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敏 《地理教学》2021,(15):9-11
我国传统区域地理八股式教学导致学生知识碎片化、迁移能力弱等问题现状,国内相关研究者借鉴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展开了以学习进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研究.本文依据核心概念强大的整合和解释能力,将"区域"这一核心概念作为组织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框架,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细致的概念理解体系.通过整合科学概念理解的发展层级模型和布卢姆认知过程水平分级,构建了高中区域地理学习进阶教学框架,旨在促进"教、学、评"相互联结、共同进阶,进一步落实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董瑞杰 《地理教学》2023,(19):14-18
大情境对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地理概念具有显著作用。大情境下的地理概念教学教学理念包括真实性、整合性、系统性、创新性。基本思路包括统领教学内容、保障主动学习、突出开放生成、达成优化效果,主要遵循情境引导、问题探究、任务实现、拓展应用等具体环节,依次与感知概念、剖析概念、完善概念、创新概念等具体目标相对应。具体策略包括:从真实表象入手,树立探究心向;以概念理解为核心,注重学习进阶;以思维深化为抓手,培养综合能力;以实践创新为要旨,培养科学素养;以质性评价为途径,提升学业质量。  相似文献   

3.
地理概念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地理科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故对地理概念不应死记硬背,而应重在理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实际教学中,本人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理概念是地理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力载体。结合地理概念的“单独地理概念”“一般地理概念”“集合地理概念”三种类型的本质特征,基于深度思维理念探讨了三种类型地理概念分别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策略,旨在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地理概念,利于其地理认知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地理概念教学的一些经验;在分析地理概念类型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实施教学;在充分利用直观素材的基础上,注意用"同化"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把学、教、考看成一个系统工程,在小范围内适当改革地理考试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熟悉地理概念名称。  相似文献   

6.
刘登海  高孝株 《地理教学》2023,(5):27-30+26
深度学习离不开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是触及核心素养养成、促进学习主体发展的教学。在深度学习理念下,本文基于微专题“湖泊”一课的设计、实践与反思,提出了以“前概念资源化—概念视觉化—概念结构化—概念意义化”模式的地理概念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孙兴云 《地理教学》2005,(11):28-29
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或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识其本质属性。概念教学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地理概念,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解释教材内容涉及到的主要地理概念,经过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内化,在此基础上构建概念网络体系,达到知识灵活运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强调地理知识的优化统整和地理思维的高阶培养。深度学习侧重深度理解、情境迁移,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备考单元为例,选取“鄂尔多斯的变化”为探究主线,统整区域发展的教学内容,实施单元教学。从确立单元主题、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提取单元大概念、建构单元主线和知识结构、设置学习任务和进行评价等六个方面设计并实施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三地理专题复习。  相似文献   

9.
单元教学设计是落实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支点。基于UbD理论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通过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将多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实现"为理解而教",促使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化,促进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转型。本文以初中地理"自然资源"单元为例,从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探讨如何将基于UbD理论的单元教学设计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  相似文献   

10.
徐毅 《地理教学》2015,(6):43-44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抽象与概括,是地理知识系统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只有理解掌握了地理概念,才能提高地理学习能力,从而发展地理思维和学科素养。因此,如何深化地理概念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现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有如下要求:"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  相似文献   

11.
董瑞杰 《地理教学》2021,(2):14-17,34
问题链提供了一种地理概念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有极强的引领作用。本文阐述问题链的内涵,分析问题链对地理概念教学的纽带作用,对问题链应用于地理概念教学的环节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最后提出地理概念问题链教学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于钰  李剑 《地理教学》2023,(15):20-23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可视化思维结构,真正做到减负提质,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河流地貌”为例,基于课程标准,挖掘学科大概念;以课时为单位,构建地理概念体系;打破教材限制,将知识横向联系,从而开展教学设计。以长江流域为情境,运用数字地球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实现知识结构化、思维可视化、内容情感化,探索地理概念体系融入教学实践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单元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与真实情境高度融合,促使学生获得更加有效的学习体验,推动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本文以初中地理“河流”单元为例,从预期学习结果、预设评价方式和单元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探究大概念单元教学设计的应用与实施。  相似文献   

14.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做法。  相似文献   

15.
吴佩红 《地理教学》2011,(16):46-47
一、以趣激学,引入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高中地理知识中最枯燥、最抽象的内容,不像感性的、形象的地理知识能深深吸引住学生。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周围环境中,从较易感知的地理事象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中,从创设的认知冲突中,找到“激发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根植于课堂教学实践,观察学生学习概念的学习情况,反省自我的概念教学行为,笔者发现地理概念教学往往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状况:概念的学习过程简单化,往往用一个概念来解释另一个概念,缺乏生活例证或实际情境的支撑,概念的学习缺乏生命力,很难使学生能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来理解概念。那么如何让概念学习富有生命力呢?通过以下笔者亲历的几个教学案例,从概念的生成、解读、运用、评价四方面来探寻概念教学的有效之路。  相似文献   

17.
胡蓉  余靖宇 《地理教学》2022,(10):14-18
大概念具有思想方法性、统摄性和深刻性,能整合教学内容、促进深度学习和培养地理思维。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大概念为核心统领课堂教学,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本文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取地理学科大概念,对其进行阐释,并以高中必修《地理一》第三章第二节“海水的温度”为例提出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对各种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同时,它也是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是地理知识体系中最核心的成分。只有建立清晰、稳定、科学的概念,才能为后继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对地理教材中概念表述的研究意义重大,合理的概念表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地理知能的转化,发展学生的智能。本选取了美国《科学探索》教材和我国四个版本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实验)》,对其中的地理概念表述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蒋亚琴 《地理教学》2014,(22):17-19
学生地理概念学习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前概念的干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和思维定势。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下:注重体验,纠正前概念;强化对比,削弱首因效应;系统学习,克服晕轮影响;变式学习,消除思维定势。教师只有认识并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地理概念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晓军 《地理教学》2014,(4):58-59,44
从"‘清明时节雨纷纷’属何种天气系统"这一有争议的问题说起,指出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并指出目前地理概念教学中存在重现象轻本质、重结论轻过程、重应用轻思维等问题。在概念教学中,可使用以下策略:运用直观手段,建立概念;抓住要点设疑,剖析概念;采用比较方法,辨别概念;借助典型范例,巩固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