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省近15年土地要素对经济贡献及Logistic 曲线拐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C-D生产函数,利用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安徽省1997~2011年建设用地对经济贡献率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对其Logistic 曲线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① 研究时段,资本、劳动力、建设用地投入要素对二、三产业产值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469、0.801、0.369;② 资本、劳动力、建设用地、科技进步投入要素对经济贡献率分别为52.31%、22.9%、20.74%、4.05%; ③ 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契合Logistic 曲线,拐点位于二、三产业产值为2 744亿元时(2002年),1997~2002年,建设用地对经济贡献随经济增长呈加速上升态势,2002~2011年,建设用地对经济贡献上升速度减缓,并最终趋于平稳;④ 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呈递增态势,但科技对经济贡献率偏低。从转换土地经济发展理念、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实现经济由资源依赖性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妍  高强  李华 《地理科学》2018,38(6):913-918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视角,将海洋灾害损失与海洋科技进步内生化,与海洋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一并作为海洋经济生产驱动因素,测度海洋灾害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海洋灾害对当年海洋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对灾后第2年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且长期呈现负作用。究其原因,海洋灾害主要通过破坏海洋经济生产基础设施、设备以及渔业资源等生产资本影响当期海洋经济增长;通过更新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生产资本存量拉动灾后海洋经济增长;长期来看,海洋灾害对海洋经济生产要素破坏作用大于对要素的更新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对相关文献及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区域分解。各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较大,集中度较高;各省份贡献取决于初始经济规模、平均增长速度和当期发展速度;东部地区在继续保持绝对高贡献率的情况下,经济贡献率出现了有条件地向中西部部分省份转移,宏观经济政策起到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要素在不同省份间的表现。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对劳动生产率、资本存量的依赖性强且区域差异性明显,决定了各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而对劳动力、第三产业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依赖性较低,有条件地优化和提升这些要素将会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和中国沿海11省市2010~2014年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产值数据和2014年海洋科技投入与产出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DEA效率评价法,对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关联度及相对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和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均呈现明显的正向关系。(2)从中国全国来看,海洋科技经费投入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更为密切;从中国沿海11省市来看,海洋科技人员投入与海洋经济增长较密切的省市为: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西和海南,海洋科技经费投入与海洋经济增长较密切的省市为:河北、辽宁、江苏、山东和广东。(3)中国全国海洋科技投入DEA无效是由规模无效引起的,而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科技投入相对效率却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东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永坤  董锁成  王菲  李泽红  李富佳  李俊 《地理研究》2013,32(10):1890-1898
区域差异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区域差异长期扩大、过分悬殊,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处于转轨时期的俄罗斯,由于各种矛盾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区域差异不断扩大。针对俄罗斯东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利用超越对数计量模型深入分析后发现,俄罗斯东部地区科技贡献率都较低,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投入,并且劳动力对经济贡献率远高出物质资本的贡献率。要转化优势、加快经济增长,就必须把自然资源与科技创新和劳动力发展等结合起来,提高人力与物质资本的直接产出弹性和外溢弹性,是俄罗斯东部、乃至整个俄联邦增强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最大利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泽宇  卢雪凤  韩增林 《地理科学》2017,37(10):1497-1506
通过构建海洋资源“尾效”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沿海11省份(不含港澳台)海洋资源“尾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海洋资源“尾效”的平均水平为0.032 2,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的约束程度较高,资源利用方式整体呈粗放型。② 沿海各省份海洋资源“尾效”差异显著,其中广东、上海为海洋资源低约束型,海洋资源“尾效”值分别为0.009 4、0.009 8;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天津、辽宁、河北为海洋资源高约束型,海洋资源“尾效”值介于0.010 0~0.050 0之间;广西、海南为海洋资源强约束型,海洋资源“尾效”值均大于0.050 0。海洋资源“尾效”与涉海从业人员增长率、海洋资源消耗增长率、海洋资源弹性系数、资本弹性系数呈正相关关系,海洋资源消耗速度越快,对海洋经济增长的阻力越大,而劳动力、资本的过度供给会加大海洋资源消耗对海洋经济增长的阻碍力度。因此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合理分配区域人力资源、提高涉海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并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降低海洋资源“尾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测算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将土地要素引入索洛增长模型,分析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建设用地投入、科技投入对城市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贡献,并运用武汉市1988—2008年相关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建设用地要素投入每增加1%,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0.15%,土地要素贡献率为5.14%,贡献显著;武汉市建设用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减阶段,应该整合优化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海陆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关联度、产值贡献率以及所构建的产业优势波动系数,分析山东省海陆产业的外在关联性与内在联动效应。