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大规模的增量城市建设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存量提质和内涵提升。当前,我国的既有建筑存量十分巨大,城市更新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人民群众对于住房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在此背景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提出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的工作目标,既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住宅建设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与供给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国,城市已进入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成为诸多城市的现实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提交《关于推动市场力量深度参与城市更新行动的提案》,建议授权地方政府探索推动市场力量深度参与城市更新行动的可实施路径。周岚指出,从城市发展看,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累积了不少“城市病”问题,需要通过城市更新行动逐步解决;从群众需求看,随着中国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老城区的规划建设标准与新区存在较大差距,需要通过城市更新行动提升人居环境的均好性;从市场角度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也为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相似文献   

3.
正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滨河区域记载了城市从形成到发展的痕迹,形成了城市中独特的历史文化空间。笔者以参与设计的仪征仪扬河景观带设计项目为例,通过景观语言的表达,尝试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城市滨河环境的打造巧妙结合起来,以期在改善滨河环境的同时,重拾人们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吸引市民的互动参与,使城市滨河历史空间成为激发城市活力的能量带。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小康社会,城市化的建设步伐也逐渐推进,中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小城镇中逐渐出现了居民小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也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搞好居民住宅小区的供配电设计,以达到人们对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这也是各地电力部门电力企业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不锈钢产业是镍最大的消费领域,对全球镍消费趋势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来,电动汽车产业逐渐发展,动力电池对镍需求也逐渐得到重视,该领域的镍消费普遍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镍消费领域.本文通过对镍需求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对未来不锈钢及电动汽车领域等重要部门的镍需求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镍需求将由2019年243万t增长至2030年445万t,其中不锈钢领域仍为其第一大消费领域,电池领域上升为第二大消费领域;通过梳理全球镍资源情况及供应开发情况,认为由于受到疫情冲击,2020年镍矿供需形势紧张状态将有所缓解,但随着未来疫情好转,未来几年内镍仍将处于供需紧张状态;此外,通过梳理镍供应链条,本文认为市场对硫酸镍以及硫化镍矿需求未来有望持续增长,这对镍盐价格将形成有力支撑,对推动全球红土镍矿湿法产能建设也将形成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子系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凝聚着旧城生活气息和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与存量发展的时代,同居民生活联系密切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成为更新改造的重点之一。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律保护,在更新过程中容易忽视老旧社区积淀的文化记忆,导致社区情感消失、社区文脉被破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探寻社区文化记忆融入社区公共空间的策略与方法以塑造有文化特色、社区归属感的空间,是现代老旧社区更新应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城市化发展已进入转型时期,存量优化的地位不断凸显。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会议强调,我国城市发展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盘活存量本质上是以"针灸式"及"小手术"的方式,对城市的基础设施、景观生态、历史风貌、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渐进改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传统经济导向的发展观逐渐转变为对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区的土地资源越发紧张,因此开发地下空间逐渐显现出必要性,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城市沿江、河布局,因此下穿江、河隧道工程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交通建设。皖西北地区由于长期堆积侵蚀,形成较厚的粉土、砂砾层,同时该区域长期的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逐渐显现,因此做好穿河隧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亳州市建安隧道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探讨实例。  相似文献   

9.
产业为依托,产业基础成为它们崛起发展的必由之路。欧美城市的发展过程无不印证了这一理论。因此,产业地产为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小城市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想象空间。开发企业的加入将使产业地产格局更加精细立体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当地住宅开发和商业地产经过多年城镇化演进与发展,各个领域的开发价值已面临局限,但是产业地产仍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城市原先所有已建成住宅商业建筑、产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什么?通常认为她是有形的、具体的、物化的、供人们生产、生活的具有物质和文化双重特征的载体。笔者认为用这种思维来判断和解释城市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不应该把“城市”当作名词来看待。未来可能还会出现组合城市、太空城市、虚拟城市等,所以城市是一个不断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人是城市最基本的细胞,人的生命安全理应是城市最该保障的,这是城市的责任!5&#183;12汶川大地震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关注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方面,我们的城市做得远远不够。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相比,我们更关心城市面貌的差距、现代化程度的差距、城市文化的差距、甚至富有程度的差距;然而,我们更应该关心经营城市理念的差距,即对阳光、水和空气的重视程度的差距。在发展城市和经济的同时,应该关注:生命安全、阳光、水和空气,这是人的基本需求;应该关注:公共服务体系、就业保障体系、快捷交通体系、人际交往体系,生态环保体系等涉及人的社会需求的体系。所有这些体系的构建,仍然应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展开。如:就业体系的基础是产业的发展,那就要在保证人的基本需求前提下,确定产业的定位;生态环保体系是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良的人居环境,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尹祺  严琦 《贵州地质》2020,37(4):532-538, 545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城市的同质化问题凸显,这将削弱城市竞争力,滞缓城市发展。