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真动物"构成的动物界(不包括海绵)通常被划分为双胚层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3个亚界.寒武纪大爆发经历了爆发的前奏-序幕-主幕3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处于早寒武世初期(依次以小壳化石的首次辐射和澄江动物群爆发为代表),另一个则发生在"寒武前夜"(即前寒武纪末期),以伊迪卡拉生物群为代表.这次独特的三幕式大爆发分步完成了动物形态演化谱系树(简写为TOA)的成型.已有化石证据显示,动物树的3大主体或3个亚界的起源及其早期辐射分别发生于寒武纪大爆发这3个主要阶段.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早期后口动物亚界涵盖了该亚界中所有6大分支(棘皮类、半索类、头索类、尾索类、脊椎类和绝灭了的古虫类)的原始类群,澄江动物群时代标志着寒武纪大爆发的顶峰,完成了动物树框架的成型,从而宣告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基本终结.其学术重要性超越了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因为前者位于动物树形成的"源头",而后者仅代表此后的"一段流程".在动物演化历史上4个最具转折意义的重大创新事件(即多细胞动物起源、两侧对称动物起源、后口动物起源和脊椎动物起源)中,第一个发生在伊迪卡拉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其余3个则可通过梅树村化石群和澄江化石群观察到其完成的主体过程.已灭绝的古虫动物门,是初具鳃裂构造的原始分节动物,作为由原口动物向后口动物过渡的一个珍稀"缺环",很可能代表着后口动物亚界的一个根.古囊类兼有两侧对称的古虫类和一些原始棘皮动物的镶嵌体征,最可能代表棘皮动物的一个根.在早寒武世动物演化谱系中,后口动物的"顶端类群"的代表是被誉为"第一鱼"的昆明鱼目,目前已知包括昆明鱼、海口鱼和钟健鱼,它们具对眼、脊索与串珠状脊椎软骨共存的原始脊椎,代表了真正的脊椎类或有头类始祖.相反,包括云南虫属和海口虫属的云南虫类,既没有成对的眼睛也没有可信的脊椎软骨,而且其背神经索也未扩大成脑,甚至不具备低等脊索动物的肌节,因此与真正的有头类或脊椎动物无关.其实,这类奇特动物与古虫类共享相似的躯体构形,应该代表着低等后口动物中的一个侧枝.自达尔文以来,进化生物学一直在动物世界的悠长演化历程中,努力追寻"人类远古由来"的一些重大形态学创新事件的证据,无疑,古虫动物门原始鳃裂构造的出现以及第一鱼之头颅和原始脊椎软骨的形成,应是这条历史长河中人们期待已久的两大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信息在线     
近日,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嘉荫县乌拉嘎镇境内发现了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化石专家认定为白垩纪恐龙化石。黑龙江省嘉荫县是我国最早出土恐龙化石的地方。1902年,该县出土的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被称为“神州第一龙”。20世纪70年代,地质工作者又在这里发现了大规模的白垩纪动植物化石群。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支明在乌拉嘎镇恐龙化石群发现  相似文献   

3.
瓮安生物群与宽川铺生物群中球形类化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获自瓮安生物群与宽川铺生物群中大量球形类化石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便于交流和深入讨论的球形类化石形态分类方案,对各种类型的球形类化石进行了属性探讨,并按形态属描述球形类化石4个新类型(相当于形态属),8个新种类(相当于形态种)。研究表明球形类化石是一个多源的非正式生物类群,包括动物性和植物性球形类化石。具有丰富的研究内涵,对揭示早期生物的起源、演化、多样性及胚胎发育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榆社是闻名中外的"化石之乡",境内蕴藏着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以丰富的新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其数量多、种类全、地层连续时间长,为世界之最,故有"哺乳动物化石宝库"的美称,已成为研究新生代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重要基地。1961年3月1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榆社化石博物馆位于山西省榆社县城迎春南路,1983年7月兴建,是山西省唯一的一座县级化石专题博物馆,共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古近纪济阳群沙河街组内的介形虫化石在平面上的分布有多种形式;就介形虫化石本身的保存特征而言,壳体充填物有5大类型,壳体颜色丰富多彩。对介形虫化石保存特征进行成因探讨,有助于恢复古环境。  相似文献   

