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培震 《地质学报》2022,(10):3281-3282
<正>今年是中国地质科学史上非常有意义的一年:中国地质学会迎来100周年诞辰。100年前成立的中国地质学会为地质学家们提供了用知识报效祖国的舞台,在中国地质学发展的各个阶段,构造地质学家都发挥了重要的开拓和引领作用。随着学科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大师,如李四光先生、黄汲清先生、张文佑先生、李春昱先生、陈国达先生、张伯声先生、马杏垣先生,等等。这些灿烂的群星辉煌了我国的地质科学事业,为我等后辈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2.
《沉积学报》2007,25(6):875-875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沉积学家、沉积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沉积学报》第一任主编叶连俊先生因病治疗无效,于二00七年十二月二日0时十五分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五岁。叶连俊先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70余年,为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他坚持创新、勇于开拓,他是我国沉积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沉积学和沉积矿床学领域先后提出过许多重要的地质科学理论学说;叶连俊先生长期担任《沉积学报》主编,关心、指导《沉积学报》的创建与发展;为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叶连俊先生一生光…  相似文献   

3.
刘金清 《水文》2008,28(1):96-96
我国著名的水文学家、水文教育家、华东水利学院(现名河海大学)一级教授、九三学社成员刘光文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但先生为人刚正不阿,遇事仗义执言、秉笔直书;先生诲人不倦,凡求教于先生者,总是谆谆教导,条理分明,促人深思;先生对我送审的论文,不仅审核其理论,而且还校核其计算数据,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至今,一直让我深深地怀念着.  相似文献   

4.
天山大地构造性质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中国天山的研究,不同大地构造学派有着各自的看法,如李四光先生所创立的地质力学派将天山归于阴山—天山构造带西段—天山北山带;张文佑先生认为天山属西域断块区的准噶尔—天山海西断褶带中的两个三级构造单元,即北天山海西断褶和南天山海西断褶;张伯声先生视天山为交织而成的菱形结环式地槽系;黄汲清先生则认为天山褶皱  相似文献   

5.
王剑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0,30(3):F0002-F0002,I0001
金秋时节,喜逢刘宝珺先生八十华诞。虽耄耋之年,先生依然精神饱满,思维敏捷,风趣幽默,心态平和;虽耄耋之年,先生依然枥骥千里,身体力行,躬身项目研究,关注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任纪舜 《地质通报》2019,38(8):1403-1404
<正>2019年5月25日是马杏垣先生诞辰100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座谈,传承马先生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首先,请允许我对主办这次活动的单位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我们尊敬的老师马杏垣先生的在天之灵表示最崇高的敬意。马杏垣先生是中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特别对前寒武纪构造地质研究造诣深厚。他和他的学生在五台  相似文献   

7.
已故谢家荣、孟宪民两位先生是我国地质界的前辈,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为了纪念和表彰他们对我国地质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我所决定给他们出纪念专刊。专刊以所刊专号形式公开出版。专刊的主要内容将包括:谢、孟两位先生的代表作;遗著、手稿;纪念性文  相似文献   

8.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刘东生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一周年了.刘东生先生为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为中国地学界,为中国科学做了巨大贡献; 先生实践了中国科学院的院训: 科学民主、爱国奉献、唯实求真、协力创新.  相似文献   

9.
焦奇 《地质论评》2017,63(4):63041063-63041101
<正>为纪念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4月13日,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丁文江故乡泰兴举行。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江苏省泰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国土资源部前副部长、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今年3月10日,是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孙殿卿院士九十诞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562综合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地质系,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及所属相关专业委员会共15个单位,在京联合举行"孙殿卿院士从事地质工作七十周年暨九十华诞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此前,为了庆贺孙先生诞辰并弘扬先生业绩,地质力学研究所编辑出版了<孙殿卿著作选集>.这本选集是先生七十年来执着追求、长期实践、孜孜不息探索的科学结晶,展示先生作为李四光的学生、助手和继承人为地质力学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此外,3月7日召开的"中国东部大地构造问题研讨会"也是为孙先生九十华诞举办的一项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11.
2008年3月6日,北京传来噩耗:刘东生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 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先生身体不是好好的吗?虽然耄耋之年也听说稍有微恙,但经过治疗和调养很快出了院。不是吗?先生73岁那年去南极,79岁赴北极,86岁下南海,88岁走罗布泊,今年该91岁高寿了,还准备再给研究生上课,春节前出院,准备节后就上班呢! 但是,走了还是走了;先生近七十年的学术生涯画上了句号,但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平易近人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和永不停歇的脚步永远驻留在人们的脑海中。 为悼念先生,回忆先生的为人,他的学生韩家懋研究员写下一篇短文,聊表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2.
华南两个成因系列花岗岩及其成矿特征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关于华南花岗岩成因类型的划分问题讨论已久。最早,翁文灏先生在1920年发表的《中国矿产区域论》中,已将和钨锡矿床有关的南岭花岗岩和与铜铁矿床有关的长江中下游的花岗闪长岩划为二类;1935年孟宪民先生在研究香花岭钨锡矿床的论文中,也持同样看法;1936年谢家荣先生在《中国之矿产时代及矿产区域》一文中进而将两类花岗岩命名为香港式和  相似文献   

