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洋  王俊  林俊 《地震工程学报》2022,44(3):611-620
不同水温观测点由于观测环境、井孔条件、观测部位构造条件、介质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差异,使得水温动态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同一观测井内不同层位的水温由于水温传感器安置深度和井孔热源分布状态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同震响应形态。利用小波变换算法,分析了房县三海村井不同深度的水温在3次地震中的同震响应变化,并结合该井的温度梯度、围岩特性以及含水层分布,提出一个简单的井-含水层模型。进而探讨了同井不同层位水温出现不同变化的动力学机制,初步认为其动力学机制源于水的流动产生的热对流引起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近10年历史震例的分析表明,江苏苏05井、苏06井水温观测资料异常与江苏及邻省中等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本文对2010年后两口井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苏05井、苏06井水温测项在震前的典型异常特征:①异常表现为打破上升趋势的下降变化;②震前异常持续时间为2-3个月左右,映震范围在300km左右;③两口井的震前异常幅度在0.003℃左右。根据总结的异常特征并结合水温与井孔结构关系、水温与水位的关系、不同层位水温观测原理以及水化分析结果等,对异常可能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收集云南地区井水温数字化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和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2次地震引起的云南地区井水温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区域的观测井的井水温同震响应存在差异,主要与井孔本身的特征和区域构造环境有关;同一口观测井对不同地震引起的水温响应变化形态基本一致,不受地震方位和震源机制的影响,井水温同震下降或上升响应幅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井水温同震响应的机理主要是在地震波的作用下,观测井孔中的水体受震荡激发而加速对流与掺混导致水温发生变化,当地震波逐渐平息,探头附近的井水温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4.
信息动态     
论文以唐山地下水观测井为研究试验场,分析了唐山井所处的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环境,如大地构造、区域地震地质、井孔周围水文地质环境、井孔结构等因素,分析了唐山井地下水和相关观测,用统计学方法处理了观测数据,在井下不同深度进行了长期水温实验观测,分析了全球大震和唐山余震与唐山井地下水位、地下水温动态变化的响应关系,通过试  相似文献   

5.
基于宝坻新井21个层位的水温实验资料,综合分析各个层位水温的固体潮形态、梯度变化、观测资料的灵敏性和稳定性,认为该井水温变化特征在深度上分为三段,其中以中间段资料的综合质量较好,且这三段与井孔的第四系覆盖层、基岩顶界到出水段深度和出水段的深度相当。通过对不同深度水温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的分析认为,井孔中水温是围岩温度、垂向热传导、水热交换等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不同深度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不同,因而使得井水温度在不同深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同时结合该井曾经观测到的震前异常变化来对水温异常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井水温度的升高并不是由涌入井孔内的水量变化引起,而应该是吸收了更多的热量。最后在综合以上几点认识的基础上,指出宝坻新井水温观测的优势层位。  相似文献   

6.
云南开远井水位异常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开远井水位的分析, 发现水位与降水有一定的相关性. 当这种相关性消失后, 井孔附近300 km、 400 km和500 km内常有5级、 6级和6.5级以上地震发生. 2009年以来开远井水位出现了低值异常, 这段时期异常与降水不完全相关, 而井孔附近地区的GPS观测结果显示井孔处于构造活动的拉张区域. 综合分析认为开远水位这个时期的持续低值异常, 除有降水减少的因素外, 可能与井孔附近地区的拉张活动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对北京市范围内5口观测井进行了温度梯度精细测量。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受到的太阳辐射热的影响深度存在差异,可能与岩性及岩土中夹杂砂砾石颗粒的大小、多少有关;不同观测井的温度梯度值不同,最小的仅0.014℃/hm,最大者达3.376℃/hm,推测与井孔结构、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等有关。水温传感器放置处的温度梯度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温微动态特征及水温前兆信息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永安井水温动态背景特征的基础上,对该井长期以来的大幅动态异常变化原因进行调查核实,利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井下电视探测和井孔内外环境调查等方法,基本查明是由于井孔自身条件及场地环境所限,使得该井存在影响水温动态的因素,建议对该井进行井孔改造。   相似文献   

9.
对黄村井水位、水温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井孔水文条件、水温传感器放置位置及水温梯度特征,对水温潮汐特征、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具有潮汐特征,与该井观测含水层良好的渗透性及传感器合理放置位置有关。该研究以期为有效提取黄村井水温前兆异常信息及合理解释同震效应提依据,为改造井孔结构及合理放置传感器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7年8月中旬至11月底琼海加积井水位水温同步大幅上升后至今呈转平形态的异常现象,通过开展井孔周边环境干扰的调查、井孔水体化学组分的分析、井孔构造的影响分析、周边观测井水位水温资料的对比分析以及区域构造活动的分析等工作,认为加积井水位水温的大幅上升后转平的现象非地球物理异常,推测原因应是观测段内深部含水层水补给量的增大上涌导致观测井水位水温同步上升,之后逐渐达到平衡,转而在高值的水平上呈平稳形态。而深部含水层水量补给增大的来源可能是观测井深110m以下至井底观测段内含水带揭露处井壁坍塌渗漏所致;也可能是其他的干扰所致,但具体的干扰源还有待继续核实。  相似文献   

