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于1988年10月24日至29日在河南新乡举行了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23个单位的132名代表。 会议主要采取按专题分组报告的方式,共宣读了论文157篇,内容包括太阳活动区物理、行星际、磁层、电离层与中高层大气物理,日地关系、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哨声以及日食的空间物理效应等,覆盖了空间物理及相邻学科的相当广阔的领域,显示了国内近四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工作的进展。交流的论文既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也有观测结果报告及资料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建立在我国自己的探测资  相似文献   

2.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1):287-287
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于2007年11月9日-15日在海南三亚市召开.会议由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办.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国内外有关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30个单位180余人(包括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的6所大学的科学家),其中研究生45人,青年科研人员40人.会议收到论文摘要158篇,会议特邀论文报告6篇,论文报告150余篇.  相似文献   

3.
空间物理探测数据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0月17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全国有关的26个单位80名代表,宣读了论文40余篇。 会议认为,数据是日地空间物理研究工作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空间物理的探测手段也有了很大进步。我国科学卫星、探空火箭和高空气球等空间物理探测手段已初步具备,取得了有关地磁、大气和电离层等物理现象的大量数据资料,为空间物理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我国各  相似文献   

4.
第8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日地系统能量传输过程的研究”成果交流会,于1997年9月16日─22日在湖北宜昌召开,来自16个单位的8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35岁以下的代表有29人,占总数33%。会议收到论文118篇,内容包括太阳大气、日球层、磁层、空间等离子体、电离层、中高层大气、日食观测、空间观测与探测、空间环境、日地关系与空间天气学、小卫星应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是对近几年来我国日地空间物理领域研究工作的一次检阅。这些论文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广大空间物理科技工作者在空间物理基础研究和应…  相似文献   

5.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1):179-179
第11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由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承办.到会代表198人,其中俄罗斯、英国、挪威、日本的同行20人参加.会议报告论文171篇,特邀报告6篇.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四届全国重力场和固体潮及重力与形变仪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2月9日至15日在四川省乐山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国家测绘总局、地矿部、石油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共61人。 本届学术讨论会共收到135位作者提交的91篇论文和摘要。讨论会按地球重力场、重力勘探、重力潮汐、重力测量及重力与形变仪器专业进行学术交流。其中有11篇在大会上交流,有42篇在分组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已十分广泛地应用现代计算技术,使得许多实际应用和基础研究得以有效开展,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计算地球物理学。为了交流学术经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3年12月2日至7日在郑州举行了计算地球物理专题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47个单位的一百五十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03篇,采取大会小会结合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举办的地震勘探学术交流会于1981年12月4日至8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有关的科研、生产部门和大专院校从事地震勘探工作的近11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中心的内容是交流地震勘探在我国各个不同领域内的使用经验、效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设想。会议共收到论文92篇,内容广泛。其中,大会宣读23篇,专题报告会宣读36篇。会议期  相似文献   

9.
2003年10月17—22日,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俄空间天气研讨会在上海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206名,其中来自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等23个单位的代表177名,29名国外代表分别来自俄罗斯、日本、挪威等8个国家,共宣读论文208篇。  相似文献   

10.
1992国际空间年的前夕,1991年12月4日—10日在苏州召开了第6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航空航天部及其它部委系统的代表130人参加了大会。 会上宣读论文180篇,张贴10多篇。内容广泛,包括:中高层大气结构、形态、模式,中高层大气的火箭、气球和卫星探测,空间环境及应用;电离层常规形态、模式,电离气体、电波传播,电离层探测;地磁脉动、哨声;磁层物理,宇宙线,行星际物理;太阳活动区物理、耀斑、日冕;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南极考察等方面。这些论文全面反映了三年来我国日地空间物理研究工作的进展,诸如日冕质量抛射事件的数  相似文献   

11.
《地球物理学报》2001,44(2):153
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0年 1 0月 1 2— 1 8日在山东曲阜举行 ,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肖佐主持 ,来自全国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代表 1 1 0余人参加了大会 .会上宣读论文 1 30篇 ,学术内容覆盖了日地空间物理的各个领域 .会上 ,王水院士 :“空间物理学的回顾与展望” ,刘振兴院士 :“世纪之交的地球物理探测计划和热点科学问题” ,胡友秋教授 :“空间等离子体数值模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肖佐教授 :“电离层地域特征分析” ,徐文耀研究员 :“地球磁场变化对空间环境的影响” ,孙辉先研究员 :“实践五号卫星实验结…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地质学会古地磁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三次全国古地磁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月6日至10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67个单位从事古地磁学和地学工作的1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及摘要86篇,其中64篇分别在大会和小组会上宣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于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地震部门、高等院校及有关科研单位的三百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共征集论文六百八十三篇,经过各专业委员会专家评议,推荐给年会的论文六百一十六篇,其中二百九十八篇提交给会议宣读.另有三百一十八篇论文作为书面交流.  相似文献   

14.
全国地震社会学研讨会于1988年7月28日—8月1日在唐山市召开,来自全国约50个单位的8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有6位学者应邀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学术报告,还有60余篇论文在分组会上作了交流,它们比较广泛深入地论述了地震社会学的学科理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课题等问题。与会代表一致通过成立了“全国地震社会学研究会”(暂定名)筹备小组,并将以会议论文为基础,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选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1年12月2日至8日在福州市召开了地热地球物理勘探学术讨论会。全国从事地热工作的163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或报告75篇。论文宣读分大会或小会交叉进行。在分组讨论中,代表们就地热地球物理勘探的理论、方法和勘探实例进行了学术交流,对国外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7年5月28日至6月3日在湖南省大庸市召开了电磁法方法和仪器学术讨论会,到会的有全国11个部门40个单位的61名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王敬尧、湖南省分会理事长程方道同志出席了会议。 电磁法是勘查金属与非金属矿、能源、地壳结构、工程地基、废料处理和地震灾害预报等方面的重要手段。我国电磁法开始于五十年代,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次会议是地球物理学会召开的首届电磁法的专业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50篇,在会上交流了34篇,内容十分丰富。代表们感  相似文献   

17.
1998年10月19日至24日,中国地震学会第7次学术大会暨第五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江西省井岗山市茨坪镇举行。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会议。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2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259篇,其中地震学38篇,地震地质45篇,地震预报70篇,地震工程30篇,地震观测技术9篇,地壳深部探测6篇,地壳形变测量13篇,构造物理26篇,历史地震8篇,地震社会学19篇,地震地磁学10篇,地震科技情报(信息)5篇。新疆地震局有11篇文章入选大会论文摘要集,7篇论文在学术大会分组会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于1988年9月23日—27日在沧州联合召开了桩基无损检测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26个单位的157名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曲克信同志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会议收到论文摘要72篇,在会上宣读了50余篇。  相似文献   

19.
《地震地质》1991,13(3):258
由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共同筹办的“第五届全国地球动力学会议”于1990年11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4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32篇,在大会上宣读了22篇。会议还邀请了天文、气象和地质界的6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和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1984年学术讨论会于11月21日至25日在长沙举行。全国65个单位的10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大部分来自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年轻人占了相当的比例,这是这次会议的特点之一。会议采用大会报告和专业组分组报告相结合的形式,共宣读论文44篇。包括重力、磁法、电法、测井、放射性以及振动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代表们回顾了三年来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进展,广泛交流了情报,研究了国内外动态。一致认为,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已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