13.
李连捷先生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土壤科学的教育家,为土壤科学发展的地学理论基础和生产应用做了大量工作。我作为李连捷先生的研究生,有幸在先生身边度过了10年,切身体会到了他对研究生的关心和培养。他不仅教我学业,而且教我做人。他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幽默的谈吐让我难忘。他注重调查研究,力求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他不墨守成规,注重创新发展;他精益求精,不畏困难,不怕挫折,乐观地面对人生都给我留下了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2018年是我国区域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学大师李眷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为纪念这位为中国地球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地质学大师,本刊从2018年第5期起在《科学人生》栏目分3期刊发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史专家潘云唐教授撰写的特约稿,以志纪念。正是李春昱先生,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年仅34岁的他挑起了四川省地质研究所所长的重担,并作出优异成绩;也正是李春昱先生,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作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团结带领全体员工,抗迁护所,将一个完整的地质调查所连同全体人员、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统统交回到人民政府手中,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腾飞的重要基地;还是李春昱先生,在遭受反右冤屈和“文革”冲击之际,先后主持编制了首张“亚洲地质图”和“亚洲大地构造图”,使我国进入国际地质图件编制行列;“文革”后,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李春昱先生,成为中国地学界最早宣传引进板块构造说的学者之一,并身体力行成立相应组织,结合中国地质实际开展研究,在去世前的十年间发表了50余篇板块构造研究论文。“历经坎坷志未改,我以我心荐轩辕”,这就是李春昱先生留给后人的精神和科学遗产。  相似文献   

15.
当代建筑创作及设计(上海)国际论坛于7月7日~9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建设部外事司李先逵司长作了关于建立我国自己的建筑论坛的开幕发言,上海市建委宣传处韩强处长致欢迎词。宣读了原部长萧桐先生及原部总工许溶烈先生对论坛的贺词,以及论坛主题致辞。会上由:①本纳道·霍先生作了题为《走向明天的新建筑》、②时匡先生作了题为《建筑壳体的转化》、③蔡镇钰先生作了题为《中国化与生态化》、④邢同和先生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的上海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沈其韩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1月27日不幸逝世,享年100岁。12月1日上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领导、各部门领导、同事及生前好友等几十人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北门为沈其韩先生的灵车送行,先生的亲朋、同事及学生晚辈等数十人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送别了沈其韩先生。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侯建国同志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委托,向家属致电口头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沈其韩院士逝世的悼念和对家属的慰问,同时,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党组,对沈其韩院士的去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李克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岐山,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吴官正,第二十届中央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肖捷对沈其韩院士的逝世表示哀悼和慰问。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请中国科学院转达陈希同志和中央组织部领导对沈其韩院士的悼念和对家属的慰问。  相似文献   

17.
2018年是我国区域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学大师李春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为纪念这位为中国地球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地质学大师,本刊从2018年第5期起在《科学人生》栏目分3期刊发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史专家潘云唐教授撰写的特约稿,以志纪念。正是李春昱先生,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年仅34岁的他挑起了四川省地质研究所所长的重担,并作出优异成绩;也正是李春昱先生,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作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团结带领全体员工,抗迁护所,将一个完整的地质调查所连同全体人员、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统统交回到人民政府手中,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腾飞的重要基地;还是李春昱先生,在遭受反右冤屈和"文革"冲击之际,先后主持编制了首张"亚洲地质图和"亚洲大地构造图",使我国进入国际地质图件编制行列;"文革"后,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李春昱先生成为中国地学界最早宣传引进板块构造说的学者之一,并身体力行成立相应组织,结合中国地质实际开展研究,在去世前的十年间发表了50余篇板块构造研究论文。"历经坎坷志未改,我以我心荐轩辕",这就是李春昱先生留给后人的精神和科学遗产。  相似文献   

