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共六个市级行政区域,是西部唯一沿海的地区。它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六省协作等多个区域合作交汇点,既是我国通向东盟的水、陆要道,又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门户和基地,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疆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地理位置毗连,广泛开展双方的地区间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中俄共同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利于巩固本地区乃至中亚的安全与稳定.本文首先按照跨境区域合作的空间范围、一体化程度和合作方性质对目前国际上几种主要的区域合作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新疆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均远离各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属于较为落后的内陆地区,且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经济互补性强.基于此,双方的合作不宜采取以国家为合作主体、涉及主权让渡和较强排他性的一体化模式,而应采取灵活的、开放性的和以项目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次区域合作方式.当前主要的次区域合作模式有以国家政府推动的"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增长三角和地方政府推动的"珠-港-澳"次区域合作、国际和地区组织推动的大湄公河、图们江次区域合作.其次,通过考察和分析,认为具有独特地域经济特点的新-西区域合作应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共同推动,并充分考虑本地差异性较强的实际,采取跨境旅游休闲型经济特区、境外经济合作区、科技园区等多样化的发展方式,确立相应的合作领域与合作机制,促进新-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由中国(云南和广西)、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塞和越南六国参加、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开发银行、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以及日本、美国等几十个国家和组织参与建立了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自1992-2011年的20年间,总投资达到140.56亿美元.在交通、能源、经济走廊、旅游、通讯、公共卫生和人力资源、环境和贸易设施等领域启动了81个建设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以中国云南昆明-老挝南塔-泰国曼谷线、中国云南昆明-广西南宁-越南河内线和中国云南昆明-越南海防线构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南北交通走廊并以此为基础的经济走廊的地域格局开始形成:在沟通越南岘港-老挝中部-泰国东北部-缅甸毛淡棉的东西交通走廊建设成果,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在东西经济走廊地域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越南胡志明市-头顿市和泰国曼谷-柬埔寨暹粒-越南归仁的沟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2条交通走廊构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南部经济走廊形成的基础设施根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已经构建的南北、东两和南部交通走廊促进了该区域六国在跨境运输、国际通信、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增长,从而促进了该地域经济走廊地域格局的形成.文章提出了中国在交通走廊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与次区域六国和利益相关国家建设该地域政策协调机制,并与日本等贸易和投资大国共同促进从交通走廊的地域布局向物流走廊和经济走廊地域功能转化的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4.
所谓新兴经济区,相对而言,是指继沿海沿边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等经济核心区之后,列入国家重大区域规划的、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以及东中西发展战略的新建经济区。目前,我国新兴经济区主要有: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桥头堡”云南;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催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福建海西经济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聚势崛起的山东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辽宁沈阳经济区;参与联合国图们江合作开发项目的核心地区吉林长吉图经济区;欧亚大陆商贸枢纽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承载中部崛起新使命的中原经济区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澜沧江-湄公河结合部次区域国际合作的现状、区域范围和合作前景。提出以交通先行,旅贸作导,推进次区域合作,开发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加速交通网络和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东南亚地缘环境和跨境河流合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地缘环境视角分析中国与东南亚跨境河流合作,简要分析了中国与东南亚在四条跨境河流水电开发、电力贸易、国际航道、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现状,指出中国与东南亚跨境河流合作前景不容乐观,存在本位利益、水事争端、环境、移民、民族等问题,重点从地缘环境展开对跨境河流合作的影响分析,最后提出了通过妥善处理主权争端、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组织作用、改善舆论环境、理性应对东南亚平衡战略和大国关系、建立跨境河流合作机制、重视流域可持续发展等措施优化地缘环境从而促进跨境河流合作。  相似文献   

7.
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家以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属性、逐步开放的经济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日益受到国际资本的关注。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程加快,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经济合作不断推进。近年来中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直接投资稳步增长,呈现出:直接投资流量稳步上涨;投资主体多元化,中央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扩大等特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弥补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完善了GMS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GMS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GMS国家双边贸易的发展。未来中国对GMS国家投资不仅要关注东道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更要加大高新科技产业投资力度,注重投资的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8.
宋周莺  姚秋蕙  胡志丁  刘卫东 《地理研究》2020,39(12):2705-27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跨境经济合作区作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组织模式开始不断发展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边境地区越来越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而跨境经济合作区成为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由于涉及国家主权让渡及各种要素跨越国界流动,跨境经济合作区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建设进展相对较慢。通过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讨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难题、形成机制及突破路径。研究认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面临典型的“尺度困境”,其困境大小主要取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国内多尺度治理协调程度及边境双边治理结构匹配程度等3个维度。跨境经济合作区作为多尺度汇聚的边境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降低跨境合作边界屏蔽效应的关键,而其治理需要从国家到地方多尺度的紧密合作以及边境双边的制度对接。打破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尺度困境”需要边境双边协同治理,国家尺度较完善的制度安排,或给予地方较大的自主权限,同时要加强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9.
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疆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地理位置毗连,广泛开展双方的地区间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中俄共同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利于巩固本地区乃至中亚的安全与稳定。根据本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条件,本文借鉴点—轴发展理论,采用城市首位度、引力模型以及其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了研究,提出以第一和第二亚欧大陆桥为主要经济发展带,打通新西伯利亚市和乌鲁木齐市两个区域发展核心之间的直接陆路通道,建立乌-新经济发展轴,培育起新-西跨境区域合作的"一轴两带"的"工"形空间发展结构。在此基础上,辅以相应的合作模式,整合跨境区域资源,形成新—西地缘经济区,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促进澜沧江—湄公河边境区域的国际合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澜沧江-湄公河是东亚最重要的一条国际河流,它对中南半岛各国的农林牧渔生产、区域生态平衡、饮水、灌溉、电力、航运以及数千万流域居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这一流域的综合开发和进行区域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文章阐述了澜沧江-湄公河边境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有利条件、主要领域及流域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合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泛亚桥头堡群建设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中国泛亚桥头堡群,促进亚洲次区域合作是全球化、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重心由沿海向沿边扩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应综合分析区位、资源等优势,以"威海"为中心,依托山东半岛,打造东亚东北亚区域合作桥头堡;以"北部湾、昆明"为两核,形成东南亚、南亚合作桥头堡;以"喀什"为中心,依托新疆腹地,打造中亚桥头堡.使泛亚桥头堡群承载作为国际物流与商贸中心,推进产业互补与合作,实施多元融合与交流,尝试创新国际新规则等功能;通过产业创新平台构筑、合作模式磋商、货币双边互换、文化创意共享等路径推进其建设.  相似文献   

