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强夯法加固的主要设计参数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杨建国  彭文轩  刘东燕 《岩土力学》2004,25(8):1335-1339
综合利用土体动力学理论,结合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基条件、不同的夯击方式下土体的应力-应变特征,从理论上确定了不同地基条件下,强夯法施工中的设计参数选定方法,包括锤重、落距、夯距等。在常用的地基或填方参数情况下,有效加固范围是夯锤直径的1.5~2.5倍。以此作为强夯设计依据,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夯击参数比选是决定强夯地基处理经济性与加固效果的关键环节,当前主要依靠试夯结果确定停夯标准及参数调整。对此,建立了非辐射平面发射型一维强夯应力波传播模型,推导了单次夯击作用下波阵面应力沿土体深度的分布,揭示了地基压密变形、剪切波横向扩散和土体阻尼特性3种独立因素耗能作用的机制,基于应力衰减规律探讨了加固深度分层标准、应力波传播与能量耗散过程。结果表明:当静接地压力由40.8 kPa增至122.3 kPa时,地基加固深度显著增加,同等静接地压力下提高落距和增大夯锤半径对地基加固效果提升有限;采用偏重锤低落特征的夯击参数组合对应力波向土体深层传播更为有利;随着土体深度增加,应力波时程依次呈现冲击加固、振动密实与弹性振动特征,冲击加固区深度可参照5%体应变等值线包络地基范围估计;依据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法仿真结果对单次强夯理论解进行修正,得出了连续夯击地基加固深度计算流程;通过对比现场检测结果可优化夯击参数,提高施工效率及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吕秀杰  龚晓南  李建国 《岩土力学》2006,27(9):1628-1632
由强夯法加固机理出发,通过土体孔隙比、在粉土中夯点的布置形式、以及在湿陷性黄土中锤重、落距几方面的选择来探讨强夯法处理地基的效果,给出了在粉土及湿陷性黄土质中选用强夯参数时的几点建议:1.可用极限孔隙比作为夯击效果检测的标准.当极限孔隙比与夯击后土体的孔隙比接近,说明土体已被充分夯实.2.在小面积加固时,夯点采用三角形布置会取得更好的夯击效果,若加固面积较大时,在两种布置形式都能满足工程要求时,建议作经济分析后决定采用何种布置形式.3.在选择强夯法时,优先选用重锤低落距加固地基土.  相似文献   

4.
强夯法加固岷江防洪堤粉土地基的效果检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保田  张福海  祝子泓 《岩土力学》2004,25(7):1159-1162
对宜宾市岷江防洪堤工程粉土地基进行了强夯法加固现场试验,介绍了试验区强夯法的施工设计和现场检测与室内试验结果。强夯法加固地基现场检测结果表明,采用1 600 kN?m的夯击能使该粉土地基有效加固深度达到8 m。 当夯点间距为5 m,强夯2遍,满夯1遍后,现场检测和取土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强夯作用,粉土层的干密度明显增加,压缩性和渗透性降低。在天然地基中,32.2 %的标准贯入击数小于5,强夯以后,标准贯入击数全部大于7。粉土地基经过强夯处理后,满足了防洪堤地基对承载力和渗透性的要求,消除了Ⅶ度地震液化势。采用正三角形夯点布置区的加固效果明显优于正方形夯点布置区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5.
低能量强夯法加固粉质黏土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健  史旦达  贾敏才  崔积弘 《岩土力学》2007,28(11):2359-2364
结合上海某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地基处理工程,针对其场区上部粉质黏土、下部砂质粉土的地基条件,对低能量强夯法加固此类地基的适用性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对夯击过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随夯击次数、深度、距离的变化规律及在不同性质土层中的增长与消散规律的研究,提出了运用试验手段确定强夯夯击次数、夯点间距、有效加固深度及两遍强夯间隔时间等施工参数的方法。同时,用静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对地基加固的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说明低能量强夯法加固粉质黏土地基的适用性,从而进一步拓宽了低能量强夯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杨哲峰 《探矿工程》2009,(Z1):281-283
大连保税区油库工程一期工程强夯加固地基先试验夯击确定参数,后正式施工。通过对试验区强夯参数的分析(包括有效加固深度、夯击能、夯击遍数、夯点间距、夯击击数及消散期等),为正式施工提供了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7.
福州长乐机场浅层地基强夯施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松 《岩土工程师》1996,8(4):34-42
这是一篇关于福州长乐机场用强夯加固浅层地基土的工程实录。文中详尽地介绍了强夯施工的设计工作,包括夯点布置及夯击流水,机具选用,夯锤及夯击能量的确定,以及在强夯时的地基土中孔隙压力和土体变形等的监测等。  相似文献   

