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以领土面积计算,加拿大是世界第二大国,滨临三大洋,海岸线之长堪称世界之最。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北冰洋沿岸几乎全线冰封,大西洋及太平洋的部分地区也是一片雪原,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加拿大海军却没有破冰船,也没有能在冰下活动的潜艇。在数千公里海岸线上巡逻的任务就落到一个非军事组织的肩上——加拿大海岸警卫队。与美国不同,加拿大不认为它的海岸警卫队是支武装力量,它既无执法权,也不能参加准军事行  相似文献   

2.
印度是个海洋大国,它有64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世界第三大洋就是以印度两字命名的。但对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海洋学却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科学。六十年代以前,印度还没有从国家的角度来系统地开展海洋学研究和海洋开发工作,直到1960年,才成立了国家海洋研究委员会,专门从事海洋学研究及海洋开发的规划和协调。同年,联合  相似文献   

3.
刘中民 《海洋世界》2008,(11):73-79
印度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即北纬15°与南纬40°间,大部分在南半球。面积7491.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1%,为世界第三大洋,平均深度为3897米,最深为7729米。印度洋北部封闭,海岸线曲折,主要有红海、亚丁湾、阿曼湾、阿拉伯海、波斯湾、孟加拉湾等。  相似文献   

4.
印度尼西亚(以下称印尼)以千岛之国而著称于世。其海岸线长达35000公里,仅次于加拿大。陆地面积192万平方公里,群岛水域和领海面积320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270万平方公里。印尼管理海洋的机构是国家海洋技术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协调海洋学、渔业、海洋环境、沿海海洋开发与近海勘探等活动。 1 海洋渔业与管理 印尼海域为温暖潮湿的热带气候,是世界上物产最丰富的海洋区域之一,也是渔业生产  相似文献   

5.
从地球气候系统的角度,回顾了国内外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特别是有关这三大洋海-气耦合主模态研究已取得的成就;提出了热带印度洋、大西洋在被热带太平洋“充电”的同时,如何通过大气桥“放电”,从而改变热带太平洋海洋动力过程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指出了海洋动力过程在三大洋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有一些知名人士,曾向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博士提出一份《食物与人口宣言》。其中指出:“为了与当今人口增长率保持齐步前进,世界食物生产,每年至少必须增长百分之二”。的确,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人们担心,这个有限的陆地上可耕面积所生产出来的食物,将来能否养活整个人类。出于这种缘由,人们开始寄希望于海洋,也许它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拥有2万多公里的海岸线,水深200米内大陆架面积约93.5万平方公里,200海里渔区面积为469.9万平方公里。海洋对加拿大来说极其重要,具有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 加拿大海洋事务的管理权限分散在各个有关的联邦政府部门中,如渔业与海洋部,能源矿产资源部,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防部,印第安北方发展部,另外还有海洋学机构间委员会,油气资源管理局,国际大洋开发中心,国际北人平洋渔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8.
陈大可 《海洋学报》2019,41(10):1-2
<正>海洋是生命的源泉、资源的宝库,也是孕育重大科技突破的摇篮。海洋科技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逐步提升,我国的海洋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这一激励了几代海洋人的目标现在已经基本实现,我们新时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海洋技术的发展与海洋开发的推进息息相关,而海洋开发在解决未来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6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以平均每年9200多万的速度增加,1990年已突破50亿,预计到200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60亿。人口的急剧增长,使陆地资源开发面临枯竭的危险。开发海洋是人类摆脱资源枯竭困境的重要出路之一。因此,世界各海洋国家竞相制定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或海洋开发规划,提  相似文献   

10.
论实施海洋食品工程王诗成谢美兰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有80%的人口从事粮食生产;但我国又是一个“小国”,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很少,靠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确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我们在为自己自豪的同时,也应越来越感到潜伏的...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的健康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不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它的经济发展速度,其结果是,目前地球上约有三分之二的居民感到蛋白质不足。由于人口的增长,适宜放牧的土地面积亦缩小了,从而缩减了动物蛋白的资源。目前对廉价的动物蛋白的需求迫使人类把目光转向海洋的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2.
现在,全世界共有150个领土与海洋沾边的岛国和临海国,占国家总数的四分之三多。在这些与海洋沾边的国家中,亚洲有36个,非洲最多达40个,欧洲28个,南美洲10个,北美洲总共23个国家和大洋洲总共12个国家全都是临海国或岛国。世界四周临洋的最大国家是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面积达770万平方千米。最大的群岛国,无论按人口还是按面积都非地跨  相似文献   

13.
三大洋气候     
气候是地球上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变化极大地影响着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近年来,对大陆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占地球总面积约70%的海洋上,由于常规测站资料极其贫乏,对海洋气候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大陆气候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则显得更为落后。 令人忻幸的是,1991年我国出版了由林之光、孙安健、谢清华、王伯民等人编著的“三大洋气候”。这是我国第一本有关海洋气候的学术专著,专门讨论世界三大洋气候,汇集了国内外气候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在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海洋开发受到沿海各国的高度重视。把海洋开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是1990年联合国第45届大会决议向世界沿海各国发出的倡议;1998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海洋年,主题是“海洋———人类未来的财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海洋已成为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通道之一。因此,海洋开发将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海洋开发关系到21世纪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比陆地的面积要大得多,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5.
对海洋开发与沿海人口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发海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新世纪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作为人口大国,4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沿海省市,沿海人口发展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海洋开发和沿海人口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研究海洋开发与人口发展的协调统一性,使两者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一、海洋开发与沿海人口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即通过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控制人口、消除贫困,使社会具有长期…  相似文献   

16.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占全球面积的32%,是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6%。它的面积比世界所有陆地面积还要大的多。按照顺时针方向看,太平洋与南极洲、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半岛、中国、西伯利亚、北美洲和南美洲接界,至于太平洋西南界的划分问题,科学家们还有不同的认识。太平洋这个名字是欧洲的探险家们提的,在1513年,巴尔博阿从太平洋的东部,穿过巴拿马地峡后,第一次看到了宽广而平静的大洋水面,;连日  相似文献   

17.
孙斌和徐质斌教授主编的《海洋经济学》出版了,这是一本较为系统、全面而深刻的海洋经济理论著作。该书的出版也可以说是带有开创性质,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海洋经济学专著的空白。我们相信,它必将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将有益于与世界海洋经济理论界的学术交流。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尤其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进行了经济大调整,带动了经济的大发展,由此也带来了物质资源的大消耗,自然环境的大破坏,人口大激增,使人类社会出现了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可以说,人类到了…  相似文献   

18.
吴克勤 《海洋科学》1981,5(3):46-47
一个崭新的工业部门——海洋采矿业正在逐步形成。海洋矿藏的蕴藏量十分巨大,据专家们的计算,整个地球上海水中含铜150亿吨、锰150亿吨、银5亿吨、金100亿吨、铀50亿吨。仅在太平洋1800万平方公里的海底表面,分布的锰结核就达15000亿吨,按目前世界上钛、镍、钴、锰和铝等金属的消耗量估计,三大洋海底锰结核所含金属,钛可用200万  相似文献   

19.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三面环海,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湾,南面是浩瀚的印度洋。海岸线长达6000公里,大陆架面积为415700平方公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印度9亿多人口中的1/4居住在沿海区域,直接依靠海洋谋求生计,海洋在印度的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进入'98国际海洋年的世界和中国焦永科(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面积的近71%。人们对广阔的海洋和海洋对人类的作用的了解远不如对陆地的了解。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生命的源泉。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海洋。《联合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