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培新 《地下水》1995,17(3):97-101
本文是在新疆水利史上第一次沿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干旱剖面进行综合考察基础上,研究沙漠地下水成因,分布特征,概算其补给量、贮存量,并分析了沙漠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条件。  相似文献   

2.
末次冰期以来中国季风区西北边缘沙漠演化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季风区西北边缘的沙漠是全球中纬度敏感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区内的毛乌素沙地、共和沙地和腾格里沙漠,通过对末次冰期以来地层年代学、沉积相和地层空间分布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末次冰期和全新世时期两个特征时段的沙漠演化.其中末次冰期是沙漠的持续发展、扩张期,奠定了沙漠的空间格局;全新世早期沙漠总体趋于固定、缩小,中期沙漠大部处于固定、缩小状态,晚期沙漠有所扩大,但未达到末次冰期的最大规模.  相似文献   

3.
第一节 风力作用与沙漠沉积 一提到沙漠,人们就会联想到风沙,风是沙漠里最重要的地质营力。严格地说,盛行风是沙漠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营力。一、盛行风与热沙漠的形成气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4.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新疆地区沙漠边界移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新疆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沙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末次盛冰期以来的空间变化受气候影响[1-3].本文基于野外观察分析,结合实测数据和前人的研究资料,尝试重建这3个沙漠在末次盛冰期(LGM)和全新世大暖期(HO)的空间变化.沙漠边界内外有确定测年的晚第四纪沉积,尤其是含有风成沙、黄土的沉积序列,是指示沙漠扩张和收缩的重要标志[1-4].可以认为,在现代沙漠边界外围LGM时期的风成沙往往是沙漠扩张的证据;在现代边界内HO时期的黄土堆积往往揭示了沙漠收缩与沙丘固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简称3S技术),通过对有关中国沙漠(沙地)遥感资料、主题地图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制作了新的中国沙漠(沙地)地理底图数据库。结合气候数据,分析了中国沙漠(沙地)的环境特点,为重建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中国沙漠(沙地)环境格局提供了依据。通过对中国沙漠(沙地)时空分布和变化的分析,认为水分条件的差异,尤其是相对湿度的差异,对中国沙漠(沙地)的地貌过程、植被与土壤类型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五十万年来毛乌素沙漠的变迁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对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毛乌素沙漠至少在0.5MaB.P.就已出现,但也并非从其出现之初就持续至今。沙漠-黄土边界带的风成沉积所记录的沙丘活化和固定的多次转变是第四纪时期毛乌素沙漠对气候振荡响应的结果。五十万年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石峁剖面记录了13层古风成砂,代表了13次沙漠大规模的南侵。沙漠的南侵不仅可以发生在冰期鼎盛之时,同样也可以发生在间冰期中的寒冷气候幕出现之时。此外,鉴于沙漠-黄土边界带具有气候敏感性的特点,石峁剖面的地层记录还表明了第四纪时期不仅有冷期与暖期的多次旋回,而且冷期和暖期发生时还有次一级的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7.
巴丹吉林沙漠季节冻土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宁凯  王乃昂  胡文峰  张洵赫  孙杰  王旭 《冰川冻土》2015,37(5):1209-1216
通过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连续的地温观测和2014年1月的专题考察,发现巴丹吉林沙漠属于季节冻土区,年冻结时间长达4个月.沙漠内部的局地地形和湖泊分布是影响季节冻土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迎风坡和背风坡冻土冻结深度显著大于丘间地冻结深度,湖泊的存在使湖泊周边地区最大冻结深度显著变浅.通过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地温、气温、地气温差的分析,结合我们在巴丹吉林沙漠外围发现的末次冰期砂楔群,表明我国北方沙漠在末次冰期属于不连续的多年冻土区.  相似文献   

