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营口市侵蚀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法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2020,(2)
根据流域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水土保持规划中要将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江河污染治理、饮水安全保障以及改善贫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统筹考虑。以营口市侵蚀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进行水土流失整治规划及效益研究,结果可知:通过实施治理工程,预计到到2030年,可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分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促进地区生态实现良性循环。最终预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53 km2,林草植被得到保护与恢复,林草覆盖率达到39. 2%以上,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0万t。  相似文献   

2.
刘小翠  樊居有 《地下水》2018,(6):204-205
志丹县麻子沟流域位于双河乡麻子沟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在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同时,加强区内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分析区域水土流失现状,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具体提出水保治理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措施等对策建议,以期改善矿区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3.
辽宁某侵蚀沟道治理中的谷坊工程及林草措施设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2020,(3)
以辽宁大石桥侵蚀沟生态治理实施工程为例,对生态治理中的谷坊工程设计和林草设计措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知:实施谷坊工程可以巩固并抬高沟床,制止沟底下切,抬高侵蚀基准面;而采取林草设计技术,可以增加林草覆盖度,调节区域小气候,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生态系统的抗逆性,有效促进区域的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分析结果可为保护耕地,发展农业生产潜力,改善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用基础资料收集和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小城子小流域葫芦沟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主要表现为传统农业模式、林草措施结合模式、生态农业模式、经济林模式以及混农林业模式方面,通过构建相应的治理效益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宽甸县小城子小流域的具体治理情况。评价数据表明,在治理葫芦沟小流域的过程中,不同水土保持模式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效果,其中传统农业模式的综合评分最低,而混农林业模式的总体评分最高,具有最佳治理效益,可作为有效治理工作方式予以大面积推广。研究结果以期能为当地后续开展有效治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20,(4)
以辽宁大凌河流域为例,对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治理成果及综合效益进行分析,重点对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措施效益进行评价总结,结果可知: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以耕作、生物、工程三大措施为主,从整体效益来看,工程措施效益最高,而耕作措施的综合效益最小,生物措施居中。一系列水土保持综合项目的大力实施大大降低了土壤流失量,促进了大凌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将土地利用率提升至58. 9%以上,河流域林草覆盖率从最初的16. 3%显著提升至58. 9%,较治理前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20,(2)
提出水土保持效益综合评估13项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熵值组合方法对变量权重进行综合设定,对本溪地区某水土保持区治理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评估结果可全面反映区域水土治理综合效益,相比于传统单一权重模型,评估结果更符合区域实际水土保持治理效果,结果更为准确。研究成果对于其他地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综合评定提高定量化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9,(6)
目前,小流域水土保持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理方案优选及其综合效益评价方面,为了构建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小流域治理效益评价体系,本文基于现有研究资料和评价标准统计分析了水土保持治理效益评价主要参数;然后以普兰店区天新小流域为例,对其综合治理利用频度≥0.46的11项指标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在普兰店区天新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中这11指标具有较好的普遍适用性和客观性,评价体系系统、全面的反映了流域系统内综合效益在治理期间的变化状况,可为缓解小流域生态供需平衡矛盾和提高流域生态承载力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20,(4)
以朝阳县下洼小流域为例,科学评价其治理状况和水土保持效益水平,通过总结治理经验探讨了各治理措施的效应机理。本文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综合效益4个层面评价分析了下洼小流域2016-2018年间的综合治理水平,依据各指标值的大小判断系统内部效益在此治理期间的变化特征,从而达到定量评价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郑帅 《地下水》2019,(3):198-200
煤矿区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其水保措施效益评价,对于水土保持措施的管理、规划和实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DPSIR体系框架和煤矿区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别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选取了20项评价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并依据水保措施综合效益基本内涵,构建了包含15项具有代表性指标的体系框架,在详细分析层次分析法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指标权重,提出了系统且全面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生态功能优先背景下的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治理问题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文章分析了现有石漠化治理模式、物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估、消除贫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国家对西南岩溶石漠化区主体生态功能的定位,对未来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未来石漠化治理要更有效地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完善生态补偿体制,促进石漠化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减少人口压力,消除农户破坏环境的驱动因素,促进石漠化治理成效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以保证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主体生态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水蚀)多尺度过程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韩晓燕  钱鞠  王磊  刘芬  毛泽秦 《冰川冻土》2012,34(6):1487-1498
