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东水利学院1976年8月刻印,吴和赓编写。讲义介绍了铅直速度场的计算,可降水量的确定、降水量计算和预报,以及其他有关问题的处理。在铅直速度场的计算中,介绍了用涡度方程和ω方程计算铅直速度的基本原理及对凝结潜热、感热、地形和地面摩  相似文献   

2.
凝结反馈对云层垂直发展影响的一个线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小尺度垂直运动的线性分析,作者证明凝结反馈对云层的垂直发展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在温度和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作者引出了在凝结反馈作用下非定常运动中的频率公式和定常运动下的波速公式。这样,南方雨季中每次雨停时常常见到的云层迅速分层的现象得到了可能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3.
在Junge气溶胶谱分布的条件下,推导出气溶胶粒子的核化清除效率的近似公式。与分析解相比较,在一定范围内,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解相符。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夹卷的上升气块对于大陆和海洋性气溶胶粒子的核化清除效率,除了气溶胶谱分布以外,决定于以下的物理、化学因子:气溶胶化学成分、上升气块的夹卷率、水汽凝结的调节系数(accommodation coefficient)、云底温度等。   相似文献   

4.
凝结潜热对锋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在二维半地转峰生模式中,考虑了水汽凝结加热和边界层抽吸作用对锋生及越锋环流的影响。水汽凝结加热考虑了大尺度凝结加热和对流凝结加热两种方式。计算结果表明:水汽凝结加热和边界层抽吸对峰区环流具有显著的作用,凝结加热使锋生加快,使锋区上升运动倍增,并使其水平尺度明显减少。边界层抽吸作用也使垂直环流加强。现在  相似文献   

5.
由上升气流中水汽凝结潜热释放造成的高空大气层的温差而生的贝纳对流形成冰雹,用熵距平试作冰雹预报,在主上升气流中的爆炸防雹。  相似文献   

6.
大尺度凝结加热与中尺度位温扰动对冷锋锋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导得简化的包括大尺度凝结潜热的半地转锋生模式,利用该模式讨论了大尺度凝结加热和中尺度位温扰动对冷锋锋生的影响,给出了锋生过程中各物理量的演变图。计算结果表明,大尺度凝结加热对冷锋锋生具有加强作用,增大锋生率,增大上升运动速度,缩小上升运动区的范围,使之更具有中尺度系统特征,使非地转越锋环流增强并发生倾斜,凝结加热和中尺度位温扰动的结合是锋前暖区多重雨带形成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数值试验研究了孟加拉湾季风爆发期间该地区旺盛的对流凝结加热对南海季风爆发和副热带高压“撤出”南海的影响,结果证明在孟加拉湾地区引入模拟的对流凝结潜热使该地区出现了强烈的上升运动,引起了孟加拉湾季风的爆发。同时由于对凝结加热的非对称Rossby响应,在南海北部导致西风出现和增强及垂直上升运动。因低层水汽平流的共同作用下,在南海北部引起了对流的发展。而正是南海北部的凝结加热促使南海地区温度经向梯度逆转,使副热带高压脊面的倾斜从冬季型转为夏季型,即低层的副热带高压减弱南移。最后当对流在南海地区发展起来时,副热带高压移出南海地区。  相似文献   

8.
非绝热加热对冷锋锋生过程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尚尧  吕克利  钱滔滔 《大气科学》1994,18(Z1):868-878
本文利用半地转模式研究了非绝热加热对冷锋锋生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非绝热加热包括大尺度凝结潜热、积云对流加热和感热都可以在加热区诱发出附加的锋生场。从而使加热区内的锋区强度得到明显加强;三种加热都能使上升速度增大,其中大尺度凝结潜热释放可在锋前出现一条宽约200km的强降水带.积云对流加热可使上升运动区范围缩小或在低层出现中尺度雨带,感热加热是产生中尺度雨带的一种可能机制。计算还表明,大尺度凝结潜热对锋生过程的影响最明显。它可以影响锋生过程中所有物理量。而积云对流加热和感热加热只对位温场和垂直速度场有明显影晌。但影响程度没有大尺度凝结潜热大。  相似文献   

9.
云带电的方向部位,与云的运动方向有密切的关系。在对流层中,空气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压降低,体积渐渐膨胀,消耗了本身的热量,所以就边上升边降温,当上升空气的水汽压高于饱和水汽压时,就会有一部分水汽以空中烟粒、微尘为核而凝结成为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可以看做是导电性较好的导体。这些小水滴在自然界力的作用下产  相似文献   

