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正>皱纹蛤Periglypta puerpera(Linnaeus,1771)隶属帘蛤目Veneroida、帘蛤科Veneridae、皱纹蛤属Periglypta。目前国内只有分布和外部形态上的一些描述[1~2],对其生态习性尚无详细的研究。笔者从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对雷州半岛西部流沙湾皱纹蛤的生态进行了实验和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施氏獭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俗称象鼻螺,隶属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蛤蜊总科(Mactracea)、蛤蜊科(Mactridae)、獭蛤属(Lutraria),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海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的部分沙或沙泥底质的海区。施氏獭蛤足部和水管非常发达,肉质鲜美,经济价值较高。其生长速度较快,一龄贝平均壳长可以达到6cm以上,养殖1.5a即可达到理想的商品规格,适于人工养殖。李琼珍等对大獭蛤的胚胎、幼虫及稚贝发育及盐度对大獭蛤胚胎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蔡英亚等对施氏獭蛤的生态进行了研究,但至今还没有关于施氏獭蛤人工育苗取得成功的报道。由于施氏獭蛤的自然资源有限,目前只是在广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进行小规模养殖,养殖所用的种苗绝大部分为天然苗种,种苗成为制约施氏獭蛤规模化养殖的瓶颈。为此,笔者2004年4月进行了施氏獭蛤人工育苗实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沙群岛的双壳纲贝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中国南沙群岛的双壳纲贝类141种,分隶于5亚纲8目36科77属。从种类的组成中,帘蛤科有18种,蚶科15种,扇贝科11种,鸟蛤科10种,锉蛤科8种,贻贝科、海菊蛤科和樱蛤科各7种,砗磲科6种,其他各科的种类均在5种以内。按种的性质而论,大多数属于和珊瑚礁有密切联系的热带种或亚热带种,区系性质为印度-西太平洋区的印尼-马来亚区。  相似文献   

4.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Reeve)俗称象鼻螺,隶属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蛤蜊总科(Mactracea)、蛤蜊科(Mactridae)、獭蛤属(Lutraria),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海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的部分沙或沙泥底质的海区。施氏獭蛤足部和水管非常发达,肉质鲜美,经济价值较高。其生长速度较快,一龄贝平均壳长可以达到6 cm以上,养殖1.5 a即可达到理想的商品规格,适于人工养殖。李琼珍等对大獭蛤的胚胎、幼虫及稚贝发育及盐度对大獭蛤胚胎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4],蔡英亚…  相似文献   

5.
越南沿海的双壳纲软体动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道了越南沿海的双壳钢软体动物320种,隶属3亚纲,6目,26总科,41科,148属,从种类的组成中,帘蛤科有57种,蚶科32种,樱蛤科29种,贻贝科25种,鸟蛤科16种,牡蛎科14种,蛤蜊科13种,珍珠贝科和扇贝科各12种,紫云蛤科11种,竹蛏科10种,其他各科的种类均在7种以内,按种的性质而论,越南沿海主要是由热带种和亚热带种类组成,还有与珊瑚礁紧密联系的热带种,就越南沿海双壳纲软体动物分类区系而论,应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印尼-马来亚区。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中国南沙群岛的双壳纲贝类141种,分隶于5亚纲8目36科77属.从种类的组成中,帘蛤科有18种,蚶科15种,扇贝科11种,鸟蛤科10种,锉蛤科8种,贻贝科、海菊蛤科和樱蛤科各7种,砗磲科6种,其他各科的种类均在5种以内.按种的性质而论,大多数属于和珊瑚礁有密切联系的热带种或亚热带种,区系性质为印度-西太平洋区的印尼-马来亚区.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越南沿海的双壳纲软体动物 32 0种 ,隶属 3亚纲、6目、2 6总科、4 1科、1 4 8属。从种类的组成中 ,帘蛤科有 5 7种 ,蚶科 32种 ,樱蛤科 2 9种 ,贻贝科 2 5种 ,鸟蛤科 1 6种 ,牡蛎科 1 4种 ,蛤蜊科 1 3种 ,珍珠贝科和扇贝科各 1 2种 ,紫云蛤科 1 1种 ,竹蛏科 1 0种 ,其他各科的种类均在 7种以内。按种的性质而论 ,越南沿海主要是由热带种和亚热带种类组成 ,还有与珊瑚礁紧密联系的热带种。就越南沿海双壳纲软体动物分类区系而论 ,应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印尼—马来亚区。  相似文献   

8.
尖紫蛤的人工育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7月开始进行尖紫蛤人工育苗的研究,1999年11月培育出壳长4mm左右的幼苗近30万只,首次获得尖紫蛤人工育苗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于2008年3月~2009年1月在流沙湾设7采样站,对底栖贝进行了6次采样调查。用Lenat耐污值估算方法对流沙湾底栖贝类耐污进行分析,建立16个分类单元(科)贝类的耐污值谱。结果表明,16个分类单元(科)的耐污值均在6.5以上,其中骨螺科、织纹螺科和汇螺科的耐污值为10.0;马蹄螺科、笔螺科和帘蛤科耐污值在9.0~9.9之间;蚶科、贻贝科、牡蛎科、樱蛤科、竹蛏科、绿螂科、牙螺科和钥孔虫戚科在8.0~8.9之间;蟹守螺科与滨螺科在6.0~7.0之间。流沙湾大多数贝类的耐污值集中于耐污值谱的高端(≥8.0),水体的环境梯度值处于较高值,说明流沙湾已处于中度到高度的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0.
深圳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6-1997年间深圳海域(大亚湾和大鹏湾)13种贝类(华贵栉孔扇贝、马氏珍珠贝、翡翠贻贝、波纹巴非蛤、毛蚶、栉江瑶、联珠蚶、文蛤、棕带仙女蛤、僧帽牡蛎、菲律宾蛤仔、习见蛙螺和近江牡蛎)体中的麻痹性毒素的检测数据,阐述了贝类麻痹性毒素的含量水平、年际变化、PSP中毒事件以及与其它海区贝类PSP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