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010年10月12日,英国伯明翰大学在上海举行招待会庆祝伯明翰大学与中国的世纪合作。招待会上,英国伯明翰大学宣布设立李四光奖学金,纪念李四光先生对科学和社会做出的杰出贡献。李四光先生于1914—1918年就读于伯明翰大学,被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2.
高庆华 《第四纪研究》2007,27(5):665-667
李四光先生逝世后,为了继承和发展李四光先生的学说,孙殿卿先生不遗余力,费尽心机.  相似文献   

3.
正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科学奠基人之一,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领导人和开拓者。为纪念李四光先生,1989年10月26日,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在李四光旧居建设完成李四光纪念馆并开馆;2015年10月25日李四光纪念馆经过修缮扩展,重新向社会开放。扩建后纪念馆室内总展示面积近2000平方  相似文献   

4.
革命家、教育家、事业家、地质学家李四光院士 ( 1 889~ 1 971 ) ,离开我们已三十年了。在新千年之始 ,适逢他缔造的中国地质学会即将纪念自己的 80周年 ( 1 92 2~2 0 0 2 ) ,不禁使人想起在到达未来的 80年( 2 0 80年 )的时候 ,第四纪地质科学会变成什么样子 ?李四光先生为之奋斗了终生的中国地质科学在世界地质科学中的作用将是什么情景 ?这是每个地质工作者都会想到的问题 ,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的问题 ,也是一个难以预测但应当预期的问题。李四光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地质学家。他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第四纪工作者除了对他…  相似文献   

5.
今天是李四光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第六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及《中国地质学》(扩编版)首发式同时进行。现在又召开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这都是地学界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6.
继承和发展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李四光先生的地震预报思想做了较全面的阐述,强调了李四光提出走自己的路,开展地应力观测研究与活动构造体系调查的重要意义.结合40年来地震预报有关工作的实践经验,阐明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对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和方法做出新的补充.在继续开展地震预报实践和总结的同时,要加强地震发生机制的研究,并对如何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马宗晋 《第四纪研究》2007,27(5):656-658
1 新中国成立前李四光的创业 李四光14岁(1903年)深怀日帝炮击我国舰、民之恨,赴日苦学造船,兼受中山先生革命宏愿之教诲,誓入同盟会.  相似文献   

8.
正《地质评论》是中文出版的第一个地质学定期期刊,是所有中文地质学期刊的老大哥,创刊于1936年。80年来,《地质评论》在推动地质科学的学术水平的提升和普及知识传播等方面,也起到了老大哥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值此《地质评论》创刊80周年之际,我们深刻怀念为本刊作过杰出贡献的老地质学家编委,他们是:章鸿钊、李四光、谢家荣、冯景兰、杨钟健、尹赞勋、斯行健、孟宪民、袁复礼、张席缇、孙云铸、李春昱、侯德封、王恒升、黄  相似文献   

9.
地应力预测地震的全称应该是:地应力状态变化预测地震。中心思想是研究地应力状态的变化与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地震预测。地应力与地震地质相结合,这是李四光提出的实现地震预报的一条技术途径。本文主要是重温李四光先生在地应力与地震预报方面的讲话,并将我大半生所从事的地震预报科研领域的主要活动以及所经历的地应力地震预报研究发展历程做一番回顾。一、李四光论地应力变化(1)1966年10月,李四光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所的几位同志谈地震预报时提出:压磁电感法测值“下降很厉害就可能是地震的信号。从三月十几号以来,在…  相似文献   

10.
吴子荣 《地质科学》1979,14(1):100-100
在深入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的大好形势下,中国科学院于一九七八年八月廿四日,就恢复《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活动在京召开了座谈会。会议由杨钟健副主任委员主持,刘东生秘书长介绍了国,内外第四纪研究的现状。与会委员谈到该委员会是自一九五七年在已故李四光主任委员的亲自关怀和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对开展我国第四纪研究,组织学术交流,与国际第四纪有关部门联系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为加强我国第四纪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科学院同意,恢复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一切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四纪地层和更新统、上新统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中国第四纪地层和更新统、上新统界线的划分,过去已作过不少研究。杨钟健(1948)把中国第四纪地层划分为洞穴、砾石、河湖和土状四个堆积类型进行对比,李四光(1947)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的划分,黄汲清(1944)对中国西部第四纪冰期的划分,为中国第四纪研究奠定了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对更新统、上新统界线的划分大都采用18  相似文献   

