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栾川县大南沟泥石流发展处于旺盛期,危害较大,进行治理已迫在眉睫。在对泥石流形成机理、动力特征值计算、工程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了防治工程规模,设计了2座拦砂坝及1220m排导槽的工程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2.
烧房沟滑坡型泥石流工程治理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对泥石流治理措施谷坊坝、格栅坝的作用和效果研究较多,而对滑坡型泥石流的综合治理措施和效果研究较少。2010.8.14强降雨过程导致汶川震区映秀镇烧房沟滑坡型泥石流暴发,通过分析其运动过程和现状沟道特征,结合滑坡堵点和沟道深切的特点,治理工程采用防堵防切综合工程结构形式:上游谷防群+中游抗滑桩、挡土板和肋板护脚护底+下游3座格栅坝+渡槽明洞跨越G213,并分析各分项工程作用:减弱龙头动能+控制LS01堵点、保护鞋尖+拦粗放细、顺畅排导。最后利用2010.8.14与2013.7.10的历史降雨量和固体参与量对比、工程治理前后动储量对比和各分项工程治理前后的沟道特点对比,验证了烧房沟滑坡型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的效果良好。为今后震区滑坡型泥石流工程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后治理中的关键技术研究是治理工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3个关系,即泥石流流量与排导沟断面关系、泥石流冲击力与拦挡坝强度关系、泥石流物源级配与柔性防护拦疏关系。提出了长流水小排水槽、一般山洪泥石流中排导槽、特大山洪泥石流生态景观休闲大缓冲区的设计理念,解决了百年一遇泥石流对排导沟流量与断面的设计要求。提出用钢混结构重力式拦挡墙替代原有浆砌块石重力式拦挡墙,满足了坝体对冲击力与强度的关系。建议在流通区设置SNS柔性防护网,采用钢丝绳环形网在发挥拦挡的同时达到泄水的要求。研究成果对于舟曲泥石流灾后治理设计方案具有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2010年8月8日,甘肃省舟曲县城北部山区强降雨引发三眼峪沟、罗家峪沟突发山洪泥石流,造成城区及上游村庄1765人死亡失踪。封面照片为三眼峪沟泥石流灾害治理现场,摄于2012年5月15日,镜向上游出山口。该项工程以“8.8”特大山洪泥石流规模为标准,采用拦排结合的治理方案,通过构筑中上游拦挡坝、中下游排导堤、排导堤上部设复式挡墙等三道工程防线,保护两岸及舟曲县城安全。在西部山区,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历史人文地理的影响,分布着一些与舟曲县城相类似的人口聚集区。在不可逆转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发展规划系统性差、资源环境超载或巨灾应对能力弱等新老问题,  相似文献   

5.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强降雨导致红椿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出固体物质80.5104m3,泥石流堵塞岷江,导致河水改道冲入映秀镇,淤埋了沟口G213国道,毁坏了在建的映汶高速公路引桥路基及桥墩。据调查,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前,沟域内即分布有大量的地震崩滑物源,沟道堵塞极其严重,在持续强降雨下极易发生泥石流。为预防再次暴发泥石流灾害,对红椿沟开展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沟域尚有剩余物源量310.14104m3,其中动储量达98.4104m3,在强降雨条件下再次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可能性较大。本文在对红椿沟8 14特大泥石流暴发特征介绍基础上,分析了现状条件下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最后结合泥石流沟工程治理设计思路及工程布置的作用,提出了全流域综合治理设计理念,即中、上游稳坡固源拦挡,下游固床+排导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治理,通过稳源固坡、分级拦挡、分散淤积、调蓄消能、减势排导等系统的工程措施,达到控制灾害性泥石流发生的目的,确保映秀镇映秀新区、G213国道、映汶高速公路的安全。在工程竣工后的2011年7、8月两次强降雨时,红椿沟未有固体物质出沟进入岷江,治理工程效果得到了初步检验,体现了针对巨灾型泥石流沟采用全流域综合工程治理设计理念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7,(5)
针对大夏河高阶地前缘地质灾害普遍发育,危害范围广,威胁对象多的特点,本文对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危害特征进行了探讨,并以崔家沟作为典型泥石流灾害点进行风险评估,提出泥石流工程治理方案,建议在沟内修建拦挡坝稳坡、沟口修建排导堤或排导沟,同时配套相应的植树造林等水保措施,对崔家沟泥石流沟进行全面治理。  相似文献   

