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正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个部门相继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未来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作出部署。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如何协同发展,有哪些痛点待解;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将给勘察设计行业带来哪些新机遇、新挑战;行业企业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发展方面有哪些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为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要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未来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作出部署。13个政府主管部门就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联合发文,在笔者印象中还是首次,智能建造与建  相似文献   

4.
正进入"十四五"时期,在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升级大背景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发展正在进入快车道,行业领军企业正逐步实现信息化技术全流程覆盖与集成化协同应用,广大中小企业也正在不断寻求数字化转型突破与创新之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各产业都在积极地进行数字化转型,建筑业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以数字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将成为发展的主流。数字建筑平台将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通过数字建筑平台在数字世界中进行全数字化的虚拟设计与建造,再通过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在物理世界中建造出实体建筑,改变传统建造模式,全面提升全产业链数字建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立足于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正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超高层建筑在西北各地大量涌现。在超高层建设过程中,桩身内力状况越来越受到设计人员的重视。相比于传统的桩身内力测试方法,滑动测微计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重点介绍滑动测微计技术在黄土地区超高层桩基施工中的应用效果,以加深对黄土工程特性的认识,获得黄土地区后注浆灌注桩施工工艺、承载力性状及分布特点等方面的关键数据,为今后西北黄土地区超高层建筑提供必要的施工经验及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筑行业对绿色节能建筑理念的倡导,装配式建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众所周知,装配式建筑具有减少环境污染、缩短工期、提高建造质量等优点。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前些年我们讲信息化,现在讲数字化,那么,未来就是智能化,即智慧建造。装配式建筑最有条件率先走向智慧建造。下面,将从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目前的应用现状、应用系统的发展及发展趋势3方面,来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9.
正BIM技术作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运用的关键技术,承载着建筑工程全过程信息,是建筑行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石。作为工程全过程信息载体,BIM技术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的工程数据,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结合十分密切,应用日益广泛。BIM的核心优势在于建筑信息的可视化以及BIM工程全过程信息集聚,以数字化的方式表达工程项目的实施实体与功能特性,高效整合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实施流程,确保设计理念得到有效执行并系统化解各类风险,日益成为建筑行业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提升的重要突破口。基于BIM技术的上述优势,2020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建造全过程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在全球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各行业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建筑产业唯有积极拥抱数字化,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弯道超车、产业转型升级。然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数字建筑平台的赋能下,行业监管、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等都将发生新的变化,重构建筑产业链中的各种关系和组织形态,使建筑生态与外部环境发生协同共振,形成建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助推建筑产业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1.
<正>一年一度的基础设施数字化光辉大奖赛入围与获奖案例,给了我们观察数字建造的极佳样本。2022纵览基础设施大会观察(上篇)分享了三个以施工数字化为重点的案例。下篇将分享三个光辉大奖赛入围和获奖案例,探索规划设计数字化所呈现的新应用、新成就。其中,一大特点就是以数据赋能跨越物理边界和传统设计边界,在融合共生中实现创新性成功。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咨集团”)在乌干达最美公路项目中,以协同设计、实景建模和数字孪生实现了跨国设计,保护了野生动物家园,并助力实现了对投资与资产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2.
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桩顶反力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上海高88层、筏板厚度为4 m的金茂大厦和高101层、筏板厚度为4.5 m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桩筏基础的实测沉降资料,论证超高层建筑的桩筏基础为弹性体。对以上两幢超高层建筑和正在建造中的高121层、筏板厚度为6 m的上海中心大厦的桩筏基础,采用偏心受压公式和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理论方法(混合法)进行详细对比计算,论证按弹性体计算桩顶反力的合理性,阐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的3.1.8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期望能够改变过去按偏心受压公式计算桩顶反力的传统观念,提高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前,超高层建筑层出不穷,超高层建筑高度高、建筑功能复杂,这都给消防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增加了难度。本文详尽地阐述了超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分区、同一时间灭火次数、消防转输水箱容量计算、消防水泵接合器设置等一些关键部位的技术措施。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讨了超高层建筑消防给水设计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正可以想象吗?消费者能够先通过"数字化样品",以VR、AR等工具实现可视化的交互式体验并定制出极具个性的房屋、家居等产品模型。可以想象吗?将消费者、开发商、生产、物流、施工等单位整合在一起,通过软件和数据形成建筑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生产线",实现工厂与现场一体化乃至全产业链协同,将建造过程提升到工业级精细化水平,达到浪费最小化、价值最大化、精益求精的目标。可以想象吗?建筑将升级为可感知、可分析、可控制,乃至能自适应的智慧生命体,通过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勘察设计》2023,(2):32-33
<正>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建筑院”)始建于1952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六大综合性建筑设计院之一。中南建筑院以建筑及规划设计为核心,着力为客户提供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技术与管理服务,优质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各类工程专项设计与咨询、BIM设计与咨询等专项和全过程工程技术与管理服务。业务发展策略自建PLM平台,组合建筑设计和建造工艺,以三维数字化模型打造数字产品,形成数字资产,转化数字资本。平台建立后,利用三维数字模型定义建筑,  相似文献   

