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滇东北铅,锌,银矿床矿源层问题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滇东北地区的沉积环境与区域地导和Pb、Zn、Ag矿床容矿层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前人对滇东北地区矿源层问题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以成岩成矿过程的地质-地球化学体系为指导思想,分析了本区Pb、Zn、Ag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指出了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石炭系、中、上泥盆统地层既是本区Pb、Zn(Ag)矿床的重要矿源层,也是主要容矿层;寒武系中统是Ag(Pb、Zn)矿床的主要矿源层;碳酸盐岩是本区Pb、Zn  相似文献   

2.
江西银山多金属矿床发育南北不对称的矿化与蚀变分带。矿区南部的分带性较完整,从九区Cu(Au)矿化带往南依次为银山区Cu-Pb-Zn矿化带、含银Pb-Zn矿化带和南山区Pb-Ag矿化带,形成了相应的矿物共生组合及演化序列。矿化作用发生在成矿热液的缓慢演化过程中。九区Cu(Au)矿化带北侧的九区Zn-Pb矿化带,是在物理化学条件急剧变化的热液体系中,各种矿物在溶液浓度同时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后快速沉淀的产  相似文献   

3.
合成PbS和ZnS对Ag2+、Cu2+、Cd2+、Fe2+、Mn2+、Mg2+、Sb2+和Bi3+等离子吸附量与温度关系的实验研究表明,其遵从Kelvin公式:在A类吸附,即抗衡离子交换型吸附中,温度上升,其吸附量升降由反应热决定,本实验中A类吸附多为上升型;而大部分B和C类吸附,即朗谬尔型及反朗谬尔型的吸附量则随温度上升呈指数下降。例外的仅有PbS对Bi3+离子的吸附,其吸附量随温度上升有微弱的上升。这可能与Bi3+离子和吸附剂PbS之间共晶反应和铅的铋硫盐的形成有关。A类吸附的吸附量受介质条件变化影响很少。但对B和C类吸附,吸附量受pH和离子强度变化影响取决于三个因素:①吸附剂PbS、ZnS表面电荷特性;②溶液介质条件变化时吸附离子在溶液中离子态的分布与变化;③被吸附离子在吸附剂中扩散和形成化合物或共晶的能力。因此,当pH增加时,Pbs和ZnS对金属离子吸附量的变化表现出多样性:增加的有PbS对Fe2+离子的吸附;下降的有PbS对Sb3+离子的吸附和ZnS对Fe2+、Mn2+离子的吸附;不变的有PbS对Bi3+、Zn2+离子的吸附和ZnS对Mg2+离子的吸附。当溶液中离子强度增加时,由于溶液中自由态离子  相似文献   

4.
沉积CaCO3与金属离子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金属离子与沉积碳酸盐之间2同反应动力学模拟实验表明,由于CaCO3快速溶解和溶液PH急剧上升,大部分Pb^2+、Zn^2+离子与溶液中CO3^2-和OH^-离子反应生成白铅矿PbCO3、水白铅矿Pb3(OH)2(CO3)2,或Zn(OH)3和锌矿Zn(OH)6(CO3)2沉淀于体相溶液中,仅有少部分Pb^2+、Zn^2+通过扩散与CaCO3表面发生离子交换反应。25℃时,Pb^2+溶液中以白铅矿沉  相似文献   

5.
Merri.  G 何武 《地质科学译丛》1995,12(2):40-44,87
本文报道了对两个古Pb-Zn矿中重金属元素迁移的监测,即金属元素通过大气尘降和河流运移向古矿周围的土壤、河流沉积物及其植被中迁移的情况。结果表明,古矿关闭后的80 ̄100年中相当大量的Cd、Pb、Zn和Cu(只在一个矿区)进行了土壤和水系中。在尾矿堆周围300m范围内,大气尘降的重金属元素每年有多达3.3kg的Cd、71Kg的Cu、373kg的Pb和104kg的Zn迁入了土壤和植被中。研究还发现,  相似文献   

