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企业的发展也是同理,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很难培育出具备先进市场竞争力的一流企业。而只有打造特征鲜明、务实有效的企业文化,才能引领干部职工在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又快又好。  相似文献   

2.
石材与人类     
李永贵 《吉林地质》1999,18(3):68-70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石材的应用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各自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国是世界上应用石材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对石材深加工的深入研究,使天然石材越来越显露出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绪言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更是其他文化所不可取代的一种文明的体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可以说艺术设计能够带领我们走向对美的探究,然而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对于民族性的探究,这不仅标志着人们对于物质水平的提高与科技发展水平的肯定,还代表着人们对社会文化精神发展、个性发展的殷切希望。由此可见,只有汲取民族文化,才能展现艺术设计的文化魅力,为艺术设计开展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4.
以当前我国建筑快速发展所引来的"追风"和崇拜"洋设计"社会现象为背景,郑重指出弘扬和继承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重申只有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留住我们的"根",民族建筑文化才有发展和进步.同时,还谈到在弘扬和继承民族传统建筑文化过程中所要遇到的误区,提示我们如何辩证看待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积极探讨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前提下,为繁荣中国的现代建筑文化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勘察设计》2005,(10):I0001-I00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全国勘察设计和整个建筑行业不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而且学习和借鉴了世界其它民族先进的建筑技术、艺术和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尊重资源的理念,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建筑内涵。建筑学告诉人们,建筑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并且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有句经典的话:“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6.
白族传统建筑是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境内56个民族总称中华民族。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先民汇聚的中心,中原族逐步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各个民族及其文化汇聚、融合、分解、组合、运动达数千年之久,“形成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汉族是多元混血融合形成,其他每一个民族也都是多元融合形成。汉朝以后,以儒家思想为基调的传统文化,在各民族文化中均有影响,甚至在有的边疆民族中,这一文化模式保存的比中土汉族更完整鲜明,所以有“中原失礼,求之四夷”之说。  相似文献   

7.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世界期刊界的精英来到古老的北京! 世界期刊大会是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谋求共同发展的一次盛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此次会议的海内外期刊界代表、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表示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为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做为国有企业究竟怎样去通过具体的工作来创建自己的企业文化。我认为:当从分析和认识企业文化的生产性。社会性和时代性人手。从中把握创建企业文化的规律性。使之真正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巨大的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时代特征和民族样式。以生态学意义而言,地域风格即自然环境造就了时代特征和民族样式,湖湘文化即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欧华文学分布于欧洲19个国家,有着一种文化中和的历史特质,既全身心融入世界文化海洋,又较自然地沟通于民族文化传统,表现出平和长远的文化建设的姿态。对异质文化的互补观照,对中西"第三元"文化的自觉探寻,对"灵魂的语言"和"工具的语言"的沟通,都使得欧华文学达到了很高的文学境界。  相似文献   

11.
和谐民居     
大西南地区众多民族杂居,多种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民族间彼此文化交融渗透的局面。在民居方面,彝族更是崇奉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民居建筑十分注重内部布局,严格按照固有的“图谱”和秩序来安排设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是1995年经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研究会宗旨弘扬、继承、保护和发展中国民族建筑文化是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神圣而艰巨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致力于提升中国民族建筑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致力于提升中国民族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水平,推崇各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曹聚仁随笔散文写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内地还是港台,政治气氛都十分浓厚。而作为国共两党的联系人的曹聚仁疏离政治,可以自由地往来于大陆和港台之间,仍然保持与母体文化联系,从而使他在写作上保持一定的文化优势。曹聚仁在随笔写作中重在对所游之地、所读之书的文史挖掘,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曹聚仁以随笔散文的方式传承着民族文化的血脉,独自守望着古老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谈玉     
杨绍卓 《云南地质》1993,12(2):225-226
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传统以来,玉被视作祥瑞之物,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总有几分神秘的色彩,认为它能除恶辟邪,逢凶化吉,并带来福祉。另一方面也由于玉器不朽,虽经雕琢、打磨、入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岁月的磨炼,仍能保持其温润坚实的质地,  相似文献   

15.
<正>回想对新中式建筑设计之路的探索,从1988年的山东临沂陶然居大酒店建筑设计算起,已有28年,当时笔者还是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起自幼年的家庭熏陶,使笔者从中国古代诗词、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中深受滋养。对民族文化的挚爱,使笔者在选择建筑设计学业时就对蕴涵着数千年来民族文化优秀理念和聪明智慧的传统建筑情有独钟。及至大学毕业走上建筑设计这条人生道路之初,就满怀激情地憧憬着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亲手设计新时代中国建筑的梦想,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代大潮中的  相似文献   

16.
新疆阿合奇县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独特,开发潜力较大。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该区托什干河谷风光、千年古树、吉鲁苏温泉地质景观、历史古迹等自然资源旅游优势和玛纳斯文化、猎鹰文化、库母兹文化、民族节日、民族美食等人文资源优势。阿合奇县存在经济欠发达、旅游产业未形成、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等资源劣势。旅游面临政策优势、政策引导、西部大开发等机遇,行业竞争激烈、旅游品牌还未形成等挑战。从旅游开发理念、旅游营销策划、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该地区发展旅游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艺术中心:大厅的设计在围绕“斜构”的理念上表现了空间明亮、轻快、多变的特性,在室内着重对斜块体和木线条造型隔断的刻画,让在大厅中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1.月湖印社: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成为研究篆刻文化的艺术团体,弘扬民族文化为主,展示月湖印社收藏的珍品。阐述了月湖印社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其传承、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和促进地域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印石造型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本案的设计元素。2/3.宁波大学展示厅:对于一所宁波地区的最高学府——宁渡大学而言,二十周年与其他百年学府相较是短了…  相似文献   

18.
新疆阿合奇县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独特,开发潜力较大。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该区托什干河谷风光、千年古树、吉鲁苏温泉地质景观、历史古迹等自然资源旅游优势和玛纳斯文化、猎鹰文化、库母兹文化、民族节日、民族关食等人文资源优势。阿合奇县存在经济欠发达、旅游产业未形成、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等资源劣势。旅游面临政策优势、政策引导、西部大开发等机遇,行业竞争激烈、旅游品牌还未形成等挑战。从旅游开发理念、旅游营销策划、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该地区发展旅游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勘察设计》2009,(8):I0001-I0002
在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之际,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主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于2009年7月11、12日在京召开。本论坛的主题是中国营造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旨在宣传中国营造学社对中国建筑界和文物保护界的影响,弘扬中国营造学社发掘与传承中国民族建筑文化的历史功绩,宣传其营造理念和技术上的成就,从而为探索传统民族建筑现代化和现代建筑本土化,保护民族建筑文化遗产而努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手机功能愈加丰富和完善,人们的生活开始受到手机文化的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延伸到了校园中,手机由于其便携性和易用性,促使手机文化在高校中流行,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我们应充分利用手机文化的优势,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消减手机文化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