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利用门源气象站1961—2008年逐日气温资料,以五日滑动平均法确定稳定通过≥0℃、≥3℃、≥5℃、≥10℃初、终日,求算初终日间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析界限温度初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的变化,应用PEARSON函数计算界限温度初终日、持续日数、积温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模式。研究表明:门源盆地各界限温度初日均呈提前趋势,终日均呈推迟趋势,初终日间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均表现为增多趋势;各界限温度初日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终日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初终日间持续日数与年平均气温均呈正相关,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极显著;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则≥5℃初日提前6天,终日推迟5天,≥10℃初日提前9天,终日推迟7天,各界限温度期间的持续日数延长3—16天,活动积温增加149~221℃·日,有效积温增加60~131℃·日。  相似文献   

2.
基于1981—2022年藏东南(林芝市)4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rson系数、Mann-Kendall检验、优势主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藏东南≥0℃、≥5℃、≥10℃和≥15℃共4种界限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受海拔影响,藏东南4种积温总体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变化特征,各地≥0℃、≥5℃、≥10℃和≥15℃积温分别介于3161.4~4429.9℃·d、2869.2~4018.0℃·d、2273.3~3258.0℃·d和608.8~2133.2℃·d。(2)近42 a藏东南4种界限温度均呈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的趋势,≥10℃界限温度变幅最小,除初日外,≥15℃界限温度变幅最大。≥0℃和≥5℃持续日数的延长主要是初日提前引起的,≥10℃与≥15℃持续日数的增加主要是终日推迟导致的。4种积温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123.81℃·d/10 a、136.71℃·d/10 a、76.22℃·d/10 a、166.43℃·d/10 a。(3)年代际变化上,4种积温具有明显的逐年代际增加态势。21世纪10年代是研究时段内最温暖的10 a,...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10年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a-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阿勒泰地区近50a日平均气温稳定≥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初日在空间分布上呈中部平原早,西部、东部山区晚的格局,≥10℃终日的空间分布与≥10℃初日的大体相反,≥10℃的持续日数和积温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中部向外递减的特征。≥10℃的初日趋势略提前,≥10℃终日呈推后趋势,≥10℃的持续日数和积温分别以1.5d/(10a)和59.3℃/(10a)的倾向率呈增加趋势。突变分析表明,积温在1976年发生了一次增加的突变。在50a里,1993—2010年是热量和持续日数增幅最大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1971-2010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气候生长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10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拉萨、日喀则、泽当和江孜4个站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候生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各界限温度气候生长期以5~8 d·(10a)-1的速率增加,其中≥0℃和≥10℃界限温度的气候生长期都增加了30天左右,≥5℃气候生长期增加了20天左右;以稳定通过10℃界限温度来判断,该地区冬半年时间在缩短,夏半年时间在延长。(2)该地区稳定通过各界限温度的初日提前、终日推后,持续天数和活动积温增加趋势显著;≥10℃界限温度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增加趋势显著,分别以19 mm·(10a)-1和1.5 d·(10a)-1的速率增加,且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突变,表明该地区稳定通过10℃界限温度的水热条件显著地向暖湿变化。(3)各界限温度的终日年际变化相对较稳定,其他要素年际变化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年代际变化上,≥10℃界限温度的初日、终日、持续天数以及各界限温度的活动积温保持台阶式变化,其他要素呈波动变化,最小值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4)≥10℃界限温度的终日、持续天数和活动积温的变化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突变现象,表明≥10℃界限温度的终日显著推后趋势对夏半年的延长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黑龙江省6个站点的1961-2010年日平均气温资料,利用5 d滑动平均法对该省≥0℃、10℃界限温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黑龙江省≥0℃、10℃起始日期均呈提前趋势,分别为平均每10 a提前1.9、1.3 d。≥0℃、10℃终止日期均呈推迟趋势,分别为每10 a推迟1.2、0.6 d。稳定通过≥0℃积温历年平均值为2 961.7℃,倾向率为39.0℃/10a,呈递增趋势;通过≥0℃持续日数历年平均为204 d,倾向率为3.1 d/10a,呈递增趋势。稳定通过≥10℃积温历年平均值为2 515.3℃,倾向率为37.4℃/10a,呈递增趋势;稳定通过≥10℃持续日数历年平均为135 d,倾向率为2.0 d/10a,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利用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5个气象站1961~2002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日平均气温≥0℃、≥10℃积温近40年韵变化特征,研究了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0℃、≥10℃界限温度初日普遍提前,终日稳定推后,积温显增多,生长季明显延长。平均而言,二十世纪90年代≥0℃初、终日与多年平均相比,初日平均提前5.5d,终日推后5.4d;≥10℃初日平均提前4.3d,终日推后5.9d;全年≥0℃积温平均增加136℃、≥10℃增加166℃。  相似文献   

