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21年7月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先生逝世一周年。李吉均先生1933年生于四川省彭县,1956年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兰州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地貌学家王德基先生。1958年研究生肄业后留校执教,一直坚守奋斗在兰州大学。自1958年参加施雅风先生领导的中国科学院祁连山高山冰雪利用研究结缘冰川起,长期从事冰川学、  相似文献   

2.
《山西地质》2012,(3):39-42,133
1964年2月13日(正月初一)生于无锡,祖籍江苏海安,字龙子,号近水斋主人。1980年入无锡二泉画院从事艺术创作,得江南画家邵雪泥先生指导。1984年入江苏文艺学院美术系深得著名书画家赵绪成先生精心教诲,1990年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研修班,得著名画家冯远、吴山明等先生悉心指导。  相似文献   

3.
《岩矿测试》2009,(6):528
2009中国(北京)国际地质技术装备展览会暨论坛已于2009年9月16—17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顺利召开,在2009年9月17日落下帷幕。在为期两天的展会中,举办了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首日的开幕式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宝才先生、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大山先生、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总经理关键先生、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于海峰先生、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孙宝亮先生、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曾绍金先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先生、中国地质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志方先生、意大利驻华使馆科技参赞Mr.Rao Giuseppe、法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Mr  相似文献   

4.
刘增乾先生1919年6月23日生,今年74岁。他自1943年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地质工作,现已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来,刘增乾先生为祖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地质学界颇有声望的专家之一。我们谨向刘增乾先生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5.
2021年7月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先生逝世一周年.李吉均先生1933年生于四川省彭县,1956年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兰州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地貌学家王德基先生.1958年研究生肄业后留校执教,一直坚守奋斗在兰州大学.自1958年参加施雅风先生领导的中国科学院祁连山高山冰雪利用研究结缘冰川起,长期从事冰川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和干旱区人地关系的教学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6.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1994,5(4):333-334
纪念泥沙专家方宗岱先生刘国纬(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南京210098)着名泥沙专家方宗岱先生逝世3周年了,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纪念他。方宗岱先生于1911年6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  相似文献   

7.
朱森先生传     
李春昱 《地质论评》1942,7(6):239-246
朱森先生字子元,于民国纪元前十年(一九○二)一月十五日,即光绪辛丑十二月初六日,生於湖南郴县之瑶林,弟兄四人,先生行二。幼年聪慧,惟亦无大异於常人,而坚毅笃行,则为常人所不及。先生学业之成,实基於是,而先生天年不永  相似文献   

8.
杨新孝 《第四纪研究》1989,9(3):237-242
本文以李四光先生在1925年写给当时在德国留学的杨钟健的三封信为根据,记述了这两位学者长达五十多年的师友情谊。杨钟健是李四光先生1920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时的学生,在李四光先生的鼓励、帮助下,杨钟健专攻古脊椎动物学,从而开始了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工程地质学界杰出的先驱者谷德振教授于1982年6月21日因病与世长辞了。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深深悼念谷德振先生。 谷德振先生1914年8月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0月12日,英国伯明翰大学在上海举行招待会庆祝伯明翰大学与中国的世纪合作。招待会上,英国伯明翰大学宣布设立李四光奖学金,纪念李四光先生对科学和社会做出的杰出贡献。李四光先生于1914—1918年就读于伯明翰大学,被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1.
《贵州地质》2010,27(2):F0002-F0002
1、何立贤先生在贵州省地质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发言 2、何立贤先生2010年6月在中国黄金工业改革创新发展高层论坛(贵州贞丰)上发言  相似文献   

12.
杨锺健 《地质论评》1948,13(Z2):199-202
十年以来,因人为及事实困难,关于脊椎动物化石之野外采集,久无惊人发见。去年(三十六年)五月,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探勘处苗庆祥先生,在该处处长孙健初先生指导下工作,于甘肃永登县海石湾附近,发见脊椎动物化石。孙先生立认识其重要性,于秋间亲同苗先生再往该地采集,又得化石多块,此项化石由该处设法运到南  相似文献   

13.
《地质论评》2009,55(2)
2008年12月31日上午,中国地质学会在京召开纪念谢家荣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深切缅怀谢家荣先生对中国地质事业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4.
李春昱先生与中国地质事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锦轶 《地质通报》2004,23(9):829-838
2004年5月8日,是李春昱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回顾李春昱先生从事地质工作的经历和他对中国地质事业的贡献,不仅是对先生的缅怀,而且对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正在2015年及更早,诸位专家好友先后询问编辑部:冯增昭先生的九十岁生日庆祝活动如何安排,届时提前告知他们。编辑部多次和冯增昭先生沟通,但先生一直不同意开生日庆贺会。先生说作为一名党员,必须遵守党中央对党员的要求,不能违规办庆贺活动。后来多次和冯先生及鲍志东教授沟通商量,决定  相似文献   

16.
2008年3月6日,北京传来噩耗:刘东生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 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先生身体不是好好的吗?虽然耄耋之年也听说稍有微恙,但经过治疗和调养很快出了院。不是吗?先生73岁那年去南极,79岁赴北极,86岁下南海,88岁走罗布泊,今年该91岁高寿了,还准备再给研究生上课,春节前出院,准备节后就上班呢! 但是,走了还是走了;先生近七十年的学术生涯画上了句号,但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平易近人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和永不停歇的脚步永远驻留在人们的脑海中。 为悼念先生,回忆先生的为人,他的学生韩家懋研究员写下一篇短文,聊表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地质史学界,一直认为中国第一位撰写中国地质文章的学者是鲁迅先生(1903年10月以“索子”笔名撰写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近来,据我们考证,第一位撰写中国地质文章应是虞和钦先生。这篇文章以《中国地质之构造》为题发表在1903年4月和5月出版的《科学世界》第二、三期上。较鲁迅先生的文章早半年。  相似文献   

18.
《地质论评》1965,23(1):75-78
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著名的古植物学家斯行健先生,因脑溢血不幸于1964年7月19日在南京病逝,他的逝世是中国地质、古生物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斯行健先生字天石,1901年生于浙江诸暨县。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8年赴  相似文献   

19.
马以思 《地质论评》1944,9(Z3):287-290
绪言下面描述之材料,系盛莘夫先生1938年於桐梓之下三叠纪中所采集,存於中央地质调查所标本室内者。此文之作:承许德佑先生之指导,作者应向彼衷诚感谢,  相似文献   

20.
王池阶  冯天元 《地质论评》1981,27(2):185-188
(一) 王竹泉先生字云卿,1891年4月生于河北省交河县。先生早年在家乡念私塾,,15岁即离开家乡,入河间中学学习,1911年毕业。1912年考入天津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1913年考入北京工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习,191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王竹泉先生在青年时代,表现了敢于探索地球奥秘的顽强精神。还是在北京地质调查所学习期间,就开始了野外实际考查,毕业后,留所工作。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王竹泉先生,以他对地质科学强烈的事业心和怀着探矿强国的美好的宏愿,先后到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进行过大量的煤田和其他矿产的地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