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庞河清  匡建超  王众  刘海松  蔡左花  黄耀综 《物探与化探》2012,36(6):1001-1005,1013
针对低孔、低渗致密储层识别较常规储层难这一问题,首次应用核主成分分析与支持向量机(KPCA-SVM)模型进行储层识别.该模型先通过核主成分分析(KPCA)进行非线性特征参数提取,然后将提取的特征参数作为支持向量机(SVM)的输入变量,最终实现储层识别.由于KPCA-SVM模型集成了核函数、主成分和支持向量分类机的优点,较好地解决非线性小样本的问题,能消除数据之间的噪音,降低维数,而又不缺失有效信息,达到准确快速预测的功能.将该模型应用到新场须二气藏新856井区储层预测中,预测结果验证了本模型的优越性,可作为致密储层预测的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储层识别是油气勘探开发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难点之一。针对传统储层识别方法预测精度较低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主成份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PCA-SVM储层识别模型,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学习方法在非线性预测中的小样本、过学习、局部极小点等问题,同时消除了出入变量之间的多重相关性,减少了输入变量的个数,提高了预测精度和收敛速度。通过对长庆中部气田马五1段储层的实例应用,PCA-SVM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100%,优于SVM模型(93.6%)和Fisher判别模型(96.3%)。这表明PCA-SVM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为致密储层的准确识别探索了又一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地震波的吸收衰减与储层的含油气性直接相关。通过对地震波衰减属性的提取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对储层的性质(含油气性)做出识别和判断,使地震资料的储层预测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这里主要叙述了利用分频瞬时Q值属性识别和预测研究区夏子街组优质储层的方法流程及应用效果。通过与已钻井的资料对比分析得到,吸收衰减属性的应用效果较好,所得结果正确可靠,从而为该地区的油气储层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AVO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时频分析技术获得频率依赖的反射系数信息,通过FAVO(Frequency dependent AVO)反演可以获得速度频散程度属性。由于地震波速度频散主要由孔隙流体的相关性,该属性可以作为识别因子实现储层流体检测。笔者推导了FAVO技术的反演公式,并选择刚果地区深水砂岩储层作为目标,通过一维数值模型和二维实际剖面,进行了含气砂体刻画和含气性识别研究。反演结果与钻井吻合程度较好,证明了该技术在深水砂岩储层流体识别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辛176区块沙四段储层存在粗砂岩、不等粒砂岩和细砂岩,岩性非均质性较强.“四性”关系研究表明,岩性的准确识别是正确评价储层静态参数,识别油水层特别是低阻油层的前提.这里介绍了Bayes逐步判别方法原理和技术流程,在应用有序聚类分析方法开展测井曲线自动分层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自然电位(SP)、自然伽玛(GR)、声波时差(AC)、深探测电阻率(Rt)、浅探测电阻率(Rxo)测井资料和岩心分析资料,建立了粗砂岩、不等粒砂岩、细砂岩和泥岩的判别函数.应用效果表明,Bayes逐步判别法识别岩性符合率达到了86%,能够满足辛176区块沙四段储层岩性识别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宽方位角三维地震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方位角采集比窄方位角具有更好的地震照明度.宽方位角三维地震以其多方位视角高分辨率成像数据之优势、识别储层的各向异性能力强,能提高薄层砂体和小断裂的识别精度.针对准噶尔盆地某区块储层非均质性强、单层砂体薄(单层10-15 m,有效储层<10 m)、砂岩层平面变化大的特点,新疆油田分公司实施宽方位角三维地震高分辨勘探.通过运用地震属性、反演等地震技术,结合沉积环境分析和沉积演化研究,开展岩性圈闭识别和储层预测工作, 识别出有效的砂岩层(储集体),达到预测目的,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斯坦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受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和差异成岩作用等影响,储层岩性复杂、储集空间多样、基质物性较差、测井响应复杂,使得该类储层在岩性识别、储层参数计算和流体性质识别等方面遇到了许多困难.针对北特鲁瓦油田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大量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碳酸盐岩储层最优化...  相似文献   

8.