2001—2011年山东省海陆产业结构从错位走向协调,海陆经济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海洋第一产业对陆域经济的拉动以及陆域第二产业受海洋经济活动的影响;"海陆产业灰色关联度—优势波动系数"交叉关联将陆域产业划分为与海洋产业关系较强的波动型产业、与海洋产业关系较弱的波动型产业、与海洋产业关系较弱的稳定型产业以及与海洋产业关系较强的稳定型产业;最后根据海陆子产业灰色关联度构建山东省海陆复合产业链。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海洋产业发展趋势与上海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凸显了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迫切性。适应世界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要求,研究上海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海洋产业发展的趋势特点基础上,基于服务长三角海洋产业协调发展目标,着重分析了上海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海洋产业结构竞争力、海洋产业科技贡献率、陆海产业协同联动、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目标、区域海洋资源和产业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挑战,提出了大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完善区域沿海基础设施、加大海洋科技支撑力度及创新协调区域海洋资源和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等相关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0.
准确查清典型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实际情况及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关键。本文采用扩展的LMDI模型对来自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三个典型省(区)——江苏、河南和内蒙古的碳排放增长进行了比较分解。结果表明:(1)1996–2017年,3个省(区)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呈上升趋势,但各省(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在不同省份和不同经济发展期明显不同。经济增长对各省碳排放变化的正向贡献最大(1996–2017年,河南、江苏、内蒙古三省(区)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分别为307.19%、205.08%和161.26%);其次是城镇化和人口规模,但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远小于经济增长。(3)除"十五"规划期外,能源强度在促进3省(区)碳减排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其次是能源结构。在所有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因素中,农村人口比例的贡献最小。此外,城乡居民人均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在不同省份(区)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均表现出相对较小的影响和两面性,但在推动省域碳排放的变化方面开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1996–2017年,江苏省的居民能源消费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能源消费的贡献率大于3.8%)。鉴于此,建议政策制定者应根据东、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省情和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不容忽视。利用1991~2009年湖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运用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模型,研究各因素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发现近20年来,技术进步与投资对于湖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彼此消长的趋势,且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力贡献逐渐降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呈不稳定态势。  相似文献   

12.
戴彬  金刚  韩明芳 《地理研究》2015,34(2):328-340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重点发展海洋科技。为厘清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采用随机前沿模型(SFA)测度了2006-2011年沿海11个省份海洋科技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区域增长极由多个变成单一,海洋经济后发地区保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高值水平,区域间海洋科技差距不断缩小。传统产业占比过高对海洋科技发展有负向作用,而从业人员科技素养提高、产学研相结合等能有效提升海洋科技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发展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博  田闯  金翠  史钊源 《地理科学》2020,40(8):1266-1275
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新要求。通过构建海洋经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对2000—2014年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地级市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主体的空间交互作用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效应影响因素进行甄别。研究表明:①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主体呈显著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交互作用;② 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空间溢出的正反馈效应。影响因素中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贡献强度排序为:海洋环境>海洋产业>海洋人才>海洋资本>海洋科技,对其他地区溢出效应影响的排序为:海洋基建>海洋人才>海洋资本。研究为环渤海地区海洋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洋产业的结构与布局研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与主体内容,国内相关文献日益丰富,但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国内研究存在起步晚、发展缓慢,高层次研究成果少且增长慢,以区域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创新研究较少等问题,现有研究集中在6方面:①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内涵、规律及其与陆域布局差异探索;②沿海省份或大城市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结构优化与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绩效评价、竞争力与趋势研究;③区域海洋产业布局模式及优化政策支撑体系研究;④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产业承载力评价及海洋功能区划研究;⑤海洋产业集群,尤其是港航集群的初步探索;⑥国外海洋产业发展态势、统计标准与区域海洋产业合作探索。本文初步总结了国内对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研究文献的增长规律,并立足于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研究趋势,指出未来应加强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前沿领域及理论体系探索,并为我国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辽宁海洋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耀光 《地理学报》1994,49(2):139-148
