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鱼卡地区侏罗系广泛分布,出露良好,在各露头剖面、钻井剖面资料的基础上,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了区内侏罗系含煤地层特征。结果表明:冷湖-赛什腾地区中侏罗统的沉积从盆地边缘开始向腹部扩展,并受基底断裂所形成的山前断陷控制;在西区的冷湖一带石门沟组发育,主要煤层形成于河漫沼泽相;东区的鱼卡一带大煤沟组发育,主要煤层沉积环境为三角洲间湾沼泽。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东部白垩纪含煤地层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含煤地层的分布特点是西部含煤层多、厚度大,向东含煤层数量减少、厚度减薄,大型矿区也主要分布在西部。该区的含煤盆地多为向斜盆地,含煤情况比较好的大型矿井都在向斜的北翼,而向斜南翼基本没有形成较好的煤层。在含煤盆地内,距断陷中心较远且沉降幅度不大的地区通常具有较好的聚煤条件,而在沉降幅度较大、沉积地层较厚的沉降中心地带反而没有形成良好的可采煤层。含煤地层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本区成煤期构造、古地理和古气候的演化历史。根据生物地层学证据,可将鸡西群和龙爪沟群进行对比,它们的时代无疑应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3.
蔚县草沟堡区下花园组的发现及找煤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沟堡区位于河北省蔚县南山腹地,与蔚县煤田同处于Ⅳ级构造单元——蔚县复向斜内,该区广泛分布下花园组之上覆地层九龙山组、张家口组,并表现为向斜构造,基底为奥陶系和寒武系灰岩.近期在草沟堡区外围李家堡发现了含煤地层中一下侏罗统下花园组露头,推测在草沟堡向斜中部也有下花园组赋存,是有希望的找煤区.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煤田地质填图、实测剖面测量、槽探等勘查手段,对文山丘北地区地层及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区内构造从属于文山巨型旋钮构造,主要发育庄科一密纳复式背斜及尼尼白一笼陶向斜,上二叠统为主要含煤地层,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在调查区西南部发育龙潭组,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吴家坪组,龙潭组为主要含煤地层,煤层厚度较小,厚度变化较大,为高灰、高硫、低热值的贫煤。  相似文献   

5.
鱼卡煤田是青海省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区内含煤地层角度不整合于奥陶系上统滩间山群之上。根据野外实剖地质剖面岩性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侏罗系中统大煤沟组、上统采石岭组、红水沟组。其中大煤沟组分为下含煤段、砂岩段、上含煤段、页岩段;采石岭组分为下部砂岩段、上部砂泥岩段。大煤沟组与以往划分的大煤沟组、石门沟组相当。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北大滩地区煤炭勘查工作的关键是沉积期的聚煤环境和沉积前后构造作用对煤层赋存的控制作用。为明确柴北缘东部北大滩地区石门沟组的控煤因素,有效指导该含煤区的煤炭勘查工作,基于野外露头、钻孔、地球物理勘探等地质资料,在分析北大滩地区石门沟组聚煤环境和构造作用的基础上,从聚煤环境、古隆起和断裂、向斜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石门沟组的控煤因素。其中,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的泥炭沼泽和滨湖环境的滨湖沼泽是有利的成煤环境,控制着煤层横向发育、分布特征;古隆起控制着有利聚煤区和煤层分布区;北大滩向斜内部次级背斜和逆断层的上盘控制着煤层埋藏深度,煤层埋藏浅降低了后期煤炭勘查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大泉水-白沙岘矿区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境内,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东段,区内含煤地层为下石炭统靖远组和上石炭统羊虎沟组,属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根据岩性、岩相特征可划分为两个沉积旋回。该矿区主要可采煤层煤.层组赋存于羊虎沟组,厚1.71~9.00m,沿走向由西向东厚度变小,在大泉水井田可采厚度主要分布在V线以西,其东区段只是零星分布且不可采;在白沙岘井田煤层总厚度为2.99~5.15m,厚度变化小,属稳定煤层。煤:层组赋存于靖远组,仅分布在大泉水井田,厚1.33~8.88m,沿走向由西向东呈长透镜体状,西段和中段煤层发育较好.V线以东区段煤层变薄并出现无煤区。  相似文献   

