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Paniz.  M 《世界地震译丛》1994,(1):75-79
作者分析了地貌学在地震危险性研究中的贡献:定义为地震危险性、地震敏感性和易损性的函数。应用于地震危险性估计的地貌学研究可以划分成两个分支:(a)新构造形态学的研究,导向鉴定活动构造;(b)地貌的和形态测量的分析,目的在于识别放大或减小地震敏感性的特定状态。新构造形态学的研究导致对与活动构造相联系的地貌特征的鉴定、选择及分类。能制约地震敏感性的最主要的地貌状态是坡度角、碎石、形态、剥蚀坡度、古滑坡及地下溶洞。  相似文献   

2.
中国构造地貌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造地貌学已经从经验科学迅速发展为高技术武装的现代科学。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构造地貌学的特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回顾了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构造地貌学今后的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3.
冲积扇和山前侵蚀平原的构造地貌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冲积扇和山前侵蚀平原是构造成因前带的特征地貌,冲积扇是由堆积作用形成的,与构造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山前侵蚀平原是长期侵蚀作用的产物,表明构造的稳定性,最近10多年来,冲积扇构造地貌学的研究集中在构造成因山前带的局部基准面过程,扇分段,扇切割,盆地边缘和盆内构造效应,以及冲积扇的构造变形等方面,而山前侵蚀平原的构造地貌学研究则侧重于构造稳定的地貌环境,山前侵蚀平原组合,抬升的山前侵蚀平原,冲积扇和山前  相似文献   

4.
为了清晰认识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环境和区域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了甘东南地区的地形地貌基本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分布及其运动学特征讨论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所处在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区域构造环境和地壳运动学特征,研究了甘肃东南部的基本构造环境、发震断裂的断裂活动性及孕震过程等基本发震条件.主要利用地形剖面方法分析了通过地震震源区的地貌特征,反映出区域地形地貌特征与发震构造的关系,从地貌学角度探讨了区域中上地壳变形特征及孕震过程.最后讨论了区域发震构造、地球动力学背景,通过地形剖面及区域地貌分析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震构造特点,认为此次地震可能与汶川地震的同震及震后变形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地貌实验与模拟研讨会于1993年4月5—8日,在无锡市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召开。来自全国11个科研单位、5所高校的32位学者,聚会一堂,共同探讨我国实验模拟与动力地貌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与模拟,它是随着力图验证某种地貌成因假设或分析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19世纪时,早在法国、德国开始发展起来,国外大量的有关实验与模拟研究则是在本世纪中叶。我国地貌实验与模拟研究工作始于本世纪50—60年代,流水地貌学的实验与模拟尤为突出。目前国内已拥有30多个定位站和实验站。研究内容遍及河流、坡地、沙漠、冰川、冻土、泥石流滑坡、河口海岸、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源,检索2001—2020年地震地质领域相关文献,通过VOSviewer软件,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分析我国地震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结果表明:地震地质领域的核心学者、机构和文献来源较为集中;研究内容主要为活动构造分析、典型震例震源机制反演以及地震地质灾害研究;地震地质学研究内容在近20年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研究重点已发生部分转变,古地震、郯庐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和青藏高原东北缘等可能成为后续研究热点,且在2014—2016年,该领域在活动构造研究方面出现新的分析方法,但整体进展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7.
临汾盆地的史前强震,均发生在盆地长期下降后骤然回返上升阶段,盆地下降阶段,无强震发生。这是山西中部断陷盆地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本文用考古学、地质学、地貌学方法,分析了山西中部各断陷盆地的地表垂直运动。表明各盆地不同地貌单元,虽仍存在上升与沉降差异运动,但总体抬升的趋势已表现出来。因此可认为,山西中部断陷盆地存在着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山西中部诸盆地,现今主要发震构造仍是北北东向断裂。考虑这些断裂的活动强度和规模,未来强震发生的机率,临汾盆地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8.
敦煌三危山断层—一条无强震的第四纪活动断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敦煌三危山断层的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运用构造地貌学分析方法确定了晚更新世以来三危山地区的区域抬升期次和抬升速率。研究结果表明,敦煌三危山断层是一条晚更新世以来无强震的第四纪活动断层,早、中更新世曾发生过比较强烈的倾滑逆冲运动,晚更新世以来停止活动,代之以包括三危山断层在内的间歇性区域抬升运动。  相似文献   

9.
定量地震地貌学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地貌特征参数的定量分析来了解盆地历史、沉积过程和填充构架,在沉积体系定量分析和储层表征方面为一新方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系统地质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地貌特征定量分析、沉积单元交汇分析和沉积体系影响因素研究等五方面,核心为多数据融合及沉积单元形态定量数据的利用.定量地震地貌学在冲积河道、三角洲、浊积水道、水下扇储层特征及结构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大突破,在地层沉积定量研究、储集体规模预测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是海原大地震过去的第100年。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Bicomb和Excel作为分析工具,对我国海原地震研究队伍及成果产出的发展特点和现状予以统计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对于海原地震一直有所关注,但发文总量不多;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地震工程学报》;资助文献数量最多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主要产出机构是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海原地震研究的主要研究热点和方向包括古地震研究、黄土滑坡形成机制与运动特征、震源机制解、活动断裂带特征、灾后重建与赈灾考等。  相似文献   