7.
2010年8月8日,舟曲县城北侧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暴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给舟曲县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基于对舟曲"8.8"泥石流灾害的现场勘查和治理工程设计项目,从施工的难易程度、工程投资、安全性和服务年限4个方面对拦挡坝的类型,以及从工程投资、占地和安全性3个方面对排导渠的路线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选取钢筋混凝土拦挡坝和在原有排导渠的基础上截弯取直修建复式排导渠作为三眼峪沟泥石流灾害最优的治理措施,该措施的应用对同类工程地质条件下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方案的选择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5,(6)
通过对唐山市迁西县干柴峪村后头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育机制及特征的研究,探讨该沟泥石流的严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提出以拦挡为主,结合排导沟的治理措施,在泥石流沟原有简易谷坊坝相邻处设计修建4处谷坊坝,并另修导流堤。  相似文献   

9.
梁柱  陈燕  陈宏伟 《探矿工程》2013,40(8):70-74
结合桂林市龙胜县龙胜镇浸沟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探讨在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采用拦栅坝拦截天然物源及修建坡面排水沟+导流堤+格构式锚定板挡土墙加固堆积区的工程设计,为今后在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甘柯 《城市地质》2019,14(2):48-53
泥石流是北京地区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形成原因复杂、暴发突然、危害性大。针对门头沟区斋堂镇向阳口村东河沟泥石流发育特征,通过钻探、槽探、试验、物探等勘查手段,查明泥石流发育的自然环境、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及危害,对重要泥石流特征值包括泥石流流体重度、流速、流量、一次冲出量、一次固体冲出物质总量、泥石流整体冲压力、爬高和最大冲起高度等,进行定量计算。并根据勘查成果和泥石流沟发育特征,设计以稳拦、排导、清淤为综合工程治理思路,采用钢筋混凝土拦挡坝、浆砌石谷坊、排导槽、挡墙、沟道清理工程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1.
"5.12"震后,震区泥石流处于高发期。拦砂坝是目前泥石流治理工程中主要的工程措施,新近泥石流堆积体上修建重力式拦砂坝对地基和基础要求较高。以魏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1#拦砂坝实例,分析桩基承台基础在泥石流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并为类似工程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哈尔木沟位于杂谷脑河中游,属于“5?12”汶川震区重灾区,历史上多次暴发泥石流灾害,曾于1989年8月暴发泥石流堵断杂谷脑河。受“5?12”地震影响,泥石流灾害相对震前具有规模增大、频率增高、活跃期增长等特点。分析哈尔木沟自然环境背景,发现哈尔木沟的地形地貌和降水条件均有利于泥石流的暴发,受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影响,沟域内发育大量崩滑体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目前沟内由于松散固体物质充足,诱发泥石流灾害的降雨临界值较低,近5年每年均暴发泥石流。针对哈尔木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拦排结合的治理思路,修建拦挡坝调节泥石流峰值流量,排导槽将泥石流顺利排泄至主河。历经近5个水文年,表明防治工程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后沟一旦再次暴发泥石流将对沟口居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通过详细勘查,在综合分析了该泥石流沟的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和引发因素等基础上,得出了该沟再次暴发较大规模泥石流可能性大。结合沟口保护对象、已有排导工程及沟道地形特征等详细阐述了该沟的拦、排条件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表明,该沟的排导条件较差,可采用拦停结合的思路来治理。  相似文献   