18.
1948年北京市解放前一年,我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当时地质系主任为孙云铸教授。王鸿祯先生刚从英国回国不久,担任我们的地史学课老师,他是珊瑚研究专家,但对地史学及古地理学也精通。听他讲课,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干练,讲话快速,稍有走神,立刻失联。所以听王先生课不敢稍有疏忽,整堂课处于兴奋和聚精会神状态,这与孙云铸先生讲课随时穿插英国风情、学人轶事等花絮形成鲜明对照。王先生当时还在兼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在教学上倾注了大量心血,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时常带我们去野外,如唐山、蓟县等观察典型地层剖面。王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革期间,他也和许多老知识分子一样受到迫害,甚至遭到个别人的武斗伤害,但他在江西峡江“五七”干校仍勤勤恳恳地劳动,我在干校时偶尔与他相遇,他仍保持一颗对未来抱有乐观态度的心。 经过十年动乱,北京地质学院搬迁至武汉后,王先生于1980年11月正式就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成为学校成立后第一位以学者教育家身份担任校长的人。此前,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成立时首任院长刘型是长征老干部,1958年继任院长高元贵为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老干部,而王先生为首任学者型校长。他任校长后,面对大量的文革和迁校遗留问题,他拨乱反正,恢复和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当时还有池际尚先生担任副校长),他在学校的业务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成立了11个地质矿产部部属研究室,创建了《地球科学》学报。1980年我校袁见齐、杨遵仪、王鸿祯、池际尚和郝诒纯五位教授当选为学部委员(院士),学校基建主体完成,各方面工作走上正轨,实现了学校迁汉后的基本稳定。我在建校60周年时曾用144个字9个阶段形容了学校的发展和变化: 1 52建院,出身不凡,莫地为范,国需为先指北京地质学院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的地质系合并而成,并以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为参照。。 2院首刘型,历练长征,群英荟萃,旗开得胜。 3继任高校,八级领导,知人善任,治校有道指高元贵院长。。 4 76迁汉,艰难建院,二次创业,恢复发展。 5留英学人,鸿祯继任,施展才干,校情趋稳。 6二代接班,未敢怠慢,地学优先,确保领先。 7大学冠名,优势集成,“五颜六色”,开拓新境指一个大学,两个学区,三个校园,四个实体(两个大学,两个干院),五套班子,六有其名(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8强校工程,奋力攀争,人才培养,质量先行。 9南北联手,共建统筹,百年校庆,同贺一流。 其中5、6就是指王先生任校长和于1983年7月我继王先生后接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之情,思想未敢有丝毫怠慢。 王鸿祯先生、池际尚先生和李世忠先生是我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最早的成员,他们为我校学位授予、学科点建设做出了决定性和奠基性的贡献。也是在王鸿祯先生和池际尚先生的支持下,我于1985年3月也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并担任地质工科“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的召集人。王鸿祯先生当时是我校唯一一个可以在两个学科(“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随后,我于1986年继1984年的“数学地质”之后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学科的招生资格,从而也紧随王先生之后成为我校可在两个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在1993年,王鸿祯、池际尚及郝诒纯三位老师又作为我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推荐人,使我有可能在当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年改为院士)。 在1999年纪念中国地质科学发展50周年之际,由王鸿祯先生主编《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一书,王先生责成我编写“数学地质”方面的论文,于是我撰写了《中国数学地质的回顾与发展》一文被纳入论文集。 总之,从我踏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大门的第一天起,我的每一步成长,都得到了王鸿祯先生的亲切教导、支持、引领和帮助。他的言传身教、带头示范、关心指导是无法简单用言语所能表达的,可以说,我的一生都是跟随王先生的步伐前行,为了纪念我的恩师王鸿祯先生百年寿辰,我必须继续学习和践行王先生的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优良作风,永远做先生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顾知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3月19日9时51分在南京逝世,享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已于1999年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办公楼大厅设立了两尊半身铜像,一尊是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首任所长侯德封先生,另一尊是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赵九章先生,以表达年轻一代对老一辈创业者的崇敬和怀念。两尊铜像下面的人物介绍中,侯德封的任期始于1951年,赵九章的任期始于19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