从产生土壤侵蚀机理出发, 分别阐述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坡面、 沟谷、 小流域、 流域尺度上的土壤侵蚀(水蚀)研究现状与取得的进展.结合平凉城南侧泾河一级支沟的纸坊沟小流域治理实践和调查, 总结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保措施实施的经验及其存在的不足. 建议未来的研究向着"规划性"、 "综合性"、 "量化尺度性"、 "弱化尺度性"模型的研究方向发展, 这对提高地区水土保持质量、 改善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实现水保效益最大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余明 《地下水》2019,(3):205-206
通过对江西省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生活工业污染、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等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现象,提出应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依据,开发与研究水土保持技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技术在治理水土流失中的作用,对不同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研究、分类与整理,认真贯彻落实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实现江西省生态文明状态得到应有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17,(5)
以建昌石洞子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的实际水土保持治理状况,利用DPSIR模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对其展开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石洞子小流域第一到第三阶段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的投影值分别为0.155 1,0.183 0,0.221 4。第三阶段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最高,措施结构比例逐渐趋于合理化,其相应的治理措施能够更加有效的遏制水土流失状况,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白银 《地下水》2018,(6):242-243,246
西卓煤矿位于陕西省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澄合矿区中深部,地处陕西省合阳县,矿区的建设和生产对当地的水土保持产生严重影响,本文针对合阳县整个县区水土流失概况和矿区水土流失现状及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对矿区地表物质组成、地貌、植被、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现状等土壤侵蚀环境背景的综合分析,发现矿区内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在治理过程中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减轻人为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效果,对同类矿区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提供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15.
马猛 《地下水》2022,(3):259-260+289
以阜新县为例,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中,坝地截流和拦沙能力最强,能达到水土保持措施效率的85%~95%。而且通过对不同污染物的总体截留水平和不同措施下大坝截留率的变化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发现对于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在内的三种具体污染物,坝地在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中的拦截比例依然是最高,均高于80%。综合考虑水土保持和生态功能,提出水土保持应以坝地为主,并辅以其他生态林,以更好地达到发挥区域生态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20,(3)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做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的目标。文章以秦巴山区铺沟小流域为例,在对该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实施铺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针对铺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具体综合治理措施。研究结果以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小流域生态平衡,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21,(1)
甘肃牧区因为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挖掘药植等人为破坏的诸多原因,牧区水土流失情况日益加剧,威胁当地的生态安全、饮水安全和经济建设。通过对甘肃牧区水土流失现状和区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从建立完善合适的项目模式及管理体系、严格落实水保工程建设项目区选择流程和规范、科学设计治理措施,注重综合治理和加强治理成果移交和后期管护工作等方面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加快牧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8.
我国独特的地理水文环境导致其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发展与平衡。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对治理水土流失、优化水土资源结构和扩大区域旅游及提高经济产值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现状、主要价值及作用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应坚持建设原则,统筹规划、有序建设;做好资金与资源整合,打造品牌及提升服务,做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采取合理化设计突出主题,以实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合理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对于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优化和改进至关重要。文章以贵州兴义市南盘江镇田房村为研究对象,分析热带果树+覆盖作物措施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通过调查兴义市南盘江镇田房村治理前(2014年)和治理后(2017年和2020年)的农业产业结构、产业资源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利用冗余分析(RDA)和结构方程建模(SEM)评价了田房村石漠化治理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通过将耕地转变为园地(芒果和澳洲坚果间作牧草或绿肥),综合治理6年后,该示范区农业产业结构、产业资源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呈现向好趋势;除了农/林草面积比和农产品商品产值两个观测变量,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资源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观测指标均呈显著相关;果园用地比重、务工劳动力比重、务工贡献率、农产商品化产值、农/林草面积比5个变量是引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石漠化治理能耦合生态环境与产业资源的协调发展,同时实现生态恢复和经济增收。热带果树+覆盖作物相结合综合治理石漠化是该村生态恢复和经济增收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2017,(5)
义县作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有所改观,但治理区域外矿山开发项目大量存在,水土流失情况仍然存在,针对义县水土保持治理中的弊端及矿山山区和城市水土保持等重点治理区域进行分析,提出远期应提高领导意识,健全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化管理等措施,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