8.
文思强  李云鹏  马康 《岩土力学》2015,36(Z2):185-192
强夯法具有高效的地基处理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但加固地基的同时会对周围工程结构和环境产生一定的振动危害。以能量转换原理为基础,近似将夯击能分为振动波能和土体塑性功两部分,通过建立的强夯椭球体分区加固模型,导出塑性功计算格式,提出利用监测强夯夯坑深度变化信息来反演强夯能量利用率的反演方法,并导出了相应的反演公式。依据加固压实区和加固影响区椭球体分布假设和夯坑深度变化监测结果,给出了强夯加固范围和影响范围大小的计算思路和方法。以北京园博园回填土地基强夯加固工程为背景,利用现场监测试验信息对强夯能量利用率和加固范围及影响范围进行了反演分析和计算。分析表明,文中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反演出强夯能量利用率和计算出强夯加固范围和影响范围,且可利用分析结果能够方便地估算地基强夯加固时的有效夯击次数,进行加固方案设计等。通过分析结果与现场地基测试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强夯加固回填土地基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袁强  陈超  徐长节 《岩土力学》2007,28(6):1108-1112
针对回填土地基,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大变形几何非线性三维有限元方法对强夯加固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中考虑每一次夯击引起的塑性变形,确定前次夯击后土体塑性区开展的形状,并调整塑性区的土性参数,以此作为下次夯击分析的基础,重复上述步骤来实现对强夯整个过程的模拟。结合工程实例分析,得到了在不同夯击能、不同夯击次数作用下土体塑性区开展的情况,有效地预测了强夯加固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研究结论对类似的强夯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胡长明  梅源  王雪艳 《岩土力学》2012,33(10):2903-2909
针对离石地区超高填方下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加固参数及效果开展了系列试验研究,分析了强夯前、后各试验区平均夯沉量和土体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并给出2 000、3 000、6 000 kN•m 能级条件下强夯加固的夯点中心距、最佳击数、停夯标准及有效加固深度等主要参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的估算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离石地区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处理后加固效果显著,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黄土湿陷性基本消除;离石或类似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2 000 kN•m及其以上能级进行强夯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可达到300 kPa以上,土体变形模量大于25 MPa,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可采用修正Menard公式进行估算,修正系数可取0.35~0.37;2 000、3 000、6 000 kN•m 能级强夯最佳击数分别为11、10、10击,有效加固深度分别为5、6、9 m,夯点中心距分别为4、4、5 m,且分别可将点夯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5、10 cm作为停夯标准。试验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强夯作为一种高效的地基加固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工程建设中,针对强夯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单点夯作用下的土体响应方面,对群夯作用下相邻夯点的相互作用研究较少。为研究不同夯点布置形式对强夯加固效果的影响,在LS-DYNA的框架内,采用非线性大变形显式有限元算法和“帽子”本构模型计算了强夯作用下土体的压密程度。首先,基于单点夯试验,通过夯周土体侧向位移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该基础上对菱形、正方形两种常见夯点布置形式下的强夯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夯点布置形式对强夯过程中土体压密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夯点间土体同时受相邻夯点的影响,临近后期夯点的一侧土体的加固效果要优于临近先期夯点的一侧;夯点按菱形布置(等边三角形)时土体的加固效果要优于夯点按正方形布置(等腰直角三角形)。此外,夯坑深度、有效加固深度可以将强夯影响深度以内的土体划分为土体剪胀区、强加固区和轻微扰动区三部分。  相似文献   

12.
重锤夯实抛石基床的有效加固深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锤夯实法是抛石基床夯实施工中的一种传统方法,然而由于其夯击能量小,基床分层厚度小,导致施工效率低下。为此,提出对传统重锤夯实工艺进行改进,即采用超重锤以及较大的基床分层厚度的施工工艺。首先设计了超重夯锤,并通过现场的夯击瞬时应力对比测试试验以及室内模型试验,证明了新工艺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将重锤夯实基床分层厚度从传统的每层2 m提高至4 m。厦门港嵩屿港区抛石基床的夯实施工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重锤夯实工艺效果较好,平均夯沉率达到了14.85%,而且施工效率显著提高,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夯击能应用于高填土地基的一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工程实践表明 ,对填土及软土地基进行夯击加固时 ,夯击能的选取不仅与填土层的厚度有关 ,而且与填土层下覆土质的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南方某港口填土地基加固工程实例 ,对在高填土地层中夯击能的使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当填土层的下卧层分别为坚硬土层和软弱土层、以及当填土层的填料分别为粗颗粒料和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土等细粒填料时 ,填土层加固的机理 ,制定了在不同条件下选取夯击能的标准 ,并根据现场检测资料 ,评价了该场地的地基加固效果 ,进一步验证了所确定夯击能标准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冲击荷载下土体位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牛志荣  杨桂通 《岩土力学》2005,26(11):1743-1748
建立了冲击荷载作用下土体动力压密有限元方程及其数值计算方法。用Ansys-Ls-dyna软件包对山西化肥厂地基冲击荷载作用后土体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冲击荷载作用下分层土体中的位移分布特征及其它们的变化过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冲击荷载作用下土体位移的影响范围为一椭球体。侧向加固半径距荷载作用中心接近2D(D为夯锤直径),荷载作用中心下加固深度能达到2D甚至更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安哥拉具浸水软化和湿陷的Quelo砂,采取不同夯击能(1 000、2 000 kN·m)和不同工况(天然、最优含水率)4种组合方案进行强夯加固对比试验,分析了强夯前、后各试验场地Quelo砂干密度、孔隙比、重型动力触探击数以及湿陷系数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Quelo砂地基土在不同工况下的强夯影响深度、有效加固深度建议值和修正系数a。试验结果表明,在增湿的条件下较低能级强夯时Quelo砂的物理力学指标虽然能够显著提高,但湿陷性消除不明显,夯击能足够高时湿陷性才能够进一步被消除,增湿条件下消除Quelo砂湿陷性的强夯施工存在一个夯击能阀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曹妃甸工业园区液化天然气储罐地基加固过程中所引起的地面振动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现场强夯振动观测记录进行统计分析、频域分析以及规律拟合,给出了吹填砂场地上强夯所引起的地面振动衰减规律、振幅(振速)随夯击次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强夯振动的主频变化规律,并就场地周围已存的海堤工程和天然气储罐工程进行了振动安全评估,为现场强夯施工参数的选取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弥补了国内对于类似场地振动特性研究不足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干振碎石桩加固液化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根据高速公路工程液化地基加固试验研究 ,对干振碎石桩加固液化地基的原理、效果、检验方法进行讨论。研究成果表明 ,干振碎石桩用于处理液化地基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处理后地基均消除了液化。瞬态瑞利波法具有快捷可靠的优点 ,可以在地基处理质量检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