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16年5月浚县地震台地电阻率EW向测值出现明显变化,为正确评价该变化,依据浚县地震台地质资料、岩层电性资料和EW向电测深曲线,将该台地下介质电性分布简化为二维电性结构,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测区内地表铁轨干扰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形态和幅度。结果表明,由数值模拟所得干扰幅度、形态与实际测值的异常变化较吻合,因此从数值分析的角度确定了铁轨对浚县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  相似文献   

2.
陕西周至地电台地电阻率年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测深反演结果, 通过数值模拟定性分析了地下水位和降雨对周至地电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 同时利用褶积算法定量分析了降雨对该台NS向和NE向地电阻率观测的短期影响和长趋势影响.结果表明, 周至地电台地电阻率年变主要由地表薄层介质电阻率季节变化引起, 受地下水位变化影响不明显. 降雨对NS向和NE向地电阻率观测值的影响在短期内与观测结果一致, 表现为增加; 但长期趋势则与观测结果呈负相关关系.根据数值模拟分析认为, 这种变化与降雨及其渗透深度有关.分析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一致, 为正确认识周至地电台地电阻率观测与异常判定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电阻率观测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它不仅与测量设备本身性能有关,还与观测场地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性条件、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变化等有关,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地电阻率测值发生改变.如何快速、准确、科学地识别以上致变因素,从中提取地电阻率地震前兆异常信息是及时科学处置异常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沈北新区地震台为例,探索性地进行了地震台观测地质环境评价,并以2020年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为例,初步分析了地电阻率异常影响因素,以期为深井地电阻率异常分析与处置提供参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周至地震台电阻率观测与汶川地震对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陕西省周至地电阻率台址及地电观测环境和观测系统运行情况,分析汶川大震及强余震前地电阻率出现的短临异常变化;记录到显著的地电阻率下降异常、地电阻率日均值均方差增大和差分能量增大的显著异常,认为周至地电台具有良好的监测地震能力.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年由城镇化建设引起的乌加河地震台观测环境变化、台站记录受到干扰的问题,选取2016—2018年乌加河地震台JCZ-1T地震计的记录数据,采用傅里叶变换,对环境变化引起的噪声频谱进行分析,计算台基平均噪声水平及动态范围变化,并与2015年未受干扰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乌加河地震台地脉动噪声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地噪声功率谱密度增大,观测动态范围减小.  相似文献   

6.
延庆台地电阻率铁质干扰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多次出现因环境干扰而引起的较为显著的异常变化,尤其是观测环境中铁质干扰源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幅度和形态的影响.本文依据台站测区地下高密度电性结构剖面和电测深结果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几种铁质对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幅度和形态,结果表明,在扣除地电阻率基准值后,干扰幅度和形态与实际观测值的异常变化较吻合,从而从数值分析的角度确定了地下铁质对延庆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1 观测背景 深井地电阻率观测在消除地表干扰、季节天气变化影响等方面效果良好(刘昌谋等, 1994),是当前地电阻率观测的发展趋势.广东新丰江和平地电台于1992年起开展深孔布极地电阻率观测,并在几次显著地震前观测到明显的异常变化.2015年3—5月,该台地电阻率测值出现显著异常变化,怀疑为测区钻孔施工对电阻率测值的变化起了决定性作用.为深入了解地电阻率变化的异常机理,在现场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收集数据资料建立测区电性结构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对异常进行定量分析,探讨钻孔施工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幅度与规律.  相似文献   

8.
分析大同中心地震台水位观测的变化特征、干扰因素、动态形成原因,并与台站其他测项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大同台水位存在相似的年动态特征,受降水影响显著,水位与台站的地电阻率、大地电场观测曲线变化的一致性较高,为台站不同观测手段间的对比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近年由城镇化建设引起的乌加河地震台观测环境变化、台站记录受到干扰的问题,选取2016—2018年乌加河地震台JCZ-1T地震计的记录数据,采用傅里叶变换,对环境变化引起的噪声频谱进行分析,计算台基平均噪声水平及动态范围变化,并与2015年未受干扰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乌加河地震台地脉动噪声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地噪声功率谱密度增大,观测动态范围减小。  相似文献   