12.
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概念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83年首次正式提出。然而如果我们重温李四光先生遗著,则不难发现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他就已将系统论引入地质学,提出了诸如构造系统(tectonic system)、大陆车阀说、海水进退规程等等新概念;1970年在他临终前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还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系统科学思想贯彻在他的一生论著中,说明我国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才是真正地球系统科学的先驱。李四光先生有诸多超前思维值得传承,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的内容就是现代“系统构造地质学”加“地球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13.
杨新孝 《第四纪研究》1993,13(4):330-334
本文翔实地记述了袁复礼、杨钟健两位学者在半个世纪中的学术合作和真挚友情,从而可见两位先生不仅是卓有建树的科学家,而且在道德风范方面也是足为楷模的。  相似文献   

14.
南京龙潭五通系胴甲类鱼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绪言龙潭是沪宁线上的一个小车站,在南京城东约三十余公里。自从1932年李四光及朱森两教授研究过龙潭及其附近的地质之后,宁镇山脉一带的地层,便进一步地奠定了基础。本文所说的五通系,就是李四光先生的乌桐系,也就是宁镇山脉地质(2)内所述的乌桐砂岩和乌桐石  相似文献   

15.
《岩矿测试》2009,(6):513
2009年10月23—25日,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在北京九华山庄隆重召开。2009年恰逢我们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诞辰120周年,本次会议主题是“加强地质找矿,增强矿产保障能力”,弘扬李四光先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认真探讨在新形势下地质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出席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国际地科联前主席张宏仁、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冀文林、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朱雪芬副部长、中国地质学会多位副理事长出席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主持。地质科技期刊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地质学会46个分支机构的重要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质学会最早的会徽图样、使用决定和内容说明,曾刊在1937年出版的《地质论评》二卷一期上。 会徽由杨钟健、谢家荣、章鸿钊,葛利普设计,承张海诺先生绘成。 图案圆形,由三圈、四方位、五字  相似文献   

17.
正《一块弯曲的砾石》(A bent pebble)的故事见诸《李四光传》与《李四光画册》以及中学语文课本,说的是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上世纪40年代地质科学研究的事情。有一天,在广西桂林良丰雁山村山沟里的第四纪砾石沉积物中,有个叫张更的学生发现了一块大约一寸多长、形状类似马鞍的砾石,他拿着这块标本去请教李四光先生,李先生手拿放大镜仔细端详这块弯曲的砾石,想了想说:"这块小砾石弯曲成马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南方震旦系的建立及地层对比是以李四光先生在宜昌三峡一带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的。一九二四年,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三卷上发表的“峡东地质及长江之历史”的论文中,将震旦系自上而下分为灯影组、陡山沱组、南沱组及莲沱组等,其中南沱组为冰碛堆积物。从此,奠定了我国南方震旦系地层对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编者的话     
吴淑华 《地质论评》1958,18(1):86-86
为了庆祝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十一月四日下午在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举行学术报告会,请会员介绍苏联古植物、古无脊椎、古脊椎科学方面四十年来的伟大成就,并报告中苏合作队在大兴安岭地区发现化石的地层意义。由理事长杨钟健先生主持,共出席会员、非会员  相似文献   

20.
令人怀念的裴文中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兰坡 《第四纪研究》1994,14(4):285-292
1928年中国地质学家李捷和瑞典古哺乳动物学家B·Bohlin分别离开了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之后,即派杨钟健和裴文中先生主持其事。裴先生对工作非常努力,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于1934年即发表了《周口店猿人产地之肉食类化石》巨著。他为人非常坦诚,有事摆在当面,既不抬高自己,也不背后贬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