我国是海洋大国,有相当陆域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不断发展,海洋经济区逐渐形成。在全国划分经济区时,不应忽视海洋经济区。沿海省区在划分经济区时,更应把海洋列入到省级经济区内。辽宁是我国沿海省区之一,通过对辽宁海洋经济区划分的研究,探讨海洋经济区及其划分的有关理论、实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生态足迹理论方法对鄱阳湖地区6个城市(南昌、景德镇、九江、新余、鹰潭、抚州)1991-2010年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以生态足迹度量生态资源投入,与劳动力、资本一起作为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在贡献度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以及三大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1-2010年鄱阳湖地区6个城市生态足迹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其中化石能源地、耕地与草地的生态足迹对总生态足迹的影响较大;(2)生态资源、劳动力与资本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现出地区性的差异,南昌、九江、新余和鹰潭属于资本主导型,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景德镇和抚州属于劳动力主导型,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生态资源要素的贡献率在6个城市中均居于最后,说明生态资源要素的使用效率过低;(3)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但6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水平都很低,说明鄱阳湖地区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较低,要素的使用属于粗放型,这不利于该区域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要求;(4)第一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最小,鄱阳湖地区各城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鄱阳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2—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生产函数模型对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效应估计结果表明空间误差模型能够很好拟合样本数据的特征,传统回归模型存在局限;建设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贡献程度小于资本和劳动力,投资驱动仍然是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分区域看,上游地区建设用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中游地区次之,下游地区最小,主要原因是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鉴于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提出合理引导建设用地扩张和维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动态SSM实证分析1990-201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三次产业间要素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检验三次产业间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是否具有"结构红利"现象。结果表明: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促进了生产率的增长,但这种效应不明显,即劳动力产业间的流动具有微弱的"结构红利"现象;资本更多地流向二、三产业,抑制了整个资本生产率的增长,即资本产业间的流动具有"结构负利"现象;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流动的结构效应贡献较小,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内部增长效应。要素的自由流动对于产业结构效应的发挥至关重要,因此,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的完善,放宽资本的投资限制,是发挥要素流动对生产率增长促进作用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9.
美国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也是世界上的海洋经济大国。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海洋GDP"概念。论文采用了2014年由NOEP数据库中的ENOW来源数据(2005年~20l2年),分析了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发展规模、经济贡献、海洋产业结构以及海洋三次产业构成。美国海洋经济GDP(增加值)从2005年的2356.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3068.9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3.85%。论文应用了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定量方法,对美国海洋经济的现状特征与区域海洋经济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在美国沿海8个地区中,墨西哥湾地区、西部沿海地区、沿大西洋中部地区是最主要的海洋产业聚集区。文中把8个海洋经济地区,根据地理分区的理论划分为东部、南部、西部三大海洋经济区。  相似文献   

20.
陆海统筹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针对陆海统筹核心区域——海岸带地区开展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对推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陆域和海域2个维度构建海岸带复合系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耦合协调度、信息熵和有序度模型对温州市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探析海岸带开发对温州市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陆域和海域子系统的发展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陆域子系统的高值区集中于温州主城区,低值区集中于温州中南部;陆域和海域子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程度逐步上升,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海岸带复合系统耦合度接近甚至达到1,趋于良性共振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也不断提升,达到良好协调状态。② 2010—2018年间海岸带复合系统信息熵逐步下降,有序度不断上升,协调发展趋势良好。③ 海岸带开发对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为提高陆海能源资源运输与利用能力、改变陆海生态环境、促进陆海产业集聚和加强子系统关联、推动陆海社会文化发展4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