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在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中通常采用自由设站极坐标的测量方式,起算点准确是保证监测结果有效性的关键。地铁隧道监测自由设站起算点数量有限,当多点存在变动时通常难以准确判定各点的可用性。本文针对自由设站已知起算点的可用性问题,采用坐标系转换求解各已知点的位移分量完成可用性判断。重点关注坐标系转换关系的求解,提出了两步法的求解思路:采用RANSAC算法计算初值,然后进行迭代权估计计算得到最终结果。最后通过现场实测和模拟测试的方式验证了该算法的探测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讨论GPS网起算点变形的基础上,利用其包含长度信息和方位信息的特点,将变动点的坐标值看作包含粗差的已知值,提出利用全组合求差和Huber估计反复迭代来定位粗差,剔除变动大的点,得到纯净的起算点。该方法适用于起算点较多、平均基线较长(大于5 km)的情况。最后,用算例证明了该法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高铁沉降监测起算基准点稳定性判断指标,根据误差传播理论提出指标,给出了如何根据基准点稳定性判断指标确定稳定的基准网平差起算点方法,并通过武咸城际铁路基准网复测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4.
工程建设的整个周期都需要通过变形监测来掌握变形体的变形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工程的安全性。监测网的稳定性分析是变形监测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基准点是监测网的起算依据,若使用错误的基准会导致整个监测网数据不可靠。针对沉降监测采用不同稳定点作为起算基准导致观测点数据失真的情况及传统沉降监测网稳定性分析方法迭代次数多、解算效率低的现状,探讨了沉降监测网基准点稳定性整体评价与逐点检验方法,提出了稳定基准点自动搜索方法,并以MATLAB为开发环境设计了稳定基准点自动搜索的程序算法,最后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自动搜索方法的高效率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吴迪军 《测绘科学》2019,44(8):120-125
针对现有方法普遍存在的计算过程繁琐、计算量较大等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秩亏自由网平差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控制网已知点兼容性检验方法。该方法利用秩亏自由网平差中重心基准的唯一不变特性,通过对已知点平差坐标与已知坐标较差(即坐标残差)的比较分析,检查和判断各已知点坐标的精度及其兼容性,筛选出符合相应等级精度要求的起算点,简化了繁琐的计算过程,减小了计算工作量,避免对全部已知点不同组合的多次重复计算,提高了检验的效率和有效性。该方法简便易行,可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综合变形特征及双频约束的模糊度单历元搜索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变形监测中变形量在一定范围内、主要变形方向已知等变形特征,结合双频之间模糊度约束关系,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动态变形监测的双频单历元GPS整周模糊度搜索的算法。新算法还采用DOP值与信噪比相结合,进行卫星分组,进一步缩小了模糊度搜索空间,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模糊度搜索的成功率和速度。通过振动监测实验表明:对变形量在1m范围内的变形监测,该算法的效果显著,成功率高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7.
单历元解算变形信息是解决实时变形监测问题的有效手段。将高精度基线向量作为已知条件,单历元快速求解变形量,研究并实现了顾及误差改正的单历元变形量快速提取算法,将原有的有效基线解算距离从5 km扩展到了10 km。计算实例表明,该算法可以保证10 km以内的基线解算精度达到毫米级。同时,根据获取的数据初步讨论精度改善效果随距离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起算点的兼容性直接影响约束平差成果的质量,CPⅢ测量工作中要联测大量的已知点,区段搭接时要以重叠区段的部分上段成果作为约束点,因此,对起算点进行兼容性分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文中提出适用于CPⅢ网的平差起算点兼容性检验方法和兼容性较差起算数据探测方法,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测数据,计算分析并验证这些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在基于点云的地面变形分析中,往往会获取与地面变形监测无关的点云数据,如植被、建筑物和电力线等。为了更好的分析地面变形的程度,需要对非地面点进行剔除。本文应用了一种基于不规则三角网(TIN)的渐进加密滤波算法,并在TerraScan中对该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证明该算法非常适用于地表变形监测中滤波处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年来自动化变形监测的发展,测量机器人变形监测的优势越发凸显,但其数据处理目前多数采用极坐标法或交会法直接计算,而没有进行严密平差改正和已知点稳定性检验,其结果的可靠性有时难以得到保证。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VC++.net语言开发了一个顾及基准点与工作基点稳定性检验的可靠、精确的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系统在应用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