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规模化人工育苗及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威  李莉  黎奥  王冲  孙同秋  张国范 《海洋科学》2020,44(2):108-112
近江牡蛎(Crassostreaariakensis)为广温、广盐分布的河口区大型种,曾在中国南北方河口区都有分布。由于近岸河口环境的变化,在中国北方河口区一度难以寻觅,甚至被认为濒临灭绝。利用黄河三角洲区域滨州、东营主要河口近江牡蛎资源,借助南方丰富的淡水资源,在福建宁德迅速开展了近江牡蛎的规模化人工育苗工作,总计获得了1092万粒种苗。在近江牡蛎原产地滨州进行中间培养及海上养成,在长牡蛎主养海区山东乳山进行转场育肥试养并获得初步成功。与同期养殖的长牡蛎相比,近江牡蛎的氨基酸种类及含量无明显差异,且生长速度快,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推动其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的牡蛎养殖新品种。规模化育苗及养殖还有助于降低对野生近江牡蛎资源的采捕需求,对其资源的保护、牡蛎礁的恢复重构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广西钦州湾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有机氯农药(HCHs和DDTs)和多氯联苯(PCBs)的残留水平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近江牡蛎体中HCHs、DDTs和PCBs的质量比分别为ND~0.23μg/kg、0.01~0.21μg/kg和ND~2.3μg/kg;检出率分别为45%、100%和95%,3种污染物含量符合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和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要求。相对国内其他海区而言,钦州湾近江牡蛎受HCHs、DDTs和PCBs污染程度处于低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将近江牡蛎抗氧化酶防御体系参数作为海洋重金属污染生物监测指标的可行性。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重金属Cd2 胁迫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鳃和消化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Cd2 对近江牡蛎消化腺组织SOD活性诱导的剂量效应呈抛物线型,而对鳃组织SOD活性诱导曲线呈非抛物线型,由于二者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前者的SOD活性高于后者;低浓度Cd2 (0.1mg.L-1)对近江牡蛎鳃组织SOD活性表现为显著诱导,中(0.5mg.L-1)、高(1.5mg.L-1)浓度Cd2 对近江牡蛎鳃组织SOD活性诱导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低、中浓度Cd2 对近江牡蛎消化腺组织SOD活性均表现为显著诱导,高浓度Cd2 对近江牡蛎消化腺组织SOD活性诱导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对于水体中单一因子的Cd2 污染物而言,近江牡蛎消化腺组织中的SOD活性对其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将其作为指标应用到实际养殖水体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辽宁沿海巨蛎属牡蛎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采用多重种特异性PCR(multiplex species-specific PCR)技术,研究了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在辽宁沿海的分布。从辽宁沿海的共11个采样点共采集802个牡蛎样本,通过对COI基因的扩增,随机检测了其中的531个牡蛎样本,结果517个个体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14个为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未发现其他巨蛎属牡蛎。结果表明,辽宁沿海有长牡蛎和近江牡蛎等2种巨蛎属牡蛎分布,其中长牡蛎为优势种,分布于潮间带和潮下带,近江牡蛎为稀有种,分布于潮下带,而且在黄海和渤海海域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5.