12.
跨境经济合作发展研究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已有研究多立足于合作现状和某一时间段的研究,而对中长周期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开发过程为例,基于地理学多尺度思想,构建跨境经济区域合作演变机制分析框架,并探讨每个历史阶段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因素。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提出阶段(1984—1992年)、开发热潮期(1993—1996年)、开发放缓期(1997—2004年)和开发重启期(2005年至今)。(2)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每一阶段跨境经济合作的开始都是在上一轮物质实践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不同阶段间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和政策创新性,具体影响表现在跨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化发展进程上。(3)整个过程中,在政治磋商与经济合作成为全球地缘环境变化的总体趋势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次区域开发中的作用减弱,国家层面主导作用增强,省和地方参与性不断增强,与区域发展战略结合日益紧密。本文有助于破解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困境,同时丰富人文地理学跨境合作的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越边境区位优势再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广西与云南两省区对越南贸易比重下滑的现象,提出中越边境区位优势是凸显还是凹陷、递增还是递减的问题;从边境区位优势可再造的角度,用SWOT分析“10+1”自贸区下中越边境区位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建议通过定期举办“中越边境2+6省区论坛”、设立跨境工业园区与边境跨国经济合作区、共建区域经贸服务平台、建设区域创新系统、开展中越八角香料及中草药经济带等边境区域合作,扩大合作规模,再造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14.
刘祎  宋涛  孙曼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2):124-132
缅甸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分析和研究缅甸的地缘环境对推进中缅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建构了多尺度的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系统地分析了缅甸的地缘环境特征,并在对缅甸地缘环境、政体及战略演化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缅合作面临的困难和机遇,探讨了"人"字形中缅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中缅合作的主要领域。缅甸是大国角力的地缘破碎地带、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战略边缘区、山地与平原切割的多民族割据地缘空间。由于复杂的地缘环境,缅甸在史前及封建王朝、近代殖民时期、内战及军政府时期,以及后民主化改革时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地缘战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缅合作具有广阔的潜力,促进双方互联互通,互利共赢,能够为两国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15.
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疆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地理位置毗连,广泛开展双方的地区间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中俄共同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利于巩固本地区乃至中亚的安全与稳定。两地区均远离各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属于较为落后的内陆地区,在边界特征、相邻经济体方面具有特殊性,且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经济互补性强。基于此,双方应通过边境区位再造、改善区位条件,并采取灵活松散的、开放性的和以项目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次区域合作方式。经过分析,认为具有独特地域经济特点的新—西区域合作应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共同推动,并充分考虑本地差异性较强的实际,采取跨境旅游休闲型经济特区、境外经济合作区、科技园区等多样化的发展方式,促进新—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中老缅泰国际合作开发区建设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的优先启动区,是南南合作的新模式,对推动中南半岛次区域合作发挥着先导功能。景洪作为中国西南边境城市,在未来次区域合作中将升格为枢纽城市之一,因此,其开放度要不断扩大,在已具有的国家一类水运口岸基础上,要继续营造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公路口岸,并在跨世纪建造昆明—曼谷铁路时,设置国家一类铁路口岸,同时在中缅240界桩两侧开辟新型的边境贸易旅游区,构筑景洪市全方位立体型开放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作者对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典型代表-图们江地区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地域范围,区域开发的时空模式及其面临的障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区域的发展将对东亚的地域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它连接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6国。最近一些年,流域各国的经济先后开始高速发展,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之一,流域各国也在寻求建立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途径。亚洲开发银行拟订了在这一次区域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本文着重介绍中国云南省在这一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中的行动。  相似文献   

19.
陈雯  王珏  孙伟 《地理学报》2019,74(2):312-322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已成为各地区应对全球化、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政府又在促进区域合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博弈论和政府行为理论为基础,结合利益相关者和成本收益分析法,提出共享型、损益型、比较利益型三种地方政府合作模式及其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并据此考察中国区域合作典范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交通、环境三个关键领域的合作博弈案例,深入阐释基于成本—收益的政府不同合作模式的合作动力、行为及其策略等,使之丰富区域一体化和城市政府合作等研究,也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次区域合作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但从一开始起对"次区域"及"次区域合作"的理解就存在许多不同的见解。同时由于次区域合作涉及边境地区,合作的领域又极其广泛,对次区域合作产生的成因没有定论。本文对"次区域"及"次区域合作"的定义重新做了界定,对次区域合作的分类及其相互影响、特征等作了阐述,并且从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国际贸易学和地缘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对次区域合作发展的成因进行了理论解释,以期促使我国更好的参与周边次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