16.
正走近北京CBD核心区,远远就会看到一座超高层建筑直插天空,528米的高度"鹤立鸡群"。这栋即将完工的北京新地标,创造了11项世界之最、6项中国之最、9项北京之最,建造速度约为国内同类项目建设速度的1.4倍,投入使用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31个月。这座引人瞩目的超高层建筑就是中信大厦,它还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中国尊!中国尊,不但在物理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而且还以其规划、  相似文献   

17.
正数字建筑作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对建筑业的影响必然是全价值链的渗透与融合,通过"数字建筑"的科技手段,构建了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参与方的数字世界,充分对接人们的意识世界和物理世界,将人们意识思想中对美好生活和工作空间环境的愿景,通过数字建筑平台进行充分的协同设计、虚拟生产、虚拟施工和虚拟运维。再通过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在物理世界中建造出实体建筑。最终交付一个实体建筑,一个虚体建筑。如图1所示,通过数字建筑实现了"三元融合",引领产业变革与创新发展,使  相似文献   

18.
黄汉炎大师事迹   黄汉炎高级工程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达四十余年,在其工作的领域(特别在高层建筑结构领域)业绩显著,敢为人先.其中有代表性的如:60年代参加广州宾馆(27层)的设计,是当时全国最高的高层建筑;70年代参加广州白云宾馆设计,该宾馆是我国第一座超过100公尺高的超高层建筑,该项目获全国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其“剪力墙计算理论及建筑实践“一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作为结构设计负责人参加广州白天鹅宾馆设计,该项目获全国优秀设计一等奖,全国科技进步金质奖;90年代主持和参加了广州世界贸易中心大厦设计,该项目获广东省、广州市优秀设计一等奖.90年代主持了“好世界广场“大厦的设计,其钢管高强混凝土柱首次应用在超高层建筑中,于1996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建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广州市优秀设计一等奖.……  相似文献   

19.
超高层建筑对地基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要求非常高。2007年某市拟建超高层建筑,详勘揭露地表80 m以下地层中分布深埋串珠状溶洞,溶洞顶板厚度薄,串珠状溶洞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布情况及连通性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较多,若建筑基础浅埋,则地基承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求;若建筑基础深埋,则因套管回收及溶洞处理等问题施工的可行性差。设计原则最终确定为基础浅埋方案,首先初步确定满足地基稳定性的前提条件,随后工程设计及施工各专业围绕单桩承载力问题进行讨论并修改专业方案,最终决定应用当时的创新工艺-灌注桩后注浆工艺解决单桩承载力问题。该工程终于在2010年得以推进。工程一期建成后平均沉降与不均匀沉降均很好地满足了规范要求。此次多专业技术联动是勘察设计施工技术一体化的一次成功尝试,相比目前质量进度管理一体化更具前瞻性,也是今后技术优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中国建筑行业首家上市软件企业,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联达”)提出了“绿色建筑、共创美好生活”的理念,并发布中国数字建筑白皮书,希望为客户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2018年,广联达筹建西安广联达数字建筑研发大厦,希望以此打造行业数字化集成管理示范项目。项目设计围绕绿色低碳、智慧健康和数字建筑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