中国常见牡蛎外套腔的形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孝绪 《海洋与湖沼》1989,20(6):502-507
本实验于1986年春(4—8月)进行。所用的材料来自自然海区或养殖场。去掉贝壳后在闭壳肌前面作一横断面,用绘图仪绘制出解剖图。 根据侧水腔的有无以及鳃与内脏团的关系,可以把我国常见的牡蛎分为两种类型、四个组。 第一种类型:具有侧水腔,包括三个组。 第一组:左、右鳃上腔都与侧水腔直接相通。“白肉”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属于此组。 第二组:右侧鳃上腔与侧水腔直接相通。包括“红肉”近江牡蛎(C. rivularis)、长牡蛎(C. gigas)和大连湾牡蛎(C. talienwhanensis)。 第三组:左、右鳃上腔各分两个小腔,仅最右侧的一个小腔与侧水腔直接相通。舌骨牡蛎(Hyotissa hyotis)属于此组。 第二种类型:不具侧水腔,仅有一组。 第四组:包括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 根据这些特征,“红肉”和“白肉”近江牡蛎应属于两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 海岸线曲折, 港湾众多, 有多条河流入海, 适宜牡蛎栖息繁衍, 是我国牡蛎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迄今关于福建沿海牡蛎种类组成及分布情况的研究报道尚少, 鉴于近20余年福建主要海湾经历了高强度的牡蛎养殖, 有必要了解福建沿海牡蛎自然群体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占比等自然种质资源状况。基于现场调查取样, 结合采用多重种特异性PCR、ITS2杂交种鉴定和CO I测序共同鉴定福建沿海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种类及其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从福建沿海由北至南牡蛎野生种苗海区的19个采样点共960个样品中发现3种巨蛎属牡蛎, 分别是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熊本牡蛎(C. sikamea)和香港牡蛎(C. hongkongensis), 并未发现以往报道的近江牡蛎(C. ariakensis)。其中福建牡蛎(607个)占63.23%、熊本牡蛎(343个)占35.73%、香港牡蛎(10个)占1.04%。除个别采样点外, 福建牡蛎和熊本牡蛎在各采样海区均有分布。香港牡蛎仅在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新发现群体)有少量分布。研究结果揭示的福建沿海地区巨蛎属的物种种类及其分布为后续开展牡蛎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分化等种群遗传研究提供了关键基础资料, 为牡蛎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打下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开发近江牡蛎Crassostreaariakensis的基因资源,探究黄河口与长江口近江牡蛎的遗传差异,采用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平台对东营垦利和南通海门的近江牡蛎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后分别得到83680条和71269条unigene,并对unigene进行了基因功能注释和正选择基因的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同源基因经筛选得到正选择基因259个,GO (Gene Ontology)功能分析中共涉及到967个相关功能类别,其中有关到生物学过程的分类条目占比最多,为590项。总体上看,与细胞器、代谢过程、结合以及催化活性相关的类别占主导地位。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表明,共涉及48个代谢通路,其中与核糖体、细胞凋亡相关的通路占比最大。上述结果不仅加深了对黄河口以及长江口近江牡蛎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进行近江牡蛎各类遗传学分析和一些关键基因的克隆以及具体功能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海水养殖业中,牡蛎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大概有20种,最常见的有近江牡蛎、褶牡蛎、大连湾牡蛎、长牡蛎、密鳞牡蛎等。在贝类养殖中,牡砺在全世界总产量最大,年产量在80万吨以上。  相似文献   

9.
牡蛎是一种固着在海滨岩礁上生活的海洋贝类。其种类颇多,分布在我国沿海的约有20多种。目前在我国已开展增养殖的品种主要有:褶牡蛎、近江牡蛎、长牡蛎、太平洋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等几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为材料,从亲贝性腺促熟培养条件和幼虫培育的盐度、密度、附着基等方面对近江牡蛎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进行探索,开展近江牡蛎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研究发现:采用升温促熟的方式进行黄河三角洲近江牡蛎亲贝促熟培养,经过40 d室内培育,性腺发育成熟;以阴干-升温水刺激方式产卵排精,亲贝精卵排放率达到80%以上;盐度20时,近江牡蛎的受精率、卵裂率和孵化率均最高,达到(96.96±1.91)%、(95.93±1.97)%和(95.87±0.92)%,幼虫生长速度最快,存活率最高且显著高于25和30盐度组(P0.05);与初始密度为10 ind/mL相比,初始密度为6和3 ind/mL时幼虫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均较高;牡蛎壳稚贝比扇贝壳稚贝的附着密度稍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幼虫培育,共获得近江牡蛎稚贝1.98亿粒;平均每个培育池附着基12万片,出苗650万粒;单位水体出苗量达到32.5×10~4粒/m~3,达到规模化苗种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陆架海灾害地质因素分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凡  于建军 《海洋科学》1994,18(4):50-54
对灾害地质因素给出了定义,并提出了一个成因分类法。其原则是根据灾害地质因素的成因分成6个类型,再据其对海关海洋工程的危害程度、直接或诱发性的特征划分两类。表中所列内容主要为目前在中国陆架海区已经发现的,但其分类原则也适合其他海区。  相似文献   

12.
