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与辽北汛河流域中上元古界中陆源碎屑普遍较多,三者沉积序列相同、岩石组合相似、含有相同的叠层石组合,为靠近古陆边缘同沉积断裂活动较强的环境形成的。它们与燕山地区中上元古界均属陆台沉积盖层,可以对比。应以燕山中上元古界划分标志对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划分对比。  相似文献   

2.
专家们对华北陆台早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局形成与演化的认识既有共同点又有分歧。共同点是太古宙为形成刚性小陆块的时期 ,其成因可能与地幔柱的垂直增生有关 ,如TTG质岩类的大量增生与侵位。小陆块的构造拼合形成华北克拉通的主体。分歧焦点是陆块拼合的时代 :第一种认为小陆块的拼合发生在新太古代 ,即华北陆台在新太古代就已克拉通化 ,到古元古代时在伸展构造体制作用下 ,形成了一系列的裂谷或拗拉谷。第二种认为拼合发生在古元古代 ,即华北陆台是吕梁运动才克拉通化的。形成裂谷或拗拉谷的时期在中元古代  相似文献   

3.
西昌—滇中元古界铜矿床铅同位素成矿年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昌-滇中元古界铜矿形成于大陆边缘陆隆裂陷-坳拉槽环境中,为海相火山岩,海相沉积岩层控型矿床。根据铅同位素多阶段演化模式研究,该区铜矿具三个成岩成矿期和二个改造成矿期,与矿床地质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台北缘中晚元古代地壳运动分为燕辽旋回(18~8.5亿a)、满家滩旋回(8.5~6亿a)。燕辽旋回为本区中、晚元古代坳拉谷发生发展消亡阶段,即地台第一盖层沉积地槽中晚元古代洋壳形成阶段。此阶段的白云鄂博亚旋回(18~14亿a)伸展裂陷作用为坳拉谷发生发展期,形成长城系;什那干亚旋回伸展拗陷作用为坳担谷发展萎缩期,形成蓟县系;汛河亚旋回收缩拗折作用为坳拉谷萎缩消亡期,沉积青白口系。地台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满家滩旋回地槽区向地台俯冲作用使地台第一次抬升隆起遭受剥蚀,仅在局部坳陷沉积震旦系、地台北部边缘为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阜平、赞皇隆起是中新生代变质核杂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太行山阜平、赞皇隆起是中新生代变质核杂岩牛树银(河北地质学院,石家庄,050031)太行山区至少自燕山运动以来就显示出以伸展体制为主的变质核杂岩演化模式,阜平隆起(9000km2)、赞皇隆起(3850km2)是两个典型的变质杂岩核,中上元古界及其以上...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盆地演化及断块(圈闭)油气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部以渤海湾盆地及其演化为典型代表,经历了地台发育、持续沉降,断褶充填、拉张翘倾、挤压坳陷等五个构造发育阶段,表现为手风琴式演化史,形成有三层“断-坳”结构:(1)中-上元古界的“断”,古生界的“坳”;(2)侏罗系的“断”,白垩系的“坳”;(3)下第三系的“断”,上第三系的“坳”。断陷与坳陷分别由拉张与挤压应力场所致,并不是“一张到顶”的,这种应力场的变化是由相邻洋地壳板块俯冲倾角由小到大的变  相似文献   