7.
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9年沈阳地区7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农作物生长季界限温度的热量资源变化趋势。以此为当地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探讨因升温所带来的利弊关系,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各界限温度普遍存在始日提前、终日椎后,持续时间延长,积温明显增多的变化趋势。〉1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1d,活动积温趋势增加340℃·d;≥5℃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3d,积温趋势增加359℃·d;≥1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2d,积温趋势增加305℃·d;≥2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8d,积温趋势增加326℃·d。初(终)日的地域分布特点为城市早(晚)于乡村、南部早(晚)于北部;不同界限温度下的积温变化特征为城市多于乡村、南部多于北部。  相似文献   

8.
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8-2009年沈阳地区7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农作物生长季界限温度的热量资源变化趋势。以此为地方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调解农业种植结构,掌握因升温所带来的利弊关系,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各界限温度普遍存在始日提前、终日推后,持续时间延长,积温明显增多的变化趋势。≥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1 d,活动积温趋势增加340 ℃?d;≥5℃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3 d,积温趋势增加359℃?d;≥1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2 d,积温趋势增加305 ℃?d;≥20 ℃持续日数趋势延长8 d,积温趋势增加326 ℃?d。初(终)日的地域分布特点为城市早(晚)于乡村、南部早(晚)于北部;不同界限温度下的积温变化特征为城市多于乡村、南部多于北部。  相似文献   

9.
利用威宁县气象站1951-2010年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威宁县市各界限温度初、终日年际变化趋势,持续日数年际变化趋势、年代变化特征,两相邻界限温度间隔日数年代变化特征,各界限温度期间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界限温度初日呈推后趋势,终日呈提前趋势,持续日数呈减少趋势,相邻两两界限温度间升温幅度以5~8℃上升最快,8~10℃次快,以10~15℃升温最慢,0~5℃次慢.活动积温和有效年均呈缓慢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博乐市、精河县2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91—2020年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气候倾向率、突变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近30 a博州地区热量资源变化对棉花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棉花生育期月平均气温、≥10℃积温呈明显上升趋势,≥35℃高温日数呈缓慢增加趋势;初霜期延后,终霜期提前,无霜期延长;日照时数呈缓慢增加趋势。(2)棉花生育期平均气温、≥10℃积温、无霜期的突变,博乐分别发生在2005、2008、2008年,精河分别发生在2005、2005、2011年,突变后两地平均气温分别增加0.6、1.2℃,≥10℃积温分别增加247.1、334.4℃·d,无霜期分别延长13.6、11.4 d;棉花生育期日数呈现增加趋势,博乐市、精河县变化趋势率分别为1.9、7.5 d/10 a。(3)相关分析表明,平均气温、10℃积温越高,棉花各发育期越提前,生育期越长;35℃高温日数越多,现蕾期、开花期、裂铃期越提前;无霜期越长、日照条件越好,对棉花生长越有利。(4)气候变化对博州地区棉花生产以有利为主。  相似文献   

