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贺冬生 《物探与化探》1992,16(5):391-393
在复杂地形地区开展金属矿地震勘探,如长江中下游金属矿勘探区,大片基岩裸露地表,局部地段地层出现直立倒转,褶皱和断裂发育,地形起伏较大,表层覆盖厚度 0-5 m不等。野外数据采集时,应使用小偏移距、小道距、大排列接收。而目前我们用24道的数字地震仪进行数据采集,获得  相似文献   

2.
地表复杂地区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召敏 《安徽地质》2010,20(1):53-55
勘探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属于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地表复杂,地层倾角较陡,激发条件差,野外施工困难,采用野外静校正、地表一致性反褶积、自动剩余静校正等处理手段,查明了主采煤层的赋存状态,预测了煤厚变化情况,查明了区内落差5m以上的断层,解释了落差3~5m的断点。  相似文献   

3.
张向鹏 《西北地质》2010,43(2):44-47
针对戈壁地区松散的砾石层地震信号衰减快、频率降低和能量减弱的特点,以及煤层倾角大、煤层埋藏深度变化大和潜水面的影响,笔者对戈壁地区煤田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技术对策:1地表条件复杂、潜水位变化大的地区采用汽车钻机成孔。2煤层埋藏深度小、倾角小于15°的地区采取小排列、小药量、中点放炮激发。3煤层埋藏深度大、倾角大于15°的地区采取大排列,能量足够情况下,采用小药量、端点放炮激发。最后通过实例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4.
地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受到近地表和深地层吸收衰减的影响,能量变弱,高频成分衰减比低频成分更为严重,接收与识别反射系数较小或高频的弱反射信号是高密度地震勘探的瓶颈问题。笔者通过建立典型的粘弹性地质模型,分析了弱反射信号与近地表、震源主频、炮检距以及与深地层的关系,得出以下认识:在近地表吸收衰减严重的低噪比地区,由于截止频率的存在,高密度采集的宽频优势难以体现;良好的激发条件对提高弱反射信号能量、拓宽频带作用较大;中小炮检距是弱反射信号有效反射系数较好的区域,是提取弱反射信号的最佳区域。  相似文献   

5.
某勘探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市,具黄土高原地貌特征:黄土冲沟发育,地形切割剧烈,部分沟壁近乎直立,地形总体北低南高,最大高差大568m。该区基岩少有裸露,大多数被第四系所覆盖,盖层厚度一般大于100m,地震激发条件属Ⅲ类区,原始资料存在严重的静校正问题。该区目的层主频率为30Hz,通过试验,采用井深20m、药量3kg及多井组合激发,同时增加排列长度,提高覆盖次数等野外技术措施,改善资料品质。  相似文献   

6.
晋煤集团成庄矿位于沁水煤田南部,区内大部分基岩裸露,少部分黄土覆盖,地形以中、低山、丘陵为主,相对高差436.4m,区内村庄较多,地震测量和野外采集难度较大。区内的黄土覆盖区与坡积物区成孔困难,激发条件差。矿区地层较为平缓,煤系地层较稳定,主采煤层及标志层全区基本上可连续追踪对比。成庄矿共施工三维地震勘探面积51.648km^2,解释陷落柱为165个,断层66条,现已验证4个盘区内9个工作面,验证面积达4.68km^2,准确率平均为50%。通过探采对比,证明勘探边界、陷落柱大小、断距落差及长度以及地形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勘探精度。  相似文献   

7.
山西黄土塬区三维地震勘探的实际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寿阳平头镇三维地震勘探区位于寿阳-阳泉构造堆积盆地的西北部,属黄土丘陵地貌,梁、峁比较发育,相对高差一般在30~50m。本区第四系覆盖较厚,纵横向变化大,且该地层中夹有砾石层和钙质结核层,难以成孔。地震激发与接收困难较大。通过多次的试验工作,最终确定采用变观措施来解决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极差问题:避开黄土覆盖较厚地段,将炮点变观到较薄地段或者是基岩出露地段,并尽可能加深炮孔到理想激发层位。通过变观处理,记录品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勘探区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层倾角陡、煤层薄、地质情况复杂,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差。通过实验,采用端点下倾方向激发的观测方法。在资料处理中,采用了多种静校正方法与去噪处理技术;在资料解释时,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等时水平切片、均方根振幅属性等多种方法对断层、陷落柱及采空区进行解释,其中解释溶洞2个,陷落柱1个,断层38条,并圈定了C13、C19、C25三层煤的采空范围。实践证明:若满足地形高差不超过500m、地层倾角不能大于45°、煤系地层上覆灰岩厚度不大于200m等条件,在四川山区开展煤田地震工作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山东济宁二号井第十三采区,地表属于典型的湖沼地形,地表条件异常复杂,野外采集难度大。针对这种情况,在野外采集中采取了一些特别措施,如采用无线遥测数字地震仪器,以克服大面积水域布线难的问题;井中炸药激发,以提高激发能量;采用大桶代替泥浆坑、铁管隔离湖水的方法,解决激发深度的问题;在清淤船、公路附近施工,采用加炮、增加接收道数、增加接收线等办法,保证叠加次数不低于24次。由于野外施工措施得当,获得了较好的野外地震记录,保证了地质成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藏北羌塘盆地二维反射地震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羌塘盆地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从提高资料信噪比入手,近几年在羌塘盆地开展了数百千米二维地震采集与处理技术试验,初步总结出一套适合羌塘盆地地震采集与处理方法技术。试验结果证明:单井(18m以上井深)、16~20kg炸药药量、50m以下道距、120次以上覆盖次数、"X"型检波器组合图形为较好的激发接收参数。处理获得的地震叠加剖面反射信息丰富,揭示出盆地古生界基底、三叠系、侏罗系中上部、侏罗系顶界各构造层以及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为查明地层埋深、构造圈闭和构造界面等提供了高质量数据。另外,穿过中央隆起带的地震剖面清楚显示该隆起带不是一个古老构造,而是一个现今构造。  相似文献   