从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划分、储层参数表征、流体性质判别到数学方法的应用等4个方面,系统总结厘定了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方法技术,通过对比分析各种评价方法可知:根据一定的数学算法,综合利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不仅能很好地识别储层类型,而且能实现对储层参数的半定量、定量计算评价。利用常规测井和测井新技术资料(电测井和声波测井)计算出缝洞储层的各项物性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常规测井、核磁共振测井和偶极横波测井能进一步判别出流体性质。通过与岩心分析结果比较,该储层参数计算方法不仅有效,而且简单可行。数学算法和测井新技术资料在复杂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能解决复杂碳酸盐岩储层的计算评价问题。以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流体性质为切入点,结合各种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借助数学算法,准确地识别储层类型与判别流体性质,并精确求解碳酸盐岩储层特别是缝洞储层的物性参数,将是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重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储层预测研究中,当储层与泥岩波阻抗差异不明显时,常规地震反演方法不能有效预测储层,无法满足精细储层预测的要求。针对南海M油田储层预测实例,通过分析测井曲线储层识别能力,优选了对岩性识别能力较好的密度曲线,以岩石物理学理论为指导将密度曲线重构成声波曲线,提高了声波曲线的岩性敏感度。反演结果表明,重构声波反演方法在岩性识别能力、储层预测精度上有较大提高,能够满足油田精细开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包括储层颗粒定量荧光(QGF)、储层萃取液定量荧光(QGF-E)、储层颗粒内部油包裹体定量荧光(QGF+)、全息扫描荧光(TSF)和油包裹体萃取液全息扫描荧光(iTSF)等系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现今油层(含残留油层)和古油层识别、油气成藏历史恢复、油气运移路径追踪以及原油性质测定等.与其他岩矿和有机地化方法相比,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具有快速、低成本、分辨率高和易操作等优势.详细介绍了储层定量荧光技术的原理、处理流程、参数意义及其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实例:(1) 利用QGF和QGF-E技术可有效识别古油层和残留油层,重建油气藏演化历史;(2) 利用QGF-E技术可有效识别测井资料难以识别的致密油层,指导致密油勘探开发;(3) TSF、iTSF、QGF+光谱参数与地化参数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用来检测原油、储层萃取烃和烃类包裹体的地化特征,建立烃类包裹体之间及与原油的联系.还指出了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成像测井技术在碳酸盐岩水平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碳酸盐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只依靠常规测井判断碳酸盐岩裂缝、溶孔、溶洞很困难.利用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对碳酸盐岩水平井储层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解释,并能准确识别出碳酸盐岩目的层裂缝的性质、大小、开度、溶蚀孔洞原生孔隙、次生孔隙的发育情况等.同时并利用测试、酸压资料验证了使用成像测井判断裂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是塔河油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储集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极强,给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准确判断储集层的有效性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环节.应用FMI、DSI和常规测井资料对鹰山组和一间房组进行储层有效性分析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对储层做出比较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中上扬子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构造一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动态演化现为指导,对中上扬子区震旦纪-中三叠世储层发育分布规律进行新一轮的分析,认为纵向上碳酸盐岩储层与层序格架发育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即对应于全球二级海平面变化旋回中的高水位体系域;储层非均质性强;下古生界以溶蚀、岩溶、白云化和构造缝形成的次生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上古生界原生孔和次生孔均为储集空间.横向上层序格架内储层发育和分布的有利区域具有差异性;优质储层多发育于潮坪、缓坡、岩溶斜坡和台内、台缘礁滩环境中,且与白云化作用、溶蚀作用、岩溶作用和构造改造作用密切相关;上二叠统-中三叠统储层分布在纵横向上均具有特殊性.综合分析认为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分布规律,即主要储层的发育与全球二级海平面升降旋回中的高位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而且二级海平面旋回中的三级海侵旋回也为有利区域性储层发育的层位;海退旋回的晚期有利于古岩溶型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而海侵旋回的初期-早期,有利于台地边缘或台内滨外滩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层序格架中的高能沉积环境、有利的岩溶和成岩环境,以及构造复合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4.