从现象学出发,以诺伯格·舒尔茨提出的场所精神为核心,探讨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重庆、贵阳的几个网红节点空间为例,从历史文化传承,环境利用,空间、建筑、景观设计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内在原因和特征。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与建筑环境的共同作用是网红节点的形成基础。规划设计中:应更多关注人的体验,回归城市设计的根本,使节点空间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将人的意识作用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反作用于人的行为;同时,在节点空间营造上应注重场所感,突出城市文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方向,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建设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载体。特色小镇融合了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实施产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是在新型城镇化历史使命下,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全新城乡关系、打造新型人居环境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特色小镇建设不仅要发展特色产业,吸引人口,承接城市消费的外溢,更应传承和弘扬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将乡土文明、人文风俗融入特色小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下空间泛指地表面以下的空间,它是地表土地资源向地下的延伸,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具体包括:以空间为载体的地下空间工程;以资源为载体的地下水、岩土体等;以能源为载体的地下矿产、地热能等;以生态系统为载体的地下再生系统;其他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表以下的物质和空间。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定义,地下空间多指以空间为载体的地下空间工程,即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地下空间。 随着城市的发展演变,地下空间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以适应城市和人对地下空间的需求变化。基于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调研,通过功能、形态和效益等方面的分析,可将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地下空间1.0阶段、地下空间2.0阶段、地下空间3.0阶段。 在1.0阶段,地下空间建设是以市政功能需求为导向,以市政管线和单体式独立地下空间为主,解决城市快速发展引起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形态布局上,主要依附于城市道路和建(构)筑物,不同空间之间缺乏连通性,呈点式的平面分布,且以浅层地下空间为主。1.0阶段的地下空间又称之为“功能地下空间”。 在2.0阶段,地下空间以地下交通建设为主体,并带动沿线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发展,出现了地下综合体、地下城、地下市政和完善的基础防灾设施。在形态布局上,形成了以地铁为骨架,以地下车站、地下综合体、地下枢纽为节点,以地下街等为延伸的网络化布局。竖向开发深度延伸至20~30 m左右,形成了典型的地下交通层空间。在该阶段,地下空间基本实现了有序化开发利用,并优化了城市结构。2.0阶段的地下空间又称之为“交通地下空间”。 在3.0阶段,地下空间以优化地表环境质量为主体,将不适宜的城市功能地下化,并实现单点空间的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在形态布局上,打破了传统平面布局、竖向布局隔离的模式,向立体化、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地下空间的立体网络布局。在该阶段,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突出了提供城市韧性、改善城市宜居度的目标。3.0阶段的地下空间又称之为“环境地下空间”。 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阶段与城市的GDP成正相关关系。我国城市分布和发展的极度不平衡,造成大部分县级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尚处于地下空间1.0阶段,部分中等和大城市迈入了地下空间2.0建设阶段,少部分大城市、特大城市正在进行或逐步迈入地下空间3.0的建设阶段。新时期,人们对城市功能、生态化和宜居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新型智能材料等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发展可能出现新的特征、新的趋势和新的形态。 充分考虑人类对城市空间的需求,紧密贴合科技的最新突破进展,并考虑城市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可以初步判定新时期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会出现以下趋势:地下空间由单一空间属性向空间、能源、资源和生态“四位一体”的属性转变,其开发利用也从较单一的地下工程建设变为多种属性综合考虑的开发利用,如地下空间、地下空间余热、地热能和间歇性能源储存为一体的地下空间体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逐渐向生态化发展,由过去的“能用”转变为“好用”;地下空间建设将愈加考虑人类生理、心理层面的影响,向人文化转变,形成“以人为本”的开发原则;地下空间向深度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发展;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分割日益淡化,城市空间向立体网络化发展。 基于以上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趋势,并充分结合21世纪信息化革命的浪潮,可以归纳总结出城市地下空间下一发展阶段(即城市地下空间4.0)的内涵和要求。城市地下空间4.0是以立体化综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智慧型地下空间,其内涵包括智能、韧性和绿色三个方面,其中智能是手段,韧性和绿色是目标。“智能”首先是指采用智能规划和智能建造提升地下空间立体化综合开发利用的能力,其次是指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地下空间的智能运行维护能力;“韧性”是指灾害发生时地下空间具备抵御吸收、响应适应和快速恢复的能力;“绿色”是指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行业发展与社会人文的和谐。4.0阶段的地下空间又称之为“智慧地下空间”。 为进一步界定城市地下空间4.0,可以采用三级指标对其内涵进行剖析。其中,一级指标为智能、韧性和绿色。每个一级指标又包括三个二级指标。其中,智能包括智能规划、智能建造和智能运行;韧性包括抵御吸收、响应适应和快速恢复;绿色包括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社会人文。每个二级指标又可分为多个三级指标,比如:智能规划包括形态、功能和布局,模拟和推演;智能建造包括智能设计、智能施工;智能运行包括感知技术、泛在物联、建模认知、服务决策、集成融合等。 20世纪60年代,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人防工程建设开启了序幕。80年代后期,市场经济促使地下空间向平战结合的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快速提升。“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约60%的现状地下空间为“十二五”时期建设完成。新时期,随着“深地”战略的实施和美好城市的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势必会快迈入4.0阶段。 然而,对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我国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管理方面,缺少管理依据,缺失综合管理机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仍不健全,亟须建立我国特色的地下空间管理体系;在技术方面,复杂地质、敏感环境下的扰动施工控制技术仍需进一步提高,缺少新型的装备和技术,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建立基于开发与保护的全深度、全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在运维方面,缺少地下基础设施维护与更新的成套技术体系,缺乏对运维信息的管理和应用,灾害下的地下空间逃生救援体制不完善,亟须建立数字化、智慧化的安全运维体系;在人才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地下空间学科体系,缺乏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亟须建立健全的地下空间人才培育体系。 