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前言 NewMapCM土地勘测定界成图系统是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河南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和南阳鑫友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基于AutoCAD2000/2002/2004/2005平台上联合开发的建设项目土地勘测定界成果软件。其主要功能是面向国土资源部门建设项目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以最大化提高作业效率与最简化作业员操作为原则,采用后台数据库管理技术,以GIS概念实现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双向联动,使用户在绘制数字化地形图、地籍图和土地勘测定界图、界址点点之记以及编制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的工作中从大量重复性绘制与计算统计等密集劳动中解放出来,彻底解决了计算统计数据容易出错的问题,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基础资料的科学性、准确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推动了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土部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长春市国土资源局于2010年初,启动了长春市城区350.9平方公里三维地籍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现已基本完成。在三维地籍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之初,我局确立了"二维基础、三维表达、立体展现、多元服务"的工作思路。通过系统建设,主要取得以下六大成效。一是实现了宗地空间管理的可视化。该系统能直观的反映土地的位置、权属、界址点、界址线、界  相似文献   

3.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是国家依法管理土地权属、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而采取的行政措施。本文针对当前地籍管理中二维宗地图常因界址不明而引发土地纠纷的现状,在城镇地籍管理中引入了表达直观的三维城市模型。三维空间的交互浏览、界址点、界址线与三维城市模型的叠加、宗地信息的查询以及三维宗地图的制图输出改变了传统地籍管理的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未来城镇地籍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地籍测量是测定和调查土地及其上附属物的权属、位置、质量、数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状况的测绘工作,其中关键是测定界址点的位置(坐标)。目前,界址点的测定方法一般使用支距法或导线法,测站至界址点之间的距离通常使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据笔者了解,一些单位在界址点测定时注意了测角精度,  相似文献   

5.
准确地测定界址点的位置是地籍测量的核心工作。界址点精度是保证把籍测量成果质量的关键,界址点是否准确还直接影响到所有者、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对界址点在不同测定情况下所产生的精度作出合理的评价,以便工作中正确地进行处理和估算。本文对界址点测定方法和精度作一些探讨,供讨论。  相似文献   

6.
李健 《浙江测绘》1994,(2):36-37
城镇地籍测量的精度是用界址点中误差来反映,在检测界址点精度时,一般是抽样在控制点上用极坐标法重复测定界址点坐标值,来计算界址点中误差,另一种方法是丈量界址点间距,  相似文献   

7.
GP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勘测定界是根据土地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及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它是保证建设用地审批科学、合理、准确的手段。经审查合格的勘测定界成果可以作为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发证的基础资料和依据。初期的土地勘测定界使用的常规测量仪器存在有观测范围小、测量精度低、测程短、  相似文献   

8.
准确地测定界址点坐标是土地产权管理的前提,是建立地籍信息系统管理的需要.近年来,在地籍界址点测定的方法选用上,普遍存在着不论界址点设置复杂程度如何,一味追求采用极坐标法测定界址点坐标,而忽视其他辅助定点方法的灵活运用的倾向.本文重点介绍在数字地籍测量中,获取解析界址点坐标的主要方法与公式、特点与适应范围及技术要求,仅供测量时比较、选用.  相似文献   

9.
宋喜义  王家海 《测绘通报》1994,(6):22-23,26
本文介绍了界址点和界址线及其关系的内部存储结构,并给出基本算法,解决了宗地及建筑物自动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宋伟东  铁治欣 《测绘通报》1993,(6):18-19,35
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地籍测量的现状,研制开发了一个以界址点数据处理为核心的界址点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具备了地籍测量所要求的面积计算,分类统计等功能,还具有图形显示,数据检索等功能,实现了对测区内界址数据全面的、系统的、准确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1.
李焰  梁美丽 《北京测绘》2021,35(2):222-229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城市空间的良性扩张。为了研究边界划定的方法,以我国某港口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在空间增长模拟的方向进行探索。研究中借助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元胞自动机边界工具,构建既符合生态资源环境要求又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边界划定,同时,为了实现城市用地健康和动态管控举措,提出了建立健全土地用地管理机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王一波 《测绘通报》2021,(8):135-139
本文在分析中国大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方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背景和新需求,提出当前我国大河流域国土空间用途规划的建议方案。即设置水功能区、完善每个单元功能定位,并充分结合流域完整性。提出由国家、大河流域、功能分区、单个控制单元,并与行政区划相结合的流域国土空间用途分区方案;同时提出水环境、水资源及水生态的定量指标,明确流域国土管理方案和责任分配方法,为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大河流域国土空间用途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自然资源权属界线、空间管控界线作为自然资源产权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不仅是技术线,更是政策线。机构改革前界线测绘工作由相关部门分头管理,界线落地时出现了空间范围不准、空间交叉冲突等问题。本文从自然资源管理中空间管控界线、权属界线两类界线测绘的统筹管理需求出发,对提高界线测绘精度、完善界线测绘制图标准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常州市数字化测绘工程及GIS建库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化地形图和地籍图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也是开展数字城市和信息化建设的最基础平台。通过对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和应用成果介绍,分析了目前基础地理数据生产、管理和应用的现状,介绍了基于GIS的常州市数字化地形图、地籍图测绘工程总体目标及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并概述了整个数字化测绘工程的实施过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全关系模型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库设计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本通过分析全关系模型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原理和特点,结合国土资源空间数据特 点,全面研究了全关系模型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库设计方法,提出了一套全关系模型国 土资源空间数据库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构想设计了一种多租户模式的国土云平台.该平台下的多租户技术通过采用统一的应用框架和数据结构,对租户之间的数据进行隔离,并能满足适度的租户化定制需求,旨在解决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出现的统筹建设力度不够、应用分散、数据共享不足、资源信息技术体系相对落后等问题,为形成集约、高效、安全的国土云运行环境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如何科学地利用和有效地管理对可持续发展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概述了土地管理中的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土地评价、土地整理等的应用现状,并结合3S技术的发展探讨了其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国土资源省市县三级网络系统建设的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需要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管理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和网络化管理。通过采用成熟的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技术,建立安全、可靠的全省省市县三级网络系统,建成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快速通道,实现国土资源信息高速传输,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和网络化国土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9.
明确目标 找准定位整体设计和部署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金土工程二期即将规划和设计之际,迫切需要按照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基于国土资源管理实际,形成国土资源信息化顶层设计。本文通过对建部10年以来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总结,结合当前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以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围绕国土资源信息化规划目标,整体设计国土资源信息化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国土资源数据集成管理体系是连接诸中心综合信息库、各分节点区域信息库的分布式空间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它主要在分布式、多源异构的国土资源数据环境下提供数据汇聚、数据集成、数据发现、数据访问和数据服务等功能,为各类用户和应用系统提供广泛有效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服务。针对国土资源数据具有的多源、多级服务等需求特征,本文分析了集成模式,应用服务结构和服务请求消息流程与协议等技术,以期对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国土资源数据一体化集成和动态服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