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聂庆华  包浩生 《地理科学》2000,20(4):307-313
为揭示农田利用可行性,提出农田立地概念,建立农田评价体系,以京郊房山区良乡为例,基于GIS技术评价农田质量,分析农田立地,综合评价农田,为划定基本农田提供客观依据;根据农田评价评分数据分布,通过模糊稀疏度算法模型,实现农田自动分等定级,减少了界定农田等级指标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露天矿区排土场生态修复中存在的植被建植立地类型不清、植被措施与立地条件不适应、植被生长状况差等问题,对矿区排土场进行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是加快矿区排土场植被重建的关键一环。本文以乌海已治理的矿区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选取微地形、坡向、覆土厚度、土壤硬度、土壤质地、全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机物含量、植被种类和生命形式10个因子,通过对数量化、标准化的立地因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后,对排土场进行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结果表明:筛选出微地形、坡向、覆土厚度为主导因子,是研究区植被恢复主要影响因子。依据主导因子组合,将乌海矿区排土场划分成4个立地类型组,14个立地类型。通过对14个立地类型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得出地形因素和植被因素是影响排土场立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同时划分出立地质量等级为优(综合得分>7)、良(综合得分6-7)、中(综合得分5-6)、差(综合得分<5)四个相对等级,其中立地质量等级“中”和“差”的立地类型占总体50%,表明乌海整体矿区排土场立地质量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的植被配置建议,以期为干旱露天矿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3.
对农田承灾力的研究,目前还刚起步,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至今尚处在探索阶段。本文是从建立农田承灾力的评价模型入手,研究各参评因子的评分标准,各因子的权重分配,最后进行等级划分。以河南省为例,从理论到实践,按照评价模型,分别对全省一百多个县(市)的农田承灾力进行系统分析与计算。最后分豫北、豫东、豫东南、豫西南、豫西、豫中等六个区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黎夏 《地理学报》1997,52(3):279-287
珠江三角洲近年来经济呈现调整增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相数量的农田被推平当成城市用地。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为例,利用多时相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发现该市1988年-1993年之间共损失21285.7hm^2农田。最后得到了利用空间指标和属性指标来评价农田损失的综合指标Iloss。  相似文献   

5.
农田防护林健康对维护绿洲生态安全、减少风沙灾害、改善局地小气候、提高农作物产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对河西走廊农田防护林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农田防护林整体上处于亚健康水平,瓜州县、酒泉市肃州区、嘉峪关市和临泽县的农田防护林处于健康水平,民勤、民乐、高台和阿克塞的农田防护林处于不健康水平,其余区县农田防护林处于亚健康状态。(2)林带连续性、疏透度、修枝情况和地区经济收入是驱动区域农田防护林健康状况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博斯腾湖流域绿洲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疆博斯腾湖流域绿洲采集195个农田土壤样品,测定其中As、Cd、Cr、Cu、Mn、Ni、Pb和Zn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基于地统计法分析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污染负荷指数(PLI)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价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对重金属的来源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 博斯腾湖流域农田土壤Cd、Cr、Cu、Ni、Pb和Zn含量平均值分别超出新疆土壤背景值的1.67倍、1.13倍、1.15倍、1.29倍、2.11倍和1.65倍。② 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基本呈现岛状分布格局,各金属元素在部分区域出现高值区,表明研究区人类活动对农田土壤环境具有负面效应。③ 农田土壤Pb呈现中度污染,Cd、Cr、Cu、Ni和Zn轻度污染,Mn轻微污染,As无污染。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的平均值为1.09,呈现轻度污染态势。④ 各重金属元素单项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Ni、As、Cu、Pb、Cr、Zn。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18.63,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态势。从生态风险程度的区域差异来看,各县生态风险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和硕县、博湖县、焉耆县、和静县。⑤ 农田土壤Cr、Cu、Mn、Ni与Zn主要受到土壤地球化学成因的控制,As、Cd和Pb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d与Pb是研究区主要的污染因子,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d与Pb污染必须关注。  相似文献   