14.
刘家沟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是一条狭陡型高频泥石流沟,每年雨季,降雨激发泥石流灾害链。本文在野外调查和实地勘测的基础上,分析认为,受汶川MS8.0地震扰动,刘家沟形成流通区单位面积上松散固体物质达98.11×104 m3,在409.8‰的平均纵坡降下,泥石流活动频率明显增强,泥石流沿程放大效应明显,最终形成了降雨+径流侵蚀-滑坡-堰塞体-堰塞体溃决-增大的泥石流-堵河形成堰塞湖-卡撒沟中、下游损害的灾害链。提出采用格宾石笼进行固坡护床,结合拦挡坝拦粗排细的作用,根据保护对象设置防护堤,优化排导槽与主河交汇条件的综合治理措施,可为小流域高频狭陡型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受"8·20"特大暴雨影响,汶川县水磨镇杨柏沟爆发了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的发生引发了沟域内物源条件和沟道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根据"8·20"泥石流发生前的物源类型和泥石流中启动物源的类型以及"泥石流后剩余物源类型,分析了泥石流物源启动机理和模式,阐述了"8·20"前原防治方案并结合现有的沟道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设置拦挡坝、防护提、排导槽工程相结合的治理方案,以期为达到泥石流治理,类似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受"8·20"特大暴雨影响,汶川县水磨镇杨柏沟爆发了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的发生引发了沟域内物源条件和沟道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根据"8·20"泥石流发生前的物源类型和泥石流中启动物源的类型以及"泥石流后剩余物源类型,分析了泥石流物源启动机理和模式,阐述了"8·20"前原防治方案并结合现有的沟道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设置拦挡坝、防护提、排导槽工程相结合的治理方案,以期为达到泥石流治理,类似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对三眼峪泥石流以往防治措施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难惨重,引起国内外工程地质界的广泛关注。调查发现,以往的防治工程在这次特大泥石流中彻底被摧毁,防护能力完全失效,对此应深刻反思,吸取教训。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计算,得出浆砌块石拦挡坝抗泥石流冲压强度不足,泥石流流量与排导工程断面不匹配,排导沟行洪能力严重不足和弯道过多曲率较大等结论。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认识可作为灾后治理工程方案论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受“5.12”地震影响.汶川境内中高山峡谷地区众多流域内诱发了岩体崩塌及浅表土层滑坡.松散固体物源大量增加,为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地震灾区泥石流沟暴发频率已较震前有显著提高。通过对新桥沟泥石流的流域、水源和物源特征的分析,认为该泥石流沟地形起伏大、水源充沛、物源发育等条件,暴发泥石流的的可能性较大。通过现场的物源分布情况,为在投资预算范围内取得最大的拦砂经济效益比,分别在流域内中下游、中游、中上游及上游设置4拦挡坝,以及修建排导槽工程,为有效预防泥石流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9.
泥石流V型排导槽防治理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是造成云南省直接经济损失最高的地质灾害。云南省在防治泥石流方面总结出一套“稳、拦、排、截”等工程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办法,V型槽属排导措施中的一种。在云南31条泥石流防治工程实验与实践中,突破泥石流排导最小纵坡和槽型最小曲线半径的理论限制,创造了在部分沟段排导槽最小纵坡3‰、最小曲线半径仅为槽宽的3倍仍能顺畅排导泥石流的效果,改善了纵坡连接代数差的范围,认识到平面曲线段(弯道拐点)和纵坡变坡点不能叠加的问题,发展了复式V型槽。  相似文献   

20.
清岭沟位于四川省青川县碾子村五社,该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5.12"地震后沟内出现大量崩塌落石和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爆发提供了充足的物源,2008年8月清岭沟地区发生连续强降雨,8月25日清岭沟爆发了泥石流。目前沟源及沟道两侧发育一处规模较大的潜在不稳定斜坡、三处规模较大的危岩体、一处形成于"5.12"地震期间的崩塌堆积物,一旦遭遇暴雨等不良地质作用这些潜在物源极易失稳,成为清岭沟泥石流的物源,使清岭沟再次发生泥石流灾害,威胁清岭沟下游村落及公路。通过野外对清岭沟进行地质调查、室内试验和动力学特征分析提出了UX—150型泥石流栅栏、拦砂坝、排导槽和桥涵改造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