8.
半沙漠流域产流特征与沙漠覆盖面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包为民 《水科学进展》1998,9(2):130-135
分析了半沙漠流域的水文特征,提出了半沙漠流域分沙漠覆盖区和非沙漠覆盖区的水量平衡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沙漠覆盖面积的水文分析法,确定了毛乌素沙地周围半沙漠流域沙漠覆盖面积比例,并据实地调查资料作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半沙漠流域分区水量平衡关系和沙漠覆盖面积确定的水文分析法是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的野外考察 ,认为该地层为一特殊类型的陆相层序——沙漠层序。利用实地考察剖面 ,建立了该地层的层序地层框架 ,提出沙漠扩张体系域和沙漠收缩体系域的概念及体系域的构成单元 ,认定在垂向上具有三次完整的层序旋回 ,并在空间上描述了各沉积体系的配置方式及不同时期各成因单元的叠加型式 ,以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为对象对沙漠层序的发育演化特征作了综述。最后 ,对沙漠层序的控制因素作了粗浅探讨。本文对完善陆相盆地充填层序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的野外考察,认为该地层为一特殊类型的陆相层序--沙漠层序。利用实地考察剖面,建立了该地层的层序地层框架,提出沙漠扩张体系域和沙漠收缩体系域的概念及体系域的构成单元,认定在垂向上具有三次完整的层序旋回,并在空间上描述了各沉积体系的配置方式及不同时期各成因单元的叠加型式,以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为对象对沙漠层序的发育演化特征作了综述。最后,对沙漠层序的控制因素作了粗浅探讨。本文对完善陆相盆地充填层序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渤海古沙漠沉积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世界沙漠的分布特点和沙漠的发育条件,作者认为晚更新世末期渤海气候干冷,雨量稀少,西北风强盛,松散沉积物丰富,具备发育沙漠的条件.文章从以下方面证明渤海古沙漠的存在:(1)渤海约有四分之一区域为残留砂沉积;(2)在全新世盖层下的更新世砂质沉积具有高倾角的前积纹层;(3)渤海东南缘陆地和岛屿有古渤海沙漠衍生黄土分布.综合分析认为末次冰期时,渤海中部和辽东湾古沙漠发育程度好,渤海湾次之,莱州湾未发育沙漠.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质》2002,20(4):388-388
新华网西安8月10日电(记者:杨建民、刘书云)中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林)靖(边)高速公路尚未竣工,公路两旁已基本建成全线绿化、防护林带。该公路的承建者说,这条沙漠公路将成为一条“绿色长廊”。 榆靖高速公路主线全长116 km,其中有70多km路段通过中国北部的毛乌素沙漠.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黄骅市关家堡孔(HG1),孔深41.3m,地层连续、化石丰富、分辨率高,其所含微体化石,清楚地揭示了华北平原4万年以来两次大的突发性升温事件,据研究这两次升温事件在时序上与全球性的升温事件是同步的:第一次由冷变暖起始于40000aB.P.(沧州海进期);第二次为10000aB.P.(天津海进期)。第一次升温事件(沧州海进期)华北平原的年平均温度比今高7℃左右;比其以前的降温事件期(沧州海进与白洋淀海进之间的海退期)至少高13℃,如此大幅度的升温事件可能是受西太平洋赤道暖池扩张影响的结果。第一次升温事件期间存在着一个短暂的变冷事件。第二次升温事件期(天津海进期),其年平均温度比今高2~3℃。  相似文献   

