人也日益增多。其中部分开始由短期滞在转向长期居留,日本人为典型之一。外国人居留模式的变化,对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及空间景观带来前所未有的诸多影响,族裔经济的出现即是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本文在此背景下,运用实地调查、问卷与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实证了在广州日本移民族裔经济的形成,探讨了其规模、行业分布、形成过程及运作模式,通过案例剖析揭示了新时期在华日本移民族裔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在广州日本族裔经济体系业已形成,并且其仍在发展壮大之中。广州的日本移民对族裔经济依赖度高,族裔经济不仅是其生活的支撑,同时也是保持族裔身份认同的工具。广州日本族裔经济具有自我服务、本地植根的特征,同时族裔经济的发展在空间上也带来族裔景观,如广州的天河北地区即是一例。这些变化给中国的国际化城市建设和移民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王士君  顾萌  常晓东 《地理学报》2022,77(10):2547-2565
本文回顾、梳理了2003—2020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有关政策,分别在国家、省、地市级层面归类总结、解读,对政策的层级、类型和时序进行解构性分析,并基于Python自主编程对相关政策进行文本数据挖掘,最后对东北振兴系列政策引发的区域经济及国企改革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 国家、省、地市围绕东北振兴形成了多类型、多层级、多时间节点的复杂政策系统;② 东北振兴政策体系形成与变迁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时效性、地域性等特征;③ 东北振兴政策从长期尺度看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地方对政策依赖度高,短期政策刺激效果明显但可持续性较差;④ 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东北地区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创新驱动效果明显,但也面临关键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   

17.
采用社会调查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运用演化经济地理学核心概念,对中国潮汕地区的纺织服装生产网络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①改革开放后,潮汕地方生产网络内部空间结构不断演变,从多点集聚向多个孤立集群网络演进,再向跨集群地方网络发展;②网络演化本质上是企业关系的变化,企业间关系是在外部环境作用下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做出的战略选择,地理临近与路径依赖使潮汕集群网络结构得以保持(即"遗传"),企业创新需求作用下的路径创新推动了集群间联系的发展(即"变异");③生产网络演化机理的研究还应加强对路径创新与地方产业升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生产网络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其对纳入网络中不同企业和地方的技术升级、价值增加和获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洛杉矶时装业生产网络为对象,深入分析其生产网络的运行体制,吸取成功经验。研究表明,时尚区内密集的社会网络和开放的劳工市场,快速与时尚的生产理念,地理空间聚集,各公司之间竞争、合作、信任关系以及商贸促进区对区域发展的调节与治理等都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惠州市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地调查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惠州红树林湿地历史变迁和现状,探讨红树林湿地资源对地方经济、生态、环境、景观美学等方面的功能价值,找出惠州红树林湿地遭受破坏的原因以及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应通过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加强红树林的管护等方法,恢复和改善红树林湿地资源,使红树林湿地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