6.
日前,河南省汝阳县刘店乡沙坪村发现一古脊椎动物化石群,经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深专家及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勘验后,初步认为这种被当地人称为“龙骨”的化石极有可能是有着近6000万年历史的大型古脊椎动物化石——古恐龙化石。究竟是食草类、爬行类,还是哺乳类生物化石,还有待专家认定,现正积极组织发掘。这一重大可喜的发现,将对国家地质、古生物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对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恐龙是早已灭绝的古脊椎动物,恐龙化石在地质学,特别是在古环境学研究中具重要意义,它在地层划分、地质时代确定以及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研究尤其是生物灭绝事件研究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近几年,恐龙化石不断被发掘,对恐龙化石的保护日益显得紧迫和重要。本文通过干湿循环和膨胀试验,研究水对化石抗风化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水对化石围岩风化的影响远大于对恐龙化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前,河南省汝阳县刘店乡沙坪村发现一古脊椎动物化石群,经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深专家及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勘验后,初步认为这种被当地人称为"龙骨"的化石极有可能是有着近6000万年历史的大型古脊椎动物化石--古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9.
大连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 ,裂隙溶洞发育 ,洞穴堆积物中蕴含了丰富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和古文化遗物 ,在境内陆地和附近海域陆续发现了 30余处化石点。在众多的化石点中尤以古龙山遗址和大连动物群最引人注目 ,前者在同一地点内采集到 377种上万件的脊椎动物骨骼化石 ,并伴有石器、骨器、灰烬等远古人类活动的遗物 ;后者包括了 2 8种早更新世的小型哺乳动物 ,这是大连乃至东北地区的首次报导。这些事实说明了东北地区不只是仅有晚更新世的动物群 ,至少还有早更新世的大连动物群 ,即使在晚更新世 ,也不只是单一的披毛犀 -猛犸象动物群 ,还存在着具有从华北向东北过渡性质的古龙山动物群。今后工作中应注意寻找古人类及中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 ,加强对全新世动物遗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2月27~28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对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承担完成的<河南省古脊椎动物(恐龙、古象)化石勘查发掘>项目、<河南省豫西-豫南地区恐龙化石群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对研究成果<河南省恐龙化石勘查发掘与研究>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古生物化石资源特征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河南省古生物化石资源家底,对全省古生物化石进行系统调查评价和归纳总结,对部分重要的化石点进行科学挖掘和深入研究,建立全省古生物标准实体化石标本库和古生物化石数据库,进而研究河南古生物化石保护政策措施,制定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规划,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和河南省财政厅于2005年末启动了"河南省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河南省脊椎动物(恐龙、古象)化石勘查发掘"项目,由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牵头承担.  相似文献   

12.
大连茶叶沟洞穴堆积物中含有脊椎动物化石6属、6种,时代为晚更新世。该脊椎动物群明显地反映了华北脊椎动物群和东北脊椎动物群的过渡性质,它对研究动物的迁徙、地层对比以及大连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具有意义。人工打击过的骰骨和置问号的大连智人的发现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扬子地台北缘─-宜昌峡东黄陵背斜东西两翼若干条晚震旦世陡山沱组剖面的系统研究,发现并获得了丰富的微古植物及宏体生物化石;并依次描述了其类型特征,总结了其在垂向地层中的分布演化规律,建立了两个宏体生物化石群落。最后,初步讨论了区内软躯体动物和具骨骼等后生动物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陈金凤 《国土资源》2002,(12):60-64
人类对于自身起源穷根究底的追寻与生俱来。现在,进化生命科学已经基本搞清:人类的近祖是数百万年前的非洲古猿序列。然而,这些智能脊椎动物最古老远祖的故乡在哪里,这些始祖脊椎动物又何时何地源出于哪些无脊椎动物,却一直是困惑学术界的重大难题。近年来,五亿三千万年前澄江化石宝库中的系列性重大发现向世人显示,我国南方不仅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整个脊椎动物祖先的发祥地,而且很可能还是那些导引出早期脊椎动物的无脊椎始祖演化链条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5.
2006年8月17日,河南省古脊椎动物化石资源调查项目组在义马北露天煤矿采场调查中,项目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恐龙研究专家吕君昌博士,在采场西南角发现了恐龙脚印化石。这是河南首次发现侏罗纪时代的恐龙遗迹化石。  相似文献   

16.
2006年5月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西北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舒德干与英国剑桥大学康威·莫里斯教授等人在早期动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中国早寒武世的文德生物及地球早期双胚层动物演化》.他们在地球动物界"仲春时代"发现的"春光虫"被认为是目前地球上已知最原始的一类真后生动物;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作者还提出了关于动物界起源及其早期演化的新谱系图.  相似文献   

17.
鸟类起源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初,即在伟大科学家达尔文出版地的巨著《物种起源》后的一年。1860年,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地区晚侏罗世泻湖相灰岩中发现了一件单根羽毛的化石。这根羽毛化石长约  相似文献   

18.
地层古生物研究工作对促进基础地质发展,指导矿产勘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通过对全省地层古生物化石研究,在生物地层、年代地层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开展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规划研究、山东省重要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研究、胶莱盆地白垩纪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开发方案与规划研究等,为古生物化石保护、开发规划及其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济南、临沭、诸城、莱阳、临朐、莒南等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的调查研究,为地质公园的科学定位、科学研究、科学普及以及地学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对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通过开展地层古生物研究,为相关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通过以上工作,为山东省培养了一批地层古生物人才,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  相似文献   

19.
山东诸城地区是闻名世界的恐龙化石宝库,这里不仅保存有数量巨大的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还发现有数量众多的早白垩世恐龙足迹化石。到目前为止,诸城境内共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点有3处,分别为南部的皇龙沟与北部的张祝河湾和棠棣戈庄。根据前人对这3处恐龙足迹化石点的研究,对其发现和研究历史、足迹类型(包括非恐龙足迹)、不同类型足迹的大小和特征,以及古地理和古气候等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诸城恐龙足迹化石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2021年6月广西东兴市东兴镇在建高速铁路东兴市站(站前路)发现的恐龙化石产出层位、化石产地的古生物特征、古环境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化石产于侏罗系东兴组下段上部,化石散布于褐红色、紫红色厚层含钙粉砂质泥岩、含钙泥质粉砂岩、含钙质粉砂岩中,初步判断恐龙骨骼化石为经过移位或水流搬运后沉积形成的异地保存化石。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其地层时代为晚侏罗世,化石产出于炎热干燥的滨湖至滨岸环境。东兴恐龙化石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位置最南的沿海沿边的恐龙骨骼化石,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晚侏罗世恐龙化石发现点,其研究对区域地层划分对比、古生物群、沉积环境和古地理以及大地构造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恐龙一些类群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科普研学和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