11.
海原断裂带中东段地貌差异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涛  张会平  王伟涛 《地震地质》2014,36(2):449-463
以定量化地形因子为切入点的构造地貌学方法已成为活动构造研究的有效手段,被广泛用于定性或半定量解析地貌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及其演化过程。针对海原断裂带中东段现今地貌差异,以SRTM 90m分辨率DEM为基础,利用ArcGIS软件和Matlab程序脚本,提取了海原断裂带中东段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地形侵蚀以及河流陡峭系数等地形因子。从空间分布上看,上述各项地形因子沿断裂走向均呈现 “西高东低”的整体分布特征。西段海拔高、坡度陡、起伏大、侵蚀强、抬升快,中段和东段海拔低、坡度缓、起伏小、侵蚀弱、抬升慢,此外,在断裂带的东南尾端呈略微增加趋势,达到小范围内的峰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地形因子与年降水量、基岩岩性,初步探讨了构造与降水、岩性等因素对地形地貌的控制作用,认为不同降水条件对地貌后期改造起显著作用,基岩岩性与现今地貌之间并无显著关系,该区域地貌类型主要受构造抬升差异所控制。沿断裂带走向上的现今地貌差异表明,西段处于相对快速的构造隆升和强挤压造山构造背景,中段由于受到黄河下切及河流冲积作用影响,地貌参数记录的抬升特征并不显著,而东段则反映出大型断裂带尾端挤压调整效应。  相似文献   

12.
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其核心内涵的挖掘是新时代地理学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及增长点.本文聚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地理建模与模拟,首先分析了地理学基本特征对地理问题求解的时代新需求,然后从模型资源、建模流程和运行架构三个方面分析了现有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对地理学特征研究的支撑能力及不足,从而进一步探讨了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在面向地理学区域性、综合性及复杂性特征研究时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新时代地理学特征研究引导下的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实现架构,讨论了模块构成及功能实现,为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地理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构造应力场模拟-有限元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构造地质问题进行描述和定量化求解是当前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的一个热点,该方法近10年以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在一些典型的地质构造带获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当前定量研究构造应力场的主要方法.文中以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理论作为出发点,总结分析了国内外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在构...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知网中文期刊数据库,对我国地震地下流体文献在1982—2023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的作者、关键词、研究热点、发文机构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揭示文献的各项特征及反映的规律,为学科发展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结果显示:在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的研究中,高产作者是我国地下流体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从较为单一的地震预报转变为地震预报、地球化学、井震结合等,近年研究趋向多元化、综合化;中国地震局下属的研究所和相关机构是地下流体研究的主要力量,是该类文章发表的主力军;与其他新兴学科交叉融合,结合高新观测技术探索多尺度协同化观测新模式可能是该领域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研究我国西部各垂直形变监测区形变特征及其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了垂直形变趋势面的概念。据此对我国西部七十年代以来垂直形变进行了阶段划分,并讨论了其与构造应力场变化及地震大形势的关系。进而结合青藏块体近年地震群体特征,对我国西部近期震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在致力于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试图根据现代构造活动特征来探讨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规律。本文根据光弹模拟实验研究了我国中部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特征,根据实验中的最大剪应力集中区,对本区未来强震的活动趋势作了初步的估计。  相似文献   

17.
河流阶地是地貌学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主要集中在阶地的形成年代及阶地形成模式上.本文结合国内外河流阶地的研究现状,对河流阶地的研究历史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总结其发展的四个阶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疆天山地区地貌分形与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投影覆盖法和投影覆盖概率对新疆天山地区不同构造地貌类型进行了分形与多重分形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标度范围内,不同地貌区均表现出明显的多度域分形,分维值总体上呈现出高山区>中低山区>盆地区特点,多重分形谱Dq的形态和值域范围也表现出不同特征。研究认为,地貌表面的分维值与地貌形成的内外力地质作用方式和强度密切相关,并提出5-6km的尺度可作为地貌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作用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活动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29,自引:16,他引:113  
本文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以及相邻的越南、缅甸北部地区的51个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和10个地震破裂带资料的力学分析,讨论了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现代构造活动特征。并得出由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通海曲江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所围成的一个不封闭菱形地块相对外围区域有向南南东移动的趋势。此菱形地块控制着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20.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小麟  陈社发 《地震地质》1994,16(4):422-428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由3条主要的逆断裂带组成,根据构造地貌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推测,其第四纪活动性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中灌县-江油断裂控制了山地与平原或山地与丘陵区的分界以及第四系的厚度,根据这一特征可知该断裂的活动性自南向北,在大邑、灌县和彭县一带最强,绵竹次之,安县至江油最弱。断裂活动的分段性可能受龙门山北部南北向岷山隆起的控制。由于新构造活动分布在3条断裂上,所以区内以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