6.
西太平洋冲绳海槽烟囱硫化物矿床矿石化学特征与分带型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侯增谦  T. Urabe 《地球学报》1997,18(2):171-181
西太平洋冲绳海槽烟囱式硫化物矿床分布于琉球弧后扩张盆地、产于尹是名洼陷盆地(深1400m),其特征与日本黑矿类似。硫化物矿石及烟囱主要有3种化学类型:Pb-Zn-Ba型、Zn-Pb型和Cu-Zn型,三者分别代表温度不断升高的热液体系的早、中、晚3个成矿阶段产物,其中,Pb-Zn-Ba矿石及烟囱形成于高fo2环境和高流速、低温、富Pb、Zn、Ba热液体系,Cu-Zn矿石及烟囱形成于低流速、高温、富Cu热液体系,Zn-Pb矿石则介于其间。硫化物烟囱显示明显的矿物-化学分带。在Pb-Zn-Ba矿石(烟囱),Zn、Cd集中于烟囱中央,Ba、Fe、As、Sb、Ag、Pb集中于烟囱外带,Cu则富集于烟囱中外部。在Cu-Zn矿石,As、Sb、Fe、Ag、Au仍富集于烟囱外带,Cu、Zn、Pb则在烟囱中央富集。依此元素化学分带型式,建立了古代黑矿硫化物矿体分带与硫化物堆积模式。  相似文献   

7.
曾志雄 《湖南地质》1998,17(4):251-252,266
本文分析了不同矿石中Ag与Pb、Zn、Cu、S等元素的相关性,并根据银含量变化规律,银矿物组合特征,划分Pb(Zn)-Ag-Sn-Sb和Cu(Mo)-Ag-Te-Bi两个不贩银的矿化组合。  相似文献   

8.
论底苏铅锌矿床的“双源”沉积改造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苏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该矿床具“双源”沉积改造特征。同生沉积成岩成矿阶段同时存在海底热水和正常海水沉积作用,形成热水沉积矿石及矿源层。大气降水热液改造成矿阶段,大气降水沿岩石裂隙下渗被加热并淋滤早期沉积矿石及矿源层中的Pb、Zn,使之以[PbCl02]、[ZnCl02]迁移,当含矿热液运移至有利构造部位时,Pb、Zn络合物交代地层中的黄铁矿或被有机质还原而再沉淀成矿。本文在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底苏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
桂东北铅锌矿床银的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书艺 《矿物岩石》1996,16(1):38-43
作者对桂东北地区铅锌矿床中银的产出特征和富集规律进行了阐述。银主要以首次发现的含银硫盐矿物(深红银矿、银黝铜矿和含银锌黝铜矿等)产出,其次呈杂质元素分散在金属硫化物中,银的含量按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的顺序依次降低,矿体从上向下具Cu、Pb(Ag),Zn→Pb,Zn→Zn的垂向变化规律,银主要富集于上部,并与方铅矿、黄铜矿紧密伴生。  相似文献   

10.
内蒙赤峰安家营子金矿微量元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未蚀变岩石、近矿蚀变围岩及矿区内产出的黄铁矿中微量元素的分析对比,指出本区最佳指示元素是Au、Cu、Bi、Pb、Mo、As;矿区产出的黄铁矿都富含As、Sb、Bi,但富金黄铁矿中还富含Cu、Zn、Pb;成矿温度影响着含金黄铁矿中微量元素含量,成矿温度高的矿床中黄铁矿之As、Sb、Hg、Zn含量低,而更富金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块北缘金,多金属成矿地质背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昌勇 《辽宁地质》1998,(4):241-250
华北地块北缘是我国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根据区域地质建造特点、构造性质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成矿地质背景。不同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有不同的成矿特点:变质基底区,主要形成沉积变质改造型Cu-Fe-Au-Pb-Zn成矿系列;盖层区,主要在中晚元古代沉降区形成Pb-Zn(Ag)沉积成矿系列、Pb-Zn(AgAu)沉积改造成矿系列;地槽区,主要形成中酸性岩浆热液多金属成矿系列,火山-次火山热液金、多金属成矿系  相似文献   

12.
腐殖酸与铅锌相互作用的实验地球化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腐殖酸是沉积有机质的成分。实验证明,腐殖酸对铅锌离子具有强烈的富集能力。通过替代反应初步确定了腐殖酸与Pb,Zn之间几种结合方式及各种结合方式占数据和比例;证实富非酸和胡敏酸与Pb^2+,Zn^2+之间形成了两大类络合物:一类其稳定常数小于EDTA-Pb(Zn)络合物;另一类稳定常数大于EDTA-Pb(Zn)络合物。  相似文献   