7.
基于RS与GIS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以海南岛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马荣华  胡孟春 《热带地理》2001,21(3):198-201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文中以1987年海南植被类型分布图,1988年海南省土壤侵蚀图和1998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综合GIS参与监督分类及目视判读的方法,以GIS为工具提取生态因子信息并按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南生态环境质量由中部向外依次降低,森林生态环境好,部分园林和农田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崇明岛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通过对上海市崇明岛28个菜地土壤表层样品、65个稻田土壤表层样品及9个西瓜地土壤表层样品的分析测试,利用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评价了农田土壤重金属(Pb、Cd、Cr、As、Hg)的环境质量状况.研究发现:崇明岛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总体含量为Pb21.597 mg·kg-1、Cd 0.176 mg-kg-1、Cr 69.395 mg·kg-1、As 9.209 mg·kg-1、Hg O.128 mg·kg-1.与上海市土壤背景值相比,除Pb、Cr外,其余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其背景值,Cd、As和Hg分别高出背景值33.O%、1.2%和26.3%.在GIS软件支持下,通过空间插值分析了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农田土壤质量整体尚好,土壤生态率为1.26%,优良率为97.14%,合格率为1.47%,不合格率为0.12%.以背景值为标准,崇明岛农田土壤Pb、Cd、Cr、As、Hg的超标率分别为10.1%、85.7%、27.0%、55.4%、55.2%;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菜地受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这主要与菜地施用更多农药有关.崇明岛重金属的年沉降通量分别为Pb 7735.470 ug·m-2.a-1、Cd 208.432ug.m-2·a-1、As 2237.738 ug·m-2·a-1、Hg 52.783 ug·m-2·a-1,农作物秸秆焚烧处理是崇明岛大气重金属沉降的重要来源,大气沉降对崇明岛农田土壤重金属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土壤、植被、林木生长量的野外调查,依据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将河北坝上大滩示范区的造林立地类型划分为12个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上部薄土立地类型、山地阳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顶部岩石裸露立地类型、二阴滩地立地类型、下湿滩地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阴坡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阳坡立地类型、平缓砾质化或沙质耕地立地类型、平缓壤质耕地立地类型、缓起伏固定、半固定沙地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10.
赵存玉 《中国沙漠》1994,14(4):109-113
通过对土壤、植被,林木生长量的野外调查,依据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将河北坝上大滩示范区的造林立地类型划分为12个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上部薄立地类型,山地阳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顶部岩石裸露立地类型、二阴滩地立地类型、下温滩地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阴坡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阳坡立地类型,平缓砾质化或沙质耕地立地类型、平缓壤质耕地立地类型,缓起伏固定,半固定沙地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we aimed to explain differences in agricultural labour productivity at microregional level. We tested the effects of three major independent variables – farmland fragmentation, urbanization economies and farm size structure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use fragmentation and microregional differences in agricultural labour productivity. Our principal question therefore was if higher agricultural labour productivity at microregional level is associated with internal scale economies resulting from large average farm size (in terms of employment), proximity to large cities as a proxy for urbanization economies and lower levels of land-use fragmentation. We also asked if productivity gains from large average size of plots is higher than potential losses resulting from land tenure (tenants are generally less productive than farmland owners). Drawing on a case study of Czechia – a country with extremely fragmented farmland ownership, but the largest average size of plots in the EU and a strong role of farmland rental market – we confirmed our initial expectation that land-use fragmentation affects negatively microregional agricultural labour productivity. Larger average size of plots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microregional agricultural labour productivity despite potentially negative effects of land tenure. At the same tim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economies and farm size structure were documented.  相似文献   

12.
彭晓鹃  赵克飞 《热带地理》2013,33(4):480-488
本文综合运用GIS和RS技术,针对大埔县山地城镇的特点,选取地形地貌因子、生态敏感性因子、限制性保护因子和交通、城镇区位因子参与土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取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然后运用多因子权重叠加分析模型对其城镇拓展空间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根据适宜性大小划分出优化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4个等级。其中优化建设区面积235.75 km2,占总面积的9.51%;适宜建设区352.17 km2,占比14.21%;限制建设区1 643.92 km2,占比66.33%,禁止建设区218.54 km2,占比8.81%,另外还有水域27.99 km2,占比1.12%。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农用地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新中国农用地评价研究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现行农用地评价体系有农业部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和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体系两大类.两大体系在评价的目标、内容、指标和方法体系上存在着区别,但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农用地资源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管理的转变,实现土地资源的环境友好利用.新时期,在农用地流转的背景下,通过论述比较两大评价体系,指出现行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展望.  相似文献   