沙滩休闲旅游价值影响因素分析——以青岛海水浴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康 《海岸工程》2009,28(1):72-80
沙滩休闲游乐价值受到沙滩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征及人口统计因素等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游客的个体因素对沙滩休闲游乐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影响游客沙滩选择的因素进行评估,结合沙滩的游客支付意愿和环境保护意愿调查,系统地对不同自然及人口统计因素对沙滩游憩成本、沙滩使用支付意愿及环境保护意愿的影响及关联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环境质量、家庭收入、沙滩游览次数等因素对沙滩休闲旅游价值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嫩江上游第四纪砂金矿控矿条件和富集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论述了嫩江上游区域地质背景后,总结了该区砂金矿形成的控矿条件和富集规律。提出了决定砂金矿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丰富的砂金物质来源,有利的外营力作用,适宜的新构造运动和良好的沉积环境,而且要经历搬运-沉积、再搬运-再沉积的复杂过程,才能达到工业要求的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4.
依据水文强化观测计算胶州湾水体混合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1年夏季胶州湾连续站观测资料,从分析潮汐、潮流特征和温度、盐度变化趋势入手,计算了湍动能耗散率和密度扩散系数.借助调和分析、谱分析、线性回归和经验正交分析方法,得到各观测要素的统计特征,并讨论其成因.研究表明,胶州湾以半日潮振荡占优,水平潮流表现为往复流的形式;由于观测前台风过境,降水骤增,径流量变大,温度、盐度层化显著,并伴随湾内与外海水交换的进行,温/盐与潮位分别表现为显著的负/正相关,盐度逐日升高并趋于新的平衡;湍动能耗散率和密度扩散系数的量级分别为10-5w·m-3和10-6m2·s-1,受强潮流剪切影响该值明显高于陆架边缘海域,其空间主要模态表现为表层小、底层大,相应时间系数存在大约6h的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15.
王寿景  李立 《台湾海峡》1993,12(4):303-311
本文根据历史水文气象资料,用条件谱分析方法,分析了厦门港水动力因素低频波动特征并探讨其发生机制。结果表明,低频波动清楚地表现为水位和表层盐度的波动。厦门港水位的低频波动主要源自平潭站的水位波动,风的贡献是次要的;条件谱分析了难以描述表层盐度低频波动和九江径流波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嘉  李艳芳  张华 《海洋科学》2018,42(5):155-162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 在海洋中广泛分布, 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生态风险。充分认识海洋微塑料迁移途径和归趋行为, 掌握其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 能够为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微塑料在海洋中物理迁移过程的研究进展, 系统分析了影响微塑料运移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 包括风、浪、流等海洋动力过程, 生物作用和塑料的粒径、形状等物理性质; 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微量元素硼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国内外大量实际资料的深入综合研究分析,认为微量元素硼可以作为确定古水体盐度的主要依据,亦可以作为判别沉积环境的一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否则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有时结果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8.
大鹏湾浮游细菌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荧光显微镜计数法,研究了大鹏湾海域细菌丰度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与温度、溶解氧、叶绿素a、氨盐、硝酸盐和磷酸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鹏湾全年细菌丰度介于1.40x10<'8>-24.43x10<'8>个L<'-1>之间.各季节细菌丰度高低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浮游细菌的水平分布呈现近岸较高、离岸逐渐减少,自大鹏湾西部湾顶向东部湾口逐渐减少的特征.除了夏季,温度与浮游细菌呈显著正相关(P<0.05),是浮游细菌的主要控制因子;溶解氧与浮游细菌全年呈显著负相关(春、夏季P<0.01,秋冬季P<0.05);叶绿素a除了春季外其他季节与浮游细菌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是浮游细菌的主要调控因子;无机营养盐中,氨盐和磷酸盐全年与浮游细菌丰度呈高度显著正相关(P<0.01):对浮游细菌丰度具有调控作用,硝态氮在冬季对浮游细菌丰度有显著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F. Boero 《Marine Ecology》1984,5(2):93-118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hydroid ecology is briefly outlined, pointing out the major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s which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The influence of the major ecological factors on hydroid ecology and biology is synthesized, taking into account: substratum, water movement, light, salinity, sedimentation, exposure to air, temperature, food availability and pollution. Besides affecting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hydroid community, these factors also influence the morphology and general biology of the individual species. The adaptations and reactions of hydroids to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the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o their combinations a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