11.
陇东巨厚黄土塬区,由于表层地震激发条件复杂多变,潜水面深,反射波衰减强烈,导致目的层反射波难以分辨,为此在陇东地区的多个地震勘探项目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多井组合、井深对比、检波器组合等一系列试验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塬地区可使用中密度成型炸药,多井组合激发,且井越深记录质量越好;检波器采用9串2并或9串线形组合,组内距2m,可有效压制随机干扰;观测系统须根据不同地貌条件进行选择,在黄土塬上宜采用多道、小炮间距、小偏移距、高覆盖等直线观测系统;而在黄土沟、坡中,可采用弯线观测系统,并适当减少道数及覆盖次数、增大炮间距及偏移距等;在沟塬过渡段为避免出现空白段,应采用变观系统。  相似文献   

12.
甘肃陇东地区是典型的巨厚黄土覆盖区,黄土层厚度高达200多米,多次波发育,地震反射波能量极弱,信噪比低,处理中静校正问题较为突出。为保证目的层反射波的能量和高频信号,采用了多井大药量组合激发方式及5个60Hz检波器串接组合接收方式,排列采用大偏移距,以克服近道面波及声波的干扰。资料静校正选用浮动基准面静校正及初至折射静校正,选用了多道统计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以保证空间上各地震反射道之间的均一性。通过上述技术措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地质效果,基本解决了巨厚黄土覆盖区有效波能量不足及资料处理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古交地区属山地地形,相对高差较大,黄土塬、梁、峁较为发育,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很差。区内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地层,其中2#、8#煤层对应的反射波T2、T8波,全区可连续追踪对比。该区镇城底矿南四采区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的成功经验说明,在山区复杂条件下进行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一要重视激发条件(井深、岩性)和接收条件的改善,如基岩激发、检波器埋置等;二要尽量消除地震数据中与地质结构无关的时移、衰减等各种畸变影响,认真做好资料处理工作,如谱白化反褶积、浮动基准面校正、自动剩余静校正等工作,以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该采区获得61.5%的Ⅰ类时间剖面证明在该类地区开展高分辨地震勘探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黄土塬梁峁区复杂地形及特殊的浅层地震地质条件,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陇东黄土高原彬长矿区DFS煤矿首采区为研究区.提出了一种规则束状接收不规则沟中激发的三维地震采集方法。即依据区内地震地质模型,按照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原则,使用地震采集软件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映像区分析等手段,考察炮点、检波点设计和修改时对反射区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最佳的炮检点分布。DFS煤矿首采区的三维地震勘探成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三维地震数据体信躁比较高,其解释的地质构造位置、规模准确,反映清晰。根据勘探成果,建议矿方修改工作面,经采掘验证真实可靠,可见规则束状接收不规则沟中激发是黄土塬梁峁区复杂地形条件下行之有效的勘探方法。  相似文献   

15.
山区地形变化大,基岩裸露,山谷内多冲积物,地震施工困难,各种波干扰严重,记录质量较差。根据山区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三维地震的激发条件、接收条件、地震资料处理等常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技术方案及施工措施。以山西省某山区三维勘探为例,介绍了山区三维地震勘探施工方法及处理效果,为进一步开展山地三维地震勘探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山西黄土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冲沟发育,黄土覆盖层厚,各种干扰波并存,激发困难,在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前,根据踏勘情况,选取不同岩性地段有代表性的点做试验工作,以确定野外施工参数。在保证野外资料质量的前提下,重点做好静校正、干扰波去除、叠后偏移等处理工作。并充分利用解释系统多种显示功能和自动拾取功能,从不同角度认识断层、陷落柱等地质现象。晋城某煤矿三维地震勘探实例验证了该项技术在复杂黄土山区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High-resolution seismic surveys, including P- and S-wave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an area of the Ottawa River valley located 80 km east of Ottawa (Canada). Based on dating of paleolandslides, the existence of paleoearthquake activity has been postulated in this area. The target zone for the seismic survey is characterized by surface disturbance and sediment deformation. P-wave seismic imaging was used to map the overburden–bedrock interface as well as to indicate reflecting boundaries within the overburden. The area of surface disturbance was found to overlie a buried bedrock basin, 8 km in diameter, infilled with a maximum thickness of 180 m of unconsolidated Quaternary sediments. Preliminary results of core logging show the presence of sand overlain by deformed fine sediments within the disturbed area. Shear-refraction studies reveal differences in the velocity–depth profiles between the disturbed area and the surrounding undisturbed areas. The shear-wave reflection method was used to produce a fundamental resonant period map for the area. Surface sediment disturbance was probably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ground-motion amplification due to the basin (thick soft sediments) and the presence of water-saturated sand at depth.  相似文献   

18.
淮北矿区地处华东腹地,其采区地震勘探虽具有良好的激发条件及较高的煤层反射波能量,但因地质构造复杂、煤层数多、深层反射信噪比低、新生界地层厚度大及地面障碍物遍布等原因,致使三维地震勘探困难较大。通过开展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及岩性勘探,综合利用波阻抗反演、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等新技术手段,在淮北矿区成功地进行了煤层厚度预测、岩浆岩侵蚀带预测及小断层对比等,为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及枯竭矿山接续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根据淮北矿区10多年来三维地震勘探的实践经验,指出了采区勘探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