14.
榆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区域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31,自引:18,他引:13  
利用榆林地区1986、1995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建立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结合多年社会统计资料分析榆林地区10多年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大、流转方向较为集中,具体表现为农田总面积下降、耕地质量局部改善,林草覆盖面积增长、其它用地类型面积减少;从区域角度分析,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面积减少、成熟林地面积增加幅度大与西北部风沙区耕地面积轻微增加、天然草地优势地位增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区域特征符合“因地制宜”规律,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导向吻合。全区总人口及其区域分布、农民年均收入和农业人口比重为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相应的土地政策也对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华北平原禹城市耕地变化与驱动力分析(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aking Yucheng, a typical agricultural coun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a case, this study applie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to spatially identify factors affecting farmland changes. Using two phases of high resolution imageries in 2001 and 2009, the study obtained the land use and farmland change data in 2001-2009. It was found that the farmland was reduced by 5.14% in the period, mainly due to the farmland conversion to forest land and built-up land, although part of forest land and unused land was converted to farmland. The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s indicated that locati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farmer income wer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farmland conversion, while soil types and pro-curvature were main natur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farmland change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temporal-spatial variables of farmland changes affected fitting capability of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The ROC fitting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gave a good explanation of the regional land-use change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s a good tool to identify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land use change by quantifying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factor.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其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土地生态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等。目前,我国土地生态问题严重,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农产品质量不仅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国民健康,而且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声誉。文章在分析我国农用地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丰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经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徐勇  马国霞  沈洪泉 《地理研究》2005,24(6):860-868
采用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技术,基于1984、1992和1995~2001年土地利用图件和数据,分析了1984年以来北京丰台区土地利用变化历史过程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农业用地面积大幅度下降,非农用地面积快速增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高峰地域在由内向外传递。对1999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与经济产值数据匹配结果表明:土地经济产出效益巨大差异的存在是驱动丰台区土地利用从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的最大动力所在。利用1992~2001年的非农业用地与固定资产投资、人口,二、三产业增加值进行的相关分析显示,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增长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对非农业用地扩展有着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龙花楼  张献忠  王军  罗明 《山地学报》2004,22(4):502-507
以长江上游丘陵区重点水土流失区内的四川省中江县为例,借助GIS技术,分析了坡度和水土流失约束下的耕地状况,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以乡为评价单元,进行了坡耕地治理的社会经济实力综合评价,进而探讨了坡耕地治理的相关措施。分值在80~100间的乡镇应以大规模的改造坡耕地(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为解决粮食问题和实现陡坡地退耕创造条件,退耕还林还草应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融于一体。分值在65-80间的乡镇应结合坡耕地综合治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分值在0~65间的乡镇应注重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和土地利用技术的应用。不宜近期退耕。此外,通过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陡坡退耕带来的粮食问题,为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范俞茹  刘玉亭 《热带地理》2022,42(8):1335-1348
以广州ZX镇为例,基于2010—2019年农地流转数据,总结农地流转的空间变化特征,并结合镇级特征数据测度镇域10年农地生产效率,对生产效率及农地流转率、农地流转空间集聚度的协调关系进行耦合分析,并提出ZX镇农地流转空间格局优化建议。结果发现:1)ZX镇农地流转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总体格局呈集聚态势且不断增强,阶段性特征明显;聚类空间地域差异性显著,东南部和东北部的流转集聚高值区逐渐形成。2)镇域农地生产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与农地流转率、农地流转空间集聚度的耦合协调态势由拮抗失调趋于稳定协调,高水平流转率、流转空间高集聚度状态下生产效率的增幅作用凸显。3)结合生产效率模型的优化方案与流转格局的成因分析,提出了生产效率导向下的农地流转空间格局综合优化策略,即以效率产出为导向,增强高值区流转集聚效应,培育特色农业种植,促进农业高端产业升级;扩张一般区流转密度,整合农地资源,借力发展休闲旅游空间;稳固低值区流转规模,探索新型产销模式,拓展非物质供给功能。  相似文献   

20.
根据农用地质量综合评价因素所具有的空间特征和相关性,采用GIS技术和方法,对评价区农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信息以一定格式输入、存储、检索和操作,并根据GIS空间分析的类型和功能,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等数学方法,提出农用地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的框架模型。并以无锡市马山区为例,开展了评价因子的量化、空间分析、等级划分、面积量算及评价图件输出等功能的试验,为进一步构建集成的土地评价信息系统原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