13.
铜精矿中铅锌的连续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琴  王劲榕 《岩矿测试》2000,19(4):295-297
利用铜铁试剂分离Cu、Fe等干扰元素,同时铜铁试剂与Pb和Zn产生络合物吸附波,可连续测定铜精矿中的Pb和Zn。体系中铅峰在-0.54V,锌峰在-0.99V,线性范围Pb为80~1600μg/LZn为120~1200μg/L,检出限Pb为40μg/L,Zn为80μg/L,测定结果与参考值相符,RSD(n=3)Pb(n=3)Pb〈6%,Zn〈10%。  相似文献   

14.
将样品滤膜一起用HF、HNO3及HClO4消化,制成10%的HNO3溶液,用ICP-AES测定Cu,Pb,Zn。检出限分别为1.4、8.1、0.7,RSD%分别为3.7、7.3、1.8,已用于测定青岛市区的大气颗粒物样品。  相似文献   

15.
可可塔勒铅锌矿床为泥盆系海相火山岩系中沉积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位于阿尔泰山南缘多金属成矿带的麦兹地区。该火山岩系以K2O〉Na2O为特征。含矿岩系下部多数岩石中Pb、Zn等元素的含量明显偏低,容矿岩石CaO、TFe、MgO及Mn的含量较高,且富含Pb、Zn等元素。矿体位于Na2O、Al2O3的亏损带及CaO、TFe、MgO和Mn的高含量区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徐海  关兰 《地质实验室》1995,11(4):220-223
采用粉末稀释法直接制备样饼,并采用线性插入法计算背景,用西门子SRS300X-荧光光谱仪测定岩石矿物中高含量Cu、Pb、Zn,取得较满足结果。与化学分析法比较,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7.
硫化物吸附金属离子的实验研究──Ⅰ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PbS、ZnS对金属离子Ag+、Cu(2+)、Cd(2+)、Zn(2+)、Fe(2+)、Mn(2+)、Mg(2+)、Sb(3+)和Bi(3+)的吸附等温线(50℃)研究表明,其可分为A、B、C三类:A类,线性型,即吸附量随吸附离子浓度增加而呈线性上升,并表现出百分之百吸附,属于此类的吸附有PbS对Ag+、Cu(2+)离子吸附和ZnS对Ag+、Cu(2+)、Cd(2+)离子的吸附;B类,朗谬尔型,即随吸附离子的浓度增加,吸附量逐趋向一饱和值,属于此类的有PbS对Fe(2+)、Sb(3+)、Bi(3+)等离子及ZnS对Fe(2+)、Mn(2+)、Mg(2+)等离子的吸附;C类,反朗谬尔型,即吸附量随吸附离子浓度增加而呈非线性增加。属此类吸附的有PbS对Zn(2+)、Cd(2+)等离子的吸附。合成PbS、ZnS对金属离子的吸附量与天然方铅矿和闪锌矿中微量元素含量可类比,这意味着吸附作用可能在硫化物矿物微量元素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一些重要夕卡岩Pb-Zn多金属矿床的交代分带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赵一鸣 《矿床地质》1997,16(2):120-129
在我国一些重要夕卡岩Pb-Zn多金属矿床中,交代矿化分带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围绕侵入体接触带或热源中心向碳酸盐围岩方向1,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1。根据有关岩浆岩和矿化组合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匀代分带序列,总的分带序列是:Fe(MO)-Fe-Sn-Sn(W)-Cu-Cu-Zn-Zn,Pb(Ag)。  相似文献   

19.
混合价态和中间价态硫的Fe、Pb和Zn化合物在带状闪锌矿、黄铁矿-胶黄铁矿和方铅矿中形成普遍的包体和残留物。带状硫化物的品位常随带状的混合价和中间价态硫化物的提高而提高,后者具有纤维状的微细结构。纤维状微细结构同样存在于比利时和波兰Zn-Pb矿床中的带状闪锌矿和黄铁矿中。  相似文献   

20.
1998年3月、7月、10月,在对上海潮滩进行连续采样和观测的基础上,用原子吸收法测试了70个沉积物中的Cu,Pb,Zn,Cd.Cr的含量。结果表明:(1)上海潮滩重金属含量有如下顺序:Zn〉Cu〉Cr〉Pb〉〉Cd。(2)从高潮滩到中低潮滩,重金属的含量递减。(3)不同的采样位置对重金属的含量有显著影响。(4)由于季节的变化,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变化的幅度也很大,就现有三个季度数据对东海农场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