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分析了地震期刊在国内国际期刊之间的竞争和网络对科技期刊的冲击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我国地震科技期刊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地震科技期刊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勇于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地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编辑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2.
科技期刊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期刊向产业化发展民为必然趋势。只在走产业化之路,才能使科技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叙述了近年来工程力学研究所科学技术杂志社以读者为中心,加强编辑管理,制定杂志社的发展战略,在期刊产业化方面的作法。  相似文献   

3.
地球科学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第30届国际地质在会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一次大聚会,该会主题是大陆地质学,旨在探讨地球内部各圈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面临全球人口急增,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指明了地学在21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新机遇。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期刊向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只有走产业化之路,才能使科技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几年来,工程力学研究所科学技术杂志社以读者为中心,在加强编辑管理与实践,制定杂志社的发展战略,在期刊产业化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地震科技期刊改革与发展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学术创新水平的窗口,是科技信息的使者。其作为忠实记录、连续积累和储备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及时传播、交流着70%以上的科技信息,地震科技期刊亦是如此。从地震科技期刊如何走向世界的视角,对地震科技期刊的现状、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挑战、生存、发展的对策,以及如何加快国际化进程等方面提出了看法、建议和构想,指出,只有将地震科技期刊做大、做美、做强,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才能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才能向国际地震品牌期刊行列讲军。  相似文献   

6.
地震科技期刊作为地震科研成果及地震科技信息传播与交流的载体和平台,对促进地震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出版界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期刊出版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地震科技期刊面临着新的任务与挑战。面对新形势,从地震科技期刊生存发展应当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尤其在地震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认为,要将地震科技期刊做大做强,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扶持编辑人才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新的形势,新的阶段,要求各方面都必须创新发展。“十一五”期间,在西部开发的大好形势推动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化、信息化、和谐化加速,必将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8.
最近收到科学技术部文件(国科发财字[2001] 340), 其中公布了科技期刊方阵的名单。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主办的《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杂志榜上有名,荣获科技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 科技期刊方阵是“中国期刊方阵”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科技期刊的风貌。科技期刊分为双高期刊(高知度、高学术水平)、双奖期刊(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双百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双效期刊(社会、经济效益)。 中国地震局科技期刊入选“科技期刊方阵”的有《地震学报》,荣获科技期刊方阵“双奖”期刊称号;《地震地质…  相似文献   

9.
吕春来 《地震学刊》2001,21(3):66-70
分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地震科技期刊所面临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是:国外出版机构急夺国内作者和作品;国外地震科技期刊进入国内市场,争夺国内地震科技期刊的市场点有份额;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办刊理念受到挑战。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是:(1)主管部门在宏观管理上给足政策,适当扶持;(2)适应潮流,改变管理模式;(3)提高期刊整体质量;(4)加强宣传,站稳市场。  相似文献   

10.
李金正 《地震学刊》2002,22(1):65-69
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了现代科技对科技期刊的影响以及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科技期刊要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科技期刊编辑要及时了解科技发展,培养和树立信息意识,掌握电子编辑手段与技能,早作“转岗”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对编辑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震》2005,21(1):138-138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辑的(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我们得到了本刊近几年被引用情况的统计数据,现摘列如下,以供广大作者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震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崔秋文 《地震学刊》2002,22(2):67-70
分析了加和WTO后,地震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论述了地震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5种构想:(1)调和和优化地震科技期刊;(2)提高科技化文质量;(3)办好英文科技期刊;(4)编委、作者队伍国际化;(5)加快期刊上网,更多的地震期刊进入国际检索系统。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给地震科技档案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地震科技档案工作中的作用,就如何应用先进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实现地震科技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地震科技档案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4.
车用太 《地震地质》1994,16(1):79-82
关于地下流体学科“九·五”科技攻关的几点想法车用太(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当前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正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九·五”期间科技攻关方向问题,已引起有关人员的密切注视。笔者就地下流体学科的发展与深入攻关问题,提出“建设第三代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6,(2)
正如果可以穿越时空到5年后的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的新农村,将是一幅怎样动人的图景?然而,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十分复杂的新情况,需要应对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跟以前遇到的问题相比,农业农村发展遇到的新挑战更加严峻、复杂。在此背景下,1月9日,"清华三农论坛2016"在清华大学举行。以"全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亭  刘素英 《山西地震》2003,(4):27-28,35
对科技期刊质量和编辑素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编辑是期刊的设计师。一本期刊从总体创意、策划选题、编审稿件到排版设计,无不体现编辑的主体意识。期刊质量的好坏,读者评价的高低都与编辑息息相关。编辑的素质关系到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得出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经济腾飞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进程中,地球物理学面临巨大的机遇,展现出多维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华民族能否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强音!在这前提下,地球物理学家就必须超越已有的框架,穿过地平线,全方位的研究、探索、揭示、发现地球内部的奥秘.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新世纪里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导向,即地球物理学的前沿领域和深化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制约;地球物理学必须牢牢地把握住向高层次的综合研究脉络方能有所发现与突破;地球物理学所面临的机遇、多元发展空间和挑战;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主体内涵和导向.  相似文献   

18.
《地震》1990,(5)
科技期刊是近代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和发展又大大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传播。据专家认为,科技期刊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7世纪中叶始是雏型时期。近代科学和学术团体的兴起孕育了科技期刊的诞生,1665年在法国创刊的《科学家周刊》标志着科技期刊雏型的出现,当时的特点是早期科学仍同哲学混为一体。第二个时期,从18世纪末叶始是成熟时期,1789年在法国创刊的《化学记事》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性科技期刊,从此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正式在期刊上分化开来。我国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了《农学报》。第三个时期,从20世纪始是大发展时期。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在我国科技期刊史上占据重要的一页,先后创办了《科学》、《科学画报》  相似文献   

19.
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向人类提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引起了欧州当局和公众的广泛重视.因此,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应当致力于“地球物理方法在环境研究中”的发展和应用上,这个课题将成为哥本哈根(丹麦)第52届EAEG大会的两个专题之一.另一个专题是“盆地分析和模拟的地球物理方法”. 我们相信“盆地分析和模拟的地球物理方法”这一论题的重要性无庸赘述,一定会受到大  相似文献   

20.
1987年3月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正式成立后,为适应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形势并促进编辑学理论的研究,决定召开首届年会.经过广泛的论文征集活动和一年多的筹备,于1988年5月21日至25日在四川省乐山市召开了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第一届年会.来自全国的134位代表出席了大会,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翁永庆编审,四川省科协主席康振黄教授,中国科协原学会部部长、中国编学顾问谢东来同志,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德润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在会上致词.四川省有131位编辑同行列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