沾化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沾化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具有以下特征:(1)储层为暗色、厚层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岩;(2)泥岩油气显示段具有高压异常;(3)主要分布于深凹陷区缓斜坡上,泥质岩油气显示段主要集中在断层带附近。泥岩裂缝性储集层的形成主要与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局部构造变形及断裂作用有关,被非裂缝性泥岩所封闭形成自生自储的泥岩裂缝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寻找到充填流体的大型洞穴是碳酸盐岩油藏预测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塔河油田的试验表明,应用AVO技术可以有效地鉴别溶洞是否充填流体。溶洞充填流体之后,由于碳酸盐岩与流体之间存在很大的纵波波阻抗差异会形成强的纵波反射系数;同时,又由于流体内不传播横波,溶洞壁(包括顶低面)是横波的绝对反射界面,因而会形成强的横波反射。换句话说,充填流体溶洞既能形成强的纵波,又能形成强的横波。AVO分析对叠前地震数据进行弹性反演,从中提取出与横波有关的属性来指示充填流体的溶洞。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地震反射信号弱,且风化壳多为杂乱反射,储集体类型复杂多样,有裂缝、溶洞、孔洞等类型,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勘探难度大,属世界级难题。针对上述难题,这里引入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分频技术,首先针对该区实际地质情况设计模型,检验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然后对该区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钻数据相一致,由此可见,分频解释技术可以有效刻划碳酸盐岩储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经分频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其解释分辨率高于常规地震主频所能达到的分辨能力,不需要建立假设的模型,尊重原始地震数据,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带来的假象。该项技术在确定油藏边界、储层预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对比及储层剖面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鲁新便  吴铭东  王静 《新疆地质》2002,20(3):196-200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为岩溶缝洞型的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储层的形成与古岩溶作用密切相关,风化壳期岩溶作用对储集空间的发育程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储集空间类型受控于不同的岩溶古地貌单元。裂缝性储层主要分布于风化壳型岩溶不发育地区,或褶皱和断裂构造较发育的变化强烈部位;裂缝-孔洞型储层的分布与古岩溶发育带和岩溶斜坡地区密切相关;裂缝-溶洞型储层其分布与裂缝及古岩溶发育带密切相关,常常是在古岩溶高地边缘或部分岩溶斜坡区,多位于多组构造线的交汇处及褶皱的轴部等。为进一步探讨研究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根据暴露区淡水岩溶作用发育特点,依据碳酸盐岩储层的波阻抗响应特征、测井曲线、测试成果及开发动态资料,在恢复古岩溶地貌的基础上,对塔河油田(6区)的岩溶值得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高产井多位于古岩溶地貌相对较高部位,而产量较少或没有出油气的井,则位于岩溶地貌相对较低部位。表明早期的古地貌形态对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蚀孔洞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岩溶储层的垂向发育和分布主要受碳酸盐岩古岩溶风化壳垂向分带性的影响,纵向上由风化壳顶面向下储层发育逐渐变差。以奥陶系古风化壳顶面为界,向下每60m为单位,对深度0-60m、60-120m、120-180m、180-240m岩溶储层的纵横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储层剖面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中奥陶统油气富集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旷红伟  彭德堂  李楠 《地质力学学报》2001,7(2):161-166,103
本文从地层沉积出发,结合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简要论述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中奥陶统的油气富集条件,指出轮南地区中奥陶统沉积相带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生、储、盖条件基本配套,圈闭形成的时间与烃源岩形成的时间一致,有形成岩性油气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区内上石炭统主要的相、亚相有滨岸相:碳酸盐潮坪亚相;碳酸盐台地相:台地浅滩亚相、开阔台地亚相、局限台地亚相。有利的储集相带为滨岸相中的碳酸盐潮坪亚相和碳酸盐台地相中的台地浅滩亚相,次为开阔台地亚相。影响区内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储屡储集性能的成岩作用有: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压实、压溶作用,白云化作用,其中白云化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和压溶作用是形成进油期孔隙最为重要的作用。沥青产状和萤光显示研究表明,区内上石炭统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为:晶间孔、晶间溶孔、基质溶孔、粒间溶孔、缝合状缝隙。储集岩类为:粉一细晶白云岩类、微—亮晶颗粒云(灰)岩类、泥晶灰岩类、蓝藻、有孔虫云岩类。区内上石炭统最佳储集层段为黄龙组下段,次为黄龙组上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