11.
分析苏22井2008年观测以来11次水温数据下降变化异常,排除仪器故障、人为干扰及降雨等因素。与地震活动的对比分析发现,苏22井水温具有较好的映震效能,变化幅度≥0.005℃的水温异常与井孔周围300 km 范围内 ML 4.0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收集了2008~2016年广西桂平西山井水位观测数据及全球5级以上地震资料,分析井孔记录水震波的能力、水震波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西山井同震的机理,获得以下认识:桂平西山井对全球M_S≥7地震具有较好的同震响应能力,水震波的形态主要为振荡型,少数呈现阶升型。井-含水层观测系统、地震震级、井震距是影响井孔记录水震波能力的主要因素。含水层介质受瑞利面波作用会发生体积变化,导致水位振荡,是形成振荡型水震波的可能机理。阶变型水震波的形成与区域应力场增强、介质变化及构造活动等因素有关。西山井水位阶升与周边中强地震活动存在较好对应关系,该认识可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海口ZK 26井水温动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海口水化台ZK26井不同层位水温数字化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水温随深度的增加呈线性上升趋势,在第二含水层的120~150m段可能有一热水活动带,而150m向下至158m段水温快速下降,并在该段观测到大致与水位反向的水温日变形态。此外,该井不同层位的水温还显示出不同的长期变化特征,并在153m含水层和336m非含水层内皆不同程度地观测到井区300Km内ML≥4.0级地震的可能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湖南省数字化井水位对尼泊尔M 8.1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我们发现,同一地震在不同观测井中引起的同震响应特征各不相同.湖南省井水位的同震响应形态以水震波为主,而且对于波动伴随阶变的同震响应类型,总是先记录到水震波然后才产生阶变.认为,同震响应形态的差异性以及初动响应时间的快慢可能与仪器、井况、井孔的构造环境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湖南省水位观测井对远场大震的远场效应反映较灵敏,能反映区域应力场变化引起的含水层应力应变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在地震前兆异常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分析,认为比起单口井观测单一层面上的水温更能捕捉地震引起的前兆信息。在有条件的井孔中,应该进行多点多层位的水温观测,这样能充分利用现有井孔资源更好的观测地震引起变化。  相似文献   

16.
尼泊尔MS8.1地震引起中国大陆大量地震观测井水位和水温的同震响应. 从宏观结果看, 在54个同时存在水位和水温同震效应的观测井中, 有51口观测井的变化类型为水位上升-水温上升、 水位下降-水温下降、 水位振荡-水温上升或下降(以下降为主), 井水位与井水温同震效应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 这可能与地下水动力学作用有关; 有3口观测井的水位变化与水温变化方向相反, 且水温变化均为震后效应. 另外, 有1口观测井水位无变化而水温同震效应明显. 这些不同类型的同震变化与井孔条件、 水温梯度、 传感器位置及水位埋深等多种因素有关. 从微观结果看, 井水位同震效应出现的时间及变化幅度与井水温同震效应出现的时间及变化幅度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复杂, 这与井孔条件和温度梯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1990—2019年云南普洱大寨井水位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井水位响应特征的变化与后续中强地震的关系,并探讨含水层渗透性对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同震响应幅度偏离统计关系时,井孔周边区域后续地震活动有所增强;固体潮相位差由负值变为正值,表明观测井孔含水层渗透性参数发生改变,这与区域地震活动的变化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分析认为,井水位同震响应和含水层渗透性参数变化可作为探索区域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安徽巢湖井2008—2022年水温观测数据,分析该井水温的变化特征及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2021年9月以来该井水温持续上升的异常变化。结果显示:在2021年12月22日江苏常州MS4.2地震前,巢湖井水温于2021年9月26日出现快速上升变化,上升幅度约0.15℃,震后水温上升速率减缓;2套水温的比测结果也显示二者变化一致性较好,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调和分析及水化学分析显示异常变化可能与构造活动有关。通过分析认为,该井水温异常信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盘锦地震台红25井和于105井水温梯度进行精密测量并对水温梯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测井不同深度上的水温变化形态有一定的相似性,水温稳定过程均呈对数曲线变化,且两口井水温梯度曲线变化具有一致性特征,其温度—深度曲线几乎重合,但井孔不同深度的井水温度微动态特征明显,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结合井孔柱状图与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差异性变化主要与井孔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类型有关。根据对井孔水温梯度数据的分析确定了水温探头投放的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20.
山西夏县东郭井是山西省南部地区映震性能较好的一口流体观测井,自2007年观测以来,水位、水温的几次阶变异常与山西及周边地区的中等地震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011年4月16日,东郭井水位、水温再次出现阶变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大,异常出现后,对观测系统、地下水开采情况、井孔结构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最终确定此次异常变化是由井孔井管错位造成,非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