7.
从岩石组合特征分析库-满坳拉谷的发育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地幔柱的作用,新元古代晚期至古生代早期在塔里木板块东北部曾发育一个坳拉谷,称之为库—满坳拉谷。在库鲁克塔格和满加尔凹陷地区,从早震旦世到奥陶纪发育中酸性和基性双峰火山岩建造、深水碳酸盐岩和复理石沉积体系,具坳拉谷盆地沉积特征;志留系—石炭系具有坳陷盆地沉积特征;上石炭统—二叠系缺失;中生代发育陆相沉积体系,标志着强烈造山运动盆地隆起消亡。这些地层层序构成了典型的坳拉谷盆地沉积体系,完整地记录了库—满坳拉谷从产生至消亡的构造发育史。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以渤海湾盆地及其演化为典型代表,经历了地台发育、持续沉降,断褶充填、拉张翘倾、挤压坳陷等五个构造发育阶段,表现为手风琴式演化史,形成有三层“断—坳”结构:(1)中—上元古界的“断”,古生界的“坳”;(2)侏罗系的“断”,白垩系的“坳”;(3)下第三系的“断”,上第三系的“坳”。断陷与坳陷分别由拉张与挤压应力场所致,并不是“一张到顶”的,这种应力场的变化是由相邻洋壳板块俯冲倾角由小到大的变化所引起的。根据地震剖面资料,在中国东部可区分出八种断块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9.
从桌子山剖面看贺兰坳拉谷北段奥陶系等深流沉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野外观察描述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贺兰坳拉谷北段桌子山剖面奥陶系各组地层沉积相特征,得到了沉积环境的垂向变化和横向迁移规律。以桌子山剖面奥陶系沉积相研究为基础,结合沉积相模式,识别出了典型的碳酸盐等深流沉积,建立了贺兰坳拉谷北段奥陶系层序地层学模式,从而为验证坳拉谷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专家们对华北陆台早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局形成与演化的认识既有共同点又有分歧。共同 太古宙为形成刚性小陆块的时期,其成因可能与地幔柱的垂直有关,如TTG质岩类的大量增生与侵位。小陆块的构造拼合形成华北克拉通的主体。分歧焦点是陆块拼合的时代:第一种认为小陆块的拼合发生在新太古代,即华北陆台在新太古代就已克拉通化,到古元古代时在伸展构造体制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的裂谷或拗拉谷。第二种认为拼合发生在古元古代,  相似文献   

11.
近50a中国寒区与旱区湖泊变化的气候因素分析   总被引:41,自引:8,他引:33  
以青藏和蒙新两大湖区代表的我国寒区和旱区湖泊为对象,通过各湖区典型湖泊与气候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揭示了湖泊与气候变化的动态关系;通过区域尺度湖泊面积的阶段性变化过程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了湖泊变化的区域气候影响背景.结果表明:位于我国寒区和旱区的湖泊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从气候的角度来看,内蒙古的湖泊受降水影响较为明显,新疆湖泊总体上受降水影响显著,但由于冰川的存在气温对湖泊也有一定影响.青藏高原典型湖泊变化的分析表明,降水、气温对不同湖泊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区域上湖泊与气候的变化关系表现的更为复杂,在降水增加、气温上升的情况下由于升温引起的湖泊蒸发效应超过降水增加导致的补给影响,湖泊总体趋于萎缩.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伊盟地区哈马尔太碱湖沉积特征和孢粉组合特征反映了该区近5ka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变迁。研究表明,此期间该区植被由阔叶、灌木草原变为疏树灌木草原,最后变为荒漠草原。在这5ka中存在两次暖期两次冷期,近1.6ka以来以冷干为主。湿润气候只存在于4.5~5.5kaB.P.,气候总的趋势是由较湿润变干旱直至干燥。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盐海子盐湖Ya02孔元素聚散与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内蒙古伊克昭盟Ya02孔35件样品Al、Fe、K、Na、Ca、Mg、F、Cl以及Ti、Mn、Ba等22项元素测试结果的研究表明,元素组合与含量变化过程严格受气候因素的控制,并反应敏感。据此将该湖自下而上划分了13个气候期,揭示了自成湖(23kaB.P.)以来冷暖与干湿的气候环境变化模式:晚更新世主要以冷湿气候为主,并伴有多次相对温干偏湿的气候波动;早全新世为暖湿气候;中全新世以温暖干气候为主,伴有冷湿气候;晚全新世以来,所测各元素含量趋于增高趋势,反映了气候由温暖干向冷凉湿方向渐变  相似文献   