10.
一次大范围暴雪天气的大气环境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翟丽萍  魏鸣 《气象科学》2012,32(6):638-645
通过分析2009年11月9—12日的一次大范围暴雪天气事件,探讨其发生前期和过程中的大气环境条件及形成机理。通过研究分析环流特征、星载雷达有关能数、物理量场诊断等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中暴雪区域上空对流层中低层一直存在着一层具有增温增湿特征的层状云,暴雪前大气低层高温高湿的环境为暴雪的发生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温湿能量蓄积场;东北回流冷空气的入侵是层状云开始形成的触发机制;大气低层因水汽凝结产生的大量凝结潜热促进了垂直上升运动,大气中低层在水汽条件具备时,通过垂直上升运动的作用使水汽大量凝结增长,形成层状云。  相似文献   

11.
梅雨锋α中尺度气旋发展中的正反馈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朱民  陆汉城  余志豪 《大气科学》1998,22(5):763-770
综合运用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1991年7月4~7日的暴雨个例进行了研究,提出由凝结加热作用导致梅雨锋α中尺度气旋发展与降水增强之间的正反馈机制概念模式,即凝结加热产生负变压,辐散风动能促进中气旋发展,同时上升运动得到增强,降水增幅。  相似文献   

12.
利用WRF模式对2009年7月29日的一次高原低涡个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凝结潜热加热及其与对流活动的反馈在高原低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机制。通过模拟结果与实况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此次低涡的移动路径、中心强度和降水场分布。不考虑凝结潜热加热效应的敏感性试验结果中,模式模拟的低涡移动迟滞,降水量减少,并在移动至高原中部后迅速减弱消失。进一步分析高原低涡的结构发现,凝结潜热加热使得低涡中心附近的上升运动延伸至高层,并产生较强的对流活动,而更为深厚的上升运动又释放出较多的潜热,从而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位涡收支诊断分析表明,低层凝结潜热加热垂直梯度项产生的正位涡变化有利于高原低涡的增强与东移,位涡垂直通量散度项与凝结潜热加热垂直梯度项引起的位涡变化趋势相反。在高原低涡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由于凝结潜热加热与对流活动间的正反馈机制,潜热加热垂直梯度项引起的正位涡增强,凝结潜热加热对低层的位涡变化起主要作用,有利于高原低涡的增强与东移;低涡进入成熟阶段后,凝结潜热的贡献减小,位涡水平通量散度项与位涡垂直通量散度项对位涡的变化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吕伟林 《气象》1980,6(11):9-9
我们知道,干空气在垂直上升运动中,由于周围气压不断降低,干空气块向外膨胀作功,需要消耗内能而降低温度,在单位高度内降低的温度值称干绝热直减率(γd),此值根据理论推算为γd=0.98℃/100米。而未饱和的湿空气在垂直上升运动中,其露点温度也随高度而降低,其值约为γ_z=0.17℃/100米。在近地面的实际大气层中,绝对干的空气是不存在的。可是未饱和的湿空气在垂直运动中,只要没有水汽凝结(蒸发)现象产生,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与干空气是大致一样的,即也遵循γd=0.98℃/100米的规律。 一块未饱和的湿空气,它在地面附近时的温度为t,露点温度为td。在其绝热上升中,气温和露点温度遵循各自的递减率,且γd>γz。因此,上升到某一  相似文献   

14.
吕新刚  周志强 《气象》2015,41(10):1260-1267
比较了三种假相当位温(θse)计算式的精确度,分析了θse对沙瓦特指数(SI)计算的重要影响,提出精度较高的SI计算实用方案。该方案首先利用干绝热过程中位温和比湿守恒性质迭代求解抬升凝结高度处温压变量;计算起始气块的θse;然后基于湿绝热过程假相当位温的守恒性质,采用Stackpole迭代方法计算湿绝热上升到500 hPa的气块温度,进而计算SI。研究发现,θse的误差是SI计算误差的重要来源,采用准确的θse计算方案非常重要。经计算比较,发现θse的Bolton公式和李任承公式计算精度较高,而经典的Rossby公式计算得到的θse表现为系统性偏低,偏低量随气块温湿的增加而增大。相应地,采用Bolton公式计算θse所得到的SI之精度最高,与查表值703个算例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仅0.45℃,李任承公式效果与之接近;而传统的Rossby公式相应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66℃。与前人的SI算例对比表明,本方案计算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在预报业务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为了估算可能最大暴雨而统计了台风大暴雨时期若干天气尺度的物理因子,提出以逐步回归分析作为数学工具,建立台风暴雨的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得出各种F水平下的回归方程,分析后选用信度α=0.05,相应F=4.0时暴雨公式,并研究了公式中诸因子可能的严重组合,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淮河流域上游、中游扣下游平原三个区域的可能最大暴雨量。  相似文献   