8.
对汝箕沟煤田含煤地层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的3个岩石地层单位(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用于鄂尔多斯西缘的侏罗系.新的研究表明,像汝箕沟盆地这样一些鄂尔多斯西缘的小型聚煤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是分离的.因此建议将汝箕沟盆地的侏罗系自下而上称作汝箕沟组、木葫芦组和缺台沟组,它们分别由汝箕沟煤系、缺台沟系和木葫芦系沿革而来,且其均属于中侏罗统地层.其中汝箕沟组为含煤地层,木葫芦组和缺台沟组不含煤或前者含煤线.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呼山盆地北东段勘查区位于海拉尔中新生代凹陷,含煤地层主要为白垩纪伊敏组.根据勘查区已有的地质资料及最新的详查成果,认为勘查区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复式向斜,地层产状平缓,构造中等;根据岩性特征伊敏组分为下、中、上三段,可采煤层主要集中在上段和下段,煤层厚度变化大,在同沉积向斜轴部煤层厚度大、向两翼及盆地边缘逐渐变薄直至尖灭,其中煤3~4厚度大,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该区煤炭资源丰富,经估算煤炭资源总量为228 390万t,适宜规划设计大型、特大型机械化开采矿井,具备建设大型煤电和煤化工能源基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川南煤田古叙矿区河坝矿段龙潭组含主要可采煤层C11和C25,为了查清煤层赋存规律及影响因素,选取区内85个钻孔数据进行分析。C11煤层形成于三角洲平原上泥炭沼泽环境,煤层层位发育稳定,为中厚煤层,属基本全区可采煤层,在河坝向斜南翼厚度大于北翼,煤层较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翼西部的5-13号线和南翼的1-85号线,煤层厚度变化还受地质构造和后期冲刷作用的影响;C25煤层形成于残积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同时受沉积基底起伏影响,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北缘从西至东分布有格斯煤田、塞什腾煤田、鱼卡煤田、全吉煤田、德令哈煤田以及乌兰煤田,延展长度约800km。各含煤盆地的分布、地层、岩性、含煤性、岩相古地理特征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综合分析后可将柴北缘侏罗系含煤地层划分为西、中、东三段,中、东段进一步划分为北、中、南三个条带。区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下统小煤沟组、中统大煤沟组、石门沟组,东段和西段下侏罗统发育,在中段则局部发育,中、东段的北、南两个条带下侏罗统发育不全,中条带下侏罗统发育较全;中侏罗统全区普遍发育;含煤性总体表现为西段较差,中段较好,南、北条带较差,中条带较好。探讨煤系赋存规律,为寻找隐覆的含煤区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指导柴北缘地区的预测找煤和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鱼卡煤田东部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卡煤田东部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属湖沼、湖滨相沉积,区内构造复杂,断层落差较大,煤岩类型以亮—半亮煤为主,表现为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程度由浅至深,由南向北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3.
运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方法,对青海柴北缘鱼卡地区侏罗纪含煤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将侏罗系含煤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中侏罗统大煤沟组、石门沟组下段和石门沟组上段;研究区层序界面主要包括区域不整合面(古风化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下切谷、河道间古土壤和盆地内基准面下降—暴露—上升旋回的转折点;与海相含煤盆地不同,厚煤层在层序格架内的发育具有多样性。在古隆起和盆地内部,厚煤层常靠近初始湖泛面发育(煤7);在盆地边缘河流—三角洲平原,厚煤层常靠近最大湖泛面发育(煤5)。总体来看,陆相含煤盆地三级层序中,湖侵体系域聚煤最好。   相似文献   

14.
以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鱼卡煤田为例,对含煤地层中的各种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该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属"简单易区别"型,即煤岩层的物性差异较大,物性条件较好,不同岩性在伽马-伽马、自然伽马、电阻率等测井曲线上的特征明显,根据曲线的变化幅度、峰值高低等曲线特征,可有效进行煤岩层划分与对比。根据实际测井解释成果,对侏罗系上统红水沟组、采石岭组、侏罗系中-下统大煤沟组的页岩段、上含煤段及下含煤段等标志层段的测井曲线组合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5.
青海东昆仑埃坑德勒斯特勘查区位于东昆中与东昆南断裂之间,属于东昆仑中部阿拉克湖断陷带。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得出本区含煤地层主要为晚三叠世八宝山组和早侏罗世羊曲组,其中八宝山组属水面上升一下降期沉积体系,发育一套曲流河一湖相三角洲一曲流河含煤沉积序列,羊曲组发育了一套河流一湖沼相的碎屑岩夹炭质页岩及煤层的沉积序列;羊曲组成煤条件优于八宝山组。该研究对埃坑德勒斯特地区的找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部一些地区的含煤地层以前被认为是白垩系下统的沙海组、阜新组,该观点导致区域地层对比混乱。通过对该区含煤地层组合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其应属下侏罗统北票组含煤岩系。此结论对进一步明确该地区找煤方向、确定找煤远景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疆卡姆斯特煤田侏罗系中下统层序地层的分析,研究了聚煤期古地理及其与聚煤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层序Ⅰ-Ⅱ(八道湾组)受乌伦古深断裂及次一级断层等同沉积断裂的控制,自东向西,地层、煤层逐渐增厚,煤层主要形成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在卡姆斯特1-10区、普北矿区及卡姆斯特中区形成5~10m的富煤带;层序Ⅲ(三工河组)形成于乌伦古凹陷湖泊大规模扩张期,是从冲积-三角洲平原环境为主向湖泊环境为主的重要转折期形成的沉积层序,一般不含煤;层序Ⅳ-Ⅴ(西山窑组)受沉积环境与湖平面变化的控制,煤层形成于湖泊三角洲平原,受燕山构造运动强烈的改造,在中东部地区西山窑地层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