14.
该矿是内蒙古干旱草原气候区典型的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矿床。研究表明:自全新世以来该氧化带一直处于干旱气候控制之下;金的表生演化除具有颗粒增大、形态复杂、品位变富和成色增高外,金、银出现双峰富集且基本处同一深度;这与潮湿气候区金、银以“单峰”富集及“上金下银”规律形成鲜明对比。太阳泵是金、银“双峰”富集的主要成因;金的下部富集与较低pH环境有关;伊利石2M_1是金、银上部富集峰主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岱海湖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强 《地下水》2011,33(2):113-115
岱海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是内蒙古第三大湖泊.近年来,受干旱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水成化、湖盆萎缩,流域内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促进岱海湖环境发展,分析岱海湖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提出流域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亮  高瑞忠  刘玉才  张娜  李凤玲 《水文》2014,34(3):70-79
河川径流不仅受气候因素的直接影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滦河流域内蒙段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经分析可知,近50年研究区径流呈明显下降趋势。本文运用SWAT模型研究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河川径流受人类活动影响要大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的间接影响要大于直接影响。同时验证了SWAT模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五原县塔尔湖地区发育一系列湖泊,与当地干旱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湖泊成因机制对河套地区第四纪水文地质、气候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色尔腾山山前—塔尔湖湖泊—黄河沿线不同水体样品进行水化学测试后,利用Gibbs模型投影显示湖泊采样点主要落在蒸发-浓缩端元和岩石风化端元的过渡带,而远离大气降水作用带,地下水更靠近岩石风化端元,说明湖泊接受地下水补给,蒸发强烈;Piper三线图显示山前泉水以HCO3—Ca型为主,河套平原地下水以HCO3—Na、Cl—Na型为主,黄河水为HCO3—Na型,湖泊以Cl—Na型为主,说明塔尔湖地区地下水与湖泊存在水力联系,HCO3—Na型地下水经过蒸发浓缩作用转变成了盐度更高的Cl—Na型湖泊,导致盐分的聚集;地下水可溶性固体总量(TDS)自北向南由262 mg/l快速增加至2 296 mg/l,而湖泊TDS先升后降,最后小于地下水TDS,最大值在塔尔湖地区北部,为1 213 mg/l,说明湖泊还受现代黄河补给,地下水TDS变化满足山前—盆地的水文地质模型。塔尔湖地区的湖泊既可以发育于古河床亚相也可以发育于堤坝亚相,且湖泊呈零星分布,与古河道形成的牛轭湖特征不吻合,从而基本排除湖泊为古黄河残留的可能;潜水面之上的河流相沉积物由于风蚀作用被切穿,导致地下水出露,补给湖泊,从而推断塔尔湖地区湖泊主要为风蚀湖。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辉腾锡勒全新世中晚期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辉腾锡勒湖泊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重建了该地区全新世中晚期以来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5390 a以来气候总体上由温湿转变为冷干,具体可以分为5个阶段: 5390 ~ 3970 a,以温暖偏湿气候为主; 3970 ~ 3300 a,气候仍为温和偏湿; 3300 ~ 2380 a,A/C比值明显降低,标志着全新世大暖期结束,凉偏干气候显著; 2380 ~ 1160 a,气候转为凉湿,为大暖期结束后一个特殊湿润时期; 1160 a以来气候向温凉偏干转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腾格尔诺尔湖泊沉积、粒度组成、孢粉组合等特征的综合分析,重建了该地区全新世晚期1700aBP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该地区1700a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1700~1170aBP,气候温暖较湿润;1170~840aBP,为温干气候期;840~200aBP,气候转为温暖湿润,间有短期的冷干波动;200aBP以来气候以温干为主,晚期气候有向凉干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从内蒙古伊盟盐海YaO2孔氧碳同位素资料中可以看到:东亚季风气候在22 000aBP时由第四纪末次冰期气候开始转入末次间冰期气候。东亚季风带第四纪末次冰期时的气候环境是湿冷的淡化期。而末次间冰期的气候环境是热干的成盐期。其次,末次冰期以来,气候由湿冷转变为热干,5400aBP时气候达到热干的大暖期的最热点。之后又逐级降至现代暖趋冷的气候特征。东亚季风气候带的末次间冰期开始界线在22 000aBP左右。δ18O资料告诉我们内蒙古高原第四纪末次冰期曾有过冰川或冰盖地貌景现,在22000aBP以后才消融进入第四纪末次间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