10.
利用山丹地震台2年多的多极距观测资料,并结合该台单一极距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种观测方法的结果。结果显示,多极距观测在干扰排除和异常落实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同一场地不同极距电阻率测值的相互佐证,可以为识别干扰和判定地震前兆异常的真实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印尼8.7级和8.5级两次强震周至深井的震时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周至深井概况和仪器设备配置。通过对该井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及2005 年3月29日8.5级两次强震的50 Hz采样率水震波数字化记录的频谱分析,与同一井孔的LN-3 数字水位仪及同一地震事件的周至台、西安台宽带数字地震仪记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周至深井各测项对印尼两次强震有明显的震时效应,观测效果相当于一台深井宽带地震仪。  相似文献   

12.
山东数字地震台站场地响应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山东省数字地震台站场地响应数据库,选取山东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自2009年4月至2012年1月记录的ML≥2.5地震事件,通过信噪比方法挑选出质量较高的86次地震,采用互相衔接的三段几何衰减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利用Moya等方法对山东省36个地震台站进行场地响应测算.其中35个台站未显示明显的放大作用,聊城台场地响应变化起伏较大,高频部分放大明显,烟台、招远、即墨、五连、菏泽台场地响应总体表现出一定衰减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提出3个思考,研究了2~4 Hz干扰的性质以及演变的过程,结合仪器响应以及背景噪声分析干扰产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2~4 Hz干扰已成为成都地震台测震资料中的固有干扰,2011年开始出现且现今广泛存在于成都地震台5.5级及以下且震中距大于20°的远震波形、4.5级及以下的近震波形内。成都地震台的背景噪声水平于2011~2012年陡增,2012年达到峰值。干扰的演变规律与台基背景噪声变化走势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与仪器响应并无直接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周至深井水震波数字化记录与地震波记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介绍了周至深井井孔概况和水位观测的仪器设备配置,通过对2000年10月6日日本本州7.3级地震的水震波数字化记录的频谱分析,与陕西数字地震台网同一地震事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周至深井可以记录到周期大于2s的水震波,对地动位移的放大倍率约为200倍,带宽大于DK-1地震仪和FBS-3地震计,相当于一台深井宽带地震仪。  相似文献   

15.
对格尔木地震台2008-2012年各前兆测项干扰进行分析,认为环境干扰主要是雷电和气压突变;关闭自流井泄流口、仪器的现场维护或房屋维修、调零和月度标定等引起人为干扰;观测技术系统干扰包括各种原因的重启仪器和开机冲击、供电和仪器设备故障、线路干扰等.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及邻区数字电扰动干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河北省及邻区数字电扰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环境调查,发现主要干扰因素为供电或漏电干扰。如:昌黎地震台地电阻率整点测量受到供电干扰,三河地震台受到恒远自动化仪表厂工作时段供电干扰,高碑店地震台受到商场大型设备供电干扰,广平地震台受到UPS交流电源漏电干扰,昌平地震台受到地铁运行漏电干扰等。电扰动干扰形态相似,均为超过本底值几倍、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高值脉冲变化。  相似文献   

17.
对比于桥水库库容变化与蓟县地震台DSQ型水管仪观测数据表明,水库容量对水管仪长周期趋势性变化影响不大,蓄水和泄水过程中库容量变化与水管仪观测数据不存在相关关系。根据近场三维不规则形状荷载模型,对于于桥水库3次蓄水和3次泄水过程,定量计算库容变化对蓟县地震台DSQ型水管倾斜仪观测影响的理论值,结果表明,库容变化引起的水管仪倾斜值与实际观测数据变化幅度相比小得多,库容改变不足以对水管仪倾斜观测造成显著干扰。该分析结果可在观测资料异常判定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16年以来石柱地震台地磁观测数据明显受到环境干扰,与相邻地震台日均值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在干扰时段内,地磁观测数据主要受台站环境改造及周边建筑施工影响。据干扰产生原理将干扰源分为铁磁性和电磁性干扰,分析干扰时段内地磁观测数据曲线典型特征,为今后地磁台站选址及干扰判别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9.
选取乾陵地震台2018—2020年钻孔体应变观测资料,进行完整性、年零漂和观测资料精度分析,通过采样调和分析,评价观测数据质量,并对自然环境变化、仪器系统故障和人为干扰对观测数据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该台钻孔体应变观测映震能力,认为: ①乾陵地震台体应变测项运行良好,观测数据质量较高; ②降雨、气压是影响体应变观测数据的主要干扰因素; ③体应变对全球7级以上、中国6级以上地震同震响应较明显,震级越大,同震响应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