为了更好地促使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认清上述的问题和不足,充分理解地下空间4.0的内涵,并判识亟须解决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制定相应对策,逐一攻克解决。经过调研、分析和推测,笔者认为新时期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要重点攻关以下内容:基于国土、规划、社科多学科的地下空间全要素、全资源规划及管理;考虑多尺度、多场、多因素的地下空间全灾害、全深度分析及设计;体现人文的地下空间与信息化融合理论及全寿命、全区域智慧运维。 “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必要措施,对于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地下空间建设将从狭义地下工程拓展为空间、能源、资源和生态“四位一体”的工程,逐渐进入4.0阶段,成为建设“山水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经之路。 本专辑是中国科学院“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咨询评议项目核心成果的集合,共收录17篇文章,涉及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及专题研究三个方面。本专辑的出版旨在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健康、生态、合理开发利用,进而促成新时期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解决方案。专辑的出版有赖于王成善院士、周成虎院士的大力支持和《地学前缘》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国内生产值位居中西部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之首的经济实力、宜人的气候与环境和巨大的消费市场等优势,吸引了一些国内外资金进入我市的房地产业,正日益成为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热点地区之一.面对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市及时制定了“积极引导居民购房,鼓励住房消费,发展住宅产业“的产业政策,引导房地产投资重点放在住宅建设上,并积极推动住房消费,使住宅产业逐渐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以住宅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房地产业的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逐年提高,逐步成为了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当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日渐成熟,设计市场秩序初步建立。勘测设计企业已从以往的粗犷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企业更注重的是用户的需求,并想方设法为用户提供优质、快捷、周到的服务,为企业创造持续的发展空间。下面笔者结合日趋激烈的设计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实际,从用户满意与质量战略的一体化做一系统分析。 一、用户满意与质量战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勘察设计》2001,(3):43-46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国内生产值位居中西部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之首的经济实力、宜人的气候与环境和巨大的消费市场等优势,吸引了一些国内外资金进入我市的房地产业,正日益成为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热点地区之一.面对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市及时制定了"积极引导居民购房,鼓励住房消费,发展住宅产业"的产业政策,引导房地产投资重点放在住宅建设上,并积极推动住房消费,使住宅产业逐渐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以住宅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房地产业的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逐年提高,逐步成为了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各类“城市病”是多数城市必须面对的难题,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各个城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从21世纪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几年来地下空间利用增长迅猛,成就斐然。文章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各功能开发现状,并分等级叙述了我国几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最后文章提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趋势是向地质调查先行,网络化与分层化规划,协同化利用,内部环境生态化和人性化,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不同城市将根据其社会经济需求和地质环境特点差异化重点开发,科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让城市更美好。  相似文献   

18.
世界资源格局与展望   总被引:22,自引:15,他引:7  
王安建 《地球学报》2010,31(5):621-627
本文阐释了人均能源消费、人均矿产资源消费与人均GDP“S”形规律的内涵, 指出发达国家(OECD)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消费已经或正在进入零增长期, 资源需求将趋稳或呈缓慢下降趋势, 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资源消费主体, 全球能源与矿产资源需求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 以石油为例, 阐述了国际资源市场体系的演变及其脆弱性, 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将呈不断上升态势, 低碳经济将推动全球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对国际资源格局变化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吴彤  倪绍祥 《江苏地质》2006,30(3):204-207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建设的新型资源,它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探讨了我国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现状、已具备的条件,并阐述了我国地下空间资源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测度并分析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是全面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方法】本文以黄河流域8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4—2017年的市级投入产出数据,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和空间关联模型,测度并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集聚演化特征。【研究结果】2004—2017年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上游增长快,中、下游增长慢,整体仍处于中低水平;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但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逐渐凸显,高效率区域(一、二类)逐渐由“斑点”状扩张为“斑块”状,中、低效率区域逐渐缩小,城市群间、上中下游间的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差异逐步收敛;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且集聚特征逐年增强。LISA(局部空间自相关)空间形态呈现两极分化的特征,高效率均质区域(H-H类型)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且逐渐聚集成片,中原城市群首次出现H-H集聚区;低-高关联(L-H类型)由山东潍坊市转变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高-低关联(H-L类型)分布在兰州市;低效率均质区域(L-L类型)分布在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国家级集中连片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