14.
李娟  何同 《高校地质学报》2021,27(3):366-374
文章采用了新型自动矿物相识别技术(INCA Mineral)对中国北方10个沙漠盆地以及蒙古戈壁沉积物的碎屑长石开展了矿物定量研究。钾长石/钠长石和钙质斜长石/石英的比值指示了沙漠沉积物的长石矿物含量特征,表现出显著的地球化学区域分布特证。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分布的塔克拉玛干、柴达木、腾格里、巴丹吉林与毛乌素沙漠的沉积物中两种长石矿物比值均较低;中亚造山带以北的古尔班通古特、蒙古戈壁、浑善达克、呼伦贝尔和科尔沁沙漠的沉积物中两种长石矿物指标均具有较高值。长石矿物含量特征揭示的“两单元”区域分布结果,可以由过去采用Nd-Sr-Hf同位素示踪结果来验证。东亚沙漠长石含量的二元空间分布特征,支持了构造成山控制盆地沉积物矿物成分的假说。黄土高原末次冰期黄土的长石含量特征,与青藏高原北缘的长石分布特征一致,该区域可能是末次冰期黄土高原物质的主要来源,但也并不排除中亚造山带物质通过远距离搬运传输对末次冰期风尘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群沉积时期的古沙漠盆地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笔者基于一个完整的沙漠盆地内,各种地理景观、沉积环境与沉积作用、沉积类型间有机的密切联系,提出并使用沙漠盆地体系和沙漠盆地沉积体系的概念,结合将今论古的原理,在大量实际资料的分析、研究基础上,首次确定了在志丹群洛河组和罗汉洞组上段的沉积期间,有两期不同的古沙漠盆地体系和古沙漠盆地沉积体系的存在。根据各种沉积类型和剖面结构的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对它们的次级环境和沉积体系进行了划分和讨论,重塑了这两期古沙漠盆地体系的古地理环境.依据保存的条件和地表的出露,笔者识别与恢复出洛河期古沙漠盆地体系从现盆地南部向北依次是砾模环境、丘外过渡环境和沙丘环境,而岩漠环境一般是不易被保存的,罗汉洞晚期的古沙漠盆地体系仅保存有沙丘环境和位于其南、北两侧的丘外过渡环境,而岩漠环境和现盆地市部的砾漠环境未被保存,现盆地北部的砾漠环境可能是未出露。对各种环境中的沉积类型和特征、剖面结构等均作了详尽地叙述和讨论。最后,并指出古沙漠相或古风成相的研究在沉积学的理论上和国民经济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西北部黄土沉积的粒度变化同时受控于沙漠进退和冬季风强度波动,因此,此区粒度可视为季风-沙漠系统变迁的替代性指标。本研究以2cm为间隔,对李家塬和新庄源S2以上部分做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倒数第二次冰期中的冰阶时段与末次冰期类似,存在着频繁的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而末次间冰期这类变化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中更新世全球最大冰期与中国沙漠扩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位于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交界带的沙沟黄土剖面, 详细记录了0.8 Ma BP以来东亚季风系统和沙漠演化的历史. L6黄土层中, 中值粒径和砂粒含量表明当时冬季风极端强盛, 沙漠大规模扩张, 其范围仅次于末次冰期最盛期. 在0.6~0.7 Ma BP以前(即深海氧同位素MIS16阶段), 北半球高纬度大陆冰盖大规模扩展, 全球冰量达到最大, 并且西伯利亚冰盖的扩展, 还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增强; 同时, 青藏高原上也发育了最大规模的冰川, 从而强化了西风和东亚冬季风. 其结果造成了中国季风边缘区的沙漠扩张. 虽然全球冰量和青藏高原是影响沙漠演化的重要因素, 但在不同的时段其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也不能忽略其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沙漠形成演化与气候变化是沙漠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亦是当前第四纪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开展该项研究,对揭示沙漠的发生、发展规律,使人类正确认识沙漠及改造利用沙漠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中国沙漠形成演化与气候变化研究从沙漠是干旱气候条件下风力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勘察设计》2005,(6):124-124
江欢成同志是上海现代集团总工程师,他从事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与研究四十年,成功地设计了许多重大工程项目。设计创新是他的追求。作为结构设计负责人,第一次成功地将30米天线卫星地面站设计在软土地基上.荣获我国第一届科学大会奖状:作为设计总负责人.设计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m.是目前亚洲第一高塔,造型完美、结构独特,成为上海市标志著称于世界.获建设部优秀设计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相似文献   

20.
黑河实验(HEIFE)能量平衡和水汽输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总结了黑河实验中能量和水汽交换特征研究进展。建立了绿洲同包围它的沙漠环境相互作用基本模型,即绿洲的冷岛效应和沙漠的逆湿现象。绿洲对沙漠观测的主要干拢是沙漠能量平衡中的一个小量,即可以忽略不计的潜热通量。所以黑河实验沙漠和戈壁站能量平衡的基本特征对干旱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