11.
利用商洛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2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商洛1961—2020年气温稳定通过10 ℃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分布特征,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变化特征,综合采用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法进行突变分析和检验,采用R/S相关性分析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商洛市1961—2020年≥10 ℃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等值线呈纬向分布;商洛市≥10 ℃平均初日呈提前趋势(线性倾向率为-23 d/10 a,通过0005显著性检验),平均终日呈推迟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3 d/10 a,推迟趋势不明显),持续日数呈增加趋势(线性倾向为33 d/10 a,通过0001显著性检验),活动积温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688 ℃d /10 a,通过0001显著性检验);终日和积温突变不明显,初日在1972年前后发生突变,持续日数1972年和2002年前后发生突变;初日将继续呈提前趋势,持续日数呈增长趋势,持续性不明显;终日推迟趋势和积温增大趋势不显著,有较大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12.
用柴达木盆地南缘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7年≥0 ℃、≥5 ℃、≥10 ℃界限温度资料,分析了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各界限温度的初日、终日、积温及初终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柴达木盆地南缘各界限温度时空变化均呈现初日提前、终日推迟、积温和初终间日数增加的趋势,地区和年代际不同各界限温度变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铜仁市热量资源变化的影响,对农业热量资源利用及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铜仁市近52 a(1960—2011年)的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统计方法,分析界限温度0℃、5℃、10℃及15℃的起始日期、终止日期、持续天数和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1年期间热量资源呈显著增加趋势。≥0℃、≥5℃、≥10℃和≥15℃的积温和持续天数普遍显著增加,≥0℃、≥5℃、≥10℃和≥15℃的年均积温分别为6 285. 51℃·d、5 976. 0℃·d、5 412. 2℃·d及4 614. 9℃·d,分别以59. 4℃/10 a、54. 8℃/10 a、48. 9℃/10 a及79. 4℃/10 a的速率显著增暖。初始日期整体表现为提前趋势,终止日期则为延后趋势。持续天数显著增加,积温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4.
《高原气象》2021,40(4):875-886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7年162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积雪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平均年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为75.3 d和582.1 cm,呈高纬多低纬少、山地多平原少的分布,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积雪日数达140 d以上,积雪日数多的地方累积积雪深度也较深。(2)平均积雪初终日和积雪期分别为11月7日、4月1日和145 d,积雪初日自大兴安岭北部向辽宁沿海地区推进;积雪初日早的地区积雪结束的也晚,积雪期更长,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均超过了150 d。(3)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最大值均出现在1月,以1月下旬最多;积雪初日和终日最多分别出现在11月和3月,以11月上旬和3月下旬最多。(4)年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分别以1.88 d·(10a)~(-1)和71.94 cm·(10a)~(-1)的速率增加,在21世纪10年代达到年代最高值,秋季、冬季和春季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均呈增加趋势,冬季增加最为显著。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积雪终日提前、积雪期缩短,变化速率分别为1.44 d·(10a)~(-1)、-2.27 d·(10a)~(-1)和-3.72 d·(10a)~(-1);162个气象站点中,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均有75%以上的站点呈增加趋势,积雪初日推迟、积雪终日提前和积雪期缩短的站点分别为86.4%、98.1%和96.3%。(5)冬半年积雪受降水量(有效降雪量)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的影响;积雪初日与11月平均气温和10月降水量相关性较好,积雪终日与2月温度因子相关性较好;随着纬度的升高和海拔的抬升,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增加,积雪初日提前、积雪终日推后、积雪期延长。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新疆且末气象站1981—2010年气象整编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距平分析等方法,分析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10℃积温明显增加;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15、20℃初日提前,终日稳定推后,持续日数增加;无霜期延长。且末荒漠与绿洲热量资源若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农业自然生产潜力还很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1—2012年榆林市12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线性趋势法等分析榆林农耕期和生长期初、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随时间、空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榆林农耕期积温有显著增多趋势,初、终日,持续日数年代际变化较大;初(终)日自西向东逐渐提早(推迟),持续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长,积温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西部县初日提前趋势极为明显,西、中部县终日推后趋势明显,持续日数和积温变化趋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缓。榆林生长期初日、持续日数随时间变化较明显,积温变化趋势特别明显,终日随时间变化不大,但年代际变化较大;初(终)日自西向东逐渐提早(推迟),持续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长,积温从西向东逐渐增多,西部县区初日提前趋势尤为明显,终日提前和推后趋势变化不大,持续日数和积温变化趋势从西部和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缓。  相似文献   

17.
甘肃中部雷暴天气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5年白银地区4测站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子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白银地区雷暴初、终日及雷暴出现日数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初日北部平原呈推迟的趋势(2.7 d/10 a),南部山区在其平均期(4月20日)附近上下摆动。雷暴终日北部平原呈提前趋势(-2.6 d/10 a),南部山区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先升后降;雷暴初日变化北部平原较南部山区稳定,雷暴终日变化南部山区较北部平原区稳定,雷暴初日较终日稳定;雷暴初、终日北部平原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分别为9℃、11℃,南部山区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皆为6℃;雷暴日数“南多北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8-10 a的周期显著,其总趋势是减少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伊春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1970-2009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伊春地区积温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 a积温增加了71.0℃;40 a积温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每10 a的变化规律为增加-下降-增加;积温稳定通过10℃初日提前了2 d,终日推后了3.3 d,初终间日数增加,积温也就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9.
利用石河子棉区4个气象站197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均方差、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石河子棉区≥10℃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河子棉区≥10℃初日呈显著提前趋势,终日略微推迟,持续日数显著延长,积温明显增多;≥10℃积温及持续日数均在199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10℃积温正常年份的概率超过64%,依次向两端递减;≥10℃积温偏低地区主要在莫索湾,偏高地区主要在乌兰乌苏。气候变化背景下,石河子棉区热量条件有较好的改善,棉花延迟型低温冷害有所减轻,石河子棉区品种布局应以早熟棉为主。  相似文献   

20.
利用吉木乃县1961-2010年的积温和小麦产量资料,对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生长期积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吉木乃县的积温变化是明显的,积温显著增多,≥0℃积温变率为83.7℃/10a,≥10℃积温变率为57.5℃/10a;稳定通过0℃和10℃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初终间日数均呈增加的趋势。春夏季积温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关系显著,当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小麦产量将增加0.15%;当1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产量将增加0.12% 。积温变化使小麦冻害减轻,但干旱、干热风危害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