16.
大尺度凝结加热与暖锋锋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假湿绝热假定,导得简化的半地转湿锋生模式,利用该模式讨论大尺度凝结加热对暖锋锋生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大尺度凝结加热对暖锋锋生过程具有明显的加强作用,增大锋生率,增强上升运动速度,缩小上升运动区的范围,使之更具有中尺度特征,它还使非地转越锋环流得到增强并发生倾斜。  相似文献   

17.
副热带季风环流圈的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ECMWF的2.5°×2.5°网格资料对1980—1983年夏季节12次西太平洋副高的中期进退过程进行合成分析。通过对合成场的诊断,论证了夏季东亚季风区存在着在大陆雨带中上升,副热带地区下沉的副热带季风环流圈。它是大陆季风雨带凝结加热驱动的上升辐散气流在向南运行过程中与南海ITCZ上空向北运行的上升辐散气流在副热带地区汇合下沉而构成的热力环流圈。这一环流圈的存在在东亚夏季环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美国《建筑和其它结构最小设计荷载》中t秒平均最大风速与1h平均最大风速的比值公式,推导出EF级别和F级别风速测量标准间的转换方法,将京津冀1956—2016年122个龙卷风个例由EF等级转化为F等级,再按照《核电厂厂址选择的极端气象事件》HAD101/10中推荐的龙卷风风险评估方法,对京津冀龙卷风风险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122个龙卷风个例的风程1/4mile平均最大风速均比3s平均最大风速低,平均偏低2.1m·s~(-1),风速越大,两者差距越小;122个龙卷风个例分布在F0到F3共4个等级中,F0等级31个,F1等级78个,F2等级12个,F3等级1个;京津冀龙卷风发生次数最多依次为天津、唐山和张家口市,分别为21、21和14次,强龙卷发生最多的是廊坊市(3个),衡水、承德、保定、北京4个市没有发生过强龙卷;京津冀发生超越EF1、EF2、EF3、EF4等级龙卷风重现期分别为5.8、10.1、20.2、49.5a,发生超越F1、F2、F3、F4等级龙卷风重现期分别为4.9、13.8、38.5、130.7a;京津冀一年中单位面上(1km~2)10~(-7)概率水平对应的龙卷风设计基准风速为73.4m·s~(-1)。  相似文献   

19.
水汽凝结过程与高低空急流对冷锋环流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克利  赵德明 《大气科学》1997,21(3):317-323
文中利用包括水汽凝结过程的湿大气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高空西风急流和低空南风急流中冷锋环流和垂直运动场的演变,计算结果显示:水汽凝结过程的加入,使锋区垂直运动和锋面环流大大增强,上升运动随时间发生剧烈的变化;湿过程对锋面环流的作用发生在水汽饱和并发生凝结之后,未饱和水汽的存在对锋面环流没有什么作用;与干大气模式中高空西风急流是造成冷锋环流演变的主要因子情况不同,低空南风急流在湿大气中对锋面环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作用至少与高空西风急流相等;在激发锋区重力波上,低空南风急流的作用可能更加明显;水汽凝结湿过程的加入,不论是在高空西风急流下还是在低空南风急流中,都能在锋区激发出波长约为300 km的重力波,并以大于锋面移速的相速传入暖区。  相似文献   

20.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模式诊断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全球谱模式 (T42L9)对 1 986年和 1 987年个例进行了一系列有、无凝结潜热加热和地表感热以及地形作用的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 ,对预报模式输出的大气凝结潜热量和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个例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大气凝结潜热对南海地区西南风的建立极为重要。诊断分析结果指出 ,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前 ,中南半岛地区是强大的凝结潜热加热区 ,远比印度半岛地区强。地形和中南半岛凝结潜热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南海夏季风早于印度夏季风建立的重要原因。 1 987年 5月份在中南半岛地区的凝结潜热量比 1 986年明显偏低 ,直到 5月底 6月初才明显上升 ,这可能是该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晚的一个原因 ,中南半岛地区凝结潜热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季风建立早晚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